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13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18/144297 (79%)
造訪人次 : 51030839      線上人數 : 86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133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33


    題名: 中性行為與幫助犯
    作者: 洪兆承
    貢獻者: 陳志輝
    洪兆承
    關鍵詞: 中性行為
    幫助犯
    客觀歸責
    製造風險
    實現風險
    風險升高
    信賴原則
    假設因果關係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9 12:14:16 (UTC+8)
    摘要: 本篇論文名為中性行為與幫助犯,然論文的主題並不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而是想藉由分析刑法上中性行為問題的起源與脈絡,進一步的去觀察中性行為問題在幫助犯概念上的定位。藉由本文的探討可以發現,我國學說在討論幫助犯的構成要件時,長期以來欠缺歸責論的思考。故在幫助犯的構成要件適用上產生了中性行為問題,反之如果能注重這方面的問題,則中性行為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故本論文名稱雖包含兩個主題,其實重點在後者,亦即幫助犯的構成要件。
    本文在第二章介紹我國幫助犯概念討論的現狀與問題。於第三到五章則介紹外國實務學說,於第六章則提出自己的見解,先檢討外國學說的迷思,與探討中性行為問題在幫助犯的定位,之後借助刑法上客觀歸責的階層,區分為製造風險與實現風險兩個要件提出自己的見解,最後討論主觀故意的範圍後,歸結出本文對於中性行為問題的看法,與幫助犯的要件,並使用至今的討論成果來回頭解決我國實務與學說上的問題。
    參考文獻: 附錄: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按照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教科書
    1. 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2006年6月修訂二版。
    2.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冊),2007年10月增訂十版。
    3. 林東茂,刑法綜覽,2007年9月修訂六版。
    4.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2006年9月初版。
    5. 柯耀程,刑法總論釋義,修正法篇(上),2005年10月。
    6. 陳子平,刑法總論,2008年10月增修版。
    7.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2006年9月修訂三版。
    8.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2006年9月修訂三版。
    (二)專書
    1. 許玉秀,刑法第四章緒論及第28~31條註釋,國科會1996年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5-2417-H-004-002-C4
    2. 蔡蕙芳,著作權侵權與其刑事責任-刑法保護之迷思與反思,2008年2月。
    (三)期刊文獻
    1. 宋皇志,從MGM Studios, Inc. v. Grokster, Ltd. 案看P2P業者之侵權責任,科技法學評論2卷2期,2005年,頁241~270。
    2. 李傑清,「單純販售人頭帳戶真的無罪嗎?」,台灣本土法學101期,2007年12月,頁259~263。
    3. 林錦村,論幫助犯,法令月刊55期,2004年3月,頁4-22。
    4. 柯耀程,人頭帳簿,月旦法學教室36期,2005年10月,頁24~25。
    5. Claus, Roxin著(許玉秀譯),客觀歸責理論,政大法學評論50期,1994年5月,頁11~38。
    6. Günther, Jakobs著(許玉秀譯),罪責原則,刑事法雜誌40卷2期,1996年4月,頁45~84。
    7. 許玉秀,走出主觀與客觀的迷思,收錄於主觀與客觀之間,春風喣日論壇,系列0,1997年,頁1~44。
    8. 許玉秀,實質的正犯概念,收錄於刑法的問題與對策,春風喣日論壇,系列4,頁56-58,2000年,頁1~64。
    9. 許玉秀,累積的因果關係與危險升高理論,台灣本土法學32期,2002年3月,頁168~173。
    10. 陳志輝,客觀歸責與「回溯禁止」,法學講座26期,2004年3月,頁38-46。
    11. Schünemann(陳志輝譯),關於客觀歸責,收錄於不疑不惑獻身法與正義-許迺曼教授刑事法論文選輯,2006年12月,頁541~567。
    12. 陳洪兵,中立的幫助行為論,搜尋自北大法律網,網址:http://big5.chinalawinfo.com/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47221,2008年(最後瀏覽:2009/7/6)。
    13. 黃惠婷,幫助犯之幫助行為-兼探討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刑責,中原財經法學5卷,2000年7月,頁23~39。
    14. 黃惠婷,中性行為之幫助性質,台灣法學雜誌114期,2008年10月15日,頁108~113。
    15. 蔡蕙芳,P2P網站經營者之作為幫助犯責任與中性業務行為理論之適用,東吳法律學報18卷1期, 2006年8月,頁61~87。
    16. 蕭宏宜,P2P業者的刑事責任問題-ezPeer與Kuro案件判決評析,法令月刊59卷9期,2008年9月,頁69~85。
    (四)學位論文
    1. 許澤天,共犯之處罰基礎與界線,台灣大學法學碩士論文,1998年。
    2. 彭文茂,不法集體決議的因果關係與刑事歸責,台北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6年。
    3. 張姿倩,注意規範的客觀目的在刑法客觀歸責理論上的功用,政治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05年。
    4. 蕭宏宜,數位時代著作權刑法的挑戰與因應,東吳大學法學博士論文,2008年。
    5. 鄭銘仁,危險升高理論,政治大學法學碩士論文,1995年。
    二、日文部分(按照五十音排列)
    (一)教科書
    1. 西田典之,刑法總論,2006年3月。
    2. 平野龍一,刑法總論Ⅱ,1975年。
    3. 松宮孝明,刑法總論講義,2004年3月第三版。
    4. 山口厚,刑法總論,2007年3月第二版。
    5. 山中敬一,刑法總論I,1999年5月。
    6. 山中敬一,刑法總論,2008年3月2版。
    (二)專書
    1. 小林憲太郎,刑法的帰責,2007年3月。
    2. 島田聡一郎,正犯・共犯論の基礎理論,2002年3月。
    3. 照沼亮介,体系的共犯論と刑事不法論,2005年11月。
    4. 古川伸彥,刑事過失論序說,2007年6月。
    5. 山口厚,問題探究刑法總論,1998年4月。
    6. 山口厚、井田良、佐伯仁志,理論刑法学の最前線,2001年9月。
    (三)註釋書
    1. 大塚仁等編,大コンメンタール刑法第五卷(§61-§72),第二版,青林書院,2002年。
    (四)期刊論文
    1. 安達光治,客観的歸属論,收錄於理論刑法学の探究,川端博等編,2008年5月,頁45~92。
    2. 安達光治,客観的歸属論の意義について,国学院法学40卷4号,2003年,頁93~133。
    3. 安達光治,許された危険,收錄於刑法の争点,西田典之等編,2007年新版,頁34~35。
    4. 安達光治,「立川自衛隊宿舍反戦ビラ入れ事件」に関する小考―刑法の立場から―,立命館法学310号、2006年6號,頁1769~1805。
    5. 石井徹哉,Winny事件における刑法上の論点,千葉大学法学論集19卷4期,2005年3月,頁134~146。
    6. 曲田統,日常的行為と従犯-ドイツにおける議論を素材にして,法学新報(中央大学法学会)111卷3・4期合併號,2004年10月,頁141~221。
    7. 曲田統,日常的行為と従犯(2)主にわが国における議論を素材にして,法学新報112期(1・2合併號),2005年7月,頁443~470。
    8. 小島陽介,ファイル交換ソフトWinnyの開発・提供を行った者が著作権法違反幇助罪に問われた事例,立命館法学2008年4号(320号),頁307~317。
    9. 齊藤誠二,共犯の処罰の根拠についての管見,收錄於刑事法学の新動向,下村康正先生古稀祝賀上巻,1995年6月,頁1~43。
    10. 佐伯仁志,論点講座 刑法総論の考え方・楽しみ方(13)故意論(1),法学教室298號,2005年7月,頁43~53。
    11. 島田聡一郎,広義の共犯の一般的成立要件-いわゆる「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に関する近時の議論を手がかりとして,立教法学57號,2001年,頁44~153。
    12. 島田聡一郎,不作為による共犯について(一),立教法学64、65號,2003年,頁1~79。
    13. 島田聡一郎,不作為による共犯について(二)立教法学65號、2004年頁218~316。
    14. 鈴木彰雄,ドイツ刑事判例研究(9)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BGH2001.3.8判決,名城ロースクール・レビュー第7期,2007年,頁165-172。
    15. 鈴木彰雄,ドイツ刑事判例研究(58)外国へ資金移転として行われた金融機関の職員による脱税の幇助 StGB§27;AO§370,比較法雑誌37卷3期,2003年,頁220-233。
    16. 園田壽,Winnyの開発・提供に関する刑法の考察,刑事ジャーナルNo.8,2007年8月,頁54~62。
    17. 高山佳奈子,「実行行為」概念の問題性,法学論叢162卷1~6號合本(京都大學法學會),2008年3月,頁204~217。
    18. 高山佳奈子,死因と因果関係,成城法学63號,2000年,頁171~192。
    19. 照沼亮介,共犯の処罰根拠論と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收錄於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第一卷,2006年6月,頁569~592。
    20. 豊田兼彦,共犯の処罰根拠と客観的帰属(1),愛知大学法学部法経論集166號,2004年12月,頁1-38。
    21. 豊田兼彦,狭義の共犯の成立要件について-「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および「必要的共犯」の問題を素材として,立命館法學2006年6期,頁2019-2037。
    22. 豊田兼彦,共犯の処罰根拠と客観的帰属--「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と「必要的共犯」を素材として,刑法雜誌47卷3期,2008年4月,頁343~358。
    23. 豊田兼彦,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と共犯の処罰根拠,收錄於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第一卷,2006年6月,頁551~567。
    24. 永井善之,アメリカ刑法における「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金沢法学50卷1期,2007年11月,頁1~38。
    25. 西田典之,共謀共同正犯について,收錄於平野龍一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上),1990年9月初版,頁361~388。
    26. 深町晉也,信頼原則について,收錄於神山敏雄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第一卷,2006年,頁115~138。
    27. 松生光正,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一),姬路法学27、28合併號,1999年11月,頁203~227。
    28. 松生光正,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二),姬路法学31、32合併號,2001年3月,頁237~295。
    29. 松原芳博,未必の故意による共謀共同正犯,刑事法ジャーナル,2009年14號,頁112~120。
    30. 山口厚,因果関係論,收錄於刑法理論現代の展開,芝原邦爾等編,1988年4月一版,頁43~66。
    31. 山中敬一,中立的行為による幇助の可罰性,関西大学法学論集56卷1號,2006年6月,頁34~134。
    三、德文部分(依照拼音順序排列)
    (一)教科書

    1. Hillenkamp, Thomas: 32 Probleme aus dem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11. Aufl., 2003.
    2. Jakobs, Günthe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2. Aufl. 1991.
    3. Puppe, Ingeborg: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2, 2005.
    4.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 4. Aufl. 2006.
    5. Roxin, Claus: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Band II, 2003.
    6. Stratenwerth, Günter /Kuhlen, Lothar, 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 5. Aufl., 2004.
    7. Welzel, Hans: Das Deutsche Strafrecht, 11. Aufl., 1969.
    (二)專書

    1. Frisch, Wolfgang: Tatbestandmäßiges Verhalten und Zurechnung des Erfolgs, 1988.
    2. Kudlich, Hans: Die Unterstützung fremder Straftaten durch berufsbedingtes Verhalten, 2004.
    3. Schumann, Heribert: Strafrechtliches Handlungsunrecht und das Prinzip der Selbstverantwortung der Anderen, 1986.
    4. Rackow, Peter: Neutrale Handlungen als Problem des Strafrechts, 2007.
    5. Rotsch, Thomas: Einheitstäterschaft statt Tatherrschaft : Zur Abkehr von einem differenzierenden Beteiligungsformensystem in einer normativ-funktionalen Straftatlehre, 2009,
    6. Wohlleben, Marcus: Beihilfe durch äußerlich neutrale Handlungen, 1996.
    (三)註釋書
    1. Joecks, Wolfgang / Miebach, Klaus (Hrsg.):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1. Aufl. 2003.
    2. Kinderhäuser, Urs / Neumann, Ulfrid / Paeffgen, Hans-Ulrich (Hrsg.): Nomos Strafgesetzbuch, Komentar, 2. Aufl. 2005.
    3. Laufhütte, Heinrich Wilhelm / Rissing-van Saan, Ruth / Tiedemann, Klaus: Leipzig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12. neu bearbeitete Aufl. 2007.
    4. Laufhütte, Heinrich Wilhelm / Rissing-van Saan, Ruth / Tiedemann, Klaus: Leipziger Kommentar, Strafgesetzbuch,11. Aufl. 1993.
    5. Rudolphi, Hans-Joachim / Horn, Eckhard : Systematischer Kommentar zum Strafgesetzbuch, 7, teilweise 8. neubearbeitete Aufl. 2005.
    (四)期刊論文
    1. Ambos, kai: Behilfe durch Alltagshandlungen, JA 2000, 721 ff.
    2. Amelung, Kunt: Die Neutralisierung geshäftsmäßiger Beiträge zu fremden Straftaten im Rahmen des Beihilfetatbestands, in: Samson, Erich / Dencker, Friedrich / Frisch, Wolfgang/Frister, Helmut/Reiß, Wolfram (Hrsg.): Festschrift für Gerald Grünwald, 1999, S. 9 ff.
    3. Arzt, Günther: Geldwäscherei-Eine neue Masche zwischen Hehlerei, Strafvereitelung und Begünstigung, NStZ 1990, 1 ff.
    4. Beckemper, Katharina: Strafbare Beihilfe durch alltägliche Geschäftsvorgänge, Jura 2001, 163 ff.
    5. Frisch,Wolfgang: Beihilfe durch neutrale Handlungen–Bemerkungen zum Strafgrund der Behilfe in: Prittwitz, Cornelius / Baurmann, Michael / Günther, Klaus / Kuhlen, Lothar / Merkel, Reinhold / Nester, Cornelius / Schulz, Lorenz (Hrsg.): Festschrift für Klaus Lüderssen, 2002, S. 539 ff.
    6. Hartmann, Arthur: Sonderregeln für die Behilfe durch neutrals Verhalten?, ZStW 116 (2004), 585 ff.
    7. Hassemer, Winfried: Professionelle Adäquanz, wistra 1995, 41 ff., 81 ff.
    8. Hefendehl, Roland: Die Mißbrachte Farbkopierer, Jura 1992, 374 ff.
    9. Heghmanns, Michael: Überlegungen zum Unrecht von Beihilfe und Anstiftung, GA 2000, 473 ff.
    10. Jäger, Markus: Anmerkung zu BGH, Urt. Vom 1. August 2000- 5 StR 624/99, wistra 2000, 344 ff.
    11. Jakobs, Günther: Regreßverbot beim Erfolgsdelikt ZStW 89 (1977), 1 ff.
    12. Jakobs, Günther: Akzessorietät Zu den Vorausssetzungen gemeinsamer Organisation, GA 1996, 253 ff.
    13. Kindhäuser, Urs: Zum Begriff der Beihilfe, in: Dannecker, Gerhard (Hrsg.) : Festschrift für Harro Otto, zum 70. Geburtstag, 2007, S. 355 ff.
    14. Lesch, Heiko Hartmut: Strafbare Beteiligung durch beruftypisches Verhalten?, JA 2001, 986 ff.
    15. Löwe-Krahl, Oliver: Beteilgung von Bankangestellen an Steuerhinterziehungen ihrer Kunden-die Tatbestandsmäßigkeit berufstypischer Handlungen, wistra 1995, 201 ff.
    16. Lüderseen, Klaus: Behilfe, Strfvereitelung und objektive Zurechnung, in: Samson, Erich / Dencker, Friedrich / Frisch, Wolfgang/Frister, Helmut/Reiß, Wolfram (Hrsg.): Festschrift für Gerald Grünwald, 1999, S. 329.
    17. Meyer-Arndt, Lüder: Beihilfe durch neutrale Handlungen?, wistra 1989, 281 ff.
    18. Niedermair, Harald: Straflose Beihilfe durch neutrale Handlungen?, ZStW 107 (1995), 507 ff.
    19. Otto, Harro: Vorgeleistes Strafverlietung durch berufstypische oder alltägliche Verhaltensweisen als Beihilfe, in: Eser Albin/Schittenhelm, Ulrike/Schumann, Heribert (Hrsg.): Festschrift für Theodor Leckner, zum 70. Geburtstag, 1998, S. 193 ff.
    20. Ransiek, Andreas: Pflichtwidrigkeit und Behilfeunrecht, wistra 1997, 41 ff.
    21. Ransiek, Andreas: Neutrale Behilfe in formalen Organisationen, in: Amelung, Kunt (Hrsg.): Individuelle Verantwortung und Beteiligungsverhältnisse bei Straftaten in bürokratischen Organisationen des Staates, der Wirtschaft und der Gesellschaft, Sinyehm, 2000, S. 95 ff.
    22. Rotsch, Thomas: Neutrale Behilfe zur Fallbearbeitung im Gutachten, Jura 2004, 14 ff.
    23. Roxin, Claus: Was ist Behilfe?, in: Kühne, Hans Heiner (Hrsg.): Festschrift für Koichi Miyazawa, 1995, S. 501 ff.
    24. Roxin, Claus: Zum Strafgrund der Teilnahme, in: KüperWinfried/Welp, Jürgen (Hrsg.): Beiträge zur Rechtswissenschaft. Festschrift für Walter Stree und Johannes Wessels, 1993, S. 365 ff.
    25. Roxin, Claus: Bemerkungen zum Regreßverbot, in: Hans-Heinrich Jescheck /Theo Vogler: Festschrift für Herbert Tröndle zum 70. Geburtstag, 1989, S. 177 ff.
    26. Samson, Erich/Schillorn, Ulf: Behilfe zur Steuerhinterziehung durch anonymisierten Kapitaltransfer?, wistra 2001, 1 ff.
    27. Schall, Hero: Strafloses Alltagsverhalten und strafbares Beihilfeunrecht, in: Graul, Eva/Wolf, Gerhard (Hrsg.): Gedächtnissschrift für Meurer, 2002, S. 103 ff.
    28. Schneider, Hendrik: Neutrale Handlungen:Ein Oxymoron im Strafrecht? -Zu den Grenzlinien der Behilfe, NStZ 2004, 312 ff.
    29. Tag, Birgitte: Beihilfe durch neutrales Verhalten, JR 1997, 49 ff.
    30. Weigend, Thomas: Grenzen strafbarer Beihilfe, in: Eser, Albin (Hrsg.): Festschrift für Haruo Nishihara zum 70. Geburtstag, 1998, S. 197 ff.
    31. Welzel, Hans: Studien zum System des Strafrechts, ZStW 58 (1939), 491 ff.
    32. Wohlers, Wolfgang: Hilfeleistung und erlaubtes Risiko-zur Einschränkung der Strafbarkeit gemäß § 27 StGB, NStZ 2000, 169 f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042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42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4201.pdf90KbAdobe PDF21505檢視/開啟
    104202.pdf109KbAdobe PDF21284檢視/開啟
    104203.pdf216KbAdobe PDF21498檢視/開啟
    104204.pdf241KbAdobe PDF22419檢視/開啟
    104205.pdf445KbAdobe PDF25466檢視/開啟
    104206.pdf440KbAdobe PDF21782檢視/開啟
    104207.pdf578KbAdobe PDF22077檢視/開啟
    104208.pdf416KbAdobe PDF21777檢視/開啟
    104209.pdf498KbAdobe PDF21746檢視/開啟
    104210.pdf191KbAdobe PDF21476檢視/開啟
    104211.pdf178KbAdobe PDF2257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