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713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580447      線上人數 : 86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法學院 > 法律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7132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132


    題名: 一般偵查措施的合憲控制--從偵查程序之自由形成原則出發
    作者: 吳梓榕
    Wum, Tzu Jung
    貢獻者: 何賴傑
    吳梓榕
    Wum, Tzu Jung
    關鍵詞: 任意偵查
    偵查自由形成原則
    偵查措施合憲控制
    一般偵查措施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9-19 12:14:07 (UTC+8)
    摘要: 一言以蔽之,本論文的研究重心,在於探討並確認以下命題:即,現今刑事偵查實務所廣為運用的各種一般偵查措施(如長/短期監視、運用監視錄影器資料、自他機關取得或比對資訊、以衛星定位追蹤器追查犯嫌所在地、臥底偵查員或線民的設置等),若對人民基本權造成干預,則應與傳統的強制處分相同,在憲法法治國原則的誡命下,受到法律保留原則、法明確性原則及比例原則等之合憲性控制;而且,這與偵查程序所適用的「偵查程序自由形成原則」並無衝突。

    在第二章中,本文將先介紹「偵查程序自由形成原則」的形成背景、內涵及其與其他刑訴重要原則間的關聯/折衝;第三章分析一般偵查措施「為何亦有干預基本權之可能」並詳細說明各種一般偵查措施所可能干預之基本權;第四章則以德國法制現況為比較基準,分別探討法律保留、法明確性及比例原則應如何構成一般偵查措施運用上的界限,並同時討論對「越線違法偵查」的監督/控管問題;於第五章中,再回過頭來分析我國現行法制層面,就上述議題所面臨的困境,並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教科書或專論
    土本武司著,董璠輿、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五南,1997年5月。
    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春風煦日,2007年6月。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3版,2004年6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9版,2006年8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2版,2004年9月。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2005年10月。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合著,《行政法入門》,元照,3版,2006年3月。
    李震山,《警察行政法論》,元照,2007年9月。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五南,5版,2004年9月。
    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學林,2001年8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 (上)》,5版,2007年9月。
    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2版,2006年4月。
    林錫堯,《行政法要義》,3版,2006年9月。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憲法新論》,2版,2003年9月。
    法務部編印,陳志龍主持,《「檢察官之偵查與檢察制度」國科會專題計畫》,1998年3月。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月旦,1998年9月。
    陳敏,《行政法總論》,3版,2004年11月。
    許育典,《憲法》,元照,2006年10月。
    許宗力,《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2版,2007年。
    傅美惠,《臥底偵查之刑事法與公法問題研究》,元照,2001年5月。
    湯德宗,《行政程序法論》,元照,2版,2003年10月。
    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合著,《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2005年2月。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2004年12月。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五南,4版,2001年。
    劉靜怡,《如何健全個人資料保護機制:以公部門的資料處理為核心》(行政院研考會政策建議書),2004年12月。
    Claus Roxin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三民,1998年。
    Kra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1996年。
    Rolando V. del Carmen著,中央警察大學教授合譯,《美國刑事偵查法制與實務》,湯姆生,2006年8月。
    Scholler/ Schloer合著,李震山譯,《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登文,2版,1995年。
    二、碩博士論文
    李西河,警察蒐集刑事證據過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吳景欽,從憲法正當程序的觀點檢視行政警察與司法警察之區分-警察行為在危險防禦與刑事訴追任務間法規範適用的交錯-,輔仁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林錦鴻,警察運用監視器之法律問題分析-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為中心,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永瀚,論前偵查程序,政治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周明志,警察偵查犯罪權限初探—以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為考量,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陳志忠,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東海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1月。
    陳俊閔,刑事程序中之誘捕偵查,中央警察大學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信郎,資訊隱私權保障與網路犯罪通訊監察法制,政治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8月。
    崔雲飛,無罪推定之具體實踐—以歐洲人權法院判例法為核心--,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黃齡慧,從警查蒐集資料活動兼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之使用,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台灣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1998年7月。
    蔡達智,公權力利用衛星科技對隱私權的影響-以美國法為中心,政治大學法研所博士論文,2005年7月。
    謝宜雯,隱藏身分偵查與人權保障-以美國法為借鏡-,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
    三、文章
    川出敏裕著,劉芳玲譯,〈日本檢察官之監控機制〉,月旦法學,162期,2008年11月,頁102以下。
    王士帆,〈隱密探話的發展-從德國法院到歐洲人權法院〉,載:顏厥安、林鈺雄主編,《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元照,2007年7月,頁173以下。
    王士帆,〈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判-不自證己罪在臥底偵查的適用界限(上)〉,軍法專刊,54卷4期,2008年8月,頁76以下。
    王士帆,〈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判-不自證己罪在臥底偵查的適用界限(下)〉,軍法專刊,54卷5期,2008年10月,頁127以下。
    王郁琦,〈資訊時代隱私權理論基礎初探〉,世新法學,創刊號,2004年5月,頁283以下。
    王兆鵬,〈憲法解釋與刑事訴訟(上)-最重要的三則解釋〉,台灣本土法學,74期,2005年9月,頁24以下。
    史慶璞,〈正當法律程序與美國刑事偵審程序之研究〉,載:氏著,《美國憲法與政府權力》,三民,2001年4月,頁63以下。
    何賴傑,〈正當法律程序-刑事訴訟法上一個新的法律原則?〉,憲政時代,25卷4期,1999年4月,頁33以下。
    何賴傑,〈告知義務及第三審上訴之限制〉,台灣本土法學,創刊號,1999年4月,頁126以下。
    何賴傑,〈事實審法院蒐集證據之義務-兼評最高法院87年台非第1號判決〉,政大法學評論,61期,1999年6月,頁447以下。
    何賴傑,〈二○○三年刑事訴訟法判決回顧〉,台灣本土法學,66期,2005年1月,頁135以下。
    吳巡龍,〈檢察獨立與檢察一體-兼評檢察官未經檢察長核定逕行起訴事件〉,月旦法學,124期,2005年9月,頁23以下。
    吳巡龍,〈任意偵查的方式〉,月旦法學教室,65期,2008年3月,頁16以下。
    吳巡龍,〈檢察官傳訊及任意偵查〉,刑事法雜誌,53卷1期,2009年2月,頁1以下。
    吳俊毅,〈由一則德國聯邦法院判決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使用在刑事訴訟程序上的正當性〉,法令月刊,53卷6期,2002年6月,頁23以下。
    吳耀宗,〈警察在犯罪偵查程序的角色與權限之再思考〉,警察法學,創刊號,2003年1月,頁105以下。
    余振華,〈司法警察微罪處分權之探討〉,月旦法學,108期,2004年5月,頁78以下。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載: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1999年7月,頁55以下。
    李建良,〈論基本權之程序功能與程序基本權-德國理論的借鑑與反思-〉,憲政時代,29卷4期,2004年4月,頁481以下。
    李建良,〈「戶籍法第八條捺指紋規定」釋憲案鑑定意見書〉,台灣本土法學,73期,2005年8月,頁38以下。
    李惠宗,〈立法之界限-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70期,2008年8月,頁20以下。
    李惠宗,〈裁判書上網公開與個人資訊自決權的衝突〉,月旦法學,154期,2008年3月,頁21以下。
    李錫棟,〈跟監對基本權利之干預〉,警大法學論集,9期,2004年3月,頁45以下。
    李錫棟,〈線民之遴用及其在刑事證據上之問題〉,警大法學論集,11期,2006年3月,頁281以下。
    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載:氏著,《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2002年2月,頁277以下。
    李震山,〈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載: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三)》上冊,中研院社科所,2002年,頁355以下。
    李震山,〈基因資訊利用與資訊隱私權之保障〉,載:《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2004年5月,頁83以下。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76期,2005年11月,頁222以下。
    李震山,〈個人資料保護與監視錄影器設置之法律問題研究-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條為中心〉,警察法學,4期,2005年12月,頁22以下。
    李震山,〈警察機關設置監視錄影器的法制問題-人權保障與治安維護的動態平衡-〉,台灣本土法學,86期,2006年9月,頁114以下。
    李震山,〈挪動通訊保障與通訊監察天平上的法碼-釋字第六三一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98期,2007年9月,頁283以下。
    林山田,〈論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軍法專刊,45卷4期,1999年4月,頁1以下。
    林子儀,言論自由導論,載:李鴻禧等合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元照,2002年12月,頁103以下。
    林三欽,〈論基本權利之侵害〉,載: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2000年8月,頁439以下。
    林明鏘,〈人身自由與羈押權〉,憲政時代,21卷第2期,1995年10月,頁3以下。
    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灣本土法學,56期,2004年3月,頁97以下。
    林明鏘,〈論警職法第28條之權限概括條款與補充性原則〉,警察法學,5期,2006年10月,頁11以下。
    林東茂,〈臥底警探的程序法上問題〉,載:氏著,《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 2001年7月,頁387以下。
    林東茂,〈徘徊於有效性與法治國之間的犯罪控制〉,載:氏著,《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 2001年7月,頁443以下。
    林鈺雄,〈談檢察官之監督與制衡-兼論檢察一體之目的〉,載:氏著《檢察官論》,1999年4月,頁113以下。
    林鈺雄,〈談檢察官之雙重定位-行政官?(司)法官?〉,載:氏著《檢察官論》,1999年4月,頁65以下。
    林鈺雄,〈檢察首長之指令權及其界限〉,載:氏著,《檢察官論》,1999年4月,頁217以下。
    林鈺雄,〈國家挑唆犯罪之認定與證明-評三則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度之陷害教唆判決〉,月旦法學,111期,2004年8月,頁207以下。
    林鈺雄,〈國家機關挑唆犯罪之法律效果〉,台大法學論叢,35卷1期,2006年1月,頁1以下。
    林鈺雄,〈線民之干預與授權問題—以線民之偵查活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89期,2006年2月,頁299以下。
    林鈺雄,〈干預保留與門檻理論—司法警察(官)一般調查權限之理論檢討〉,政大法學評論,96期,2007年4月,頁189以下。
    林鈺雄,〈對質詰問與上級審-歐洲法發展與我國法走向之評析〉,月旦法學,143期,2007年4月,頁5以下。
    林鈺雄,〈歐式米蘭達-歐洲人權法院Allan案裁判及其劃時代意義之評析〉,台灣本土法學,72期,2005年7月,頁119以下。
    林鈺雄,〈改革偵查程序之新視野-從歐洲法趨勢看我國法走向〉,月旦法學,157期,2008年6月,頁202以下。
    林漢強,〈美國實務上誘陷抗辯理論之探討〉,法令月刊,56卷4期,2005年4月,頁49以下。
    林錫堯,〈法律保留原則之理論與實踐〉,法學叢刊,200期,2004年5月,頁1以下。
    周慧蓮,〈資訊隱私保護爭議之國際化〉,月旦法學,104期,2004年1月,頁112以下。
    法治斌,〈跳脫衣舞也受表意自由的保護嗎?-試論Barnes, Prosecuting Attorney of St. Joseph County, Indiana v. Glen Theatre, Inc.〉,載:氏著,《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2003年5月,頁269-285。
    法治斌,〈政教分離、出版自由與公共論壇〉,載:氏著,《法治國家與表意自由》,正典,2003年5月,頁321以下。
    洪家殷,〈從監察院之地位,論監察權對司法權行使之界限-以彈劾權行使之原因為對象〉,憲政時代,20卷1期,頁20以下。
    范姜真媺,〈監視攝影系統設置、使用之法律問題〉,律師雜誌,307期,2005年4月,頁26以下。
    城兆毅,〈臥底偵查與法治國原則-論法治國採行臥底偵查程序之可行途徑〉,月旦法學,33期,1998年2月,頁92以下。
    翁岳生,〈大法官關於人身自由保障的解釋〉,警大法學論集,創刊號,1996年3月,頁1以下。
    耿雲卿,〈論國會調查權與司法審判權之分際〉,載:《憲法與法理學論叢》,上冊,1984年,頁177以下。
    康順興,〈偵查與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刑事法雜誌,45卷3期,2001年6月,頁44以下。
    陳怡如,〈監察權對司法監督界限之分析與建構-以第二、三屆監委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2期,2003年10月,頁211以下。
    陳尚文,〈論誘捕偵查暨我國地方法院無罪案件類型之檢討〉,刑事法雜誌,52卷2期,2008年4月,頁83以下。
    陳運則,〈誘捕偵查-兼蘋日本最高裁平成16年7月12日第一小法庭1815號大麻取締法違反等案件〉,法令月刊,58卷9期,2007年9月,頁64以下。
    陳英淙,〈論警察之行政與司法性質〉,載:黃惠婷、陳英淙合著,《法治國之警察理念與權限》,2007年6月,頁179以下。
    陳春生,〈從監察院之調查權論司法權與監察權之界限問題〉,憲政時代,16卷4期,1991年3月,頁10以下。
    陳春生,〈評「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台灣本土法學,44期,2003年3月,頁71以下。
    陳春生,〈從權力分立原則論我國監察權之行使與定位〉,載:氏著,《論法治國之權利保護與違憲審查》,新學林,2007年,頁141以下。
    陳起行,〈資訊隱私權法理探討-以美國法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64期,2000年12月,頁297以下。
    陳運財,〈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線〉,東海法學研究9期,1995年9月,頁22以下。
    陳運財,〈通訊之監察〉,載:何賴傑等合著,《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學林,2000年6月,頁59以下。
    陳運財,〈監視攝影與正當程序之保障〉,台灣本土法學,86期,2006年9月,頁86以下。
    陳運財,〈檢察獨立與檢察一體之分際〉,月旦法學,124期,2005年9月,頁5以下。
    陳運財,〈從警職法之制定探討行政警察與司法警察作用之區別〉,警察法學,5期,2006年10月,頁35以下。
    陳運財,〈偵查中證人之具結與傳聞例外之適用-評九四年台上字第三二七七號刑事判決-〉,台灣本土法學,93期,2007年4月,頁238以下。
    陳景發,〈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警大法學論集,3期,1998年3月,頁127以下。
    陳愛娥,〈通訊監察與秘密通訊之自由〉,憲政時代,23卷2期,1997年10月,頁11以下。
    陳愛娥,〈如何明確適用「法律明確性原則」?-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四五號解釋〉,月旦法學,88期,2002年9月,頁249以下。
    陳愛娥,〈正當法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法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3期,2004年1月,頁359以下。
    陳愛娥,〈基本權限制之審查基準〉,載:《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違憲審查基準與社會國原則論文集》,2008年9月,頁1以下。
    陳慈陽,〈論司法院大法官解釋對於基本權保障之理論發展〉,載:《憲政體制與法治國家》,2007年3月,頁1以下。
    許宗力,〈論法律保留原則〉,載:氏著,《法與國家權力》,1992年,頁179以下。
    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評司法院釋字第四八八號解釋〉,月旦法學,54期,1999年11月,頁153以下。
    許宗力,〈比例原則與法規違憲審查〉,載:《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2004年1月,頁213以下。
    許宗力,〈違憲審查程序之事實調查〉,載:《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9月,頁339以下。
    郭介恆,〈正當法律程序-美國法制之比較研究〉,載:《憲政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二)》,1998年,頁136以下。
    梁添盛,〈行政警察活動與司法警察活動〉,警大法學論叢,9期,2004年3月,頁1以下。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台灣大學法學論叢,33卷3期,2004年5月,頁45以下。
    黃昭元,〈無指紋即無身分證?換發國民身分證與強制全民捺指紋的憲法爭議分析〉,載:《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5年9月,頁461以下。
    黃朝義,〈誘捕偵查與誘陷抗辯理論〉,警大法學論集,創刊號,1996年3月,頁371以下。
    黃朝義,〈誘捕偵查之相關法律問題-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台上字第九一八號等相關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13期,2000年8月,頁87以下。
    黃朝義,〈重新建構偵查中辯護權問題〉,律師雜誌,337期,2007年10月,頁60以下。
    黃惠婷,〈警查詢問中犯罪嫌疑人之權利〉,警學叢刊,31卷2期,2000年9月,頁128以下。
    黃清德,〈論警察利用科技方法蒐集個人資料與基本人權之保障〉,警專學報,4卷3期,2008年4月,頁269以下。
    黃清德、陳斐鈴,〈公共場所監視錄影器設置與基本人權的關係-以資訊自決權為討論重心〉,警專學報,3卷6期,2005年10月,頁75以下。
    黃翰義,〈論偵查主體之定位及其制度化〉,司法周刊,1308卷,2006年10月,頁2以下。
    程明修,〈國家透過公共場所的監視器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干預〉,法學講座,3期,2002年3月,頁63以下。
    傅美惠,〈論美國「誘陷抗辯理論」的精緻化發展-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相關判決為中心〉,刑事法雜誌,50卷5期,2006年10月,頁47以下。
    傅美惠,〈論偵查作為主體-兼論如何重塑平行互助協力的優質檢警關係〉,刑事法雜誌,51卷4期,2007年8月,頁32以下。
    傅美惠,〈論偵查作為監督制衡〉,刑事法雜誌,15卷6期,2007年12月,頁66以下。
    詹鎮榮,〈無償性通訊監察設備設置義務之合憲性疑義〉,月旦法學,64期,2000年9月,頁101以下。
    詹鎮榮,〈居住自由〉,法學講座,30期,2004年11月,頁13以下。
    詹鎮榮,〈請領國民身分證,先捺指紋?〉,月旦法學教室,33期,2005年7月,頁8以下。
    詹明華、邱紹洲,〈基地台通聯記錄與手機序號通聯在犯罪偵查上之應用〉,刑事科學,54期,2002年9月,頁85以下。
    楊雲驊,〈正當的法律程序對偵查行為的控制—以可歸責於國家的誘使犯罪為例〉,台灣本土法學,17期,2000年12月,頁149以下。
    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本土法學,41期,2002年12月,頁1以下。
    楊雲驊,〈不自證己罪原則的幾個基本問題〉,法學講座,15期,,2003年3月,頁49以下。
    楊雲驊,〈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台灣本土法學,44期,2003年3月,頁144以下。
    楊雲驊,〈聰明的警察?〉,法學講座,18期,2003年9月,頁46以下。
    楊雲驊,〈逮捕現行犯與比例原則〉,法學講座,26期,2004年3月,頁75以下。
    楊雲驊,〈「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實施前電話監聽合法性及證據評價的探討〉,台灣本土法學,57期,2004年4月,頁39以下。
    楊雲驊,〈證據保全的規定與實務—以偵查階段為中心〉,月旦法學,114期,2004年11月,頁94以下。
    楊雲驊,〈偵查程序中證據保全制度之檢討〉,東吳大學法律學報,16卷2期,2004年12月,頁299以下。
    楊雲驊,〈「加強告知」義務的課予-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台上字六六五六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76期,2005年11月,頁252以下。
    楊雲驊,〈閱卷權的突破〉,載:顏厥安、林鈺雄主編,《人權之跨國性司法實踐》,元照,2007年7月,頁95以下。
    楊雲驊,〈眾裡尋他千百度-最高法院對於刑事訴訟法第一五九條之一解釋之評析〉,載:《第三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對質詰問觀點的傳聞法則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7月,頁1以下。
    廖元豪,〈論我國憲法上之「行政保留」〉,東吳大學法律學報,12卷1期,1999年10月,頁1以下。
    廖元豪,〈走自己的路-大法官「法律保留本土化」之路-〉,台灣本土法學,58期,2004年5月,頁21以下。
    廖元豪,〈高深莫測,抑或亂中有序-論現任大法官在基本權利案件中的「審查基準」〉,中研院法學期刊,2期,2008年3月,頁211以下。
    廖緯民,〈以個資法做為公設街頭監視系統的法律規範基礎-一個比較法上的觀點-〉,台灣本土法學,87期,2006年10月,頁122以下。
    蔡碧玉,〈檢警關係實務之研究〉,法令月刊,48卷1期,1997年1月,頁16以下。
    蔡庭榕、許義寶、梁世興,〈監視錄影系統法規範之研究〉,警大法學論集,14期,2008年4月,頁1以下。
    蔡墩銘,〈陷害教唆與由此取得證據〉,台灣本土法學,56期,2004年3月,頁166以下。
    蔡達智,〈由美國判例法論電子偵查與隱私權之關係-以衛星偵查方法為例〉,政大法學評論,78期,2004年4月,頁36以下。
    蔡達智,〈開放空間中的隱私權保障〉,月旦法學,145期,2007年6月,頁127以下。
    鄭善印,〈警察職權行使法解釋架構之研究〉,警學叢刊,34卷3期,2003年11月,頁1以下。
    劉佐國,〈我國個人資料隱私權益之保護-論「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立法與修法過程〉,律師雜誌,307期,2005年4月,頁42以下。
    劉靜怡,〈DNA採樣、犯罪預防和人權保障〉,台灣法學,124期,2009年3月,頁119以下。
    謝祥揚,〈論資訊隱私權〉,東吳法研論集,3卷,2007年4月,頁135以下。
     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載:《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2004年5月,頁233以下。
    Starck著,許宗力譯,〈基本權利的解釋與影響作用〉,載:《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2006年7月,頁311以下。
    【德文部分】
    Beulke, Strafprozeßrecht, 9. Aufl., 2006.
    Duttge, Strafprozessualer Einsatz von V-Personen und Vorbehalt des Gesetzes, JZ 1996, S. 556 ff.
    Drews/Wacke/Vogel/Martens, Gefahrenabwehr, 9. Aufl., 1985.
    G. Gornig, in: v. Mangoldt/Klein/Stack, GG, Bd. 1, 4. Aufl., 1999.
    Geisler, Stellung und Funktion der Stattsanwaltschaft im heutigen deuschen Strafverfahren, ZStW 93 (1981), S. 1109 ff.
    Ingo Richter/Gunnar Folke Schuppert/Christian Bumke, Casebook Verfassungsrecht, 4. Aufl., 2001.
    Kugelmann, Polizei- und Ordnungsrecht, 2006.
    Kutsha, Verdeckte „Online-Durchsuchug” und Unverletzlichkeit der Wohnung, NJW 2007, S. 1169 ff.
    Meyer-Goßner, Strafprozeßordnung mit GVG und Nebengesetzen, Kommentar, 47. Aufl., 2004.
    Meyer-Ladewig, Menschenwürde und Europäische Menschenrechtskonvention, NJW 2004, S. 981 ff.
    Meurer, Informelle Ausforschung, in: Festschrift für Claus Roxin zum 70. Geburstag am 15. Mai 2001, S. 1281 ff.
    Perschke, Die Zulässigkeit nicht spezialgesetzlich geregelter Ermittlungsmethoden im Strafverfahren, 1997.
    Pfeiffer, StPO Kommentar, 5 Aufl., 2007.
    Pfeiffer, Grundzüge des Strafverfahrensrechts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verfassungsgerichts und des Bundesgerichtshofes, 3. Aufl., 1998.
    Rebmann, Der Einsatz verdeckt ermittelnder Polizeibeamter im Bereich der Strafverfolgung, NJW 1985, S. 1 ff.
    Rieß(Hrsg.), Löwe-Rosenberg StPO, 25. Aufl., 28. Lieferung, 2004.
    Rogall, Informationseingriff und Gesetzesvorbehalt im Strafprozeßrecht, 1992.
    Roxin, Strafverfahrensrecht, 25. Aufl., 1998.
    Schwarz, Die Staatliche Videoüberwachung der Öffentlichkeit, ZG 2001, S. 253.
    Verrel, Nemo tenetur-Rekonstruktion eines Verfahrensgrundsatzes-1 Teil, NStZ 1997, S. 361 ff.
    Wesslau, Zwang, Taeuschung und Heimlichkeit im Strafverfahren, ZStW 1998, S. 6 ff.
    【英文部分】
    Paul Marcus, The Due Process Defense In Entrapment Cases: The Journey Back, 27 AM.CRIM.L.REV. 457, 462 (1990)
    Colb, Sherry F. What Is A Search? Two Conceptual Flaws in Forth Amendment Doctrine and Some Hints of A Remedy, 55 STAN. L. REV. 134-36 (200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94651039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651039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法律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103901.pdf95KbAdobe PDF21681檢視/開啟
    103902.pdf210KbAdobe PDF21789檢視/開啟
    103903.pdf113KbAdobe PDF21568檢視/開啟
    103904.pdf189KbAdobe PDF21830檢視/開啟
    103905.pdf287KbAdobe PDF22964檢視/開啟
    103906.pdf485KbAdobe PDF23826檢視/開啟
    103907.pdf894KbAdobe PDF23970檢視/開啟
    103908.pdf738KbAdobe PDF28832檢視/開啟
    103909.pdf691KbAdobe PDF23556檢視/開啟
    103910.pdf257KbAdobe PDF21945檢視/開啟
    103911.pdf275KbAdobe PDF23266檢視/開啟
    103912.pdf289KbAdobe PDF22843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