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專著 大衛‧莫契拉(Moschella, David C.)著,蘇昭月譯,《權力狂潮:全球資訊科技勢力大預言》,台北:麥格羅‧希爾,1999年。 王水雄,《結構博奕—互聯網導致社會扁平化的剖析》,北京:華夏,2003年。 王玨等著,《鄧小平經濟思想的淵源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1994年。 王占璽,《九0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與社會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6月。 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孟平,《通訊革命》,台北:中華徵信所,民87年。 王佳煌,《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民89年。 王佳煌,《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台北:韋伯文化,2003年。 王信賢,《中國大陸上海地區對外開放分析—發展社會學的向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5年3月。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不平衡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計畫,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3》,北京:中國統計,2003年。 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社科院2003年互聯網》,2003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1977年。 尹建中、李英明、羅曉南等著,《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和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民86年。 尹穎湯,《數字鴻溝與經濟發展》,廣東:汕頭大學產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史坦寧(Staniland, Martin)著,胡祖慶譯,《政治經濟學導論》,台北:五南,民79年。 尼葛洛龐帝 (Negroponte, Nicholas)著,齊若蘭譯,《數位革命》,台北:天下,1997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從Internet上看大陸資訊之蒐集與利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85年。 安東尼‧紀登斯(Giddens, Antony)著,廖仁義譯,《批判的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1995年。 汝伯、單天倫,《1999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1999年。 汪向東,《中國: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新經濟」》,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汪向東,《信息化:中國21世紀的選擇》,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1998年。 貝爾(Bell, Daniel)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台北:桂冠,民78年。 李文生(Levinson, Paul)著,宋偉航譯,《數位麥克魯漢》,台北 : 貓頭鷹,2000年。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民88。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李英明,《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1994年。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台灣書店,民90年。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民92年。 李孟哲,《中國大陸數位鴻溝現象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4月。 孔昭君,《網籍危機—中國人離INTERNET還有多遠》,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3月。 布洛‧克曼(Brockman, John)著,汪仲等譯,《未來英雄》,台北:大塊文化,1997年。 布朗約翰.史立(Brown, John Seely)、杜奎德保羅(Duguid, Paul)著,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民90年。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民88年,頁160-187。 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羅榮渠等譯,《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1998年。 伊曼鈕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著,郭方、劉新成、張文剛譯,《近代世界體系》,台北:桂冠,1998年。 安德魯‧韋伯斯特(Andrew Webster)著,陳一筠譯,《發展社會學》,台北:桂冠,1993年,出版二刷。 柏格(Berger, P)著,蔡啟明譯,《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台北:巨流,民76年。 杜平等編,《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若干問題》,北京:中央文獻,2000年。 何傳啟,《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北京:高等教育,1999年。 波齊‧賈恩弗蘭科(Poggi, Gianfranco)著,沈漢譯,《近代國家的發展:社會學導論》,北京:商務,1997年。 哈洛克‧克里斯多夫(Horrocks, Christopher)著,楊久穎譯,《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台北:貓頭鷹,2001年。 法務部調查局,《中國大陸綜覽》,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民90年。 法蘭克‧韋伯斯特(Frank Webster)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2002年,初版五刷。 吳愛明主編,《政府上網與公務員上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 柯司特‧曼威(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等譯,《網路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1998年。 胡必亮著,《發展理論與中國》,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泳、范海燕,《網路為王》,台北:聯經,民86年。 胡延平等著,《數字藍皮書─2000~2001年中國網絡經濟發展生態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1年。 胡延平編,《跨越數字鴻溝—面對第二次現代化的危機與挑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年。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民85年。 胡鞍鋼編,《地區與發展:西部開發新戰略》,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2001年。 胡繩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1991年版。 約翰‧史立‧布朗、保羅‧杜奎德 (John Seely Brown、Paul Duguid)著,顧淑馨譯,《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先覺,2001年。 倪鵬飛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 推銷:讓中國城市沸騰》,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2003年。 梅伊(May, Christopher)著,葉欣怡譯,《質疑資訊社會》,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 許寶強、汪暉編,《發展的迷思》,香港:牛津,1999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李玉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四川:四川人民,1992年二版。 高輝,《社會主義再認識—中共「初階論」之研究》,台北:永業,民80年。 張琢、馬福雲,《發展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 張慕津、程建國,《中國地帶差距與中西部開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耀輝等,《區域經濟理論及地區經濟發展》,北京:中國計畫,1999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2001年二版。 陳豐偉,《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商周,2000年。 麥亞(Meier, Gerald M.)著,譚崇台等譯,《發展經濟學的先驅》,北京:經濟科學,1992年。 勞克柏羅(Roxborough, Ian)著,馬紹章譯,《發展理論》,台北:聯經,民77年。 赫伯‧朵迪克(Herbert S. Dordick)、汪琪,《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1995年。 彭芸,《國際傳播與科技》,台北:三民,民75年。 游五洋、陶青,《信息化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曾德宜,《電子化政府對行政治理的影響:經濟部國貿局個案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2年。 喬丹(Jordan, Tim)著,江靜之譯,《網際權力: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韋伯文化事業,2001年。 黃健群,《解讀九十年代晚期中國城市流行文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莫理斯(Dick Morris)著,張志偉譯,《網路民主》,台北:商周,2000年。 萊昂等著,馮建三等譯,《未來的省思:資訊化社會?後工業社會???》,台北:駱駝,民77年。 陸大道等著,《中國工業布局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1990年。 瑪格麗特‧魏特罕(Margaret Wertheim)著,薛絢譯,《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台北:商務,1999年。 鮑宗豪編,《數字化與文化精神》,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 增田米二(Yoneji Masuda)著,游婉娟譯《資訊地球村》(Manag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市:天下,民83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彥廷,《由網際網路論對中國大陸市民社會的再認識》,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7月。 劉燕青,《揭開網路開放、自主的假象—從數位落差到數位霸權》,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2年7月。 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著,高銛譯,《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台北:桂冠,民87年。 盧鐵城、張忠元主編,《中國西部民族經濟》,成都:四川辭書,2000年。 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台北:巨流,民74年。 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台北:巨流,民82年。 蘇侯彰,《網際網路歷史的政經分析:美國與台灣經驗》,新竹: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年8月。 蘇珊‧謝區(Susanne Schech)、珍‧哈吉斯(Jane Haggis)著,沈台訓譯,《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民92年。 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總隊編,《中國城市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2003年。 叢進,《20世紀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河南人民,1996年。 魏澤民,《開放的網路,專制的政體: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政治建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6年1月。
期刊論文 Mark Poster,唐維敏譯,〈第二媒體世代—資訊高速公路的互連〉,《當代》,民84年2月,106期。 王凡華,〈網民特點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1年2期。 王孟平,〈資訊科技、市民社會與人的處境〉,《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第5卷第3期,1997年。 王紹光,〈效率、公平、民主〉,《二十一世紀》,1994年12月。 王曼華,〈我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的經濟計量分析〉,《經濟問題探索》,2001年,第8期。 毛榮富,〈不確定的年代─資訊社會對社會生活的衝擊〉,《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68期,1997年。 江振昌,〈大陸網際網路發展現況之研究〉,《展望與探索》,民92年,第1卷第12期。 汪明峰,〈互聯網使用與中國城市化—「數字鴻溝」的空間層面〉,《社會學研究》,2006年6期。 李英明,〈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的深層分析—發展社會學的向度〉,《東亞季刊》,民91年,第25卷第3期。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中國大陸市民社會之研究—後鄧時代中國民眾政治認同之分析》,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91年。 李英明、羅曉南,〈資訊科技與人的處境〉,收錄於《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民86年。 李自如、文先明、賀正楚,〈從均衡到非均衡—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歷程回顧〉,《中國國情國力》,第112期。 余紹逖、陳嘉正、 林永豐,〈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初探〉,《廣播與電視》,民85年,第4期。 沈清松,〈資訊科技的哲學省思〉,《哲學雜誌》,1996年11月,第18期。 邱澤奇,〈中國社會的數碼區隔〉,《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2月號,總63。 邵培仁、張健康,〈關於跨越中國數字鴻溝的思考與對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3卷第1期。 胡克威,〈世界體系理論初探—學術傳承與基本論點〉,《思與言》,民73年,第21卷第6期。 胡鞍鋼,〈關於中國發展模式的思考〉,《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胡鞍鋼,〈加快縮小信息差距的步伐〉,《瞭望新聞週刊》,2000年,第47期。 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周競紅,〈網絡信息與民族關係〉,《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梁正清,〈中國大陸國際宣傳策略研究:網際網路之發展與運用〉,《東亞季刊》,民92年7月,第34卷第3期。 孫秀蕙,〈如何研究網路傳播〉,《傳播研究簡訊》,1997年,第9期。 常晉芳,〈網絡文化的十大悖論〉,《天津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郭良文,《台灣網際網路興起之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全球化發展的觀點》,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1997年,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2/info2-8.htm。 莊廷瑞,〈網際網路的差異現象:問題與挑戰〉,《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2月號,總63。 曾淑芬,《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民國91年。 曾淑芬,吳齊殷,《先進各國對消弭數位落差之政策分析》,資訊社會與數位落差研討會,2001年。 陳小紅、顧忠華、劉雅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學—從「發展社會學」角度評估》,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82年。 葉啟政,〈對資訊科技社會來臨的一些思考〉,收錄於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85年。 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nfotec1/paper.htm。 歐陽新宜,〈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中國大陸研究》,民87年,第41卷第8期。 鄧智旺,〈簡論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4年11月號,總第32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9040.htm。 傅豐誠,〈中共建政50年來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研究》,民88年,第42卷第9期。 鍾卓新,〈因特網的現狀、未來及中國的信息化〉,《通信技術》,1998年,第3期,總第102期。 韓留富,〈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成因及調控〉,《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年,第1期。 劉莉秋,《散佈電子郵件謠言之影響因素探究-以電腦中介人際互動觀點分析》,嘉義: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7月。 劉桂林,《大陸地區電腦網路之發展:以學術資訊網路之應用為例》,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委託研究,1998年。 劉雅靈,《中國準世界體系經濟:1949-1990》,行政院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86年。 魏澤民,〈中國大陸網路社會圖像:發展與侷限〉,《遠景季刊》,台北:遠景基金會,第四卷第四期,2003年10月。 龐建國,〈社會變遷與國家發展理論的演變及其新動向〉,《中山社會科學學報》,高雄:中山大學,83年春季期。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1987年11月4日。
中文網路資源 人民網,《「九五」檔案:中國「三步走」的發展戰略》,2000年12月29日,http://past.people.com.cn/BIG5/channel1/10/20000920/241670.html。 中國人口信息網,《從普查數據看國情》,2005年8月10日,http://www.cpirc.org.cn/rdzt/rd_wp_detail.asp?id=828。 新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新華社》,2005年12月10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1-10/18/content_51471.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發展大事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3/10/22/1001.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1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1年9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2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3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3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4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4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5年4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2006年3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0月1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2/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7年10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8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9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1999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0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0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1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1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2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2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3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3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4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4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5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5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6年1月3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6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6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07年1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年3月2日,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王志仁,〈1.2億網民二次革命〉,《數位時代雙週刊》,136期,2006年9月7日,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ContentNoID=32593&MMMediaType=BusinessNext。 新華社,〈中國「三步走」的策略〉,《新華社》,2006年5月2日,http://big5.china.com.cn/ch-15/15/a.htm。 維基百科,〈ARPANET〉,《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RPANET&variant=zh-tw。 維基百科,〈史潑尼克一號〉,《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2%E6%BD%91%E5%B0%BC%E5%85%8B%E4%B8%80%E8%99%9F&variant=zh-tw。 維基百科,〈網際網路〉,《維基百科》,2006年10月11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nternet&variant=zh-tw。 黃厚銘,《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2007年5月5日,http://www.ios.sinica.edu.tw/pages/seminar/itst/seminar/seminar3/huang_hou_ming.htm。 天下雜誌,〈溫世仁:消滅貧窮,就是最大的市場〉,《e天下雜誌》,2005年7月1日,http://www.techvantage.com.tw/content/031/031128.asp。 資策會,〈06年全球網路普及率成長一成 新興國家發展更神速〉,《資策會》,2007年4月7日,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726。 資策會,〈2003年中國大陸上網人口已達7,950萬人,穩居世界第二〉,《資策會》,2006年12月5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2961。 資策會,〈2005年中國政府力推1.2億人上網〉,《資策會》,2006年12月5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_id=3588&SearchString=&title=中國&article=。 資策會,〈2005年全球網路使用人口達10億 未來主要成長力量來自開發中國家〉,《資策會》,2007年1月7日,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friendly_print.asp?news_id=4156。 蘋果日報,〈信息組選定鐵三角領導〉,《蘋果日報》,2001年9月27日,http://taiwan.wisenews.net/wisenews-cgi/entrprise/doc.pip。
英文資料 Akin L. Mabogunj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 Spat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Inc., 1981. 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 Homewood: Dorsey Press, 1985. Dahrendorf, Rolf., The new liverty: survival and justice in a changing world,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Dickson, David., Alternative Tech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ical Change. Fontana, 1974. Fan, C. Cindy, Of Belts and Ladders: State Policy and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ost-Mao Chin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85, No. 3, Sep 1995. Harry Harding, China’s Second Revolution: Reform after Mao, Washington D. C.: The Brokkings Institution, 1987. McClure, C. R., Network Literacy: A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June, 1994. Parsons, Talcott and Edward A. Shils,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Porat, Marc, Communication Poli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in Robinson, Glen(ed.) Communications for Tomorrow: Policy Perspectives for the 1980’s. New York: Praeger, 1978. Shapiro, Andrew L. The Internet, Foreign Policy. Summer, 1999. Tsui Kai Yuen,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y, 1952~198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5, no.1, March, 1991. OECD,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2006/05/30, 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