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47
|
Title: | 中共睦鄰外交的建構與發展—從「朝貢體系」的理論與架構分析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s good-neighbor diplomacy:analyzing the theory and framework of China`s tributary syste |
Authors: | 蔣學年 |
Contributors: | 朱新民 蔣學年 |
Keywords: | 朝貢體系 天朝體系 睦鄰政策 睦鄰外交 睦鄰 安鄰 富鄰 Pays tribute the system the Chinese court system the good-neighbor policy the good-neighborly diplomacy good-neighborliness the rich neighbour |
Date: | 2008 |
Issue Date: | 2009-09-18 20:36:18 (UTC+8) |
Abstract: | 中共自文革後鄧小平掌權起,開始調整國內外作為與態度,不再盲從於意識形態爭鬥,漸納入國際體系規範中,注重國家實質利益追求。在銳意於自身改革同時,如何塑造一個安全環境,凝聚一個俾利於經濟與國家建設發展氛圍,即賴於制定一套符合前述對外關係政策,此一為中共近年來積極推動「睦鄰外交」濫觴。而一個國家外交政策與涉外制度往往受該國傳統政治思想觀念影響,中國是具有數千年傳承古國,曾長期在歷史上有輝煌、重要地位,如何在過去經驗中尋找未來出路,似成為可能選項。 中國過去2000多年所成就在東亞區域之長期優勢與霸權維繫,多賴於儒術「仁道」、「尊王」思維衍生之「朝貢體系」外交政策,藉由國際義務承擔、經濟利益供給、文明教化傳輸與自我實力信任、展現等措施所構建成熟;對應現今中共睦鄰外交中所強調「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做負責任大國」、落實「睦鄰、安鄰、富鄰」等政策作為,在精神與策略上似與過去推動「朝貢體系」相關聯,本文即從朝貢的體系架構與理論,就中國歷代施行「朝貢外交」在政治、經濟上的發展與難處,對應中共「睦鄰外交」之意涵與實踐過程,試圖觀察、探究這項涉外關係轉變對中共國家利益影響之可能性,並期預想睦鄰政策實踐中將面臨何種問題與困境。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fter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Deng Xiaoping is in power,starts to adjus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hievement and the manner.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does not follow blindly in the ideology battle,gradually integrat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tandard, and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nationally essence benefit pursuit.While having firm will in their own reform, how to mold a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how to condense one to enable the economical and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atmosphere to be favorable, namely, in formulating a complete set for conforming to the fore-mentioned foreign relation policy. This is the positive impetu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cent years to push “good-neighborly diplomacy” source.But a national foreign policy and the foreign system will often be influenced by this national traditionally political thinking.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quite an inheritance of long history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nd owns for a long time magnificent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Then, how to seek an outlet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ast experience seems to become the possible option. For more than past 2000 years, China has maintained quite an achievement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 of long-term superiority and hegemony; which depends in the Confucianist method “ humanity” and “the kernel said that”, “reveres the king”, the thoughts which give rise to the system of paying tribute for the foreign policy. China constructs its maturity in diplomacy by means of undertaking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supplying the economic interests, transiting the civilized enlightenment and confidence in its own potentiality as well as development and so forth.The correspondence nowadays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ood-neighborliness diplomacy stresses “friendly toward the neighbour countries”, “the partners to the neighbour countries”, and “being the responsible great nation”, to carry out “good-neighborliness, stabilized neighbour, and the rich neighbour” and so on. Such policy achievements resemble in the spirit and the strategy the past impel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ir “tributary system”.In this article, we are attempting to observe and inquire into how the China’s foreign relation transform will probably influence its national interest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ributary system and theory in previous dynasties and its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y in execution as well as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process in present Communist China’s good neighbourly diplomacy. Also,we are expecting to predict what kind of questions and difficult position which their policy execution of good-neighbourly diplomacy will face.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小島朋之著。《中國現代史-中共建國五十年的驗證與展望》,翁家慧譯。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尹慶耀。《中共的統戰外交》。台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王曾才。《世界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99 年。 王逸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方連慶等編。《戰後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王正毅。《世界體系論與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 田曾佩主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 石之瑜著。《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臺北:五南,1995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l Brzezinski)。《大國政治》 (The Grand Chessboard),林添貴譯。台北:力緒,2007年。 江明修。《公共行政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室,1998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碩博士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曲星。《中國外交五十年》。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聽昌主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共特色社會主義》,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朱新民主編。《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 年。 李少軍。《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五一等著。《大國關係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 李雲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李恩涵。《近代中國外交史事新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冷融、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2004年。 坂野正高。《近代中國政治外交史》,陳鵬仁、劉崇稜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吳曉萍。《宋代外交制度研究》。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英時著。《漢代貿易與擴張》,鄔文玲等譯。台北:聯經,2008年。 周恩來。《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周偉民、唐玲玲。《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門洪華。〈國際體制與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外交戰略〉,《中國大戰略》。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廷輝。〈區域衝突與潛在的戰爭危機〉,收錄《國際關係與現勢》,張亞中主編。台北:晶典文化,2004年。 林麗香。〈外交政策與作為〉,收錄《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趙建民主編。台北:晶典文化,2005年。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 》。台北:遠景基金會,2006年12月。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洪停杓、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立志出版社,2004年。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霸權興衰史―1500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張春柏、陸乃聖合譯。台北:五南,2007年。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宮少朋、朱立群、周啟朋主編。《冷戰後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高德斯坦、佩夫豪斯(Joshua S. Goldstein、Jon C. Pevehouse)。《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7E)),歐信宏、胡祖慶譯,第二版。台北:雙葉書廊,2007年。 梁伯華。《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府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1992年。 張維華主編。《中國古代對外關係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錫鎮。《當代東南亞政治》,第二版。廣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出版社,1996年。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出版社,2000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思想.實踐.前瞻》。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台北:鼎文出版社,2004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文化,2004年。 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尚勝主編。《儒家文明與中國傳統對外關係》。山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程光裕、徐聖謨主編。《中國歷史地圖》。台北:文化大學出版社,1984年。 嵇文甫。《嵇文甫文集》。河南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聯經,1993年。 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硏究所編譯室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中國:傳統與變遷》,張沛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2002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美國與中國》,張理京譯。臺北新店:左岸文化出版,2003年。 鈕先鍾著。《中國戰略思想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楊成緒。《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透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 趙紫陽。〈政府工作報告〉,收錄《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蔡東杰。《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廖隆盛。《國策、貿易、戰爭:北宋與遼夏關係研究》。台北:萬卷樓,2002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黎虎。《漢唐外交制度史》。甘肅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鄭宇碩。《廿一世紀初期中國與東盟的關係》。台北:願景基金會,2000年12月,頁1-8。 劉宏煊主編。《中國睦鄰史-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 蕭曦清。《外交風雲》。台北:牧村出版社,2004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年。 賴昱安。〈和平崛起:大國外交與睦鄰戰略〉收錄《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朱新民主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 薩德賽(D. R. SarDesai)著。《東南亞史(上冊)》,蔡百銓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戴仁柱(Richard L. Davis)著。《13世紀中國政治與文化危機》,劉曉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年。 濱下武志。《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朱蔭貴、歐陽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重印本,2004年。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羅慶生、許競任。《國家安全概論》。台北:全華出版社,2004 年。 顧長永。《東南亞政治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05年。 (二)期刊論文 王玉主。〈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新進展〉。《當代亞太》,第1期。2003年。 王崑義。〈中國全球戰略的轉變中國全球戰略的轉變與台灣的外交困局〉。中華歐亞基金會專文。 王大虎。〈中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朝貢體系研究回顧〉。《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1卷1期。2006年3月,頁66-68。 朱新民。〈面對中共和平崛起-發展台灣軟性國力〉。《國政評論》,內政(評)093-050號。2004年9月7日。 宋鎮照。〈中共與東南亞之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1996年冬季。 吳玲君。〈東協國家 APEC 政策的政經因素〉。《問題與研究》,39卷3期。2000年3月,頁 39-55。 李悅。〈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定位〉。《東南亞縱橫》,2000年第5期。2000年5月。 吳福成。〈亞洲新震撼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卷7期。2002年7月,頁48-51。 吳宗憲。〈論「中共-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構與挑戰〉。《新世紀的東亞》。2002年9月,頁357-358。 宋毅。〈中國企業走出去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2004年4月。 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44卷5期。2005年10月,頁1-27。 林蘋蘋譯。〈美國首次正式的南中國海聲明〉。《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1997年。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國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30卷3期。1999年夏,頁21-25。 邱坤玄。〈中共高層領導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5卷12月。1999年。 林正義。〈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戰略與國際研究》,第2卷第1期。2000年。 林欽明。〈東協區域經濟整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卷7期。2002年7 月,頁61-68。 林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展與利弊分析〉。《南洋問題研究》,2003年第3期。2003年3月。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1-32。 邱坤玄。〈中共新世紀全方位積極外交的剖析〉。《和平論壇》,2005年10月12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b?webno=33333332:5&webitem_no=1447。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7月。 般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 唐仁俊。〈後冷戰時期中國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27 卷12期。2001年12月,頁83-94。 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叢論》,21期。2004年9月,頁19-48。 高希均。〈台灣唯有以軟性實力立足世界〉。《遠見雜誌》。2006年3月號。 陳鴻瑜。〈印尼排華史略〉。《歷史月刊》,第77期。1994年6月。 陳鴻瑜。〈南海之石油資源開發與政治衝突〉。《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3期。1996年。 陳治萍譯。〈1992年東協南海宣言〉。《東南亞季刊》,第1卷第3期。1996年。 張顯超。〈有關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一書之重要摘述與評論〉。《國立中山大學期刊》,1999年2 月9 日。 張惠玲。〈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戰略考量評析〉。《共黨問題研究》,28卷7期。2001年7月,頁4-16。 張蘊玲。〈東亞合作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研究》,25卷7期。2002年,頁61-68。 郭學堂。〈新世紀中國對外戰略的背景與思考:一種理論與現實分析〉。《同濟大學學報》,2003年總目錄第4期。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46卷2期。2003年3、4月,頁1-2。 郭清水。〈中國參與東協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9期。2004年12月。 曹峻。〈論鄧小平穩定周邊的戰略思想與中國的亞太戰略〉。《學海》。2005年5月,頁5-10。 陳麗瑛。〈兩岸吸收外人直接投資之趨勢與影響比較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11卷3期。2005年12月。 許志嘉。〈中國新睦鄰外交政策:戰略意涵與作為〉。《遠景基金會季刊》,8卷3期。2007年7月,頁43-90。 童振源。〈人民幣短期內不應該貶值,長期則視國際經濟局勢而定〉。《經濟前瞻》,第60期。1998年11月5日,頁33-35。 蔡增家。〈冷戰後中國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41卷9期。1998年9月,頁71-82。 趙文衡。〈東協與中共成立自由貿易區初探〉。《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5卷第2期。2002年2月,頁103-108。 蔡增家。〈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日本、東協與中國大陸互動關係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45卷4期。2002年7、8月,頁75-99。 葉自成。〈自律、有序、和諧,關於老子無政府狀態高級形式的假設〉。《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台大政治學系發行,2002年11月第53期。 楊培棟。〈中國充分利用外交資源大力推動經濟外交〉。《中國經濟周刊》,2006年4月9日,http://www.zgjjzk.cn/more.asp? TN_NID=2006-04-09-1006。 劉稚。〈瀾滄江一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與前景〉。《區域經濟合作》,第5期。2000年。 閻佩、丁吾輩。〈淺析中國睦鄰外交傳統的文化核心〉。《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1卷4期。2005年,頁73-75。 韓鋒。〈中國『睦鄰、安鄰和富鄰』政策解讀〉。《中評月刊》,第98 期。2006年2月。 蘇長和。〈周邊制度與周邊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 (三)碩博士學術論文 吳素馨。〈後冷戰時期中共與東南亞國協合作夥伴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阮忠孝。〈從地緣政治看中共對東協之外交政策〉。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李美燕。〈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協政經關係之變遷與發展〉。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雅欽。〈後冷戰時期中共對東南亞睦鄰外交戰略之研究〉。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庭芳。〈中共與東協成立自由貿易區之政治經濟分析〉。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高順德。〈中共後冷戰時期的睦鄰政策〉。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士勳。〈後冷戰時期中共「睦鄰外交」之研究—一個「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一誠。〈中國南方外交戰略的政治經濟分析,1949-2006〉。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奕龍。〈中國和平崛起外交戰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雅婷。〈由博鰲論壇看中共的亞洲發展戰略〉。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欣容。〈中國傳統戰略文化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影響〉。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謝福進。〈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協安全戰略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四)研討會論文 吳瑟致。〈大陸經濟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發展之影響〉,2005「知青新思維」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主辦,2005年10月8日。 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2002年12月18日。 林若雩。〈台灣在東亞區域整合的危機與挑戰〉,第五屆兩岸遠景論壇-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主辦,2005年11月23日。 莊國土。〈略論朝貢制度的虛幻:以古代中國與東南亞的朝貢關係為例〉,台灣與四鄰工作坊座談會。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2005年11月28日。 梁銘華。〈從『區域主義』論中國與東協的政經區域整合〉,2005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東南亞研究新視野:在地觀點的開拓與紮根。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4月28、29日。 許志嘉。〈中共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05年12月25日。 (五)官方出版品 趙紫陽。〈政府工作報告〉。《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蔡宏明。〈臺灣開展全球策略聯盟佈局的挑戰與對策〉。《行政院經濟委員會之研究計畫》,1994年10月。 (六)報章雜誌 王毅。〈中國與周邊國家外交關係綜述,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新華網,《求是》雜誌。2003年2月21日。 李詩佳、郝亞琳。〈經濟外交引領中國睦鄰關係〉。新華網,年終特稿。2004年12月18日。 《中華工商時報》 《中央日報》 《自由時報》 《財經雜誌》 (七)網站資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sear.cier.edu.tw/jk.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gxh/tyb/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網站。http://www.cofortune.com.cn/moftec_cn/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網。http://www.cafta.org.cn/。 中國海關統計。http://www.tdctrade.com/chinastat/chinese/。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4474&if=gb 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 中國台灣網。http://www.chinataiwan.org/ 中國文史地圖網。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cmaps-index.htm 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http://cgpss.nchu.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250 東盟經貿網。http://www.wenweipogx.com/ASEAN/indexe.asp 長城文化網。http://www.meet-greatwall.org/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B-091-019.htm 陸委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搜庫網。http://www.souku.com.cn/ 博鰲亞洲論壇。http://www.boaoforum.org/Html/Home.asp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 楊建芳師生古玉研究會網站。http://www.jaderama.com/ 遠景基金會論壇。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mt910506.htm 維基文庫。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Wikisource:%E9%A6%96%E9%A1%B5&variant=zh-tw 二、外文書籍 (一)專書 Baylis John, and Steve Sm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Cheong Inkyo,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Recent Development of FTA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Korea :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KIEP), 2002. 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t, Security Communiti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 M. Doyle, “Liberalism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Richard Ned Lebow and Thomas Risse-Kappen, e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二)期刊 Cheong Ching, “China FTA Could Be Engine of Growth for Asia,” Singapore: The Strait Times, December 2001, pp.13-16. Cheng Joseph Y.S., " China's ASEAN Policy in the 1990s: Pushing for Multipolarity in the Regional Context,,"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1, No.2 , August 1999, pp.9. Joseph Y.S.Cheng, “China's ASEAN Policy in the 1990s: Pushing for Multi-polarity in the Regional Contex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4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Boston, MA, 1998, pp.3-6。 Joseph S.Nye, Jr.,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1990, pp.80. Seth Mydans “China and Neighbors Move Ahead on Trade and Island Issues,“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5, 2002. Sharma, Shalendra D.,“Beyond ASEAN and APEC : Towards a New Asia-Pacific Economic Regionalism,”East Asia Review, Vol.14, No.3, 2002, pp.37-48. Waltz Kenneth N.,“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5, No.1, Summer, 2000, pp.5-41. (三)網站資料 ASEAN官方網站。http://www.aseansec.org/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6922009 97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922009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