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38544      Online Users : 9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7038


    Title: 中國古代天下觀與戰略文化-以兩漢及隋唐對外和戰思想為例
    Authors: 丁士中
    Contributors: 姜家雄
    丁士中
    Keywords: 戰略文化
    天下觀
    爭天下
    治天下
    禮治等級制度
    Date: 2008
    Issue Date: 2009-09-18 20:34:35 (UTC+8)
    Abstract: 「戰略文化」是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主要是認為一國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等內在生成的條件會影響該國決策精英的思想、觀念、認知,從而影響、導致該國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具有基本一致的戰略偏好,進而做出與他們觀念認知相符合的戰略行為,此可為理解中國對外戰略認知與行為,提供一個文化觀點的研究途徑或理論解釋。
    本論文借用美國學者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對「戰略文化」的分析,實際考究兩漢與隋唐對外來威脅的認知、用武的態度、和戰的立場與偏好,發現古代中國王朝具有對外壓制的戰略偏好,與江憶恩認為中國是強勢現實主義(parabellum)戰略文化的觀點一致;但本論文認為,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受到為儒家提倡與擁護的「天下觀」理念之影響所致。
    「天下觀」理念是中國周朝思想家們對於爭奪及治理天下領土、政權及民心的思想或觀點,他們以推動及維護「中原王朝主導的天下秩序(中原天子為天下唯一主宰,外邦族皆應臣服)」為核心價值,並透過型塑「禮治等級制度」推動「以夏變夷」,外部勢力若悖於該一文化結構,就視同破壞天下秩序,視同是對中原政權的安全威脅,武力在此情況下就被賦予了「誅暴平亂」的道德化與除罪化的工具意義而被允許使用。在「天下觀」理念影響下的中原君臣,會認為最大的不安全感來自於一個不臣服且實力又大的外部政權,因此對外以壓制、凌駕、征服來袪除他們的不安全感,此即構成封建中國對外用兵、崛起稱霸的戰略文化邏輯。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ursuit the reason of the ancient China’s rising and its triggering a war toward foreign threat.
    By analyzing the perception of the use of force of the Han, Sui,Tang Dynasties when dealing with the external threat, this paper, using the approach of the strategic culture analysis by the American scholar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has found that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had a coercive preference toward the external threa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 of Johnston that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China is parabellum(realpolitik).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such preference was affected by the “Tianxia discourse”(a thought toward the world)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ianxia discourse” mainly acclaimed by the Confucianism is a paradigm of how the Chinese emperor dominates “the world”. In” Tianxia discourse”, the ideal subjec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should establish or maintain the unipolar structure of “Li(禮) hierarchy system ”.In other words, the world order must under control by the Chinese emperor, any regimes that try to rebel this structure is regarded as a threat to the Empir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is order, the use of force is allowed and necessary.
    Through “Tianxia discourse”, we can well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and behavior of the empire, knowing the logic of the use of force when it faces an external threat and discovering the reason of the ancient china’s expansion.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L. Perelomov、A. Martynov﹝俄﹞。《霸權的華夏帝國:朝貢制度下中國的世界觀和外交策略》。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編。《國際熱點與中國的外交應對》。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大前研一。《中華聯邦》,趙佳誼等譯。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
    戈爾茨坦(Judith Goldstein)、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觀念與外交政策-信念、制度與政治變遷》,劉東國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方長平。《國家利益的建構主義分析》。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方英楷。《中國歷代治理新疆國策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牛致功。《唐高祖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5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台北:項淵文化出版社,2005年。
    王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民族》。台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
    王東、閻知航。《讓歷史昭示未來-中美關係史綱》。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
    王厚卿主編。《中國軍事思想論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緝思、秦亞青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際秩序卷》。香港:和平圖書出版社,2006年。
    卡西迪(Robert M. Cassidy)。《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4年。
    卡贊斯坦﹙Peter J.Katzenstein﹚。《文化規範與國家安全-戰後日本警察與自衛隊》,李小華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卡贊斯坦(Peter J.Katzenstein)、基歐漢(Robert Keohane)、克拉斯纳(Stephen Krasner)。《世界政治理論的探索與爭鳴》,秦亞青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
    司馬遷﹝漢﹞。《史記》。
    布贊(Barry Buzan)、利特爾﹙Richard Little﹚。《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研究的再構建》,劉德斌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札奇斯欽。《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間的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係》。台北:正中出版社,1972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白魯恂(Lucian Pye)。《中國政治的變與常》,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出版社,1988年。
    石之瑜。《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石之瑜。《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年。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石雲濤。《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竹內實。《日中關係研究》,程麻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年。
    何世同。《中國戰略史》。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2005年。
    何曉明、何順進編著。《兵家韜略》。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吳玉貴。《突厥汗國與隋唐關係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吳如嵩。《徜徉兵學長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吳楚克。《中國邊疆政治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璵譯。《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出版社,2001年。
    吳競﹝唐﹞。《貞觀政要》,裴汝誠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李大龍。《唐朝和邊疆民族使者往來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無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廣民。《與強者為伍:日本結盟外交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鴻賓。《唐朝中央集權與民族關係》。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沈煦﹝後晋﹞。《舊唐書》。
    阮宗澤。《中國崛起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轉型:共有利益的塑造與拓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錫山。《漢匈四千年之戰》。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4年。
    拉彼德(Yosef Lapid)、克拉托赫維爾(Kratochwil)主編。《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金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黃裕美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杰維斯﹙Robert Jervis﹚。《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秦亞青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4年。
    門洪華。《構建中國大戰略的框架:國家實力、戰略觀念與國際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姚有志,閻啟英主編。《孫子兵法與戰略文化-第六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5年。
    柏楊。《中國人史綱》。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柏楊編譯、袁樞原著。《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洪停杓、張植榮。《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出版社,2004年。
    紀寶成主編。《中國古代治國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約瑟夫.拉彼德(Yosef Lapid),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維爾(Friedrich Kratochwil)。《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金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約翰斯頓﹙Alastair Iain Johnston﹚、羅斯﹙Robert S Ross﹚主編。《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的大國》,黎曉蕾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胡宗山。《中國的和平崛起:理論、歷史與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鞍鋼。《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孫建民。《中國歷代治邊方略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孫晶。《文化霸權理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文化出版社,1990年。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徐成芳。《和平方略-中國外交策略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徐根初主編。《中華戰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北京:時事出版社,2008年。
    徐培根註譯。《太公六韜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班固﹝漢﹞。《漢書》。
    秦亞青。《權力.制度.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秦亞青主編。《文化與國際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袁剛。《隋煬帝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5年。
    馬大正主編。《中國邊疆經略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高明士。《天下秩序與文化圈的探索:以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崔明德。《兩漢民族關係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張分田。《中國帝王觀念-社會普遍意識中的「尊君-罪君」文化範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明睿。《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台北:黎明文化,2003年。
    張國。《中國治國思想史》。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許嘉璐編譯。《周禮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2002年。
    郭樹勇主編。《國際關係:呼喚中國理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樹勇。《大國成長的邏輯:西方大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郭樹勇主編。《戰略演講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陳向陽。《中國睦鄰外交》。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陳宇。《司馬兵法破解》。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陳飛。《唐太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
    陳贇。《天下或天地之間:中國思想的古典視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4年。
    章家敦(Gordon G.. Chang)。《中國即將崩潰》,侯思嘉、閻紀宇譯。台北:雅言出版社,2002年。
    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6年。
    彭光謙、趙海軍主編。《中國軍事名著選粹》。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彭建英。《中國古代羈縻政策的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斯奈德﹙Jack Snyder﹚。《帝國的迷思:國內政治與對外擴張》,于鐵軍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曾文芳。《夏商周民族思想與政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曾振註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5年。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出版社,1994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與中國》,張理京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鈕先鍾。《戰略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鈕先鍾。《歷史與戰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鈕先鍾。《中國古代戰略思想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
    黃朴民。《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楊生民。《漢武帝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5年。
    溫特 (Alexander Wendt)。《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褚玉蘭、張大同編著。《兵法經典新解》。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趙汀陽。《壞世界研究:做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6年。
    趙國華。《中國兵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仲平註譯。《司馬法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5年。
    劉仲平註譯。《尉繚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5年。
    劉琦等譯。《四書詳解》。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
    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合撰﹝北宋﹞。《新唐書》。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陸伯彬﹙Robert S. Ross﹚。《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何大明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錢永祥等編。《天下、東亞、台灣》。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錢穆。《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閻學通等編。《中國先秦國家間政治思想選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謝淑麗(Susan Shirk)。《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溫洽溢譯。台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魏汝霖註譯。《黃石公三略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5年。
    魏汝霖註譯。《孫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4年。
    魏徵等著﹝唐﹞。《隋書》。
    王忠林註譯。《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羅福惠。《黃禍論:東西文明的對立與對話》。台北:立緒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論文
    方長平。〈西方戰略文化研究:從文化主義到建構主義〉。《國際論壇》,2004年第6卷第3期,頁46-50。
    王麗麗、倪煒。〈“天下觀”的寓意及其社會學闡釋〉。《遼東學院學報》,2007年6月,9卷3期,頁33-38。
    朱中博、汪寧。〈《鹽鐵論》與中國古代戰略文化〉。《國際政治科學》,2007年第4期,頁85-103。
    李鴻賓。〈唐朝對河北地區的經營及其變化〉。《民族史研究》,2003年3月,第4輯,頁96-112。
    杜永吉、徐長安。〈“天下觀”與“文化中國”的歷史建構〉。《河北學刊》,2005年11月,第22卷第6期,頁140-144。
    查春學。〈中國古代“夷夏一體”觀與政策安排〉。《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3月,總200期第2期,頁60-62。
    秦亞青。〈國家身分、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年第2期,頁10-15。
    秦亞青。〈建構主義的發展空間〉。《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第1期,頁1-9。
    莫大華。〈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6月,頁39-52。
    郭春龍。〈中共戰略文化對中共軍事戰略之影響〉。《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頁86-95。
    陳玉屏。〈略論中國古代的“天下”、“國家”和“中國”觀〉。《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頁67-71。
    趙景芳。〈戰略文化的再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2008年第1期,頁14-24。
    馮惠雲。〈防禦性的中國戰略文化〉。《國際政治科學》,2005年第4期,頁1-23。
    沈明室。〈中共軍事研究的戰略文化途徑〉。《國防政策評論》,2005年夏季,第5卷,第4期,頁106-133。
    三、網路文章
    夏增民。〈西漢前中期的夷狄觀與民族政策之演變〉。濃縮論文精華網,http://www.66wen.com/07lsx/lishixue/lishixue/20060702/17616.html。
    王思睿。〈民主的世界潮流與中國化〉。多維新聞網,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5-5-8-9-13-12-112.html。
    何芳川。〈華夷秩序論〉。天益網,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4341。
    王曉雪。〈戰略文化研究綜述〉。中國孫子兵法網,http://www.szbf.cn/Article/liujiehuiyi/200605/208-3.html。
    何新華。〈「天下觀」: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區域性經驗〉。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4年11月號,總第32期,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409072.htm。
    李際均。〈論戰略文化〉。代碼中國網,http://www.codechina.net/resource/print.php/15648。
    李際均。〈論戰略思維〉。代碼中國網,http://www.codechina.net/resource/2004-08/24/12550.html。
    倪樂雄。〈軍事文化研究〉。戰略家網站,http://www.laocanmou.net/Html/200562723193-1.html。
    倪樂雄。〈戰爭與文化研究的一種闡述〉。代碼中國網,http://www.codechina.net/resource/print.php/12560。
    孫建杭。〈有實力才有和平〉。解放軍報網路版,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big5/xwpdxw/2005-07/11/content-246254.htm。
    宮玉振。〈戰略文化傳統及對戰略行為影響〉。戰略家網,http://www.laocanmou.net/Html/2005614105510-1.html。
    張劍荊。〈中國崛起的世界史意義〉。中國政治學網,http://www.cp.org.cn/jiuban/2233/ReadNews.asp?NewsID=2342。
    喬良等。〈喬良、王湘穗、洪兵:從戰略文化談起〉。戰略家網,http://www.laocanmou.net/Html/2005516221736-1.html。
    程亞文。〈中國和平復興的視角回歸〉。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mment/2005-12/01/content-3860597.htm。
    童世駿。〈以天下人的立場觀天下〉。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12/16/content-3928230.htm。
    程亞文。〈和平傳統與中國崛起〉。智識學術網,http://www.zisi.net/htm/ztzl/dyyj/2005-04-05-14426.htm。
    楊廣。〈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研究在中國〉。中國國關在線,http://www.snagri.gov.cn/liyong。
    葛劍雄。〈昔日的天下觀〉。天益網,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181。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Finnemore, Martha.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Friedman, George; Lebard, Meredith. The Coming War with Japa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1.
    Johnston, Alastair Iain. 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Katzenstein, Peter J. Culture Norms and Nation Security: Police and Military in Postwar Japa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8
    Katzenstein, Peter J.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ratochwil, Freidrich V. Rules, Norms, and Decisions-On The Conditions of Pratical and Legal Reasoning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Affai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Legro, Jeffery W. Cooperation under Fire: Anglo-German Restraint during World War II,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Lipman, Jonathan N., Harrell, Stevan. Violence in China,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Lord, Carnes. The Presidency and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8.
    Pye, Lucian W.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Scobell, Andrew. China and Strategic Culture, 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the Pacific, 2002.
    Scobell, Andrew. China`s Use of Military Force: Beyond the Great Wall and the Long Mar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Snyder, Jack L. Soviet Strategic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Limited Nuclear Oper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1976.
    Stuart, Reginald C. War and American Thought: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Monroe Doctrine, Kent: Kent University Press, 1982.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二、期刊論文
    Dittmer, Lowell. “The Culture of Structural Realism,” Review of Politics 59 (Winter 1997):191-194.
    Gray, Colin S. “Strategic Culture as Contex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ory Strikes Back,”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5 (January 1999):49-69.
    Johnston, Alastair Iain“Thinking about Strategic Cultur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Spring 1995):32-64.
    Johnston, Alastair Iain“China’s Militarized Interstate Dispute Behavior 1949-1992: A First Cut at the Dat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3(March 1998):1-30.
    Johnston, Alastair Iain“Strategic Culture Revisited: Reply to Colin Gra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5(July 1999):519-523.
    Johnston, Alastair Iain“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7(Spring 2003):5-42.
    Kier, Elizabeth. ”Culture and Military Doctrine: France Between the War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 No.4 (Spring 1995): 65-93.
    Klein, Bradley S. ”Hegemony and Strategic Culture: American Power Projection and Alliance Defence Pol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4 (Spring 1988): 133-148.
    Lantis, Jeffrey S. “Strategic Culture and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4(Fall 2002):87-113.
    Luckham, Robin. ”Armament Culture,” Alternatives 10,(Spring 1984) : 1-12.
    Poore, Stuart. “What is the Context? A Reply to the Gray-Johnston Debate on Strategic Cultur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9(April 2003):279-284.
    Scobell, Andrew. “Show of Force: Chinese Soldiers, Statesman, and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15 (May 2000):227-246.
    Scobell, Andrew. “The Chinese Cult of Defense,” Issues and StudiesVol.37, No.5 (September/ October 2001):101-127.
    Scobell, Andrew. “Strategic Culture and China: IR Theory Versus the Fortune Cookie?” Strategic Insight IV Issue10(October 2005)
    Whiting, Allen 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after Deng,”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2(June 1995):295-316.
    Whiting, Allen S. “The PLA and China’s Threat Percep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6(June 1996):596-615.
    Zhang, Tiejun “Chinese Strategic Culture: Traditional and Present Features,” Comparative Strategy 21(April 2002):73-9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研究所
    92253033
    97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3033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外交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033101.pdf57KbAdobe PDF21110View/Open
    53033102.pdf278KbAdobe PDF21241View/Open
    53033103.pdf182KbAdobe PDF21066View/Open
    53033104.pdf155KbAdobe PDF21043View/Open
    53033105.pdf789KbAdobe PDF21490View/Open
    53033106.pdf1419KbAdobe PDF21625View/Open
    53033107.pdf2760KbAdobe PDF21150View/Open
    53033108.pdf3105KbAdobe PDF21180View/Open
    53033109.pdf3690KbAdobe PDF21097View/Open
    53033110.pdf681KbAdobe PDF21153View/Open
    53033111.pdf598KbAdobe PDF212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