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682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93/144380 (79%)
造访人次 : 51234083      在线人数 : 8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傳播學院 > 新聞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6827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6827


    题名: 探討瘦身女性在多重論述場域中的主體實踐:以台北市產婦「坐月子」為例
    作者: 林美雅
    贡献者: 張錦華
    林美雅
    关键词: 生殖母體性感化
    辣媽
    母親性別角色
    日常生活言行理論
    自我技術
    人情與面子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09-09-18 19:49:03 (UTC+8)
    摘要: 本研究應用分析的理論涉及女性主義對「性別(gender)」、「母職(motherhood)」的觀點、後現代女性主義強調「多元差異」的觀點、傳播效果研究的認知說服、沈默螺旋、Pierre Bourdieu的日常生活言行理論、Michael Foucault的自我技術等相關論點、黃光國的「人情與面子」理論等。根據本研究的研究興趣,以台灣都會地區作為本研究的文化場域,以在「坐月子」時期一邊補身、一邊瘦身的現代產婦為研究對象,欲釐清:在既有的社會結構(傳統醫療(中醫)鼓勵「坐月子補身」論述/媒體瘦身廣告鼓吹的後現代苗條論述)限制下,她們追求什麼樣的身體健康觀及身體美學觀?其身體主體如何成為「相對自主」的行動者(agency)?

    本研究獲得的啟發是:15位受訪產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自主性,只是可以引述場域中不同的論述、在論述之間做選擇,論述選擇本身範圍雖然變寬一點,但仍有社會結構的框架在。固然,她們追求生殖母體性感化的過程中,能獲得秀異的社會位置或是引以為傲的成就感,但畢竟瘦身場域是一個由資本主義商業邏輯所建構出來場域,這個場域所形塑出來的辣媽身體意象或是新的母親角色,還是不脫窄化女體價值觀、物化女性角色的作法,並且在瘦身場域所獲得的秀異也不一定保證能延伸到其他場域。因此,生殖母體不一定非得在主流論述場域(例如:傳統父權場域、資本主義商業邏輯場域)中追求秀異位置,也要開發在其它場域(小型、另類)中追求秀異位置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王雅各編(1999)。《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
    2、吳贏濤(1990)。《台灣民俗》。台北:眾文。
    3、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4、張小紅(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文化。
    5、張錦華(2002)。《女為悅已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台北:正中。
    6、楊國樞、陸洛編(2008)。《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7、朱明若(1987) 。〈中澳婦女-健康觀念與生育行為的比較〉,《今日生活》,246:28-31。
    8、林淑蓉(1997)。〈性別、身體與自我:談減重經驗〉,「性別的文化建構:性別、文本、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
    9、林宇玲(1996)。〈從傅柯的權力∕知識架構來看台灣「美體塑身」廣告〉,《婦女與兩性學刊》,7:1-26。
    10、林宇玲、林祐如(2006)。〈從召喚觀點解讀線上遊戲的性別再現〉,《世新五十學術專書-傳播研究的傳承與創新》,頁:77-202。
    11、吳秀瑾(2007)。〈身體在世:傅柯與布爾迪厄的身體觀與施為者之對比〉,《台灣社會研究》。68:75-117。
    12、洪輝華(2002)。〈女性倫理學之研究-從女性特殊用語之演化及內涵來探索人性之價值〉,《人文價值與生命關懷通識課程之理論基礎研討會》。高雄。
    13、祝平一(2000年12月 )。〈台灣塑身美容廣告始終的科學主義與女性美〉,「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論文集,中研院:生命醫療史研究室,11-38頁。
    14、翁玲玲(2002年2月)。〈台北都會女性的新身體觀:以台北市女性為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4(4):44-51。
    15、陳麗美、韓文蕙(1992)。〈婦女產後照顧相關因素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81年度研究報告》。
    16、陳儒修、高玉芳(1994). 〈我美故我在:論美體工程,女性身體與女性主義〉,《傳播文化》,3:194-206。
    17、陳麗麗、王純娟(2000)。〈產婦對於傳統醫療中有關產後調理的態度及行為之研究〉,《護理研究》,8(1):49-57。
    18、陳端容、王文鴻(2001)。〈社會關係、身體意象與婦女自服美容或減肥藥品之相關性〉,《台灣衛誌》,第20卷,第4期:311-320。
    19、陳家聲、戴士嫻 (2007年12月)。〈創業家社會網絡行為之質性研究〉,《創業管理研究》,2(4):1-24。
    20、黃宗慧(2000)。「主流性感標準與片面身體解放」,收錄於寗應斌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頁:11-13。
    21、張錦華(1995)。〈媒體文化--誰是文化抗暴的最佳女主角〉,《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頁:1-29。
    22、張錦華、黃囇莉(2005)。〈台灣民眾的身體意象及其預測因子:人際壓力、
    媒體信任作為中介變項〉,《中華心理學刊》,47:269-287。
    23、張淑卿(2005年6月)。〈走過不同時代的標準體重與身材〉,《科學發展》,390:75-76。
    24、楊茜評(2009年2月)。〈Bourdieu的文化再製意涵正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縣教育》,66:44-48。
    25、潘淑滿(2005年12月)。〈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
    26、劉維公(1998)。〈習性(habitus)與偶成性(Kontignenz):P. Bourdieu 與N. Luhmann的理論介紹〉,《台大社會學刊》,26:1-51.
    27、戴芳台(2006)。〈產後婦女體重變化相關因素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8(2):21-30。
    28、田聖芳(2006)。《台灣婦女產後照護之變遷-以北部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9、李淑如(1995)。《初產婦於產後初期對身體變化之認知行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呂木蘭(1998)。《現代坐月子的女性觀點─以坐月子中心的產婦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

    31、汪麗琴(1999)。《女人的身體作為一個戰場-以「坐月子」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杜玉蓉(2004)。《誰在訴說女人的身體?-以瘦身類資訊式廣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33、林盈慧(1996)。〈產婦個人現代性與傳統性心理特質與其接受傳統做月子習俗的態度、行為相關性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4、林盈秀(2004)。《減肥的身體的我-歷史與性別的觀點》,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吳家翔(1997)。《解讀美體瘦身廣告的身體型塑意涵》。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36、翁玲玲(1992)。《漢人婦女產後作月子儀式的行為探討-兩個漁民社會的調查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7、唐儷芳(1995)。《坐月子對產婦的意義》。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章莊壽美(2006)。《台灣產婦的資訊需求分析》。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
    39、陳偉棻(2008)。《性別意識和線上交友自我形象的建構與認同-以PTT的 Alltogether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40、黃久華(2003)。《產婦執行坐月子習俗遵循度與產後健康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1、趙景雲(2005)。《共謀與抵抗?瘦身女性身體的主體性與客體性》,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2、張彥南(2007)。《傅柯晚期論主體與自我技術》,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蔡孟娟,(1999)。〈女性服用瘦身或美容產品之影響因素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4、賴英宏(2001)。《主體型構,能動性與政治抵抗:以國內塑身論戰為例》,東吳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5、劉恩任(2006)。《身體政治的詮釋與批判-女性身體之在地體現》。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6、蔣富雄(2006)。〈做月子東西軍〉,取自http://www.phland.com.tw/?Pager=know_show.asp&TopicID=284 - 63k 。
    47、邱明瑜 (2007年5月3日)。〈現代楊貴妃 孕期體重管理需知〉,《蕭敦仁診所》。上網日期:2008年4月17日,取自http://www.antifat.com.tw/msgshow.asp?no=173 - 33k。
    48、葉家豪(2007)。〈產後調理-談坐月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取自http://www.tpech.gov.tw/Article.aspx?ArtSerial=11272&ChaId=A33&Click= - 109k。
    49、鄭琪芳(2008)。〈30~44歲 3成男2成女 不婚一族〉,《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un/22/today-life5.htm。
    英文部分
    1、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原書:Shaffer, D.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3rd ed). CA: Brooks-Cole.)
    2、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遠流。
    (原書:Strauss, A.& Corbin, J.[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3、張旭春譯(2001)。《身體形態:現代社會的五種身體》。台北:弘智。
    (原書:O’Neill, J.[1985]. Five Bodies: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張錦華、劉容玫譯(2001)。《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
    (原書:Zoonen,L.V [1994 ]. Feminist Media Studies. London: Sage.)
    5、張君玫譯(1997)。《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台北:巨流。
    (原書:Davis, K. [1995 ]. Reshaping the Female Body:The Dilemma of Cosmetic Surgery, Routledge.)
    6、黎士鳴譯(2001)。《身體意象》。台北:弘智。
    (原書:Grogan, S. [1999]. Body Image:Understanding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Men, Women and Children , London: Routledge)
    7、羅世宏譯(200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
    (原書:Severin, W. J. & Tankard, J. W. [2000].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5th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8、Bevir, M.(1999). Foucault and Critique:Deploying Agency Against Autonomy. Political Theory,27, 65-84.
    9、Botta, R.A.(1999). Television images and adolescent girls’body image disturba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9(2), 22-41.
    10、Bourdieu, Pierre. (1990a). The Logic of Practice,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11、Carty, E.A. (1970). My , You’re Getting Big. Canadian Nurse, 66(8):40-43.
    Charles Atkin and Martin Block (1983),”Effectiveness of Celebrity Endorser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Volume 23, No.1( February/March), 57-61.

    12、Erikson, E. H. (1963). Eight Ages of Man. Children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Norton.
    13、Han, M. (2003). “Body Image Dissatisfaction and Eating Disturbance among Korea College Female Student:Relationships to Media Exposure, Upward Comparison, and Perceived Reality, ”Communication studies54( 1):65-79.
    14、Heinberg, L. J. & Thompson, J. K. (1992). Social comparison: Gender, target importance ratings, relation to body image disturbance.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7,. 355-344.
    15、Holroyd, E. Chung, L.S., & Ha S. W. (1996). Doing the Month-An Exploraton of Postpartum Practice in Chinese Women. Health Care for Women International, vol.18, pp. 301-313.
    16、Kamins, M. A. (1990).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ch up hypothesis in celebrity advertising: When beauty may be only skin deep.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 4-13.
    17、Keller, S.(1974)The female role:Constants and change. In V. Franks and V. Burtle (Eds.),Women in Therapy(p.411-434). New York:Brunner∕Mazel.
    18、Lu, Z. Y. J. (1984). Self-care activities of childbirth puerperal wome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Arizona, Arizona.
    19、McNay, L. (1999). “Gender, Habitus and the Field:Pierre Bourdieu and the Limits of Reflexivit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6( 1):95-117.
    20、McNay, L. (2000). “Gender & Agency:Reconfiguring the Subject in Feminist and Social Theory”. Polity Press.
    21、Parekh, H., & Kanekar, S. (1994). 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 in a consumer-related situation.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4(3), 297-300.
    22、Tong, R.(1989).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Colorado:Westview Press.
    23、Strang, V.R., & Sullivan, P.L. (1985). Body Image Attitudes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Period, JOGNN, vol.14, n.4, pp. 332-33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
    92451026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451026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新聞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1026101.pdf92KbAdobe PDF21022检视/开启
    51026102.pdf119KbAdobe PDF2935检视/开启
    51026103.pdf126KbAdobe PDF21102检视/开启
    51026104.pdf194KbAdobe PDF21543检视/开启
    51026105.pdf431KbAdobe PDF22256检视/开启
    51026106.pdf187KbAdobe PDF2964检视/开启
    51026107.pdf466KbAdobe PDF22441检视/开启
    51026108.pdf215KbAdobe PDF21248检视/开启
    51026109.pdf167KbAdobe PDF21837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