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875
|
Title: | 運用社會資本對推動社區發展之研究 |
Authors: | 彭毓文 |
Contributors: | 賴宗裕 彭毓文 |
Keywords: | 社區發展 社會資本 |
Date: | 2006 |
Issue Date: | 2009-09-18 16:16:40 (UTC+8) |
Abstract: | 從聯合國開始推展社區發展時,台灣便隨即跟進推行社區發展的政策,但是過去主要以硬體改善的社區發展方式,產生難以順利動員社區民眾,並建立社區意識的問題。近年來社區發展政策的轉向,開始注重社區動員與社區意識的建立等方面;這樣的政策方向在環境變遷快速的都市社區中便可能遭受相當大的挑戰。 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以社會資本理論為基礎,研究台北市文山區的忠順社區的個案研究。在忠順社區這樣一個新劃設且以住宅為主的地域,在缺乏歷史與自然環境的支持下,從其推行社區發展工作的過程中,找出其社會資本的產生、厚實的情況,進而推論出社會資本如何促進社區意識之建立與社區居民之動員,而致使一個都市社區能順利推動社區發展工作。最後再試圖以研究結果,為其他都市社區在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上提供建議。茲將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簡述如下: 一、 透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例如:友誼、信任、社區意識等,都是促使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發展活動的原因。透過參與活動,社區居民的互動增加,居民之間的聯繫網絡擴大,會造成社會資本的厚實及再生,進而影響往後社區發展活動推行的順利與否。社區發展活動的舉辦,對於居民個人、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社區整體社會資本的積累。 二、 社區以外的協助,例如政府的輔助、法令的規範以及社區發展專家學者的指導,都可以讓社區發展協會,順利地推行社區發展工作。一旦成功地社區發展工作推行,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發展活動,便會促成社會資本的厚實與再生,為往後的社區發展工作推動的順利與否,建立基礎。 三、 透過本研究的調查與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社區發展協會方面,應多舉辦社區發展活動,讓社會資本有厚實、再生的機會;(2)政府方面應多在各項軟硬體方面,充分協助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相關的社區發展計畫;(3)透過法令的充分授權,讓社區發展協會有足夠的權限與自主性,考量社區的特色及情形,以便擬定合適的社區發展工作推行策略;(4)加速社區規劃師之培育,讓每個社區都能充分地獲得專業的指導,促進社區發展工作的推行效率。 When the United Nations started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aiwan then immediately followed up. But in the past, Taiwan’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y, mainly aimed at hardware improvement, had failed in mobilizing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establish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the policy has begun to focus on residents’ mobiliz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nse of community. Although this policy direction may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ve, the challenge just begins.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the Zhongshun Community, a new unit in Taipei City, as a case study. This study is aimed to realize why social capital has helped the Zhongshun Community to put i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s into practice, and also to find out how social capital has been produced and strengthened throughout the community-developing process in Zhongshun Community. Within the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urban communities about how to benefit from the social capital when they carry out thei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s. 1.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n this case study, various kinds of social capital, such as friendship, trust,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o on, has helped making the residents b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Zhongshun Community’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vice versa. As a result, this community succeeds in carrying out i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s. 2. Supports from the outside of the community, such as the financial supports from the government, may be helpful when the community executes i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s. 3. This study provides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communities, the more activities are held, the more social capital is produced or strengthened to help the community achieve development goals. For the authorities, providing full supports in laws, finance, and so forth, will help the communities to yield twice the result with half the effort when carrying out their community development plans. |
Reference: | 壹、中文文獻 1. Buchanan, Mark. 著、胡守仁譯 ,2003,『連結-渾沌、複雜之後,最具開創性的「小世界」理論』,初版,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 Brown, Thomas F. 著、木子西譯,2000,「社會資本理論綜述」,頁77-100。收錄於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 Coleman, James S.著、鄧方譯,1992,『社會理論的基礎』,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4. Babbie, Earl R. 著、陳文俊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一版一刷,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5. Newton, Kenneth. 著、馮仕政譯,2000,「社會資本與現代歐洲民主」頁379-417。收錄於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 Olson, Mancur. 著,董安琪譯,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董安琪譯),遠流一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 Schaefer, Richard T.著,劉鶴群、房智慧譯,2005,『社會學』,二版一刷,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8. 白秀雄,1992,『社會工作』,增訂初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9. 朱立君,2002,「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10. 社區發展季刊社論,1995,「從社區發展的觀點,看社區、社區意識與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1-4。 11. -,1999,「社區發展-新世紀與新思維」,『社區發展季刊』,87:1-3。 12.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初版,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李惠斌,2000,「什麼是社會資本」,頁3-19。收錄於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4. 李增祿,2002,「社區工作」,頁173-202。收錄於李增祿主編,『社會工作概論』,增訂三版,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15. 李增祿,1995,「論社區意識、社會建設與國家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21-24。 16. 林瑞欽,1995,「『社區意識』凝聚之道」,『社會福利』,118:8-17。 17. 徐 震,1986,「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頁15-34。收錄於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主編,『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18. 徐 震,1988,『社區與社區發展』,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19. 梁恩嘉,2001,「大廍花鼓陣對社區意識覺醒及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20. 張琦凰,1997,「營造社會與邁向永續社會-三芝鄉陳厝坑大坑(有恆社區)之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21. 陳光榮,1995,「開創社區的新紀元」,『社會福利』,118:31-33。 22. 陳育暄,2004,「鄉村社區總體營造之實踐-以彰化埔鹽鄉永樂社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23. 陳亮全等著,1997,『福林彩虹白鷺飛』,初版,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4. 陳其南,1996,「終身學習與社區總體營造」,,頁1-28。收錄於,『社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25.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季刊』,41:21-37. 26.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90:170-187。 27. 郭銀漢,1995,「祭祀圈與社區意識」『「社會福利」,118:24-30。 28. 森檀著,楊錦昌、林文瑛譯,2000,『東京媽媽町之夢』,初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9. 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30. 黃碧霞,1999,「台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界社區發展應有理念及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78:4-9。 31. 傅仰止,2002,「個人網絡中他人聯繫強度的結構原理」,『台灣社會學』,3:163-209。 32. 傅仰止,2005,「社會資本的概念化與運作:論家人重疊網絡中的『時間投資』機制」,『台灣社會學』,9:165-203。 33.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4.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一版,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35. 楊雪冬,2000,「社會資本:對一種新解釋範式的探索」,頁20-42。收錄於李惠斌、楊雪冬主編,『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初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36. 熊瑞梅,2002,「中上層社區的形成-建商都市更新之策略及結果」,頁317-350。,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7. 熊瑞梅、吳文楦,2002,都會化與居民地方連繫-台中地區為例,頁351-390。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38.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39. 蔡翼如,2003,「社會資本、地方發展網絡與空間組織之研究-以烏來鄉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40.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三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41. 劉弘煌,1999,「都市型社區的社會福利社區化-以台北市文山區的經驗為例」,『社區發展季刊』,78:58-71。 42. 盧禹璁,1999,「一個模範都市社區之社區意識形成過程-以台南市金華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43. 賴昭志,2004,「嘉義市後庄里圓林仔社區營造和其志工社區意識形成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44. 蕭玉煌,1999,「組織再造-社區組織工作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78:16-34。 貳、外文文獻 1.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al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2. Burt, R. S., 2001, “Structural Holes versus Network Closure as Social Capital.” pp. 31-56 in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Nan Li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3.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S121. 4. Cook, K., 2005, “Networks, Norms, and Trus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8(1): 4-14. 5. Field, J., 2003, Social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6. Granovetter, M.,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1380. 7. Lin, N., 2001a,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 , 2001b,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pp.3-29 in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Nan Li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New York:Aldine de Gruyter. 9. Moody, J. and White, D. R., 2003, “Structural Cohesion and Embeddedness: A Hierarchical Concept of Social Group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103-127. 10. Portes, A., 1998. ”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1-24. 11. Putnam, R. D., (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l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2. Rittle, H. W.J. and Webber, M. M., 1973, “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 Policy Sciences, 4: 155-169. 13. Schudson, M., 1996, “What if civic life didn`t die? [comment on R. D. Putnam]”, American Prospect, 25: 17-20. 14. Skocpol, T., 1996, “Unravelling from above [comment on R. D. Putnam]”, American Prospect, 25: 20-25. 15. Vallely, R. M., 1996, “Couch-potato democracy? [comment on R.D. Putnam]”, American Prospect, 25: 25-26. 16. Völker, B. and Flap, H., 2004, “Where Friends Are Found: Friendship Patterns in Different Social Settings.”論文發表於〈社會資本會議〉,東海大學社會系:台中,民國95年12月13日至12月14日。 17. Woolcock, M., 1998,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Theory and Society, 27(2):155~158. 參、網頁資料 1.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公共關係論壇,http://www.roos.cn/000/05_04.htm,取用日期:2005年11月23日。 2. 黃武忠,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建設,社區參與通識篇(一~四)http://www.ours.org.tw/archives/2003/10/20/130/ ,取用日期:2005年11月21日。 3.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都市發展政策白皮書http://www.udd.taipei.gov.tw/PlanWeb/FiRoger/White_Paper.htm,取用日期:2006年1月23日。 4. 忠順社區網,http://chungs30.myweb.hinet.net/images/intro/intro0103.jpg,取用日期:2006年1月23日。 5. 呂秉怡,[台灣生活新思維-從社區營造探討城鄉發展願景」系列論壇-都市社區營造-「都市居住經驗與社區參與機制之建立」論壇紀錄,http://blog.yam.com/tmmap/,取用日期:2006年2月14日。 6. 內政部,「社區發展工作綱要」(1999年12月14日修正),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D0050077,取用日期:2006年5月10日。 7. 台北市社會局,社區發展協會名冊,http://www.dosw.taipei.gov.tw/attachment_file/i/200609/社區發展協會名冊.xls,取用日期:2006年11月25日。 8. 篠田徹,地域ブランド vol.2-まちづくり条例と地域ブランド ~Social Capitalから読み解く,http://rpc.mri.co.jp/05_jouhou/051_keisai/0511_note/0244.html,取用日期2006年11月25日。 9. 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苑,2002年3月17日‧其他篇‧社區文化‧美化都市我的家,http://www.tpec.org.tw/air-art/data/data.asp?sno=164&chapter_id=O,取用日期:2006年12月3日。 10.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社區規劃資訊網,社區規劃師制度說明,http://www.communityplanner.taipei.gov.tw/,取用日期:2006年12月7日。 11. 曾華源,志願服務團隊的經營管理,http://vol.moi.gov.tw/article/5.htm,取用日期:2006年12月7日。 12. 「台北城風貌改造成果暨經驗交流研討會實錄」,http://www.planning.taipei.gov.tw/3/303/30338/page05_4.htm#a2,取用日期2006年12月7日。 13. 大社充,生活型観光地、湯布院の挑戦,地域から日本を変える,松下政經塾,http://www.mskj.or.jp/chinika/9305cnk8chiiki.html,取用日期:2006年12月7日。 14. 宋祖慈,尋找天堂/漫步日本湯布院 泡湯逛街享古意,時報週刊,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ExteriorContent/ChinatimesWeekly/newweekly-content/0,3813,170206+94061710+0,00.html,取用日期:2006年12月7日。 15. 湯布院町,クアオルト構想,http://www.town.yufuin.oita.jp/,取用日期:2006年12月7日。 16. 台北市文山區順興社區網路文史之旅,http://shunsing.tacocity.com.tw/行政歷史沿革.htm,取用日期:2007年4月5日。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93257009 9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257009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地政學系]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