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8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86260      Online Users : 92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834


    Title: 權力與空間形塑之研究-以台北市都市公園為例
    Authors: 廖淑婷
    Liao Shu-ting
    Contributors: 徐世榮
    廖淑婷
    Liao Shu-ting
    Keywords: 都市公園
    新公園
    二二八和平公園
    中正紀念堂
    大安森林公園
    權力
    文化霸權
    空間形塑
    公共空間
    市民參與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6:10:26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以權力為主軸,來探討權力在公共空間中的運作。在權力部分,以「文化霸權」及「權力三面向」為理論基礎,闡述權力最高面向是如何以「意識型態」來運作,其又如何透過公共空間來展現。案例部分以台北市都市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中正紀念堂及大安森林公園公園為分析對象。最後則總結前述研究成果,並提出公共空間規劃的省思。
    首先,本研究以葛蘭西(Gramsci)的文化霸權(Hegemony)及路克斯(Lukes)的權力第三面向來分析權力如何及為何透過意識型態來運作。指出權力以意識型態來展現時,會被視為一種比之武力較不殘忍的手段,能收編被統治者,使其成為一個無權力者。另外,在意識型態方面,則回顧台灣主流政治意識型態—「台灣意識」及「中國意識」,說明二種意識型態的歷史背景和發展,進而表示政治認同時常以文化認同為基礎。
    其次,回顧都市公園的發展,從都市公園的歷史中尋找都市公園的功能及意義。說明由私園到公園的演變及從改善都市環境衛生到強調美化再到強調市民參與的過程,其實就是貴族或政府權力慢慢下放的過程。
    接著,本研究以政府特質將時間分為日本殖民時期、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權至解嚴前、解嚴後民主時期等三個時期,透過二二八和平公園、中正紀念堂、大安森林公園的案例分析,來解析這些都市公園空間形式背後所呈現的意識型態及政治運作。在二二八和平公園案例中,不同時期分別擁有當時政治背景下的產物:日本殖民時期的總督府博物館、後藤新平銅像、廣播放送台;國民政府接收日本政權至解嚴前的五座北方官式亭閣;解嚴後民主時期的二二八紀念碑、二二八紀念館。這些空間的變遷充滿濃厚的政治意識型態。在中正紀念堂案例中,從建堂過程到空間設計,都充滿「中國意識」,可謂中國意識型態下的產物。而大安森林公園案例中,從體育館與森林公園之爭及觀音像去留問題分析中發現:公園空間形塑過程裡,由政府所賦予的政治色彩不再那麼濃厚,市民已能透過動員來改變政府的既定決策。

    最後,對於前述研究發現總結出:要體現公共空間的公共性,可透過系統的組織、公開的資訊及智識的提升,以讓反霸權的機制來制衡霸權、且從權力的第三面向回歸到權力的第一面向。而更具體的作法將有待制度上衡平的設計,以走向民主化的常軌。
    Reference: 〈中文參考文獻〉
    1.于治中,1996,〈論馬克思的意識型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三期。
    2.于治中,1998,〈阿爾杜塞與意識型態的物質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一期。
    3.大衛•麥克里蘭著、施忠連譯,1991,〈意識型態〉,台北:桂冠。
    4.王育德,1993,〈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
    5.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6.王佳煌、潘中道等譯,W.Lawrence Neuman著,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7.中國時報,1980,〈紀念堂巍峨雄偉,象徵天人合一〉,4月3日3版。
    8.中國時報,1980,〈蔣公逝世五週年中正紀念堂落成,全國同胞追思偉績虔敬瞻仰〉,4月5日1版。
    9.中國時報,1980,〈毋忘遺訓,力行遺訓〉,4月5日。
    10.中國時報,1994,〈黃大洲籲宗教界人士理性地結束絕食活動〉,3月23日4版。
    11.中國時報,1994,〈學者肯定觀音像抗爭活動〉,3月27日14版。
    12.中國時報,1996,〈市府宣布籌建二二八紀念館〉,2月27日14版。
    13.中國時報,1997,〈642字碑文 30次會議敲定〉,2月27日4版。
    14.中國時報,1997,〈愛 公義 和平〉,2月27日4版。
    15.中國時報,1997,〈228紀念碑文今由連戰揭碑〉,2月28日9版。
    16.中國時報,2003,〈記憶與遺忘〉,3月31日39版。
    1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大林著作編譯局,197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18.心文,2000,〈文化擺脫政治—請從文化局交出二二八紀念館管理權開始〉,自由時報5月4日15版。
    19.尹章義,〈台灣意識試析—歷史的觀點〉,中國論壇二八九期。
    20.田心喻譯、Robert Bocock著,1994,〈文化霸權〉,台北:遠流。
    21.丘廷亮,1997,〈日本殖民地人類學「台灣研究」的重讀與再評價〉,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八期。
    22.石國宏,2001,〈戰後台灣建築競圖中「建築樣式」與「文化表徵」關係之研究-以公共建築為主〉,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23.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2002,〈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海峽學術出版社。
    24.台北市工務局,1954,〈台北都市建設史稿〉,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25.台北市議會,1975,台北市議會公報第十一卷第七期。
    26.台北市議會,1975,台北市議會公報第十一卷第十一期。
    27.台北市議會,1975,台北市議會公報第十一卷第二十一期。
    28.台北市政府,1975,台北市政府公報夏字第五期。
    29.台北市議會,1986,台北市議會公報第三十三卷第二十期。
    30.台北市議會,1986,台北市議會公報第三十三卷第二十三期。
    31.台北市議會,1986,台北市議會公報第三十三卷第二十五期。
    32.台北市議會,1996,台北市議會公報第五十二卷第十一期。
    33.台北市議會,1997,台北市議會公報第五十四卷第十五期。
    34.台北市議會,1997,台北市議會公報第五十四卷第十六期。
    35.台北畫刊,1973,〈計劃闢建中的北市第二商業中心〉,台北畫刊六十七期。
    36.台灣日報,2000,〈228紀念館委外經營應重評鑑:龍應台肯定台灣和平基金會貢獻,堅持法律及制度不讓步〉,1月27日30版。
    37.安東尼奧•葛蘭西著、葆煦譯,1983,〈獄中札記〉,北京:人民出版社。
    38.呂清夫,1989,〈公園與選票〉,自立早報4月28日。
    39.李淑媛譯、Steven V.Simpson著,1992,〈公園演義-公園在社會中的角色〉,造園季刊。
    40.余見微,2000,〈搞垮228紀念館來紀念228〉,自由時報2月23日15版。
    41.余致力,2002,〈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台北五南。
    42.何旭初,1988.1.22,〈無力的反對—七號公園決策內幕〉,新經濟週刊第十七期。
    43.何增科,〈市民社會概念的歷史演變〉http://intermargins.ncu.edu.tw/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academia/civil society/cs08.htm - date: 2001/08/29
    44.汪荷清,1988.2.5,〈市區的綠色鄉間—紐約中央公園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新經濟週刊第十九期。
    45.吳金鏞,1994,〈國族建構、歷史記憶與紀念空間-二二八紀念碑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46.林雍昇,2000,〈二二八紀念館暫託管理種下惡例:利用政治手段解決法律糾葛治絲益棼〉,中國時報1月29日15版。
    47.和睦建築事務所,1976,〈和睦建築事務所建築設計(甲案)〉,建築師雜誌1976.8。
    48.南方朔,1987,〈文化霸權解體的契機〉,中國時報12月28日。
    49.洪茗馨,1999,〈二二八和平公園一百歲了〉,中國時報8月2日19版。
    50.持地六三郎,1998,〈台灣殖民政策〉,台北:南天。
    51.施淑宜編,1996,〈見證—台灣總督府1895∼1945〉,台北:立虹
    52.施正鋒,1999,〈台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
    53.徐進鈺,1990,〈領域取向規劃論述之檢討—傅里曼(John Friedmann)的新民粹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三卷第一期。
    54.徐世榮,2001,〈土地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地政學術之補充論述〉,台北:正揚。
    55.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2000,〈珍藏20世紀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56.夏鑄九、張景森、孫義崇,1987,〈台北都市轉化研究的一個早期摘要〉,都市發展與文化傳統國際研討會。
    57.夏鑄九,1994,〈建構公共空間—理論的反省〉,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六期。
    58.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出版。
    59.陳映真,1987,〈國家分裂結構下的民族主義國家—「台灣結」的戰後史之分析〉,中國論壇二八九期。
    60.陳墇津,1989,〈文化霸權:觀念與反省〉,中國論壇三三三期。
    61.陳志梧,1992,〈新公園多少舊事〉,中國時報5月23日27版。
    62.陳文隆,2000,〈二二八紀念館被文化局「黑箱作業」〉,自由時報2月14日14版。
    63.郭瓊瑩,1991,〈我們需要更多可用的市民廣場〉,國父紀念館館訊創刊號。
    64.郭育任,1992,〈公園發展歷史年表〉,造園季刊革新12:26-29。
    65.教育部,1975,教育部公報第六期。
    66.畢遠月,1997,〈大蘋果的綠色核心-紐約中央公園〉,大地地理雜誌1997年6月號。
    67.許哲彥,1987,〈觀念形成潛移默化、環保意識盎然而生〉,中國時報12月31日。
    68.麥肯•麥爾斯(Malcolm Miles)著、簡逸珊譯,2000,〈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台北:創興出版社。
    69.曹欽榮,1997,〈行經歷史幽谷,邁向寬容未來: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素描〉,空間雜誌九十期。
    70.曹欽榮,1999,〈歷史•政治•展示:我看228紀念館〉,空間雜誌一一四期。
    71.曹欽榮,2000,〈228紀念館何去何從〉,自由時報2月23日15版。
    72.曹欽榮,2003,〈白色恐怖受難者的二二八經驗〉,自由時報2月28日15版。
    73.黃光國,1987,〈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兩結下的沈思〉,桂冠圖書公司。
    74.黃富國,1990,〈葛蘭西霸權與民主理論〉,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75.黃世孟,1987,〈日據時期台灣都市計畫範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畫研究室。
    76.黃世孟,1988,〈日治時期台灣都市計畫令之建制歷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學術研究發表會論文集。
    77.黃世孟,1992,〈台灣都市計畫講習錄〉,台中:胡氏。
    78.黃美英,1995,〈文化的抗爭與儀式〉,前衛出版社。
    79.黃武達,1996,〈台灣近代都市計畫之研究論文集1〉,板橋:都市史研究室。
    80.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台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81.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
    82.黃大洲,2001,〈蛻變:大安森林公園的誕生〉,正中書局。
    83.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84.彭揚凱,1998,〈綠色之城:台北都市政權之統治分析1994-1998〉,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85.湯國榮,1996,〈台中市空間發展政治經濟史考察(1945-1995)〉,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86.湯瑪斯•戴伊(Thomas R.Dye)著、柯勝文譯,2000,〈權力與社會〉,台北:桂冠。
    87.馮金桁,1992,〈二二八紀念碑建立地點初步選擇,北市新生公園第一優先考量,建成公園居次,下月三日由建碑委員會勘查決定〉,聯合報2月27日3版。
    88.張瑞猛、蕭全政,1992,〈台灣的威權轉型:國民政經體制與政經改革〉,中國論壇三十二卷第六期。
    89.詹姆斯•約爾著,石智青校閱,1992,〈葛蘭西〉,台北:桂冠。
    90.楊憲宏,1988.1.29,〈「歪妹」市議員知多少〉,新經濟週刊第十八期。
    91.楊湛萍,2000,〈從景觀分析與社會結構變遷探討板橋的空間性轉變〉,師大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2.廖建彰,2001,〈建築神話—戰後台灣「現代中國建築」論述的形構:1940年代中∼1990年代末〉,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93.虞義輝,2001,〈台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台北:黎明。
    94.漢寶德,1995,〈建築與文化近思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95.鄧宗德,1991,〈八0年代台北市支配性都市地景形成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96.葉石濤,1987,〈接續祖國臍帶之後—從四0年代台灣文學來看「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的消長〉,中國論壇二八九期。
    97.葉博文口述、許偉泰執筆,2001,〈龍應台.馬英九.二二八〉,前衛出版社。
    98.葉博文,2000,〈經營紀念館是責任 不是權利分配〉,自由時報5月6日15版。
    99.葉澤峽,1987,〈美麗新信仰---綠色生活哲學〉,中國時報12月31日。
    100.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論文。
    101.潘朝陽,1987,〈地理學方法論中的非實證論傳統〉,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十三期。
    102.潘朝陽,1989,〈觀念地理學-一個人文主義地理學方法論-〉,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十五期。
    103.潘朝陽,1991,〈現象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十九期。
    104.聯合報,1987,〈七號公園藍圖呈現美景 大體育館這回塵埃落定〉,11月7日7版。
    105.聯合報,1987,〈公園與體育館孰重?須對後代子孫負責!〉,12月7日6版。
    106.聯合報,1988,〈表達市民對蔣故總統哀思,建議七號公園定名經國紀念公園〉,1月19日14版。
    107.聯合報,1988,〈犧牲綠地建體育館市民反對,七號公園將修正。人工湖也縮小,馬上擬建經國紀念塔〉,2月5日14版。
    108.聯合報,1988,〈給市民喘息的空間!七號公園預定地究竟作何利用,新環境基金會促勿興建體育館〉,3月20日15版。
    109.聯合報,1988,〈七號公園預定地適合建體育館嗎?〉,3月28日14版。
    110.聯合報,1988,〈七號公園預定地應否設大型體育館?贊成聲浪大,說蓋小型的即可。與會多為體壇人士,反對者指乏代表性〉,4月14日14版。
    111.聯合報,1988,〈七號公園建體育館不偏之見〉,5月6日9版。
    112.聯合報,1988,〈體育館興建無下文,洪濬哲要率眾陳情〉,5月27日13版。
    113.聯合報,1988,〈洪濬哲發動請願,七團體聯合反撲〉,5月29日13版。
    114.聯合報,1988,〈七號公園地建體育館四成五民眾表示反對〉,6月5日13版。
    115.聯合報,1988,〈反對七號公園興建體育館,宣傳車穿梭街巷,柴松林散發傳單〉,6月6日13版。
    116.聯合報,1988,〈七號公園適合建體育館嗎?贊成與否形成五五波〉,6月25日13版。
    117.聯合報,1988,〈七號公園完成評估適合建大體育館,市長待公 聽會後再決定〉,11月7日13版。
    118.聯合報,1988,〈公園、體育館能否並存?〉,11月27日13版。
    119.聯合報,1988,〈七號公園建體育館事,兩派人馬別苗頭…應可溝通建共識,何必揚言上街頭。吳伯雄:絕不吃這一套!〉,12月2日13版。
    120.聯合報,1989,〈七號公園新規劃預留空間給未來〉,1月21日13版。
    121.聯合報,1989,〈環保人士強烈壓力下,市府通過修正案,七號公園將規劃為森林公園〉,3月22日13版。
    122.聯合報,1989,〈七號公園預留「建地」,「偷渡」加蓋體育館?〉,3月25日13版。
    123.聯合報,1990,〈七號公園仍規劃二萬人體育館〉,3月2日14版。
    124.聯合報,1991,〈市府政策「朝令夕改」,議員痛心疾首〉,3月29日14版。
    125.蔡其達,1989,〈葛蘭西文化霸權概念之探討〉,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26.蔡勇美、章英華主編,1997,〈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127.蔡厚男,1987,〈評《公園設計的政治學:美國都市公園史》〉,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三卷第一期第209∼216頁。
    128.蔡厚男,1990,〈從殖民城市,到戒嚴體制〉,中國時報6月4日。
    129.蔡厚男,1991,〈台灣都市公園的建制歷程 1895-1987〉,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所博士論文。
    130.蔡培火,1974,〈與日本國民書〉,台北縣新莊:學術出版社。
    131.劉麗梅,1976,〈台北市中正紀念堂設計競圖之經過〉,建築師雜誌1976.8。
    132.劉麗梅,1976,〈訪楊卓成建築師-談中正紀念堂之設計〉,建築師雜誌1976.8。
    133.劉淑瑛,2000,〈都市公園設計評析—以大安森林公園、中山美術公園、萬華民俗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134.謝佩娟,1999,〈台北新公園-同志運動:情慾主體的社會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35.戴國煇,1994,〈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台北:遠流。
    136.魏慶嘉,1996,〈台北市公園規劃的社會分析:1897-1996〉,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137.蕭子莙,1995,〈台灣宗教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七號公園觀音像遷移事件—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8.薛承雄,1988,〈媒介支配:解讀台灣的電視新聞〉,台大社研所碩士論文。
    139.蕭新煌,1999,〈新台灣人的心:國家認同的新圖像〉,台北:月旦。
    140.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巨流圖書公司。
    141.蘇西廷,1996,〈同性戀族群何時解嚴?〉,中國時報1月22日11版。
    〈英文參考文獻〉
    1.Abu-Lughod ,Janet .1996.〝Civil/Uncivil Society:Confusing Form with Content〞, in Cities for Citizens.Ed .Mike Douglass& Friedmann John:ch12.
    2.Almond,G.A and Powell,B.G .1988.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A World View,Glanview:Scott.
    3.Anderson,Perry .1977.〝The Antinomies of Antonio Gramsci〞, New Left Review 100: 5-78.
    4.Bird,Jon.1988.The Spectacle of Memory, Michael Sandle(catalogue),London,Whitechapel Art Gallery:29-39.
    5.Castells, Manuel .1983 .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Berkeley:Un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Deborah A,Stone .1988.Policy Paradox and Political Reason, New York:Haper Collins:1-26.
    7.Fisher,Robert .1992.〝Organizing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Considering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y〞,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8:222-237.
    8.Foucault,Michel .1976.La volonte de savoir,Paris.
    9.Gaventa ,John .1980 .Power and Powerlessness,Urban,IL:Un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0.Gramsci ,Antonio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ed.& trans.by Q.Hoare & G.N.Smith.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1.Granz,Galen .1982 .The Politics of Park Design:A History of Urban Park in America,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England.
    12.Holub,Renate.1992.Antonio Gramsic-beyond Marxism and Postmodernis,London:Routledge.
    13.Keane ,John .1988 .Despotism and Democracy: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1750-1850, 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Ed. John Keane.London and New York:Verso:35-72.
    14.Larrain ,Jorge.1983. Marxism and Ideolog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15.Lefebvre, Henri .1977 .Spatial Planning:Reflection on the Politics of Space,in Richard Peet(eds.)Radical Geography:Alternative Viewpoints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Chicago:Maaroufa.pp:339-352.
    16.Lefebvre ,Henri .1979 .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in Freiberg ,J.W(ed),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 New York:Irvington.
    17.Milbrath,L.W.1984.Environmentalists:Vanguard for A New Social,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8.Poulantzas,Nicos . 1987 .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London:Verso.
    19.Thomas,B.Gold.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aiwan Miracle,M.E.Sharpe,Inc.Armonk,New York/London.
    20.Wigley, Mark .1995 .Interview with Peter Lang,see Lang.:70-81.
    21.Zukin,Sharon.1996.Space and Symbols in an Age of Decline,in(ed.) King:43-5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研究所
    89257008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7008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Land Economic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700801.pdf10KbAdobe PDF21442View/Open
    25700802.pdf13KbAdobe PDF21250View/Open
    25700803.pdf11KbAdobe PDF21536View/Open
    25700804.pdf14KbAdobe PDF21492View/Open
    25700805.pdf106KbAdobe PDF22536View/Open
    25700806.pdf83KbAdobe PDF22614View/Open
    25700807.pdf107KbAdobe PDF213282View/Open
    25700808.pdf117KbAdobe PDF23226View/Open
    25700809.pdf180KbAdobe PDF25085View/Open
    25700810.pdf255KbAdobe PDF25437View/Open
    25700811.pdf227KbAdobe PDF21309View/Open
    25700812.pdf33KbAdobe PDF21979View/Open
    25700813.pdf42KbAdobe PDF2119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