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王昱婷等著 2004 政治這young玩,台北:揚智文化。 王業立 1995a 「單記非讓渡投票制的政治影響:我國民意代表選舉制度的探討」,選舉研究,第二卷第一期,頁147-167。 1995b 「省市長選舉與台灣地區政治發展」,亞洲研究,第十四期,頁60-90。 1996 「選舉制度的改良方向及對憲政運作的影響」,收錄於許慶復主編,地球村中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頁175-196。 立法院圖書館編 1987 立法制度與助理,台北:立法院圖書館。 史美強、林維林 1997 領導能力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為例,東海學報,第三十八卷(5),頁1-26。 田麗虹 2001 國會助理工作手冊 : 國會生態地圖導覽,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 朱志宏、丘昌泰 1995 政策規劃,台北:空中大學。 朱美珍 1988 我國立法院建立助理制度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汝信 1988 社會科學新辭典,重慶:重慶出版社。 吳東野 1999 「我國立法院全國不分區委員制度之研究」,選舉研究,第六卷,第一期,頁143-174。 呂亞力 1997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阮森,楊桂杰 1994 「立法委員助理任用問題之研究」,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二卷,第七期, 頁42-45。 余元傑,李麗雲 2000 「我國國會助理之制度發展與權責分析」,嘉南學報,第二十六期,323-334。 沈克彬,黃煥榮 1997 「我國立委個人助理制度之檢討與改進芻議」,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五卷, 第十期,頁37-47。 李美華等譯(Babbie Earl原著) 2004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發行。 林嘉誠 1985 「樹立健全立法助理制度」,民眾日報,第二版(8. 2) 邱皓政 2005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文化事業。 邱秋雲 2003 「網路戀情者個人特質與其網戀經驗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高美英譯(Harris M. Cooper原著) 1999 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台北:弘智文化。 施能傑 1987 國會監督與政策執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姜占魁 1988 行政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姜添輝 1997 「教育的功能─三個社會學派的觀點」,花蓮師院學報,第七期,頁215-240。 徐仁輝 2005 公共組織行為,台北:智勝文化。 徐正屏 2002 「員工對民營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南區分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信行 1997 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技巧,台北:桂冠圖書。 陳庚金 1996 「企業型政府之人事行政新策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專題報告。 陳淞山 1994 國會制度解讀,台北:月旦出版社。 1994 「國會助理與幕僚制度總論 (上)」,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二卷,第二期,頁41-50。 「國會助理與幕僚制度總論 (下)」,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二 卷,第三期,頁21-33。 陳恆鈞等譯 (David L. Weimer &Aidan R. Vining原著) 2002 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陳毓鈞 1984 「從速建立國會助理制度」,聯合報,第十三版(4.13)。 陳彰儀 1995 組織心裡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莊耀嘉,楊國樞 1997 「角色規範的認知結構」,收錄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頁282-338,台北:桂冠圖書。 張春興 1999 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1995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潤書 2002 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康裕民譯(Robert Kreiter & Angelo Kinicki原著) 2001 組織行為,台北:麥格羅.希爾。 曾濟群 1988 中外立法制度之比較,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黃光國 1989 「因素分析」,收錄於楊國樞等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五版〉,頁833-858,臺北:東華書局。 黃良志,蘇國楨,徐正屏,林昭秀 2004 「中華電信民營後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知覺、工作滿足、角色認知衝突和組 織承諾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四卷,第三期,頁29-54。 黃毓基 1985 「是正式建立國會助理制度的時候了!-專家學者談助理制度的建立」, 民眾日報,第二版(6.19) 黃殿偉 1995 「英、美兩國與我國立法助理制度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四卷,第二期,頁131-160。 黃煥榮 1999 「立法委員與助理互動關係初探--質化研究方法之應用」, 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七卷,第十一期,頁62-77。 彭錦鵬 1992 「美國國會幕僚的角色及其轉變」,收錄於鄭哲民主編,美國國會之制度 與運作,頁129-154,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 1980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 上冊,台北:東華書局。 楊日青 2002 「從憲政走向探討立法院常委會之再改革」,國政研究報告。 楊泰順 2001 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 1999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葉至誠 2000 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劉丹曦等譯(Hedrick Smith原著) 1991 權力遊戲,台北:時報出版社。 劉省作 2005 決勝廟堂-行政在國會和與戰的真相,台北:揚智文化。 謝金青 1992 「國民小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傳賢 1993 立法程序,台北:龍文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Burgess, Robert G. 1982 Field Research: A Sourcebook and Field Manual, London: Allen & Unwin. Copper, Terry L.(ed.). Brief, A. P., R. S. Schuler, and VanSell 1981 Managing job stres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Cooke, Jacob E. 1961 The Federalist, Middletown, Conn. :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Fredricks, A.J. and D. L. Dossett, 1983 “Attitude-behavior relations: A comparison of the Frishbein-Ajzen and the Bentler-Speckart model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5:501-512. Harrison W. Fox Jr.and Susan Webb Hammond 1957 The Growth of Congressional Staffs, N.Y.:Proceeding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House, R.J. 1971 “A Path Goal Theory of Leader Effective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6,3,September:321-338. Ivancevich , John M. 1977 Management classics, Santa Monica, Calif.:Goodyear Pub. Katz, Daniel and Robert Louis Kahn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Kleinbaum, D.G, Kupper, L. L.,and Muller K. E. 1998 Applie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ultivariable Methods, Boston: PWS-KENT. Malbin , Michael J. 1980 Unelected Representatives: Congressional Staff and Future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New York:Basic Books. Manley , John F. 1997 Congressional Staffs and Policy Making, N.Y: Random House. McCarthy J. E. 2001 “Old Advice for New Members of Congress”, in Lou Frey, JR. and Hayes Michael T. , Inside The House : former members reveal how Congress really works, pp57-79. New York:Oxford. Mitchell, T. R. 1997 Matching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with Organizational Contexts,i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 19), eds L L Cummings and B M Staw (Greenwich ,CT: JAI Press). Morse, J.M. 1994 Critical Issu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London:Sage Publications Nachmias, D. and C. Nachmias 1997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 London: Arnold. Parsons, T. 1959 The Social System, London: Tavistock. 1961 “The School Class as a Social System: Some of Its Functions in American Society”. in A.H. Halsey, J. Floud and C.A. Anderson (eds.) 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N.Y.: The Free Press. Schutz, A. 1967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Silk , Paul 1998 How Parliament Works, London: Longman. Smith, Steven S. and Christopher J. Deering 1990 ”Committees in Congress”,Washington, D. C.: Congressional Quartely Inc.,2nd ed,p155-156. Turner, J. H. 1988 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ard ,W. Lloyd and Paul S. Lunt 1941 The Social Life of a Modern Commun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e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October:548-578. Weimer ,David Leo and R Aidan Vining 1992 Policy analysis : concept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 Hall. Williamson, J.B., D.A. Karp, J.R. Dalphin and Paul D. Gray 1982 The Research Craft: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Method. 2nd ed., Boston:Little Br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