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700
|
Title: | 中央政府執政菁英之代表性研究:國民黨與民進黨政權之比較(1993-200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ing Elites in Taiwan:KMT and DDP Regimes, 1993-2004. |
Authors: | 邱育琤 Chiu,YuCheng |
Contributors: | 徐永明 陳敦源
邱育琤 Chiu,YuCheng |
Keywords: | 中央執政菁英 政黨輪替 代表性 代表性官僚 次級資料分析 Governing elites Regime turnover Representative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Secondary data |
Date: | 2004 |
Issue Date: | 2009-09-18 15:47:09 (UTC+8) |
Abstract: | 【目的與理論】 探討「統治現象」的方法有二:一是透過制度研究的方式,第二則是進行統治菁英的研究。本文即是以「人」的角度出發,探討國民黨、民進黨政府執政菁英的生態與差異。並以代表理論延伸至「代表性中央執政菁英」的觀點,以兩千年台灣社會人口統計作為檢視這兩個政權的執政團隊是否具有社會代表性的標準。預期透過這樣的研究,去理解一個統治台灣長達五十年的國民黨,以及成立於一九八六年的新興民進黨,這兩個背景迥然不同的政黨,執政團隊的結構究竟有什麼樣的差異,而其趨勢為何…等,進行初始性的探索與研究。
【研究方法】 本文為國內首起有關中央政府執政菁英組成之比較性研究,必須透過蒐集國史館網站、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人事名錄、中華民國名人錄…等次級資料,來進行本研究資料庫的建立。預期透過比較兩政府執政菁英的黨籍、性別、省籍、區域、世代及前職等個人變項,去理解這兩個政權是否因為政黨間特色的差異,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執政菁英生態,並以代表理論作為呼應。
【研究結論】 分析新、舊政權執政菁英的組成生態後,發現落實兩性共治理念的限制、世代的交替、外省族群勢力的全面性撤退、雲嘉南政治菁英的崛起及民進黨政府取才管道的多樣化等。透過比較由遠至近的時間點,印證了執政菁英的組成生態(例如性別、世代、族群及區域等變項)在符合台灣社會人口的代表性上,不是政權交替之後才急遽地產生變化,而是逐漸改變的,雖然其在改變的幅度上有所差異。再者,民進黨政府於取得執政權後逐漸於政務層級中置入實際的政治權力,全民政府的理念僅是首次組閣的政治性宣傳。最後,民進黨執政團隊於可替代性較高的部門及政務層級中,社會人口的代表性較易達成。 This thesis i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of governing elites on Taiwan.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is the primary method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 data of elite profiles are mainly collected from the following sources: (1) a website database on historical figures from the Academia Historica; (2) the official address-book on superintendents of the Executive Yuan and its departments; (3) Who`s Who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research compared personal variables of governing elites of two regimes, such as party membership, gender, ethnic group, area, generation, and pervious profession. In this way, this study tries to answer whether the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between KMT and DPP governments will lead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verning elites as depicts in the theory of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After analyzing the composition of governing elites of the two regimes, we have following five findings. First,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to gender equality in governing elites regardless a litt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by the DPP. Second, governing elites of DPP government are younger than KMT government. Third, much less elites of mainland Chinese origin are appointed by the DPP than the KMT. Forth, DPP appointed much more southern Taiwanese elites than the KMT does. Lastly, governing elites in DPP government are coming from a more diverse prior professions than those in the KMT government. |
Reference: | 英文參考書目 Babayeva, L. V. 1998 “Elite Conceptions of Russia’s Present and Future,” in John Higley, Jan Pakulski and Wlodzimierz Wesolowski(eds.), Postcommunist Elites and Democracy in Eastern Europe, 97-106.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Birch A. H. 1972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 Praeger Publishers. Bredvold, L. I. and Ross, R. G.. 1960 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e,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urke, E. and C. C. O’Brien 1969 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London:Penguin. Cheng, T –J. 1989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41:471-499. Cox, G. W. 2002 Elbridge Gerry`s salamander: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the reapportionment revolution,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gley, J., J. Pakuski and W. Wesolowski 1998 “Introduction: Elite Change and Democratic Regimes in Eastern Europe,” in John Higley, Jon Pakuski and Wlodzimierz Wesolowsk(eds.), Postcommunist Elite, and Democracy in Eastern Europe, 1-33.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irschman, A. O. 1982 Shifting Involvements: Private Interest and Public Ac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rislov, S. 1974 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Kryshtanovskaia, O. and S. White 1996 “From Soviet Nomenklatura to Russian Elite,” Europe-Asia Studies , 48: 4. Lane, D. and C. Ross 1998 The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to Ruling Elites from Gorbachev to Yeltsin,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Lasswell, H. D. 1965 World Politics and Personal Insecurity. New York: Harper. Levine, C. H., B. G. Peters, and F. J. Thompson 1990 Public Administration:Challenges, Choices, Consequence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Michels, R. 1958 Political Parties: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Oligarchical Tendencies of Modern Democracy. New York: Dover. Mills, C. W. 1959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sca, G. 1939 The Ruling Class (edited by Arthur Livingston and translated by Hannah D. Kahn) . New York:McGraw-Hill. Mosher, F. C. 1982 Democracy and Public Service,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eto, V. 1974 “The Theory of Elite Circulation,” in Joseph Lopreato and Lionel S. Lewis(eds.), Social Stratification: A Reader, pp 40-44.New York: Harper & Row. Pitkin, H. F. 1967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ation.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ae, D. W. 1967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Yale University. Rosenbloom, D. H. 1998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4th ed. New York: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57(5): 423-30. Stanlis, P. J. 1968 Edmund Burke:Selected Writings and Speeches. Gloucester, Mass.:Peter Smith. Starling, G. 1998 Managing the Public Sector, 5th ed. Chicago, IL:The Dorsey Press. 中文參考書目 中央通訊社編製 1995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1996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1997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1998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1999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2000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2001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2002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2003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2004 《中華民國名人錄》,台北:中央通訊社。 中國名人傳記中心編印 1991 《中華民國現代名人錄》,增訂三版,台北:中國名人傳記中心出版。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出版 1994 《中國國民黨職名錄》,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出版,近代中國發行。 天下雜誌評論 2000 〈「全民政策」,沒有政策?〉,《天下雜誌》,頁54-60。 王業立、黃豪聖 2000 〈選舉制度與政黨轉型:一個新制度論的分析架構〉,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頁401-43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王德偉 1998 〈俄羅斯政治體制之研究(1991年至1997年)〉,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製 1995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1996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1997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1998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1999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2000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2001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2002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2003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2004 《行政院暨所屬各機關主管人員名錄》,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米爾 著,水田洋 譯 1997 《代議制統治論》,東京都:岩波。 朱雲漢 2001 〈國民黨與台灣的民主轉型〉,《二十一世紀》,第65期,頁4-13。 余致力 1999 〈行政菁英對當前重大政策議題之意見調查〉,《理論與政策》,13卷,第3期,頁139-170。 2002 〈台灣行政學研究新課題:政黨輪替對文官體系的衝擊與影響〉,發表於張金鑑教授百齡誕辰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 李功勤 2001 《蔣介石台灣時代的政治菁英(1950-1975):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 定 1990 《行政院機關生產力衡量模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吳乃德 2000 〈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政治學刊》,第4期,頁57-104。 邱育琤、徐永明 2004 〈民進黨執政菁英的形成:以第一次中央政黨輪替為觀察對象〉,《台灣政治學刊》,8卷,第2期,頁121-183。 林佳龍 2000a〈半總統制、多黨體系與不穩定的民主:台灣憲政衝突的制度分析〉,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頁177-211,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000b〈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第4期,頁3-53。 林繼文 2000 〈半總統制下的三角政治均衡〉,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頁135-175,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林鍾沂 1998 〈文官甄補政策的價值意涵及其實踐〉,《空大行政學報》,第8期,頁24-46。 徐永明 2000 〈宋楚瑜現象:菁英分裂、選舉動員與政黨重組〉,《理論與政策》,14卷,第2期,頁93-118。 高千雯 2002 《特殊與普遍:代表理論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訊評論 2000a〈林信義幹了就知道〉,《財訊》,第218期,頁68。 2000b〈五十名行政首長背景總調查—新政府的確有點新,政績是否耳目一新待觀察〉,《財訊》,第220期。 2000c〈兩個受傷的女人〉,《財訊》,第219期,頁44。 2000d〈阿扁上台,老頭子準備下台〉,《財訊》,第217期,頁34。 2000e〈阿扁最難纏對手是立法院:清流黑金大對抗,各黨各派大較勁〉,《財訊》,第217期,頁112-117。 商週評論 2000 〈阿扁、飛唐、李遠哲的三角大戲為何喊卡?〉,《商業週刊》,648期,頁38-39。 陳文俊 1997 〈族群、統獨立場,與公共政策:台灣地方菁英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卷,第1期,頁29-76。 陳美智 1998 〈地方菁英影響力與地方財政赤字:以台中市為例〉,《國策專刊》,第6期,頁8-11。 陳明通 1990 《威權體制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敦源 2000 〈領導在憲政選擇過程中的穩定功能:從理性選擇制度論比較西班牙(1975-1978)與台灣(1988-1996)經驗〉,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頁213-257,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002 《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 盛杏湲 2000 〈立法委員為什麼遊走在不同的委員會?〉,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頁361-399,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福建 1998 〈議會及議員的權責:愛德蒙.柏克(E. Bruke)代表理念的可能貢獻及其限制〉,《行政學報》,第29期,頁133-150。 1999〈北美立憲前後「代表理念」的爭議:一個革命式的轉折〉,《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頁113-130。 張福建、劉義周 2002〈代表的理論與實際〉,《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期,頁117-149。 彭懷恩 1986 《中華民國的政治菁英:行政院會議成員的分析(1950-198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秀端 1995 〈縣市菁英對衝突的認知〉,《東吳政治學報》,第4期,頁85-114。 2002 〈地方菁英對於衝突的認知:民國八十二年與九十年之比較〉,《中國地方自治》,55卷,第1期,頁4-30。 黃朝盟、陳坤發 2002 〈公務人員的行政倫理觀:台灣縣市政府行政菁英意見調查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6期,頁119-135。 游清鑫 1996 〈台灣政治民主化之鞏固〉,《政治學報》,第27期,頁201-233。 1997 〈共識與爭議:一些民主化研究問題的探討〉,《問題與研究》,36卷,第9期,頁59-73。 曾淑芬 1987 《中華國國民黨黨務菁英的社會流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婉瑩 2000 〈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14卷,第4期,頁71-90。 2001 〈性別差異下的立法院〉,《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135-170。 楊開雲、劉子琦 1998 〈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論」觀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39卷,第5期,頁139-165。 趙永茂 1996 〈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頁39-56。 蔡明惠 1998 〈戰後初期澎湖地方派系的形成〉,《思與言》,36卷,第4期,頁41-66。 劉冠効 1991 《代表理論與日本選舉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維堯 1996 〈高級文官生涯特徵:我國與歐美日比較研究〉,《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115-149。 錢淑芬 1985 《民選政治菁英的社會流動》,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相慶 2000 〈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及其對選舉結果的影響〉,林繼文主編,《政治制度》,頁317-36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蕭全政 1999 〈台灣民主化對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的挑戰與因應〉,《理論與政策》,13卷,第3期,頁139-165。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1256006 93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6006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