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65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648/144635 (79%)
造訪人次 : 51616660      線上人數 : 7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58


    題名: 我國公民投票制度之研究─以二00四年公民投票法之檢討為中心
    作者: 謝美玲
    貢獻者: 莊國榮
    謝美玲
    關鍵詞: 公民投票
    直接民主
    代議民主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8 15:37:02 (UTC+8)
    摘要: 二00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布之「公民投票法」,將直接民主最具代表性的類型之一-公民投票,納入我國政治制度建制。在今日,公民投票已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採行,但此項制度的實施並不必然代表民主,其意義也隨著不同國家而有所別,而在代議制度已是當代民主體制主流的情形下,以進一步促進民主價值實現為號召的公民投票,如何融入或逸脫代議政治,進而如一般期待的發揮由人民當家作主功能,將視其有無扣合一國的歷史文化與政治結構,並針對代議政治缺失所在,將公民投票機制適當嵌入而定。尤其,公民投票在我國,係在不同的軌道,不同的時間,為不同的政治行動者所引用,立法後的爭議與批評,集中於公投制度設計與代議體制互動有關的處理未盡妥適,現行法是否合身適用,攸關人民公投權利之行使及直接民主的落實,殊值重視。
    有鑑於此,本文之研究嘗試藉由理論探討,從回歸民主制度的基本面,討論民主制度的兩種基本類型-直接民主制和間接民主制,了解公民投票在民主制度中的定位,在代議制度下所能發揮的功能與作用,以及關乎公民投票能否妥適發揮功能的因素。又未來公民投票制度,將依循現行法的規定實踐,能否促成主權在民理想的實現,將視其功能是否充分展現而定,爰將焦點置於公民投票法之檢討,並從功能觀點切入,就公民投票的適用事項、公民投票審議委員會、公民投票的發動權、成案及通過門檻、公投結果之處理與效力、公民投票訴訟及地方性公民投票等七大面向,整理分析各界有關批評意見,復與瑞士及美國各州法制及實踐經驗進行比較,檢討剖析現行法之缺失,並針對有關法制之改善提出建議。此外,配合憲政改造工程中有關公投入憲及國民大會制度之廢除,並兼論未來應在憲法中對公民投票的功能與定位重作省思與安排。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五南法律小組編(2004),《公民投票法立法資料彙編》,台北:五南。
    內政部編(2004),《公民投票法研訂實錄》,台北:內政部。
    王佳煌、潘中道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W. Lawrence Neuman原著),台北:學富。
    丘昌泰(2003),〈解讀公民投票的迷思〉,《全國律師》,頁44-49。
    曲兆祥(2004),《公民投票理論與台灣的實踐》,台北:揚智。
    江宜樺(2003),〈公民投票與民主政治的關聯〉,《全國律師》,頁68-72。
    吳介民(2003),〈公民投票作為一種批判性的公眾力量〉,《全國律師》,頁79-84。
    吳志光(2000),〈論公民投票訴訟之基本問題〉,《憲政時代》,第26卷第1期,頁80-102。
    吳志光(2001),〈公民投票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49-64。
    吳志光(2003),〈諮詢性公投與地方政府之配合義務?〉,《全國律師》,頁59-63。
    吳志光(2005),〈公民投票與權力分立原則-由公民投票的事項限制談起〉,,《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頁483-514。
    吳棟傑(1995),《公民投票法制之憲法容許性暨法政策分析-以全國性公民投票為中心》,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少軍、尚新建譯(1995),《民主的模式》(David Held原著),台北:桂冠。
    李念祖(2001),〈從現行憲法規定論創制、複決之種類及其憲法基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3-21。
    李明峻(1999),〈國際法上的公民投票問題〉,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59-91。
    李俊增(1997a),〈論公民投票之類型及代議民主政體之影響〉,《憲政時代》,第22卷第4期,頁100-118。
    李俊增(1997b),〈公民投票之理論與實踐〉,《憲政時代》,第23卷第1期,頁35-52。
    李惠宗(2004),〈對立法權制衡機制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頁89-99。
    何兆武譯(1987),《社會契約論》(Jean-Jacques Rousseau原著),台北:唐山。
    周志宏(2004),〈公民投票法與憲法的相關問題〉,《全國律師》,2004年1月,頁15-28。
    周宗憲(2004),〈國民主權、參政權與公民投票-公民投票法的檢討〉,《全國律師》,2004年1月,頁4-14。
    林水波(1999),《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
    林水波(2004),〈制度移植的策略性評估-以公投法為例〉,《國家政策季刊》,第3卷,第1期,頁49-80。
    林如娜(2004),《直接民主理論發展之研究-兼論我國二00三年公民投票法》,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龍(2003),〈公民投票的理論與實踐:法源、議題與效力〉,發表於「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主辦,2003年9月27日。
    林治平(1995),《論國民主權原則與民主原則》,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勁(1993),《台獨研究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
    林昱奇(1998),《公民投票:社會選擇理論之分析》,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濁水(2003),〈從代議政治看公民投票的定位〉,發表於「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主辦,2003年9月27日。
    法治斌(2001),〈直接民主v.司法審查〉,《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64-73。
    洪永泰(2003),〈選舉投票日同時辦理公投對二零零四年總統選舉的影響〉,《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55-58。
    徐永明(2004),〈公投民主與代議民主的關係:以台灣經驗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1-25。
    徐正戎(2005),〈任務型國大代表VS.公民複決修憲-修憲機關問題面面觀〉,發表於「從制度變遷看憲政改革:背景、程序與影響」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主辦,2005年9月24日。
    張五岳(2003),〈公民投票與兩岸關係〉,發表於「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主辦,2003年9月27日。
    張文貞(2006a),〈憲政改造的方式與程序〉,輯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頁15-49。
    張文貞(2006b),〈公民複決修憲在當代憲政主義上的意涵〉,《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期,頁87-118。
    曹金增(2003),《我國公民投票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研究所博士論文。
    曹金增(2004),《解析公民投票》,台北:五南。
    莊雅萍(2000),《公民投票之理論與經驗:一九九八年台南市公民投票之個案研究》,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宗力(1999),〈憲法與公民投票-公投的合憲性分析與公民投票法的建制〉,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93-124。
    許宗力(1996),〈從行政與立法的分際談府會關係〉,《臺灣法學會學報》,第17期,頁364-374。
    許宗力(1999),《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
    郭秋慶(2003),〈論全國性公民投票〉,發表於「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主辦,2003年9月27日。
    陳永芳(1999),《公民投票與民主政治之發展:我國實施公民投票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瑋(2004),〈三二0公投與台灣政治發展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43-72。
    陳英鈐(2004),〈公民投票法的制度設計〉,《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73-93。
    陳淳文(1996),〈法國公民投票制度簡介〉,《憲政時代》,第21卷第4期,頁85-109。
    陳隆志(1999),〈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與國家安全〉,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17-26。
    陳愛娥(1999),〈代議民主體制是民主原則的不完美形式?—加強、補充代議民主體制的可能途徑〉,《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4期,頁17-47。
    陳愛娥(2001),〈立法怠惰與司法審查〉,《憲政時代》,第26卷第3期,頁44-53。
    陳愛娥(2003),〈立法怠惰與憲法條文之直接適用〉,《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50-54。
    盛杏湲(2003),〈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立法過程中的影響:一致政府與分立政府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頁51-106。
    彭堅汶(2000),〈公民投票與台灣地區的憲政發展〉,《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8卷,第1期,2000年6月。
    游勝雄(2004),《從「多元寬容」論民主與公民投票》,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
    湯紹成(1999),〈德國公民投票制度的發展〉,《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3期,頁33-43。
    湯紹成(2000),〈從直接與間接民權的角度檢視瑞士與法國的公民投票制度〉,《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頁67-78。
    湯德宗(2000),《權力分立新論》,台北:元照。
    湯德宗(2002),〈論直接民主的制度設計〉,輯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台北:元照,頁457-514。
    隋杜卿(2003),〈當前國內公民投票的爭議與辯證〉,《國家政策論壇》,2003年10月,頁13-20。
    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第7卷第2期,頁3-49。
    黃秀端(2006),〈中央政府體制改革的選擇(政治篇)〉,輯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頁97-136。
    黃偉峰(1999),〈由國際經驗看公民投票〉,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27-58。
    黃錦堂(2000),《地方制度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北:翰蘆。
    黃勝興(2001),《從『國民主權』原理論公民投票制度》,台北大學法學學系博士論文。
    楊增暐(2003),《我國創制複決制度之研究-「創制複決法」草案各項版本之合憲性分析》,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榮(1999),〈公民投票在台灣的實踐〉,輯於陳隆志主編《公民投票與台灣前途》,台北:前衛,頁125-147。
    葉俊榮(2005),〈二00五年憲改所造成憲法變遷的典範轉移〉,發表於「二00五年臺灣憲改對國家發展之影響」學術研討會,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2005年10月15日。
    董保城(2001),〈創制複決法草案與公民投票之探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93-99。
    廖元豪(2005),〈鎮壓或解放?建構挑戰與顛覆的公投制度芻議〉,《憲政時代》,第30卷第4期,頁449-481。
    廖揆祥、陳永芳、鄧若玲譯(2003),《公民投票與民主政府》(Maija Setala原著),台北:韋伯。
    廖達琪、洪澄琳(2004),〈反對黨獨大下的分立政府:高雄縣府會關係的個案研究(1985-2003)〉,《台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2期,頁5-50。
    廖達琪、黃志呈、謝承璋(2006),<修憲對立法院功能與角色之影響─從表演場到表演場>,《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1期,頁27-58。
    蔡佳泓(2004),〈試析公民投票對政治與政黨體系之影響〉,《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2期,頁27-41。
    蔡季廷(2002),《論台灣公民投票之法制化問題-以Robert Dahl民主程序標準為中心》,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宗珍(2000),〈參政權〉,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頁221-233。
    蔡宗珍(2003),〈從憲法層面看公民投票之爭議〉,《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73-78。
    蔡宗珍(2006),〈中央政府體制改革的選擇(法理篇)〉,輯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台北:五南,頁73-96。
    蔡彥廷(1996),《西方國家公民投票之研究-就法制規範與政治裁量類型析論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衛芷言(1994),《公民投票與公民複決概念暨使用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永祥(2003),〈公民投票是一項民主價值嗎?〉,《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65-67。
    錢鴻明(2004),《地方性公民投票之研究-以日本之住民投票為中心》,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復生(1996),〈公民投票:主權在民的體現或民粹主義的濫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7期,頁38-47。
    謝復生(主持)、張台麟、韋洪武(協同主持)(1997),《公民投票(創制複決)制度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鍾國允(2004),〈論法國第五共和公民投票制度與經驗〉,發表於「從憲法觀點看公民投票制度」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法律學系、中國憲法學會主辦,2004年12月26日。
    鍾凱勳(2001),《從權力分立原則論公民投票法制之建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
    顏厥安(2000),〈國民主權與憲政國家〉,《政大法學評論》,第63期,頁47-80。
    蘇永欽(2001),〈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憲政時代》,第27卷第2期,頁21-47。
    蘇永欽(2002),〈創制複決與諮詢性公投-從民主理論與憲法的角度探討〉,收於氏著《走入新世紀的憲政主義》,台北:元照,頁91-130。。
    蘇永欽(2003),〈公民投票的跨國考察〉,《全國律師》,2003年11月,頁29-43。
    蘇永欽(2003),〈公民投票與國會改革〉,發表於「公民投票在台灣」研討會,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主辦,2003年9月27日。
    蘇永欽(2004),〈分裂國家的主權和公投問題〉,《法令月刊》,第55卷第1期,頁4-15。
    羅傳賢(1992),〈國會言論免責權與自律權之界線〉,《立法院院聞》,第20卷第11期,頁25-29。
    二、外文參考文獻
    Auer, Andreas and Michael Butzer (eds.)(2001), Direct Democracy: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European Experience,Aldershot,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Barber, Benjamin R.(1984),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gdanor,Vernon(1994),“Western Europe”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s.),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pp. 24-97.
    Bowler, Shaun, Todd Donovan and Caroline J. Tolbert (eds.)(1998), Citizens as Legislators: Direc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udge, Ian(1996), The New Challenge of Direct Democracy,Cambridge: Polity Press.
    Butler, David and Austin Ranney (eds.)(1978), Referendum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actice and Theory, 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Butler, David and Austin Ranney (eds.)(1994),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Collins,Richard and Dale Oesterle(1955),Governing by Initiative:Structuring the Ballot Initiative:Procedure That Do and Don`t Work,66U.COLO.L.REV.
    Cronin, Thomas E.(1989), Direct Democracy: The Politics of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ahl, Robert A.(1989),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ichard J.(2002), Democratic Delusions: The Initiative Process In America ,K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Eule, Julian N.(1990), “Judicial Review of Direct Democracy”, Yale Law Journal, Vol.99, pp. 1503-1527.
    Gallagher, Michael and Pier Vincenzo Uleri (eds.)(1996), The Referendum Experience in Europe ,New York: Saint Martin’s Press.
    Gordon Ⅲ, James D. and David B.Magleby(1989),“Pre-Election Judicial Review of Initiatives and Referendums”, 64 NOTRE DAME .REV.pp.298,299.
    Haskell, John(2001), Direct Democracy or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 Dispelling the Populist Myth,Colorado: Westview Press.
    Held, David(1987), Models of Democracy,Cambridge: Polity Press.
    Hug, Simon(2002), Voice of Europe: Citizens, Referendums,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Kaufmann, Bruno and M. Dane Waters (eds.)(2004), Direct Democracy in Europe: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Guide to the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Process in Europe ,Durham,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Kobach, Kris W.(1993), The Referendum: Direct Democracy in Switzerland ,England: Dartmouth.
    Kobach, Kris W.(1994), “Switzerland” in David Butler and Austin Ranney (eds.), Referendums Around the World: The Growing Use of Direct Democracy,Washington, D. C.: The AEI Press, pp. 98-153.
    Lijphart, Arend(1984), Democrac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jphart, Arend(1999), Patterns of Democrac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gleby,David B.(1984), Direct Legislation:Voting on Ballot Pro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Marsh, David and Gerry Stoker(1995), Theory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Mendelsohn, Matthew and Andrew Parkin (eds.)(2001), Referendum Democracy: Citizens, Elites and Deliberation in Referendum Campaigns ,New York: Palgrave.
    Rosenberg, Ronald H. (1984), Referendum Zoning: Legal Doctrine and Practice, 53 U. CIN. L. REV. 381.
    Sartori, Giovanni(1987),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 New Jersey: Chatham House.
    Setala, Maija(1999), Referendums and Democratic Government: Normative Theory and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Saint Martin’s Press.
    Suksi, Markku(1993), Bringing in the People: A Comparison of Constitutional Forms and Practices of the Referendum,Dordrecht,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Waters, M. Dane(2003), Initiative and Referendum Almanac,Durham, North Carolina: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Zimmerman, Joseph F.(1999), The Initiative: Citizen Law-Making ,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研究所
    90256031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560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公共行政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5603101.pdf42KbAdobe PDF2793檢視/開啟
    25603102.pdf76KbAdobe PDF2811檢視/開啟
    25603103.pdf71KbAdobe PDF2774檢視/開啟
    25603104.pdf83KbAdobe PDF2886檢視/開啟
    25603105.pdf229KbAdobe PDF21491檢視/開啟
    25603106.pdf337KbAdobe PDF25794檢視/開啟
    25603107.pdf387KbAdobe PDF222656檢視/開啟
    25603108.pdf572KbAdobe PDF24635檢視/開啟
    25603109.pdf239KbAdobe PDF22685檢視/開啟
    25603110.pdf142KbAdobe PDF21134檢視/開啟
    25603111.pdf189KbAdobe PDF21204檢視/開啟
    25603112.pdf202KbAdobe PDF21274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