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61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253020      線上人數 : 9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616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616


    題名: 肉與字:九0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
    作者: 劉淑貞
    貢獻者: 陳芳明
    劉淑貞
    關鍵詞: 死亡
    異質
    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
    中文現代性
    幻肢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9-18 15:28:48 (UTC+8)
    摘要: 本文從中文的書寫政治出發,試圖由中文的落後宿命及其話音機制的模仿論,重省現代中文的本質,正是建立在對語言起源處的「某物」之擬仿。擬仿壓抑異質,試圖收編起源,建立書寫者的主體性,因此,現代中文書寫鑄造了它內部語言經濟的生產迴圈,而其語言性質無論在四0、五0甚或最靠近西方現代主義系譜的六0年代,都將難逃其自身作為一種陽性語言的本質。這種語言本質在五0年代乃至七0年代,書寫的對象物被投射到「君父」的場域,而更見其隱喻。書寫者「兒子」作為起源之處的「父親」之意志的傳遞者,導致凡是啟動寫作,就等同被「父」生殖:及物就是生產,文本就是產物。在這種意義下,現代中文可視為是西方現代性的共謀,它用自身的政治性參與生產經濟的迴圈,從而鑄造後殖民主體。這基本上是作為「求生」之用的現代中文、在拒絕文言文抑或古中國體系崩潰後的死亡異質的同時所必然延展出來的一種語言本體的形貌。
    本文認為八0年代中期後的張大春在書寫裡所展現的對語言及物本身的揚棄、對書寫載體的反覆質疑與撲殺,恰可視為對符號起源處那被壓抑之異質的一種召喚。這個手勢召喚出了八0年代中期自張大春以降乃至九0年代後非常整齊的死亡異質世代──拒絕再以文字生產主體,正視符號異質,承認主體在文學面前的失效──尤其是駱以軍,他基本上承接了張大春對書寫及物性的質疑,同時也面臨了作為「作家」該「如何再寫」(如何及物──)的問題。如果張大春試圖以「將軍」錯亂的「碑文」改寫那位於語言起源處的「父親」,駱以軍則以個人家族史演繹了一場語言自「父親」處逃逸向「母親」的劇場,而最終找到了他自己那從異質處回來後的「重寫之道」。書寫拒絕成為主體的奴僕,寫作反而成為個人向異質投遞的一場祭儀與耗費,在黃國峻與邱妙津的文本與自殺行動中,都可以看到書寫作為斬斷陽性及物經濟迴圈的利刃,拒絕產出符號化的主體──而這把利刃最終是指向「自己」這一「絕對符號」的──當然最終即是肉身的自殺。作為陽性經濟迴圈的對立面,九0年代後的死亡場域與自殺書寫基本上乃是呈現了中文百年以來那「被壓抑的現代主義」及其背後被重建「現代主體」的願望所抑制的異質。本文亦欲在語言本體論的前提下,重新定位九0年代向來被稱之為「後現代主義」的世代,其實在語言與自殺的本質行動上,根本有其現代主義精神的重要實踐。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文本
    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時報,1994年初版,2000年二版七刷
    張大春《雞翎圖》台北:時報,1980年初版,1981年再版
    張大春《時間軸》台北:時報,1986
    張大春《公寓導遊》,台北:時報,1986年初版,1987年初版四刷
    張大春《四喜憂國》台北:遠流,1988
    張大春《大說謊家》台北:遠流,1989
    張大春《病變》台北:時報,1990
    張大春《化身博士》台北:皇冠,1991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1992
    大頭春(張大春)《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台北:聯合文學,1992年初版一刷,1994年三版八刷
    大頭春(張大春)《我妹妹》,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初版一刷,1994年初版六刷
    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台北:聯合文學,1994
    大頭春(張大春)《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1996
    張大春《撒謊的信徒》台北:聯合文學,1996
    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初版,台北:網路與書,2003年新版
    張大春《尋人啟事》台北:聯合文學,1999
    張大春《最初》台北:時報,2002
    張大春《聆聽父親》台北:時報,2003年7月初版一刷,2003年12月初版七刷
    張大春《春燈公子》台北:印刻,2005
    張大春《戰夏陽》台北:印刻,2006
    駱以軍《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台北:皇冠,1993,新版更名為《降生十二星座》,台北:印刻,2005
    駱以軍《紅字團》台北:聯合文學,1993初版,2005年二版一刷
    駱以軍《棄的故事》台北:自費出版,1995
    駱以軍《妻夢狗》台北:遠流,1998
    駱以軍《第三個舞者》台北:聯合文學,1999
    駱以軍《月球姓氏》台北:聯合文學,2000
    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
    駱以軍《遠方》台北:印刻,2003
    駱以軍《我們》台北:印刻,2004
    駱以軍《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台北:印刻,2005
    駱以軍《我愛羅》台北:印刻,2006
    邱妙津《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1991年初版,1996年初版二刷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初版,1999年初版四刷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時報,1994年初版一刷,2003年三版一刷,2005年三版四刷,頁114。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初版,2000年初版十七刷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2006年(增補其餘書信)
    邱妙津〈一九九五年六月日記〉,《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年6月
    邱妙津〈早期習作十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年6月
    邱妙津〈假面偶〉,《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年6月
    邱妙津〈大學日記(一)一九八九年五月至七月〉,《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36期,2006年8月
    邱妙津〈大學日記(二)一九八九年八月至十月〉,《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37期,2006年9月
    邱妙津〈大學日記(三)一九九0年一月至四月〉,《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38期,2006年10月
    邱妙津〈大學日記(四)一九九0年五月至十二月〉,《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39期,2006年11月
    邱妙津〈大學日記(一)一九九一年一月至六月〉,《印刻文學生活誌》,台北:印刻,40期,2006年12月
    黃國峻《度外》台北:聯合文學,2000
    黃國峻《是或一點也不》台北:聯合文學,2003
    黃國峻《盲目地注視》台北:聯合文學,2001
    黃國峻《麥克風試音》台北:聯合文學,2002
    黃國峻《水門的洞口》台北:聯合文學,2003
    大江健三郎《換取的孩子》,劉慕沙譯,台北:時報,2002
    安部公房《他人的臉》,魏廷朝譯,台北:光復,1988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劉華亭譯,台北:星光,1993
    卡夫卡《蛻變:卡夫卡小說傑作選》,台北:麥田,2005
    卡謬Camus, Albert《薛西弗斯的神話》,張漢良譯,台北:志文,2006
    卡夫卡Franz Kafka《卡夫卡小說傑作選》,〈絕食表演者〉,紫石作坊編譯,台北:麥田,2005
    2、理論、批評專書
    陸達誠《馬賽爾》,台北:東大,1992
    馬賽爾《是與有》,陸達誠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1990年二版
    巴塔耶Bataille, Georges《色情史》,劉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巴塔耶Bataille, Georges《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汪安民主編,胡繼華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托莉˙莫怡Toril Moi,Sexual / Textual:Feminist Literature Theory (2nd Endition), 《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王奕婷譯,台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合作翻譯發行,2005
    湯淺博雄《巴塔耶:消盡》,趙漢英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克麗絲蒂娃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台北:桂冠,2003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外邊思維》La pense’e du dehors洪維信譯,台北:行人,2003
    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文學空間》,顧嘉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克麗絲蒂娃Julia Kristeva《恐怖的力量》,彭仁郁譯,台北:桂冠,2003
    佛洛伊德Freud,Sigmund《超越快樂的原則》(Fenseits des Lustprinzips),楊韶剛等譯,台北:米娜貝爾,2000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圖騰與禁忌》,楊庸一譯,台北:志文,1975
    佛洛姆Fromm Erich《人類破壞性的剖析》,孟祥森譯,台北:水牛,1990
    牟斯Marce Mauss《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康尼申Ian Cunnison英譯,何翠萍、汪珍宜中譯,台北:允晨,1984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rs《符號帝國》,孫乃修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初版,1999初版三刷
    3、單篇論文
    王德威〈我華麗的淫猥與悲傷──駱以軍的死亡敘事〉,收於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
    王德威〈翻譯「現代性」〉,《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1998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形式的書寫與踰越〉,《聯合文學》,第十三卷第四期,1998.03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十三卷第四期,1998年3月
    林耀德〈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八0年代台灣政治小說」的內涵與相關課題問題〉,《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鄭明娳主編,台北:時報,1994,頁135-199
    伍軒宏〈不死鬼:德希達的禮物〉,《中外文學》,第33卷第6期,2004.11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38期,2001.04
    李奭學〈疏離的美學〉,《聯合文學》226期,2003.08
    呂文翠〈遺書之後──論邱妙津文本中的書寫、死亡與性別政治〉,《華夏學報》,第37期,2003.05
    單德興〈王文興談王文興〉,《聯合文學》第3卷第8期,1987.06
    言叔夏〈我的哭牆與我的罪──訪/評駱以軍〉,《幼獅文藝》第605期,2004.05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06
    吳明益〈那,就是造化:關於黃國峻的「是或一點也不」及其他〉,《聯合文學》第20卷第2期,2003.12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選集之中,台北:麥田,2000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收於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黃錦樹〈隔壁房間的喧聲──論駱以軍的抒情轉折〉,《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又收於駱以軍《遣悲懷》,台北:麥田,2001
    黃錦樹〈神姬之舞:後四十回?(後)現代啟示錄?──論朱天文〉,收於黃錦樹《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黃錦樹〈小說話──評張大春《小說稗類》卷二〉,《明日報˙閱讀》,2000.6.16
    黃錦樹〈技術革命、偽知識與中國書場──環繞《小說稗類》的對話〉,《謊言與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黃錦樹〈中文現代主義──一個未了的計劃?〉,《謊言與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黃錦樹〈內向世代──跨越書寫邊界〉,《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黃錦樹〈死者的房間──讀駱以軍「遣悲懷」〉,《聯合文學》第18卷第3期,2002.01
    黃錦樹〈悼祭之書〉,收於朱天心《漫遊者》,台北:聯合文學,2000
    廖炳惠〈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收入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選集之中,台北:麥田,2000
    廖朝陽〈災難無意識:地震、暴力、後現代空間〉,《中外文學》第30卷第8期,2002.1
    張梅芳〈注定要放浪形骸底/白色軀幹──評駱以軍詩集《棄的故事》〉,《台灣詩學季刊》第1期,2003.5
    張錦忠〈翻譯、《現代文學》與台灣文學的複系統〉,《中外文學》第二十九卷第五期
    張誦聖〈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派小說〉,《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
    楊凱麟〈空間考古學與時間製圖學──駱以軍的第四人稱單數書寫〉,第二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嘉義:中正大學,2005.04
    楊照〈青春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評《我妹妹》〉,收於《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照〈新人類的感官世界──評邱妙津《鬼的狂歡》〉,《聯合文學》,1994.04
    楊照〈發現「中國」──台灣的七0年代〉,收於楊澤主編《七0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1994
    楊照〈「彷彿在君父的城邦」〉,收於楊澤主編《七0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
    楊佳嫻〈這是一個弄錯地圖的故事──談駱以軍〈中正紀念堂〉的空間記憶和歷史隱喻〉,第六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2002
    楊佳嫻〈在歷史的裂隙中──駱以軍《月球姓氏》的記憶書寫〉,《中外文學》第32卷第1期,2003.05
    駱以軍〈停格的家族史──「月球姓氏」的寫作源起〉,《文訊》184期,2001.2
    駱以軍〈默片場景〉,《文訊》258期,2007.04
    詹宏志〈張大春面面觀〉,收入《從四0年代到九0年代──兩岸三邊華文小說研討會論文集》,楊澤主編,台北:時報,1994
    詹宏志〈幾種語言監獄──讀張大春的小說近作〉,收入《四喜憂國》,張大春著,台北:遠流,1988
    蘇子中〈書寫與主體性: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1996.10
    劉亮雅〈文化翻譯:後現代、後殖民與解嚴以來的台灣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03
    劉亮雅〈九0年代台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07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08
    劉亮雅〈鬼魅書寫:台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廖勇超、王梅春、周盈秀譯,《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06
    劉紀蕙〈心的變異〉,《心的變異》,台北:麥田,2004
    劉紀蕙〈歷史的精神分析式探問〉,《心的變異》,台北:麥田,2004
    劉紀蕙〈文化組織整體與現代主義的推離〉,《孤兒、女神與負面書寫》,台北:立緒,1999
    劉紀蕙〈台灣文化場域內「中國符號」與「台灣圖像」的展演與變異〉,《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0
    曾秀萍〈死生往覆,以愛緘封──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2000.06
    蔡逸君〈景觀:黃國峻的內在風景〉,《聯合文學》187期,2000.05
    蔡淑玲〈巴岱儀的否定與踰越〉,《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1995.07
    蔡源煌〈張大春的天方夜譚──評「自莽林躍出」〉,收入《四喜憂國》,張大春著,台北:遠流,1988
    蔡源煌〈八0年代的寵兒──張大春〉,收入《四喜憂國》,張大春著,台北:遠流,1988
    〈單打獨鬥說故事──一場新世紀小說家不斷聯想、岔題的戲文:郝譽翔、黃國峻、許榮哲〉,許正平整理,《聯合文學》第214期,2002.08
    〈駱以軍漏帶新書來港〉,鄭依依採訪、整理,《明報》,2007.7.22
    二、英文部分
    Julia Kristerva, Black Sun:depression and melanchol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1989.
    Bataille, Georges. L’Experience interieure. Paris: Gallimard, 1943 et 1954.
    Derrida, Jacques. Given Time I: Conterfeit Money. Trans. Peggy Kamuf. Chicago: The U of Chicago P, 1992
    Cixous, Helene.” Le Rire de la Meduse”, L’Arc, 61, 39-54. Trans. Cohen, Keith and Cohen, Paula(1976), “The Laugh of the Medusa ”, Signs, 1, Summer, 875-99. Here quoted from the reprint in Marks, Elaine and Courtivron, Isabelle de(eds)(1980)New French Feminisms. Brighton: Harvester, 245-64.
    Cixous, Helene, “Le Sexe ou la tete?” Les Cahiers du GRIF, 13, 5-15. Trans. Kuhn, Annette(1981), ”Castra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93151009
    9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3151009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009101.pdf44KbAdobe PDF21353檢視/開啟
    009102.pdf54KbAdobe PDF21142檢視/開啟
    009103.pdf76KbAdobe PDF21205檢視/開啟
    009104.pdf71KbAdobe PDF21076檢視/開啟
    009105.pdf499KbAdobe PDF22093檢視/開啟
    009106.pdf335KbAdobe PDF21359檢視/開啟
    009107.pdf536KbAdobe PDF22301檢視/開啟
    009108.pdf530KbAdobe PDF23390檢視/開啟
    009109.pdf462KbAdobe PDF23512檢視/開啟
    009110.pdf445KbAdobe PDF21748檢視/開啟
    009111.pdf231KbAdobe PDF21412檢視/開啟
    009112.pdf161KbAdobe PDF21662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