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08503
Online Users : 564
|
|
|
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79
|
Title: | 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 |
Authors: | 吳瑞文 |
Contributors: | 楊秀芳 吳瑞文 |
Keywords: | 歷史語言學 比較方法 吳語方言 閩語方言 層次 |
Date: | 2005 |
Issue Date: | 2009-09-18 15:23:08 (UTC+8) |
Abstract: | 本文以《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為題,利用西方歷史語言學的比較方法(comparative method)來從事現代吳語、現代閩語的比較研究。我們所討論的議題都集中在音韻(phonology)方面。本文從事吳閩方言的比較研究,主要從同源詞的探討入手,先個別去分析吳閩方言內部的音韻層次,然後進一步建立不同方言層次間的對應關係。以下列出本文的章節安排,並約略說明每一章所討論的核心問題。 第一章、 緒論 本章說明本文研究的課題與目的,並介紹西方歷史語言學及漢語方言學兩方面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對象─吳閩方言的地理分布與語音特點 本章介紹本文研究對象─吳語、閩語─在地理上的分布,並簡單條列兩大方言及所屬各片的語音特點。 第三章、 文獻回顧─吳閩方言關係論述 本章羅列目前學界對吳閩方言關係的看法,並加若干述評。 第四章、吳閩方言歷史音韻比較─聲母 第五章、吳閩方言歷史音韻比較─韻母 第六章、吳閩方言歷史音韻比較─聲調 以上三章分別從聲母、韻母及聲調三個方面,對吳閩方言的歷史音韻加以分析、探討。 第七章、結論與展望 本章根據本文的研究成果,說明本文對吳閩方言的關係及兩大方言的形成的看法,同時提出在本文的基礎上可以展開的相關後續研究。 |
Reference: | 參引書目與期刊論文 一、中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丁邦新 1982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清華學報》新14卷:頁495-519。又收錄於《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1998,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66-167 1988 〈吳語中的閩語成分〉,《中國語文》6:頁414-419。又收錄於《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1998,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46-256。 1995 〈重建中古音系的一些想法〉,《中國語文》6:頁414-419 1998 〈漢語方言接觸的幾個類型─並論"國語"聲調及閩語唇音聲母的兩個問題〉,《語言學論叢》20:頁149-165 2003 〈漢語音韻史上有待解決的問題〉,《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何大安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頁1-21 丁 鋒 1995 《〈博雅音〉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大嶋廣美 1996 〈贛語知三、章組聲母〉,《中國語學》243:頁163-170 中華書局編輯部 1995 [日]空海編,《篆隸萬象名義》,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社會科學院合編 1987 《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 王洪君 1999 〈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係〉《語言研究》1:頁61-75 2004 〈也談古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係〉,《中國語文》4:頁358-363 王福堂 1994 〈閩北方言中弱化聲母和第九調的我見〉,《中華民國聲韻學研討會第十二次年會暨第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頁436-439 1999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石鋒 1983 〈蘇州話濁塞音的聲學特徵〉,《語言研究》1:頁49-83 1995 〈蘇州話濁音聲母的再分析〉,《吳語研究》(徐雲揚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頁269-278 古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7 《古田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 1989 《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1989 《漢語方言詞匯》第二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平田昌司 1983 〈吳語幫端母古讀考(上)〉,《均社論叢》14:頁18-30 1984 〈吳語幫端母古讀考(下)〉,《均社論叢》15:頁22-26 1988 〈閩北方言第九調的性質〉,《方言》1:頁12-24 1997 〈漢語方言音節類型”鬆緊”的南北差異〉,《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四輯:語言類型》(鄭秋豫編輯,台北:中央研究院):頁291-322 2002 〈《切韻》與唐代功令──科舉制度與漢語史第三〉《東方語言與文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頁325-359 沈鐘偉、王士元 1995 〈吳語濁塞音的研究─統計上的分析和理論上的考慮〉,《吳語研究》(徐雲揚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頁219-238 何大安 1981a 〈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頁101-152 1981b 《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8 《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9 〈送氣分調與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0.4:頁765-778 2000 〈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漢學研究》特刊18:頁261-271 余迺永校注 2000 《新校互註宋本廣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吳瑞文 2002 〈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語言暨語言學》3.1:頁133-162 2004 〈覃談有別與現代方言〉,《聲韻論叢》第十三輯:頁147-186 李方桂 1939 〈漢藏系語言研究法〉,重刊於《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七期、第八期,頁12-16 1980 《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 1985 〈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語言研究》1,頁139-149 1994 《福州方言詞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 〈一種改良的調類標調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頁152-154 1996 《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話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2001 《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建教育出版社 李如龍、王升魁校注 2001 《戚林八音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主編 1992 《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潘渭水 1998 《建甌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 榮 1957 《切韻音系》,臺灣:鼎文書局複印本 1986 〈溫嶺話"鹹淡"倒過來聽還是"鹹淡"〉,《方言》2:頁106 沙平 1999 〈寧德方言同音字匯〉,《方言》:4,頁282-295 周長楫 1998 《廈門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周長楫、林寶卿 1992 《永安方言》,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周長楫、歐陽憶耘 1998 《廈門方言研究》,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 1990 《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出版社 周祖謨 1966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萬象名義中之原本玉篇音系〉,頁270-404 〈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頁434-473 金有景 1982 〈關於浙江方言中咸山兩攝三四等字的分別〉,《語言研究》1:頁148-162 林寒生 2002 《閩東方言詞匯語法研究》,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 林倫倫 1996 《澄海方言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倫倫、陳小楓 1996 《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連通 1993 《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連通、潘渭水 1998 《建甌話音檔》附錄〈建甌話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林寶卿 1992 〈漳州方言詞匯〉(一)、(二)、(三),《方言》2:頁151-160、3:頁230-240、4:頁310-312 侯精一 2002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秋谷裕幸 1993 〈閩北語松溪方言同音字表〉,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11:頁51-67 1999 〈吳語處衢方言和甌江方言裡的覃談二韻〉,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19:頁100-103 2001 《吳語江山廣丰方言研究》,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總合政策學科 2003 《吳語處衢方言(西北片)古音構擬》,日本:好文出版 秋谷裕幸、曹志耘、黃曉東、劉祥柏、蔡嶸 2005 《浙南七縣市吳方言音系(討論稿)》,【吳語婺州方言群、甌江方言群の調查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研究代表者:秋谷裕幸 俞 敏 1999 《俞敏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建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5 《建寧縣志》〈第三十編˙方言〉(北京:新華出版社):頁621-663 高本漢原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1995 《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索緒爾原著,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 1983 《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 1983 《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徐芳敏 1991 《閩南廈漳泉次方言白讀層韻母系統與上古韻部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徐通鏘 1991 《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 復主編 1992 《廣雅詁林》,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許 慎原著,清段玉裁注 1986 《說文解字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莊初升 2004 〈中古全濁聲閩方言今讀研究述評〉,《語文研究》3:頁56-60 張 琨 1984 〈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5.3:頁415-458 1985 〈切韻的前*□和後*□在現代方言中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1頁:43-104 1991 〈再論比較閩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頁89-135 1992 〈漢語方言的分類〉,《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頁1-21 1994 《漢語方音》,臺灣:學生書局 張光宇 1976 《海口方言》,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0 《切韻與方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3 〈吳閩方言關係試論〉,《中國語文》6:頁161-170 1994 〈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6:頁409-418 1996 《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 1999 〈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方言》1:頁33-44 張振興 1985 〈閩語的分區(稿)〉,《方言》4:頁171-180 1992 《漳平方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7 《臺灣閩南方言記略》,台灣:文史哲出版社 2000 〈閩語及其周邊方言〉,《方言》1:頁6-19 張盛裕 1979 〈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4:頁241-267 1981 〈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頁27-39 1982 〈潮陽方言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一)(二)(三),《方言》1:頁52-65、2:頁129-145、3:頁196-202 曹劍芬 1982 〈常陰沙話古全濁聲母的發音特點〉,《中國語文》4:頁273-278 1987 〈論清濁與帶不帶音的關係〉,《中國語文》2:頁101-109 曹志耘 1998 《金華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南部吳語語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齋、趙日新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中國語學研究,開篇單刊No.12,日本:好文出版 梅祖麟 1980 〈四聲別義中的時間層次〉,《中國語文》6:頁427-443 1983 〈跟見系諧聲的照三系字〉,《中國語言學報》1:頁114-126 1988a 〈內部構擬漢語三例〉,《中國語文》3:頁169-181 1988b 〈漢語方言裡虛詞「著」字三種用法的來源〉,《中國語言學報》3:頁193-216 1995 〈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一輯):頁1-12 1997 〈漢語七個類型特徵的來源〉,《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四輯:語言類型》(鄭秋豫編輯,台北:中央研究院):頁81-103 1999 〈閩語、吳語與江東方言之間的關係〉(手稿本):頁1-68 2000 《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 〈現代吳語與「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1:頁3-15 2002 〈幾個閩語虛詞在文獻上和方言中出現的年代〉,《南北是非:漢語方言的差異與變化》(何大安主編,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頁1-21 陳寅恪 1940 〈從史實論切韻〉,《嶺南學報》9:頁1-18,又重刊於《金明館叢稿初編》(1981,台北:里仁書局):頁342-366 陳章太、李如龍 1991 《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傅國通、蔡勇飛、鮑士杰、方松熹、傅佐之、鄭張尚芳 1986 〈吳語的分區(稿)〉,《方言》1:頁1-7 陳忠敏 2002 〈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吳閩語虞韻的讀音為例〉,收錄於丁邦新、張雙慶主編《閩語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頁73-83 2003 〈吳語及鄰近方言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金陵切韻"魚韻的音值〉,《語言學論叢》27,頁11-55 湯珍珠、陳忠敏 1993 《嘉定方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湯珍珠、陳忠敏、吳新賢 1998 《寧波方言詞典》,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 馮愛珍 1993 《福清方言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8 《福州方言詞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黃 焯 1980 《經典釋文彙校》,北京:新華出版社 黃典誠、李如龍 1998 《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黃金文 2001 《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傅佐之、黃敬旺 1980 〈溫州方言端透定三母的顎化現象〉,《方言》4:頁263-266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1996 《廈門方言志》,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楊秀芳 1982 《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7 〈試論萬寧方言的形成〉,《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台北:幼獅出版社):頁1-35 1989 〈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2:頁41-73 1991 《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2 〈從歷史語法觀點論閩南語「著」及持續貌〉,《漢學研究》10.1:頁349-394 1993 〈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頁826-849 董同龢 1960 〈四個閩南方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頁729-1042 1993 《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詹伯慧 1993 〈廣東饒平方言記音〉,《方言》:2,頁129-141 寧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5 《寧德市志•卷三十一•方言》,北京:中華書局 臺灣中華書局 1982 [梁]顧野王原著、[宋]陳彭年等重修《大廣益會玉篇》 趙元任 1928 《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 1935 〈中國方言當中爆發音的種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頁515-520 1980 《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潘悟云 1995a 〈溫處方言與閩語〉,《吳語與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100-121 1995b 〈"囡"所反映的吳語歷史層次〉,《語言研究》1:頁146-155 蔣冰冰 2003 《吳語宣州片方言音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潘茂鼎、李如龍、梁玉璋、張盛裕、陳章太 1963 〈福建漢語方言分區略說〉,《中國語文》6:頁475-494 潘渭水 1994 《福建省南平地區漢語方言概況》,福建:武夷文化叢書編委會 劉世儒 1968 《魏晉南北朝量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劉景農 1994 《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 蔡俊明 1976 《潮語詞典》,臺北:三民書局 鄭張尚芳 1985 〈浦城方言的南北區分〉,《方言》1:頁39-45 1986 〈皖南方言的分區(稿)〉,《方言》1:頁8-18 鄭曉峰 2001 《福建光澤方言》,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錢乃榮 1990 〈古吳語的構擬(一)〉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7頁:1-9 1991 〈古吳語的構擬(二)〉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8頁:74-83 1992a 〈古吳語的構擬(三)〉日本:中國語學研究《開篇》9頁:56-65 1992b 《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顏之推原著,王利器集解 1993 《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顏逸明 1994 《吳語概說》,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戴昭銘 2003 《天台方言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常培 1933 《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12 羅常培、周祖謨 1958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羅杰瑞 1988 〈福建政和話的支脂之三韻〉,《中國語文》1:頁40-43 羅杰瑞、柯蔚南原著,朱慶之譯 1998 〈漢語歷史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漢語史研究集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頁674-691 龔煌城 1981 〈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部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1:頁37-78。又收錄於《漢藏語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頁243-281 2001 〈上古漢語與原始漢藏語帶r與l複聲母的擬測〉,《台大文史哲學報》54:頁1-36。又收錄於《漢藏語研究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頁183-211 二、英文專書與期刊論文 Bynon, Theodora 197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o, Yuen Ren(趙元任) 1930 “Transcribing reversed English.”《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頁205-244 Crowley, Terry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ouglas, Carstairs(杜嘉德) & Barclay, Thomas 1899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f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Supplement .(《廈英大字典》)台北:南天書局 Fox, Anthony 1996 Linguistic Reconstruc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shimoto, Mantaro(橋本萬太郎) 1976 The Hakka Dialects. Cambridge: U. K. University Press Hashimoto, Oi-Kan Yue(余靄芹) 1976 “Substratum in southen Min Chinese─ The Tai connection.”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6:1-9 Lehmann, Winfred Philipp 1992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Third edi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Mei Tsu-Lin & Jerry Norman 1976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 some lexical evidence.”Monumenta Serica32:274-301 Norman, Jerry(羅杰瑞) 1973 “Tonal development in Min.”, JCL 1:222-238 1974 “The initials of Proto-Min.”, JCL 2:27-36 1976 “Phonology of Kienou dialect.”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12:171-190 1979a “The verb治─a note on Min etymology.”《方言》3:頁179-181 1979b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 《方言》4:頁268-273 1981 “The Proto-Min Finals.”《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臺灣:中央研究院):頁35-73 1982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haowu dialect.”《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頁543-583 1984 “Three Min etymologies.”CLAO13:175-190 1988 Chi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Conner, Keven A. 1976 “Proto-Hakka.”,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11: 1-64 Ting, Pang-Hsin(丁邦新) 1975 Chinese Phonology of the Wei-Chin Period: Reconstruction of the finals as reflected by poetry.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65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510 9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1510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
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
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