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553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09868      在线人数 : 93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5536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36


    题名: 《天龍八部》美學研究
    作者: 吳明麟
    贡献者: 羅宗濤
    吳明麟
    关键词: 金庸
    天龍八部
    美學
    審美
    日期: 2002
    上传时间: 2009-09-18 15:16:23 (UTC+8)
    摘要: 金庸小說雖然屬於通俗文類,但在審美價值上,它卻迥異一般的通俗小說,而能近於高雅文學的藝術高度。所以我們可以說金庸小說是通俗小說的「變體」,它用通俗的題材,通俗的文類範疇,而以創新、融合另種類型小說——歷史小說——的手法,嚴肅的創作態度與宏觀的思想來寫作,所以取得較高的成績。在主題思想上,《天龍八部》表現了「慈悲與自由」的精神主旨。不管是情節、人物或在象徵意義上,非如一般論者所言這是一部只單純彰顯佛教思想的小說,而是在整體上,將三家思想恰當地表現出來。所以三位主人公心中充滿「慈悲」之念,他們以「仁義」(廣義,非儒家式的)對待他人與人世;與他們相反,慕容博、慕容復、鳩摩智…等人都是「不慈悲」的,書中正是以「不慈悲」來強烈對比「慈悲」之可貴。但三位主人公卻因有拘執在心,或外力橫加,而無法達到「自由」的境界;同樣的,書中許多人物也是不自由的,連講究「逍遙」之逍遙派,也不得自由,這所以襯托自由之可貴與難得。「慈悲與自由」是此書之精神主旨,回到陳世驤教授所言,「冤孽與超渡」,它的對應面也即是「慈悲與自由」。
    《天龍八部》由於結構龐大,整體結構分為三線敘述,又因小說世界的傳奇性與離奇性,及其對人情人世的揭發與諷刺,使得小說顯得結構鬆散。但因為金庸敘述以「人」為焦點,由人之活動帶出情節,這樣就使得他的敘事非僅是線性的敘事結構,而是又擷取了中國傳統小說散點敘事——以書中人物活動、性格及作者的意向為主的敘事結構方式——的優點,而造成一種藝術上遮掩的效果,使得文本雖結構鬆散,但又不會令讀者覺得凌亂與突兀、不可理解,反倒被情節之傳奇與離奇性所吸引,而易忽略其結構鬆散、無因果性,進而感到敘事之自然流暢。這是線性與散點敘事結構並用的優點。在敘述視角上,小說不斷變換視角,使得敘述生動而不單調。在空間的描寫上,因為小說敘述基本上以寫人為主,所以空間的描寫屬於次要之地位,但無可諱言這是《天龍八部》一個弱點與瑕疵之處。
    細部分析小說的巨大敘事魅力,語言的使用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小說敘述者的語言,是一種典雅近文言之白話文,它的典雅風格讓人有一股優美的流暢感。而人物語言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及其動作形象,口語的使用,又令人有親切的感受。小說中成語的大量使用,使得小說語言文字含量大、表現力強、富中國文化韻味,這是其獨特之優點。而各種藝術技巧使得敘述精彩多變,這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重要因素。
    《天龍八部》小說人物眾多,男子多於女子,這是因為江湖世界畢竟是屬於男子縱橫的領域,女子多半圍繞男子,是「情癡」的角色。但事實上,在《天龍八部》中誰人不癡?這許多人物,性格雖然各異,但其卻有其共通點——癡。愛戀事物,沈迷不返,每一個人物各有他所癡之人事物,因為「癡」,所以才能敷演出一個苦痛掙扎的世界。「書中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寫到盡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不可」,正因為要將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所以書中大多人物的塑造都具有較突出的某面性格特徵,他們是「尖形人物」,是「帶有類型性特徵的典型人物」,作者從人物複雜的性格中著意描寫人物最突出的特徵,使其「超常而強烈」,因此他們讓我們印象深刻,強烈吸引我們的情感與眼光,這是金庸塑造人物較成功之處。
    作者化用各種文化元素在文本之中,使得文學性與文化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使武藝文藝化、醫道文藝化…等等,這些都豐富了文本的內容。而小說內容使讀者產生優美感、崇高感、喜劇感、悲劇感等獨特情態,因此小說世界不是完好的孤立存在,而是讀者漫步其中時,觸目所及產生的情感反應充實了這個小說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是讀者的情感賦予小說世界以各種感人的力量。所以文本與讀者是雙向的交流溝通,情感與美感的產生,在文本與讀者接觸交流的每一刻,都源源不斷給予雙方融會與激盪。
    《天龍八部》雖作為一部通俗作品,但與一般純文學文本相較毫不遜色。筆者所做美學上的探究,就是要分析出文本中「藝術的感染力」。這多元審美藝術感染力的結合,即是小說的價值所在。但藝術的感染力,卻不是低俗的感染力,而是能真正引發人內心深層的情感及對人性、人生、生命、生存景況的省思與感動,才可以說達到的真正文學藝術上的美學價值要求。《天龍八部》的價值也在此彰顯出來,它確實達到文學較高的藝術高度;同時也可以預期金庸小說在未來文學史上必佔有一席之地,並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參考及引用書目(按作者姓氏筆畫多少為序)
    壹、書籍部分
    一、金庸作品
    金庸著,《書劍恩仇錄》(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三版十刷。
    金庸著,《碧血劍》(後附〈袁崇煥評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一刷。
    金庸著,《射雕英雄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七刷。
    金庸著,《神雕俠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三版十七刷。
    金庸著,《雪山飛狐》(後附《鴛鴦刀》與《白馬嘯西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三版十一刷。
    金庸著,《飛狐外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三版七刷。
    金庸著,《倚天屠龍記》(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三版十二刷。
    金庸著,《連城訣》(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三版十二刷。
    金庸著,《天龍八部》(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三版十五刷。
    金庸著,《俠客行》(後附《越女劍》與《三十三劍客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3月三版九刷。
    金庸著,《笑傲江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三版十六刷。
    金庸著,《鹿鼎記》(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三版十四刷。
    二、思想類
    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卷》(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初版十三刷。
    王弼註,《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3月初版四刷。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第八冊。
    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10月一版四刷。
    周國平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一版十刷。
    高柏園,《禪學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3月。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初版。
    陳鼓應著,《悲劇哲學家尼采》(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2月二版五刷。
    郭象注,《南華真經》(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四版。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月。
    程功讓釋譯,《金剛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8月。
    程功讓、東初釋譯,《般若心經》(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4月。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八冊。
    三、美學類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2月。
    王旭曉著,《美學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朱光潛編譯,《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天工書局),1988年9月。
    朱光潛著,《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七月二版二刷。
    李戎主編,《美學概論》(山東:齊魯書社),1999年3月二版四刷。
    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10月。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11月。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二刷。
    杜書瀛主編,《文藝美學原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11月二版一刷。
    金健人著,《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吳士余著,《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9月。
    周來祥、周紀文著,《美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周憲著,《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周憲著,《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唐驊著,《文藝美學導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6月。
    胡經之著,《文藝美學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胡家祥著,《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一版二刷。
    孫遜、孫菊園編,《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月。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陳新漢著,《審美認識機制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陸志平、吳功正著,《小說美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一刷。
    戚廷貴主編,《美學原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曾繁仁著,《西方美學論綱》(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
    彭修銀著,《美學範疇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
    楊辛、甘霖、劉榮凱著,《美學原理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一版3刷。
    楊成寅主編,《美學範疇概論》(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年3月。
    楊恩寰著,《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1月。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葉朗主編,《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葉朗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五刷。
    葉朗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初版三刷。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二版六刷。
    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二版27刷。
    廖瓊媛著,《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9月。
    蔣孔陽著,《蔣孔陽全集》(全四冊)(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一刷。第一至三冊。
    蔣孔陽、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通史》(共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三至五卷。
    樊莘森、李範、楊恩寰、童坦、梅寶樹、鄭開湘等著,《美學教程》(台北:曉園出版社),1992年一版一刷。
    滕守堯著,《審美心裡描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3月。
    龔鵬程著,《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8月。
    龔鵬程著,《文學與美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元月。
    四、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類
    王國維、太愚、林語堂等著,《紅樓夢藝術論》(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12月初版五刷。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著,《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二版一刷。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8月。
    朱光潛著,《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11月二版。
    朱棟霖等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9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6月。
    朱剛著,《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7月。
    亨利•詹姆斯著,朱雯等譯,《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5月。
    狄其驄、王汶成、凌晨光著,《文藝學新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一版二刷。
    金元浦著,《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二刷。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年6月新版三刷。
    阿諾德•豪澤爾著,《藝術社會學》(台北:雅典出版社),1990年7月二版。
    周憲等譯,《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周中明著,《中國的小說藝術》(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月一版二刷。
    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格非著,《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浦安迪著,《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一版二刷。
    徐德明著,《中國現代小說雅俗流變與整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4月。
    馬振方著,《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八月二版二刷。
    萊辛著,張黎譯,《漢堡劇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9月。
    敏澤、黨勝元著,《文學價值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陳平原著,《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黃永林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郭玉雯著,《紅樓夢人物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9月。
    康來新著,《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月二版二刷。
    傅騰霄著,《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4月初版一刷。
    張雙英著,《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0月。
    賈文昭、徐召勛著,《中國古典小說藝術欣賞》(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8月。
    葉洪生著,《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11月。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劉若愚著,《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六刷。
    劉良明著,《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
    蔡源煌著,《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修訂八版。
    鄭明娳著,《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二刷。
    羅•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羅美婷譯,《文藝社會學》(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2月。
    羅•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12月。
    羅小東著,《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4月。
    羅鋼著,《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三刷。
    龔翰熊著,《20世紀西方文學思潮》(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Robert C. Hould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五、金庸評論類
    三毛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王敬三主編,《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杜南發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伍)》(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
    宋偉杰著,《從娛樂行為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冷夏著,《金庸傳》(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1月十版。
    金庸學術研究會編,《閱讀金庸世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8月。頁35。
    金庸、池田大作著,《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保淳著,《解構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的女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的男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吳藹儀著,《金庸小說看人生》(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
    吳曉東、計璧瑞編,《2000,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
    徐揚尚著,《金庸解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倪匡著,《我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二版一刷。
    倪匡著,《再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7月二版一刷。
    倪匡著,《三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
    倪匡著,《四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一刷。
    倪匡、陳沛然著,《五看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二版一刷。
    翁靈文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二版一刷。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二刷。
    陳墨著,《金庸小說的武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5月。
    陳墨著,《賞析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
    陳墨著,《情愛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7月。
    陳墨著,《技藝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8月。
    陳墨著,《政教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8月。
    陳墨著,《文學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1月。
    陳墨著,《人論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墨著,《人性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墨著,《藝術金庸》(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
    陳墨著,《形象金庸》,陳墨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
    陳墨著,《美學金庸》,陳墨著,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月。
    陳墨著,《俠客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陳墨著,《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5月。
    陳墨著,《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10月。
    陳墨著,《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2月一版三刷。
    陳墨著,《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1月。
    陳墨著,《武俠五大家品賞(上、下)》(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年7月。
    陳墨著,《視覺金庸》,陳墨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
    陳佐才著,《金庸筆下的人性——武俠•人生》(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1年1月。
    曹正文著,《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台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2月。
    曹正文著,《金庸小說人物譜》(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2月二版。
    舒國治著,《讀金庸偶得》(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
    溫瑞安著,《天龍八部欣賞舉隅》(台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10月。
    楊興安著,《金庸小說十談》(北京:知識出版社),2002年2月。
    楊莉歌著,《金庸傳說》(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9月。
    費勇、鍾曉毅編著,《金庸傳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
    潘國森著,《雜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潘國森著,《武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潘國森著,《解析金庸小說》(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潘國森著,《話說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二版一刷。
    潘國森著,《總論金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7月。
    廖可斌編,《金庸小說論爭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谷融、魯樞元著,《文學心理學》(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9月。
    薛國興著,《通宵達旦讀金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5月。
    餘子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壹)》(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二版一刷。
    餘子主編,《解放金庸》(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7月。
    譚君強著,《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
    羅龍治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二版一刷。
    嚴家炎著,《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三刷。
    六、其他
    白先勇著,《台北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3年4月。
    李崇智編著,《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月二版一刷。
    佛德芬著,陳大中譯,《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3月。
    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共三冊),(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4月。
    榮格(C.G. Jun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譯,《心理類型(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劉毓秀、曾珍珍譯,《希臘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一版十二刷。
    顏元叔著,《莎士比亞通論:悲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5月。
    Robert Hopcke著,《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2月初版四刷。
    貳、論文部分
    一、學位論文
    許彙敏著,《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中正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楊丕丞著,《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羅賢淑著,《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二、期刊論文
    卜大中,〈新武俠小說的意識型態政治——男俠角色的詮釋〉,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6-27。
    王立,〈新武俠:超越傳統的復仇模式〉,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頁211-216。
    孔慶東,〈金庸小說的文化品位〉,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240-245。
    江靜芳,〈武俠小說的社會意義——訪陳曉林〉,台北《幼獅月刊》,1986年3月號。頁18-20。
    伍幼威,〈金庸小說進入西方文學殿堂〉,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2-25。
    李愛華,〈大陸金庸研究二十年〉,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5期。頁243-248。
    李陀,〈一個偉大寫作傳統的復活〉,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33-35。
    金庸,〈小說創作的幾點思考〉,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47-50。
    金光裕,〈英雄的一千面〉,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4-25。
    林保淳,〈救救臺灣的武俠小說——解構金庸及走出金庸體系的迷思〉,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8-19。
    林保淳,〈便作釣魚人,也在風波裡讀笑傲江湖〉(上、中、下),台北《國文天地》,1996年11月至1997年1月,第12卷6至8期。
    林保淳,〈期待另一種江湖〉,台北《幼獅文藝》,1996年9月,第85卷第9期。頁47-49。
    林保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女俠」形象〉,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7年9月,第11期。頁43-85。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台北《漢學研究》,1999年6月,第17卷第1期。頁259-283。
    林崗,〈金庸筆下的江湖〉,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53-254。
    吳秀明、陳擇綱,〈文學現代性進程與金庸小說的精神構建(兼談武俠小說的“後金庸”問題)〉,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229-236。
    吳宏一,〈金庸小說中的舊詩詞——梁羽生與金庸的暗中較勁〉,香港《明報月刊》,2001年3月號。頁77-83。
    雨辰,〈網上文壇第一爭——看王朔罵金庸引發的網上論爭〉,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28-30。
    岳禪,〈新武俠在香港〉,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4。
    孫立川,〈新武俠小說成為絕響〉,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9-11。
    徐岱,〈論金庸小說的藝術價值〉,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9期。頁237-250。
    黃秋芳,〈武俠小說的典型〉,台北《幼獅月刊》,1986年3月號。頁25-28。
    莫慧嫻,〈武俠小說之東遷西徙〉,台北《中外文學》,2001年8月,第三十卷第三期。頁133-150。
    曹止文,〈武俠小說熱對大陸文壇的衝擊〉,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2-13。
    陳墨,〈金庸小說與20世紀中國文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30-246。
    陳墨,〈金庸的產生及其意義〉,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5期。頁246-256。
    陳洪、孫勇進,〈世紀回首:關於金庸作品經典化及其他〉,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7-162。
    陳平原,〈關於金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55-256。
    梁若冰,〈文壇應對譁眾取寵和浮躁之風說不——王朔與金庸一場“論爭”的啟示〉,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15-27。
    張金榜,〈武俠小說在今日臺灣〉,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0。
    傅維信,〈武俠小說的出版傳奇——從還珠樓主、金庸到古龍〉,台北《書香月刊》,第五十五期,1996年1月。頁18-23。
    葛紅兵等,〈誰是我們這個世紀的大師〉,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5-16。
    葛浩文,〈文學之謎〉,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6。
    趙立功,〈王朔“俗”中的雅,金庸“新”中的舊——對王朔“暴評”金庸的評議及對金庸新武俠小說的解讀〉,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31-34。
    劉心武、宋偉傑、劉劍梅等,〈落磯山下爭說韋小寶〉,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27-32。
    劉再復,〈金庸小說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43-46。
    劉經瑤,〈俠女、美女與妖女——金庸武俠中的性別政治〉,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8-31。
    廖向東,〈港台新派武俠小說與道家文化精神〉,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9期。頁234-236。
    鄭旭玲整理,〈誰與爭鋒?——《縱橫書海》訪金庸〉,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6月號,第116期。頁17-25。
    錢理群,〈金庸的出現引起的文學史思考(在杭州大學“金庸學術討論會”上的發言)〉,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24-229。
    鄺建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香港新武俠小說的評價與期望〉,香港《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15-17。
    韓石山,〈王朔為什麼批評金庸〉,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35。
    韓倚松撰,何鯉譯,〈淺談金庸早期小說與五十年代的香港〉,香港《明報月刊》,1998年8月號。頁36-39。
    嚴家炎,〈豪氣干雲鑄俠魂(說金庸筆下的“義”)〉,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12期。頁247-252。
    嚴家炎,〈金庸的“內功”:新文學根柢〉,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150-156。
    嚴家炎,〈新武俠小說的現代精神〉,《明報月刊》,1996年2月號。頁21-23。
    鑒春,〈金庸:從大眾讀者走進學術講壇——杭州大學金庸學術研討會綜述〉,北京《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2期。頁221-2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89151007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100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中國文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15100701.pdf16KbAdobe PDF21015检视/开启
    15100702.pdf16KbAdobe PDF2888检视/开启
    15100703.pdf20KbAdobe PDF21161检视/开启
    15100704.pdf19KbAdobe PDF21149检视/开启
    15100705.pdf77KbAdobe PDF23182检视/开启
    15100706.pdf89KbAdobe PDF23004检视/开启
    15100707.pdf104KbAdobe PDF210231检视/开启
    15100708.pdf84KbAdobe PDF23478检视/开启
    15100709.pdf137KbAdobe PDF215634检视/开启
    15100710.pdf128KbAdobe PDF22327检视/开启
    15100711.pdf36KbAdobe PDF21853检视/开启
    15100712.pdf38KbAdobe PDF21928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