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份 1. 李堅明(2002),因應加入WTO發展環保產業之策略分析,台灣區環保設備工業同業公會2002年環保產業發展策略研討會。 2. 工研院(2002),半導體製程設備產業競爭策略,2002年半導體製程設備產業策略壇會議,2002 Semiconductor Process Equipment Industry Public Policy Forum。 3. 工研院環安中心、生技中心(2002),環保技術策略聯盟-九十一年度環保產業技術需求座談會,經濟部技術處。 4. 經濟部精密機械工業發展推動小組(2002),經濟部精密機械工業發展推動小組第十一次委員會,經濟部工業局。 5. 工業技術研究院環境與安全衛生技術發展中心(2002),石化業環保需求座談會,工業技術研究院。 6. 黃台中(2002.05.14),環保公會組團參加上海環保展,工商時報。 7.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 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智勝文化公司。 8. 陳希煌、錢小鳳等(2001),策略聯盟觀念,台灣農業策略聯盟發展協會。 9.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2001),經濟部工業局科技專案計畫出國報告-環保產業發展輔導計畫(中國大陸),經濟部工業局。 10.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2001),經濟部工業局九十年度專案計畫執行成果報告-環保產業發展輔導計畫,經濟部工業局。 11. 中華民國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2001),大陸香港環境監測單位參訪報告,中華民國環境檢驗測定商業同業公會。 12.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2001),國產環保設備推廣應用說明會,經濟部工業局。 13. 經濟部工業局、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等(2001),2001國際環保技術最新發展趨勢研討會,台灣區環保設備工業同業公會。 14. 經濟部工業局、經濟部精密機械業發展推動小組等(2001),2002年半導體製程設備產業策略論壇會議-半導體製程設備產業競爭策略,經濟部工業局。 15.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加拿大環境部等(2001),加拿大環境技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6. 財團法人台灣綠色生產力基金會(2001),2001環保市場資訊座談會,經濟部工業局 17. 李堅明(2001),提升我國環保產業國際競爭力之策略研析,主要國家經政策動態季刊第3期經濟部。 18. 吳再益(2001),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我國環境之影響分析,行政院環保署,90年度專案研究計劃。 19. 中興顧問公司(2001),我國環保技術特性及競爭力分析研究,行政院環保署,90年度專案研究計劃。 20. 台灣綜合研究院(2000),我國環保產業及其市場之分析研究,行政院環保署,89年度專案研究計劃。 21. 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檢驗所(2000),國內環境檢驗測定事業市場現況調查,行政院環保署 22.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0),加拿大先進環保技術研討會,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3. 台灣區環保設備工業同業公會(2000),國產環保設備國內外市場現況及發展-問題與建議,台灣區環保設備工業同業公會。 24.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0),「中加環保產業策略聯盟可行性及策略分析計畫」期末報告,工業技術研究院。 25. 譚天譯(2000),策略聯盟,Cyrus Freidheim著,智庫出版社。 26. 齊思賢譯(2000),策略聯盟新紀元,Gomes-Casseres, Benjamin.著,先覺出版社。 27.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城邦文化。 28. 綠色基金會(2000),環保產業發展輔導計劃,經濟部工業局,2000年度專案計劃執行成果報告。 29.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2000),我國環保產業及其市場之分析研究,行政院環保署。 30. 經濟部精密機械工業發展推動小組、工研院能資所等(1999),國產環保設備工業公元2000年競爭策略-研討會專刊,台灣區環保設備工業同業公會。 31. 經濟部工業局(2000),國產環保設備暨器材便覽,經濟部工業局。 32. 中技社綠色技術發展中心(2000),八十八年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專案計畫執行成果報告-國產環保設備拓展泰國及馬來西亞市場評估,經濟部工業局。 33. 盧復國(1999),「臺灣企業策略聯盟發展之研究 (上) 」,產業經濟,卷209,頁1-64。 34. 盧復國(1999),「臺灣企業策略聯盟發展之研究 (下) 」,產業經濟,卷210,頁1-56。 35. 經濟部工業局(1999),製造業發展策略與措施—環境保護工業,經濟部工業局。 36. 經濟部工業局(1999),產業永續發展推動策略,經濟部工業局。 3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9),八十八年版環境白皮書,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38. 黃建偉(1999),企業資源能力、策略聯盟、競爭優勢之關聯性研究-以不同架構角度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39. 林士傑(1999),策略聯盟管理作為對於績效影響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論文 40. 陳龍實(1999),我國環保產業概況,工研院能資所。 41. 羅志偉(1998),台灣筆記型電腦產業策略聯盟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台灣區污染防治設備工業同業公會(1998),十週年紀念特刊,台灣區污染防治設備工業同業公會。 43. 苗豐強(1997),雙贏策略,天下文化。 44. 趙郁文(1997),跨世紀新知論壇新書引介-「雙贏策略」,國立東華大學。 45. 呂鴻德(1996),企業策略聯盟Q&A,商周文化。 46. 尤克熙(1995),國際策略盟實行條件相關因素之實證與探討:以高科技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陳添枝編(1994),跨國策略聯盟,中華經濟研究院。 48.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編(1992),中小企業策略聯盟彙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二、英文部份 1. The Joint Environmental Markets Unit(2002), “UK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The Joint Environmental Markets Unit(JEMU). 2. Dyer, Jeffrey H., Prashant Kale and Harbir Singh (2001), “How To Make Strategic Alliances Work,” Summer,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 Whipple, Judith M. and Robert Frankel (2000), “Strategic Alliance Success Factors,” Summer, The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4. Suarez-Villa, Luis (1998), “The Structures of Cooperation: Downscaling, Outsourcing and the Networked Alliance,”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0: 5-16. 5. Gomes-Casseres, Benjamin (1997), “Alliance Strategies of Small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9: 33-44. 6. Marks, Mitchell Lee and Philip H. Mirvis(1999), “Joining Forces: Making One Plus One Equal Three in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Alliances,” Jossey-Bass. 7. Biemans, Wim G. (1996),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Toward a Cross-Fertilization between Practice and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5, 29-39. 8. Fred Wiersema(1996), “Customer Intimacy: Pick Your Partners, Shape Your Culture, Win Together,” Knowledge Exchange LLC. 9. Yoshino, Michael Y. and U. Srinivasa Rangan (1995), “Strategic Alliances—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0. Lewis, Jordan D. (1995), “The Connected Corporation: How Leading Companies Win Through Customer-Supplier Alliances,” Free P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