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88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76435      Online Users : 8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87


    Title: 中共國防動員體系演變之研究
    Authors: 高明賢
    Kao,Ming-Hsien
    Contributors: 高永光
    高明賢
    Kao,Ming-Hsien
    Keywords: 積極防禦
    全民國防
    國防動員
    局部動員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9 15:23:23 (UTC+8)
    Abstract: 中共現階段強調經濟發展與國防建設同步進行的過程中,其軍事戰略也隨著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情勢,調整至以「積極防禦」為國防建設的基本原則。而且,為因應未來戰爭「科技含量高、戰爭進程短、戰力消耗大」的要求,中共在「十六大」中提出,將在本世紀前二十年,推進國防動員建設及組織體制調整,並配合各項法令的制訂與修正,依循「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寓兵於民」政策,以「平時少養兵,戰時多出兵」為建設目標,持續強化國防動員體制,以有效支援軍事作戰。這種積極防禦的架構,也正好因應了中共建構「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為目標的國防發展模式。
    本研究主要係以中共國防動員體系,在毛、鄧、江時期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進而闡述中共在現階段,深刻體認高技術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是比軍力、比經濟力、比民心的綜合國力較量,人民群眾參戰形式亦將由傳統的直接參戰為主轉向以間接參戰為主,而戰爭動員即有人力、物力、財力的動員,又有智力和科技的動員;有軍事動員,又有政治、經濟、心理的動員,這種綜合性動員,給了中共在強化經濟建設的同時,也積極規劃了國防動員體制平戰轉換的功能。尤其在賦予了國防動員機制的法理基礎後,就表面的體制運作來看,似乎可以落實國防動員「平時應急、戰時應戰」的效率,但就其內部的實際運作得知,中共強人專制與意識形態的堅持;法制建設與市場利益導向的權衡取捨;以及動員機制指揮間的矛盾衝突等,仍將制約著中共國防動員體制推展的進程。
    中共國防動員體系包括決策機構、組織協調機構和執行機構,這三項機制形成了上下銜接、左右協調的動員指揮機制,是中共實施戰爭動員的保證,是使戰爭潛力快速轉化為戰爭實力的關鍵,尤其在覆予國防動員法制的責任與權利後,中共更可依據「憲法」和「國防法」的規範,進行全國總動員及局部動員,並藉由近幾年積極建構的民兵、武警及預備役部隊建設,作為中共非戰爭軍事武裝運用的基礎,在現階段的中共國防政策中,是可有效達成平時應急與戰時應戰的功能轉換與運用。
    關鍵字:積極防禦、全民國防、國防動員、局部動員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1、台灣出版:
    丁肇強。《中共「國防法」戰略意義初探》。台北:中華戰略學刊,1997年。
    王文杰。《中國大陸法制之變遷》。台北:元照出版社,2002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2003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出版社,2003年。
    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任慧文。《鄧後權力交班內幕》。台北:書華出版社,1997年。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
    李英明、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時英出版社,1999年。
    林 逸。《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
    吳玉山等。《後鄧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震撼》。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1995年。
    洪陸訓。《武裝力量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段復初等合譯,Sam C. Sarkesian、John Allen原著。《美伊戰爭中無形戰力解析》。台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郭華倫。《中共問題論文集(增訂本)-關於研究「中國大陸」之方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年。
    許國賢。《倫理政治論 一個民主時代的反思》。台北:揚智文化出版,1997年。
    高哲翰等。《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大解構》。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3年。
    曹俊漢。《研究報告寫作手冊》。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
    張康勳。《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年。
    張明睿。《中共的國防戰略發展》。台北:軍事歷史研究部著,1998年。
    傅崐成。《依法治國─跨海峽的信念》。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2000年。
    潘明宏、陳志瑋譯,Chave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mias原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3年。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
    羅慶生。《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台灣:揚智總經銷,2002年。
    政治作戰學校編輯委員會譯,Williams、Fred B. Bryant原著。《軍人、社會與國家安全》。台北:政治作戰學校出版,1995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Abram N. Shulsky(艾布蘭.夏爾斯基)原著。《嚇阻理論與中共的行為》。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Christopher E.Hornbarger(克里斯多夫.洪巴傑)、David W.Kearn,Jr.(大衛.耿恩)原著。《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出版,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David Shambaugh(沈大偉)原著。《現代化中共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David Shambaugh原著。《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Duk-Ki Kim(金德基)原著。《東北亞海軍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Ezra F.Vogel原著。《廿一世界的美國與中共關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199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John B. Alexander(約翰.亞歷山大)原著。《使用非致命性武器的未來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199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Mational Pillsbury原著。《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0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Robert M. Cassidy(卡西迪)原著。《戰略文化與不對稱衝突》。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2003年。
    2、大陸出版:
    于繼峰、曹躍鵬。《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新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王桂五。《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略─談人治與法治的統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玉琮。《當代世界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王法安。《馬克斯主義軍制思想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厚卿。《中國軍事思想論綱》。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鳳芝。《實用法學新詞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方 寧等。《軍事法制教程》: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1999年。
    中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冊》。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第二冊增補》。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學習綱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卷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卷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田克勤等。《中國共產黨與二十世紀中國社會的變革》。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江澤民。《論國防和軍隊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列 寧。《列寧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年。
    吉 力等。《國家安全公民手冊》。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余起芬。《戰後局部戰爭戰略指導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
    李樹直、郭 濱。《十六大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谷春德等。《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論人治和法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周柏森、方克勤。《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談談法治與人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尚金鎖等。《毛澤東軍事思想與高科技條件下局部戰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胡 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姜思毅等。《軍隊政治工作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孫國華。《社會主義法治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候魯梁。《毛澤東建軍思想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許和震。《新軍事變革與訓練創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許江瑞、方 寧。《國防法概論》。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2002年。
    高連升、郭竟炎。《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發展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陳麗華等。《中共歷次代表大會焦點寫真》。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 羽。《戰爭動員發展史》。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2004年。
    張 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張山新。《軍事法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伊寧。《鄧小平軍事理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
    張明慶。《軍事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彭光謙主編。《鄧小平戰略思想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焦 健。《公共權力運行誤區-權力錯位》。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黃典南等。《軍隊基層建設工作》。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曾慶祥、姚文懷。《新時期軍事鬥爭與法制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軍事科學院軍制研究院。《軍隊條令條例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1997年。
    國防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社。《軍隊政治工作中大問題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研究室。《黨的軍事戰略轉變與人民軍隊建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
    溫宗仁。《「三個代表」思想與新世紀軍隊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趙 勇。《新時期軍人道德品質培養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
    趙承鳳。《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鄭宇碩。《中國評論─1998》。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鄭蘭蓀、劉 鵬。《鄧小平思想理論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9年。
    熊光楷。《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劉精松、王祖訓。《跨世紀的國防建設教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滕建群、袁 林。《世紀軍事語─中國軍事專家談20世紀軍事演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2001年。
    樓耀亮。《地縁政治與中國國防戰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謝壽光。《法治與人治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黨史政工研究室。《新時期軍隊政治工作教程》。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二)論文
    王石朋。《從軍事構面解析後江時期共軍對「三個代表」思想之實碊取向─兼論美伊戰爭後之發展》。台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4年。
    張承猷。《中共「十六大」政治繼承與軍隊角色之分析》。台北:政戰學校政治研究所,2002年。
    黃宗志。《中共軍事後勤思想現化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解放軍報軍事論壇編輯組。《軍隊質量建設新模式-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系列談優秀論文集》。北京:長征出版社,1998年。
    (三)期刊
     1、台灣出版:
    王文杰,〈大陸「憲法」第四次修正簡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4期,2004年4月。
    中共研究,〈依法治國:安民興邦的基本方略─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系列評論之三〉,《中共研究》,第33卷第1期,1999年1月。
    中共研究,〈成績年年講,問題依舊在—從「兩會」說起〉,《中共研究》,第36卷4期,2002年4月。
    以 理,〈大陸「入世」後對其國防動員工作之影響評估〉,《中共研究》,36卷10期,2002年10月。
    邱志崗,〈關於二十年來軍隊建設的歷史經驗〉,《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
    沈有忠,〈中共解放軍戰略與軍事裝備的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
    何柊燕,〈中共兵役制度及其現存問題研究〉,《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4期,2004年4月。
    何思慎,〈改革開放與中共意識型態〉,《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1期,1993年3月。
    邢建華、李樹先,〈建立預編兵員動態管理協作區〉,《中共原始資料彙編》,2001年10月。
    周 偉,〈中國大陸法律詢問答覆效力之案例研究〉,《中共研究》,第36卷第4期,2003年4月。
    周鳳舉,〈法單純是階級鬥爭工具嗎?-兼論法的社會性〉,《法學研究》,第1期,1980年。
    吳仁傑,〈對中共展開「三講」教育有關情況之述析〉,《共黨問題研究》,第52卷8期,1999年8月。
    吳建德等,〈中共軍事革命對其國防動員之影響〉,《展望與探索》,522期,2002年。
    唐明輝,〈現階段江澤民權力穩固性芻探〉,《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
    天 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
    陳斯喜、劉松山,〈憲法確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的經過〉,《法學》,第2期,2001年2月。
    許光泰,〈從法律層面評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
    康四維,〈以系統理論比較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共研究》,第29卷第12期,1995年12月。
    張 虎,〈「中」、港「終審權」之爭〉,《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
    張天霖,〈對中共重新強調現代化建軍方針之研析〉,《解放軍的現狀與未來》,1992年。
    黃 石,〈改革開放二十年的中共軍事-共軍的建設與發展〉,《中共研究》,第33卷第5期,1999年5月。
    黃茂嘉,〈中共動員制度之研究〉,《後備學校半年刊》,第32卷12期,2003年9月。
    楊淑華,〈江澤民治軍理念之研析〉,《復興崗學報》,第66期,1999年6月。
    潘錫堂,〈中共第十屆「人大」「政協」二次會議評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4期,2004年4月。
    劉清波,〈論中共「八二憲法」的「中央軍事委員會」〉,《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1期,2000年1月。
    劉振興,〈中共關於「新軍事革命」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中共研究》,第32卷12期,1998年12月。
    龍 飛,〈權力腐敗是「依法治國」的嚴重障礙〉,《中共研究》,第33卷第5期,1999年5月。
    龍 飛,〈江澤民為何要推行「軍商分離」運動?〉,《中共研究》,第32卷第9期,1998年9月。
    2、大陸出版:
    王法安,〈發達國家國防動員的立法與體制構建〉,《國防雜誌》,第200期,2002年10月。
    王法安,〈動員領域需要深入研究的幾個基本範疇〉,《國防雜誌》,第205期, 2003年3月。
    王邦杰,〈要切實肩負起國防動員領導責任〉,《國防雜誌》,第193期,2002年3月。
    王貴勤,〈大力加強國民經濟動員建設〉,《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王賀文,〈緊貼作戰任務─抓好民兵基層建設〉,《國防雜誌》,第216期,2004年2月。
    王天華、李長義,〈理順軍分區系統與預備役團的關係〉,《國防雜誌》,第215期,2004年1月。
    巴建敏,〈進一步完善國防動員體制〉,《國防雜誌》,第207期, 2003年5月。
    田紀雲,〈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第二號,1999年。
    任 民,〈完善國防動員體制的基本思路〉,《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任 民,〈正確把握和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相互關係〉,《國防雜誌》,第203期, 2003年1月。
    任 民,〈伊拉克戰爭給經濟動員帶來的影響及啟示〉,《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任恩尚,〈伊拉克戰爭對加強全民國防教育的啟示〉,《國防雜誌》,第209期,2003年7月。
    任宏權,〈高校人武部建設應確立的兩個觀念〉,《國防雜誌》,第204期,2003年2月。
    李好明,〈築起我們心中的長城─我國國防教育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探索〉,《國防雜誌》,第205期,2003年3月。
    李大清,〈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國防動員建設〉,《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李今偉,〈適應新軍事變革要求─創新國防動員建設思路〉,《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李建飛,〈科技動員應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李成蛟、王繼才,〈預任軍官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國防雜誌》,第217期,2004年3月。
    李仕松、張 斌,〈做好配合保障戰役軍團機動的準備工作〉,《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李榮武、劉 昊,〈加強預備役部隊快速動員訓練〉,《國防雜誌》,第207期,2003年5月。
    李 鵬等,〈科技潛力調查工作遇到的問題與對策〉,《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杜 亮,〈試論制定「國防資產管理法」的必要性〉,《國防雜誌》,第200期,2002年10月。
    杜 亮,〈關於加強國防立法監督的幾點思考〉,《國防雜誌》,第194期,2002年4月。
    杜 亮,〈加強國防立法步伐完善國防法律體系〉,《國防雜誌》,第217期,2004年3月。
    汪享生,〈國防動員工作須實行「五個轉變」〉,《國防雜誌》,第197期,2002年7月。
    邱啟建,〈依托社會科技提高國防後備力量戰鬥力〉,《國防雜誌》,第215期,2004年1月。
    邱達雄,〈努力提高國防後備力量快速動員能力〉,《國防雜誌》,第210期,2003年8月。
    巫乾煌,〈認識戰史─戰史研究方法初探〉,《國防雜誌》,第226期,2004年12月。
    朱 啟,〈立足戰略全局實施科學指導─大力推進後備力量質量建設〉,《國防雜誌》,第215期, 2004年1月。
    朱茂群,〈精確化─未來戰爭動員的走向〉,《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余文定、金 甌,〈當前國防動員機構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國防雜誌》,第203期,2003年1月。
    步偉利,〈軍分區系統軍事鬥爭準備應以「四化」建設為重點〉,《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何銀勝,〈正確認識國防動員體制建設的幾個問題〉,《國防雜誌》,第198期,2002年8月。
    肖風城,〈21世紀:戰爭樣式與武裝衝突法〉,《新形勢下部隊官兵涉法問題研究》,2003年6月。
    呂明武,〈國防交通戰備建設應堅持走軍民結合的路子〉,《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周瑞華,〈以一體化思路牽引國防後備力量跨越式發展〉,《國防雜誌》,第215期,2004年1月。
    周光榮,〈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國防雜誌》,第193期,2002年3月。
    周 濤,〈突出信息時代戰爭動員的重點〉,《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吳天喜,〈努力提高戰爭與武裝衝突法的應用能力和水平〉,《新形勢下部隊官兵 涉法問題研究》,2003年6月。
    吳大英、劉 瀚,〈正確認識人治與法治的問題〉,《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2003年11月。
    吳新成,〈正確處理預備役部隊建設的四個關係〉,《國防雜誌》,第215期,2004年1月。
    段端武,〈積極推進國防動員建設的發展〉,《國防雜誌》,第218期,2004年4月。
    柳 林、王 一,〈加強國防動員信息化質量建設〉,《國防雜誌》,第215期,2004年1月。
    柳風舉,〈著眼提高整體動員能力加強國防動員體系建設〉,《國防雜誌》,第197期,2002年7月。
    范曉光,〈深化軍事訓練改革─努力提高預備役部隊整體戰鬥力〉,《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高遐明,〈新時期國防和軍隊法制建設的指南-學習江澤民軍事法制思想的體會〉,《新形勢下部隊與官兵涉法問題研究》,2003年6月。
    高遐明,〈新時期國防和軍隊法制建設的指南〉,《新形勢下部隊與官兵涉法問題研究》,2003年6月。
    姬亞夫,〈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全民國防教育整體水平〉,《國防雜誌》,第204期,2003年2月。
    凌 峰,〈加強預備役部隊戰鬥力建設應解決的幾個重點問題〉,《國防雜誌》,第205期,2003年3月。
    倪德斌,〈人防向民防轉變應強化三種意識〉,《國防雜誌》,第212期,2003年10月。
    袁 昭、劉 平、李志偉、高曙光,〈預備役部隊建設應實行「四個轉變」〉,《國防雜誌》,第208期,2003年6月。
    孫連元,〈適應「戰場」需要加強基層建設〉,《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時重實,〈獨裁與人治 民主與法治〉,《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2003年11月。
    崔曉漢,〈適應「市場」「戰場」環境─改革城市民兵工作〉,《國防雜誌》,第209期, 2003年7月。
    曹 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動員〉,《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陳松林,〈適應形勢發展改革對城市武裝工作領導方法〉,《國防雜誌》,第196期,2002年6月。
    郭國勝、朱 偉,〈做好國防交通運輸動員地區規劃〉,《國防雜誌》,第212期, 2003年10月。
    張世銘,〈立足軍事鬥爭準備需要─努力提高預備役部隊建設質量〉,《國防雜  誌》,第208期,2003年6月。
    張鶴田,〈對新形勢下城市民兵組織建設的思考〉,《國防雜誌》,第194期,2002年4月。
    張英武,〈面向戰場需求謀求「兩個提高」〉,《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張懷泗,〈新形勢下加強海島軍警民聯防應把握的幾個問題〉,《國防雜誌》,第194期,2002年4月。
    張晉藩、曾憲義,〈人治與法治的歷史剖析〉,《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1月。
    曾祥雕,〈要科學擬制預備役部隊快速動員預案〉,《國防雜誌》,第213期,2003年11月。
    曾慶祝,〈努力使國防動員更加適應信息化戰爭的要求〉,《國防雜誌》,第209期,2003年7月。
    徐章暉,〈國防動員組織機構建設儘快實現「五個轉變」〉,《國防雜誌》,第203期,2003年1月。
    徐文松,〈開展社區國防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國防雜誌》,第203期,2003年1月。
    黃迎旭,〈謀求國家綜合安全的必由之路〉,《國防雜誌》,第194期,2002年4月。
    楊啟先,〈關於進一步加快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中國工業經濟》,第1期,1996年。
    董智奎,〈對做好民船動員工作的若干思考〉,《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趙東際,〈黨委要切實加強國防動員工作的領導〉,《國防雜誌》,第216期,2004年2月。
    趙建中,〈適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深化民兵組織調整改革〉,《國防雜誌》,第210期,2003年8月。
    趙承風,〈規範領導幹部國防教育─深入落實國防教育法規〉,《國防雜誌》,第208期,2003年6月。
    鄭治棟,〈應建立平戰有別的國防動員指揮機構〉,《國防雜誌》,第205期,2003年3月。
    趙曉冬,〈現代高技術戰爭與戰爭法〉,《國防雜誌》,第200期,2002年10月。
    樊東寧,〈外置大規模突發事件的組織指揮〉,《國防雜誌》,第202期,2002年12月。
    劉建設,〈推進軍民工業一體化進程的幾點思考〉,《國防雜誌》,第198期,2002年8月。
    劉 晉,〈保障戰役軍團機動應著重提高五種能力〉,《國防雜誌》,第192期,2002年2月。
    劉新華、張永坤,〈伊拉克戰爭對加強城市民兵政治工作的幾點啟示〉,《國防雜誌》,第208期,2003年6月。
    錢樹根,〈創新發展國防動員理論─為國防動員實踐提供強大理論武器〉,《國防雜誌》,第204期,2003年2月。
    錢樹根,〈努力推進城市民兵工作的深入發展〉,《國防雜誌》,第193期,2002年3月。
    錢樹根,〈著眼未來戰爭需要大力加強預備役部隊全面建設〉,《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錢國梁,〈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創預備役部隊建設新局面〉,《國防雜誌》,第207期,2003年5月。
    錢國梁,〈高標準抓好預備役部隊戰鬥力建設〉,《國防雜誌》,第201期,2002年11月。
    燕永清、何篤安、岳永才、董曉明,〈預備役部隊基層軍事訓練的困難及對策〉,《國防雜誌》。第197期,2002年7月。
    戴相龍,〈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推進國防動員工作新發展〉,《國防雜誌》,第216期,2004年2月。
    總參謀部動員部預備役部隊局,〈實與時俱進20年─我軍預備役部隊建設概況〉
    ,《國防雜誌》,第207期,2003年5月。
    譚玉龍,〈努力加強國防動員計劃工作〉,《國防雜誌》,第207期,2003年5月。
    蘇志榮,〈人民武裝動員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思考〉,《國防雜誌》,第191期,2002年1月。
    羅烈文,〈努力提高後備力量維謢社會穩定的能力〉,《國防雜誌》,第196期,2002年6月。
    (四)報紙
    聯合報(台灣)
    中國時報(台灣)
    中央日報(台灣)
    青年日報(台灣)
    解放軍報(大陸)
    人民日報(大陸)
    二、英文
    Hayek,F.A.,《The Road to Serfdo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PLA Activities Report,《citing Renmin Haijun》。(March,25,1997)。
    Zhang Panxiong and Chen Yonghui,《New Trends in Future Warfare》。(in
    FBIS-CHI,January 10,1999)。
    Lawrence Freedman,〈Revolution in Strategic Affairs〉,《Adelphi Paper》,no.318 (London:IISS,1998)
    Geoffrey Parker,〈The Military Revolution〉,《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三、網路資源
    大紀元網站,http://207.44.240.92
    大陸資訊及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rpir
    中國網,http://202.130.245.40/chinese
    中國網16大網站,http://www.pladaily.com
    中國參軍人才信息網,http://www.go81.net
    中國地方政府網站,http://www1.cei.gov.cn/govinfo/dfzfwy1.htm
    未來中國研究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index_o.html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政大國關中心網站,http://iir.nccu.edu.tw
    國防大學網站,http://www.ndu.edu.tw
    解放軍報網站,http://www.pladaily.com
    遠景季刊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press/quarterly/
    quartely.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09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1009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for Eminent Public Administrator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1009101.pdf44KbAdobe PDF21796View/Open
    21009102.pdf78KbAdobe PDF21896View/Open
    21009103.pdf73KbAdobe PDF24554View/Open
    21009104.pdf174KbAdobe PDF22566View/Open
    21009105.pdf412KbAdobe PDF28804View/Open
    21009106.pdf101KbAdobe PDF27992View/Open
    21009107.pdf340KbAdobe PDF24733View/Open
    21009108.pdf148KbAdobe PDF22597View/Open
    21009109.pdf185KbAdobe PDF2252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