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8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64527      在线人数 : 95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61


    题名: 我國女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4年總統選舉分析
    作者: 吳家蕎
    贡献者: 陳義彥
    吳家蕎
    关键词: 女性選民
    投票行為
    政黨認同
    候選人評價
    政策議題
    施政滿意度
    突發事件
    政治知識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09-09-19 15:15:45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討2004年總統大選,我國女性選民個人社會背景特徵、政治態度及投票行為,並分析影響女性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法,資料來源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 「2004年總統選舉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2004P)資料,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為次數分配、卡方檢定、t值檢定、變異數分析及洛基廻歸模型。
      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發現:
    一、女性選民的政黨認同傾向「中立」;對候選人的評價,女性選民認為陳水扁的形象優於連戰,而連戰的能力優於陳水扁,整體而言,女性選民較喜歡陳水扁;政策議題方面,女性選民首重「經濟性議題」;2004年總統大選,女性選民表示投票給陳水扁的比例多於連戰。
    二、女性選民的個人背景因素及政治態度等變數,單獨地與女性選民的投票抉擇皆有顯著的關聯性,惟將諸多變數一同納入模型比較其相對影響力時,發現「教育程度」、「政黨認同」及「候選人評價」等三個變數最具影響力。
    三、「教育程度」是影響女性選民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顯示社會學研究途徑同樣和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對女性選民的投票抉擇具解釋力及預測力,惟高教育程度女性選民的投票率並不高。
    四、2004年女性選民「偏泛藍」及「偏泛綠」比例差距不大,與1992年相較,女性選民對國民黨的支持度下滑,對民進黨的認同則大幅提升,而無政黨傾向比率縮小,顯示女性的政治意識逐漸提升。
    五、女性選民重視候選人個人特質,尤其女性佐理人員及家庭主婦更有「選人不選黨」的傾向,且形象的影響力更勝於能力。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王嵩音
    2005 “再看性別政治:從跨選舉資料探討性別與政治行為”,發表
       於「2005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
       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台灣政治學會主辦,
       台北。
    王柏燿
    2004 “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以2001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
    究,第11卷第1期,頁171-195。
    朱曉玉
     2004 我國獨立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0年與2004年總統選舉
        之分析與比較,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
     1984 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端容
    1989 台灣地區婦女政治參與的意願及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及台
        南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宏
    2003 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年立法委
        員選舉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重禮、李世宏
    2003 “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立法委員
    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第17卷第1期,頁27-52。
    吳俊德、陳永福
    2005 “投票與不投票的抉擇-2004年總統大選與公民投票的探索
       性研究",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4期,頁67-98。
    吳靜宜譯, Sylviane Agacinski 著
    2005 性別政治,台北:桂冠圖書。
    呂成發
    2004 金門縣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4年總統選舉個案分析,銘
    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嘉誠 
     1988 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商務印書館。
    林思伶
     1989 性別與投票行為研究:75年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婦女投票參
        與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珠
    2005 “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
    第12卷第1期,頁147-171。
    胡佛、游盈隆
    1983 “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分析”,政治學報,第11
    期,頁223-279。
    胡佛、陳德禹等
    1987 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施佩萱
    1998 台灣選民政黨認同變遷之分析-橫向與縱向的觀察,國立台
       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苗天蕙
    1990 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定向與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雲、徐永明
    1994 “被發現的台灣婦女選民”發表於「民主化、政黨政治與選舉學術研討會」,台大政治研究所主辦,台北。
    侯佩君
    1997 性別差異與政治思維結構體,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碩士
       論文。
    徐火炎
    1993 “選民的政黨政治價值取向、政黨認同與黨派投票抉擇:第二
       屆國大代表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彙
       刊:人文及社會學,第3卷第2期,頁144-166。
    1998 “台灣的選舉與政治分歧結構:政黨競爭與民主化”,陳明
       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  
       旦出版社。
    徐永明、蔡佳泓、黃綉庭
    2005 “公民投票-台灣國家認同的新動力",臺灣民主季刊,第
       2卷,第1期,頁51-74。
    翁秀琪、孫秀蕙
    1995 “性別政治?從民國82年台灣地區縣、市長選舉看性別、傳
       播與政治行為”,新聞學研究,第51集,頁87-111。
    莊文忠
    2000 “選舉預測與策略性投票:以八十九年總統選舉為例”,理論
        與政策,第14卷,第2期,頁55-91。
    莊天憐
     2000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國立政治大學政治 
        學系碩士論文。
    游盈隆
     1989 “性別與投票取向”,婦女與政治參與,台北:婦女新知叢書,
       頁 139-159。
    1994 “台灣選民的議題取向投票-二屆國大選民的分析”,東吳政
       治學報,第二期,頁54-219。
    游清鑫
     2003 “探索台灣選民心目中理想的候選人:以2000年總統選舉為
    例”,東吳政治學報,第17期,頁93-120。
    2004 “2004台灣總統選舉-政治信任的缺乏與未鞏固的民主”,臺灣民主季刋,第1卷,第2期,頁193-200。
    陳義彥
     1979 台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文化基
      金會。
    1982 台北市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從民國六十九年恢復增額中央
        民意代表選舉探析,台北:六國出版。
    1994 ”我國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
    探析",政治學報,第23期,頁81-132。
    1995 “我國選民投票抉擇之影響因素:從民國82年縣市長選舉檢
       討”,發表於「國科會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政 
       大政治系,國科會主辦。
    陳義彥、黃麗秋
    1992 "選舉預測:民國75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的實例分析
    ",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陳義彥、盛杏湲
    2003 “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委選舉的分析”,選舉研
    究,第10卷,第1期,頁7-40。
    陳義彥、陳陸輝
    2002 “政治功效意識、政治信任感以及台灣選民的民主價值”發
      表於「2001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學術研討會」,政治大
    學綜合院館國際會議廳。
    2003 “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
    ",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5期,頁1-20。
    2004 “台灣大學生政治定向的持續與變遷,東吳政治學報,第18
    期,頁1-39。
    陳陸輝
    2003 “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台灣民主的展望”,台灣政
      治學刊,第7卷,第2期,頁149-188。
    陳明通、胡佛
    1988 “台灣地區民眾的選舉參與行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專刊乙種之20,頁401-418。
    陳志瑋
    2004 “320公投與台灣政治發展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1卷,
    第2期,頁43-72。
    黃秀端
    1996 “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第5期,
      頁27-50。
     1996 “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
    性”,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03-135。
     2005 “候選人形象、候選人情感溫度計與總統選民投票行為",
    臺灣民主季刋,第2卷,第4期,頁1-29。
    黃秀端、趙湘瓊
    1996 “台灣婦女近十年來政治態度的變遷:民國72年至81年”,
    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71-95。
    黃嘉瑜
    2005 “政黨認同之性別差異”發表於「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研院主辦,
    台北。
    黃競涓
     2002 “性別、公民與公私領域",政治學報,第34期,頁1-16。
    曹俊漢、廖達琪
     1991 “婦女運動解放了美國婦女嗎:從1976-1988年美國大選婦
    女政治意識與行為之變遷探討”,郭寶渝主編,美國婦女與
    社會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盛治仁
    2000 “總統選舉預測探討-以情感溫度計預測未表態選民的應用
    ”,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頁75-107。
    張佑宗
    2006 “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
    分析對象”,東吳政治學報,第22期,頁121-159。
    傅明穎
    1998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台灣政治學刊,第
    3期,頁195-240。
    葉銘元
     1994 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楊婉瑩
    2000a “選舉制度對婦女參政影響之評估”,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4期,頁71-90。
    2000b “婦女的政治機會結構析論”,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第4期,頁65-96。
    2001a “由民主代議政治的理論與實踐檢視性別比例原則”,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3期,頁305-344。
    2001b “性別差異下的立法院”,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135-170。
    楊婉瑩、劉嘉薇
    2007 “探索性別差距的不同型態-以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為例”,東
    吳政治學報,第23期,頁115-156。
    楊嘉容
     1999 台灣選民統獨思考與投票行為,東吳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劉義周
    1994 “政治態度的性別差異:男女有別或男女不平等?”,政治學
    報,第23期,頁133-162。
    劉玉婷
    2005 兩性在大學時期政治定向與政治行為差異之探討,國立政治
      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劉毓秀
    2002 “台灣女性人權現況分析:全球化與女性角色交集下的困境
    及其出路思考",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頁85-116。
    劉泗翰譯,R. W. Connell著
    2004 性/別,台北:書林出版社。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
    2005 “2004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臺灣民主季刊,第2卷,
    第2期,頁31-70。
    謝復生、牛銘實、林慧萍
     1994 “民國83年省市長選舉中之議題投票:理性抉擇理論之分析
    ",選舉研究,第2第1期,頁77-92。
    藍清彰
    2006 台灣民眾政黨認同與其變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碩士論文。
    二、 英文參考書目
    Atkeson, L. R., and R.B. Rapoport.
    2003 “The More Thin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67(4): 495- 521.
    Berelson, Bernard, P. F. Lazarsfeld and W.N.Mcphee.
    1954 Vot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mpbell, Angus, Gerald Gurin,&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vitt, Morris.
    1967 “The Political Role of American Woman.” Journal of Human Relations 15.
    Carroll, Susan J. and Linda M. G. Zerilli.
    1988 “Women’s Autonomy and the Gender Gap: 1980-1982.”in Carol M. Mueller. ed. The Politics of the Gender Gap: The social Political Influence: 237-241.Beverly Hills: Sage.
    Chodrow, Nancy.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ok, Elizabeth Adell et al.
    1991 Between Two Absolutes: Public Opinion and the Politics of Abor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8 Marking Multi-candidate Elections More Democratic.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elli Carpini, Michael X. and Keeter.
    1996 What Americans Know about Politics and Why It Matters. Yale University Press.
    Duverger M.
    1955 The Political Role of Women, Paris: UNRSCO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CT : Yale University Press.
    Frankovic, Kathleen A.
    1982 “Sex and Politics-New Alignment, Old Issues. ”PS: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s , 15: 439-448.
    Gilligan,Carol.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lly, R. M., Saint- Germain M.A., and J.D. Horn.
    1991 Female Public Officials: A Different Voice?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91.
    Gelman, Andrew and Gary King.
    1993 “Why are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Polls so Variable When Votes Are so Predictabl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3, 4: 409-451.
    Inglehart, R. & P. Norris.
    2000 “The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the Gender Gap: Women’s and Men’s Voting Behavior in Glob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1, 4, 441-463.
    Jelen, T. G., S. Thomas and C. Wilcox.
    1994 “The Gender Gap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5: 171-186.
    Kinder, Donald R, Mark D. Peters, Robert P. Abelson, and Susan Fiske.
    1980 “Presidential Prototypes.” Political Behavior, 2, 4: 315-337.
    Kinder, Donald R.
    1986 “Presidential Character Revisited.” in Political Cognition, edited by Richard R. Lau and David O. Sears. Hillsdale, N.J.:Erlbaum.
    Lipset.Seymour Martin.
    1963 Political Man. New York: Anchor Books. Gosnell,Harold F. Democracy.
    1948 The Threshold of Freedom. New York: Ronald Press.
    Page, Benjamin I., and Jones, Calvin C.
    1979 “Reciprocal Effects of Policy Preferences, Party Loyalties ,and the Vo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 1071-90.
    Lewis-Beck, Michael S.
    1988 Economics and Elections: the Major Western Democraci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atterson, Dennis, and Misa Nishikawa.
    2002 “Political Interest or Interest in Politics?Gender and Party Support in Postwar Japan.” Women and Politics , 24, 2: 1-34.
    Page, Benjamin I., and Jones, Calvin C.
    1979 “Reciprocal Effects of Policy Preferences, Party Loyalties, and the Vo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3: 1071-90.
    Miller,Arthur H.
    1990 “Public Judgments of Senate and House
    Candidates. ”Legislative Studies Quarterly, 15(November): 525-42.
    Norris, P.
    2003 “ The Gender Gap: Old Challenges, New Approach,” In S. J. Carroll,(ed),Women and America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hode, Deborah L.
    1990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Sexual Difference.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Sexual Difference, edited by D.L. Rhod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Eric R. A. N.
    1993 “Changes in The Public’s Political Sophistication “ In Richard G. Niemi and Herbert F. Weisberg(eds.).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Sears,David O.
    1997 “The Impact of Self-interest of attitude-A Symbolic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urvey and Experimental
    Finding: Comment on Crano.”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 492-96.
    Sheng, Chihjen Emile.
    1998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Evaluation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 Issues, Candidates, and Partisanship.”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U.S.A.
    Scammell, Margaret.
    1998 “The Wisdom of the War Room: U. S. Campaigning and Americanization.”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 , 20, 2:251-275.
    Unger, Rhoda K.
    1989 “Sex in Psychological paradigms-From Behavior to cognition. ”In R.K. Unger (Eds.)Representations: Social constructions of gender.15-20.Amitycille, NY: Baywood.
    Welch, Susan and John Hibbing.
    1992 “Financial Conditions, Gender, and Voting in American Election.” Journal of Politics , 54:197-2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3921077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392107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2107701.pdf70KbAdobe PDF2757检视/开启
    92107702.pdf114KbAdobe PDF2708检视/开启
    92107703.pdf86KbAdobe PDF2814检视/开启
    92107704.pdf31KbAdobe PDF2741检视/开启
    92107705.pdf70KbAdobe PDF2743检视/开启
    92107706.pdf65KbAdobe PDF2921检视/开启
    92107707.pdf214KbAdobe PDF21611检视/开启
    92107708.pdf107KbAdobe PDF21054检视/开启
    92107709.pdf257KbAdobe PDF2860检视/开启
    92107710.pdf143KbAdobe PDF21161检视/开启
    92107711.pdf184KbAdobe PDF2876检视/开启
    92107712.pdf143KbAdobe PDF21046检视/开启
    92107713.pdf112KbAdobe PDF281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