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834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451/144438 (79%)
造訪人次 : 51302473      線上人數 : 88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834


    題名: 禪修對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影響之研究
    作者: 張寶春
    貢獻者: 林顯宗
    張寶春
    關鍵詞: 禪修
    社會和諧
    職場
    家人關係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09-09-19 15:09:57 (UTC+8)
    摘要: 近年來,面臨我國加入WTO,國內經貿市場門戶洞開,外國產業大舉競銷國內,商場上競爭愈形激烈,新次級文化嚴重衝擊職場與家庭,在工作上,各種壓力讓人不堪負荷,社會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遷,隨處可見偏差次文化,影響社會秩序,總讓人有股動盪不安的感覺,我們沒辦法改變外界紛擾,充滿競爭、壓力的環境,要能適存於現代社會,唯有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唯有從內心著手,因為心,是一切做人、做事的根本,把心安住,自然就不會遭煩惱干擾,更不會被萬花筒般的世間萬象所纏縛,透過參與禪修活動,修這念心,享受心歇下來的清涼自在,得到最究竟快樂,讓每個人有效解決心靈空虛問題,同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事事用心、處處作主。
    茲以禪修具有多重之功能,謹就其在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影響等三大面向予以探討、分析,以期了解其實益,至研究對象的選取透過立意抽樣,採問卷調查法,分別抽樣調查財政部及所屬機關(構)員工,共發出700份問卷,回收650份,扣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計614份,有效回收率為87.71%,研究資料之統計分析,係採SPSS套裝軟體,而所用之統計方法,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因素分析、T檢定、變異數分析及雪費多重比較檢定等。
    本研究發現敘述如下:
    一、個人特質不同,在社會和諧認知五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在單純正直、犧牲奉獻及信任不疑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及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2.婚姻不同,在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單純正直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達到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3.年齡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及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單純正直及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及信任不疑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犧牲奉獻及信任不疑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犧牲奉獻、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均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二、個人特質不同,在職場關係四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在上司關係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及部屬關係均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2.婚姻不同,在工作態度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上司關係達到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3.年齡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技能達極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態度及部屬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上司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技能及部屬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三、個人特質不同,在家人關係五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教育子女及尊重子女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兄弟姊妹對待達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2.婚姻不同,在尊重子女達極顯著的差異,在教育子女達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兄弟姊妹對待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3.年齡不同,在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及兄弟姊妹對待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及積極學佛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及尊重子女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兄弟姊妹對待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兄弟姊妹對待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及教育子女達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奉養父母、兄弟姊妹對待及積極學佛達極顯著的差異,在教育子女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另外,本研究除了了解禪修對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外,並就個人學佛薰修重點及機關單位舉辦禪修活動提出諸多建議,同時陳述今後研究課題,作為後續研究相關領域的參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1.《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2.《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3.木村泰賢著,釋演培譯,1989,《大乘佛教思想論》。台北:天華。
    4.三寶弟子恭印,2000,《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台北:菩恩印刷公司。
    5.太虛大師講,1993,《優婆塞戒經講錄》,283頁。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6.台北三民書局新辭典編纂委員會編,《新辭典》,初版,1989。
    7.弘一大師,1993,《弘一大師講錄》。台中:青蓮。
    8.行政院主計處,1991。《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9.李炳南,1991,《兩個世界的味道》。台中:青蓮。
    10.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11.何敬之及吳水丕,1997,《坐禪對工作壓力暨組織行為之效應》。行政院國科會委託研究。
    12.初麗娟,2000,《宗教認知對修行投入時間影響之探討》。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吳水丕,1995,《禪坐對人類行為之效應》。行政院國科會委託研究。
    14.林本炫,1998,《宗教團體與政府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的兩個案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
    15.林佳慧,1998,《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其對情緒智力之效應》。華梵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林春榮,1998,《靜坐對企業員工情緒與人際關係之影響》,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17.林佐振,2002,《佛法影響企業經營的個案探討》。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張文彪,2002,〈現代台灣佛教發展的幾個問題〉。行政院國科會委託研究。
    22.黃啟霖譯,1991,《圓滿之愛》。台北:時報。
    23.淨行法師,1986,《靈山階梯學佛》。台北:靈山。
    24.陳義孝,1993,《佛學常見詞彙》。台北:慈心佛經流通處。
    25.陳曠逸,2002,《靜坐對企業員工自我實現—心流與服務品質之影響》。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6.陳建仁,2002,《佛法矯正當代台灣企業弊病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7.陳曼玲,1993,《都市地區佛教團體活動多元化及選擇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以台北市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
    28.淨空法師,1991,台北華藏圖書館早餐開示。
    29.張素珠,2002,《不同身體活動量與靜坐者睡眠品質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
    30.張玄祥居士著,1993《法爾禪修講義—公案禪機篇》。台北:法爾禪修中心。
    31.葉啟政,1985,〈當前台灣社會問題的剖析〉。
    32.彭昌義,1992,《大學生皈依佛教信仰之歷程研究,深度訪談分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鈴木大拙著,耿仁秋譯,1992,《禪風禪骨》。台北:大鴻。
    34.楊惠男,2001-2002,《日據時代臺灣佛教四大法脈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委託研究。
    35.道端良秀著,關世謙譯,1981。《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P3。高雄:佛光。
    36.鄭石岩著,1992,《禪、生活與工作》。台北:遠流。
    37.鄭石岩著,2002,《禪,心的效能訓練》。台北:遠流。
    38.劉洪順,1995,《我的學佛心路歷程》。台北:聯經。
    39.鄧振源,1998,《禪修活動對工作倫理改善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委託研究。
    40.潘素卿,1996,《就佛教徒的死亡觀念與生命意義之關係研究及其在諮商上的應用》。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41.龍樹菩薩著,鳩摩羅什譯,1985,《大智度論(二) 》。佛慈淨寺。
    42.鍾智龍,2003,《宗教對憂鬱症患者影響之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瞿海源,1988,《台灣地區民眾宗教信仰與宗教態度》。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專刊乙種之20。
    44.鎌田荿雄著,昱均譯,2003,《何謂禪?》。台北:三民。
    45.釋依日,1990,《六般若蜜的研究》。高雄:佛光。
    46.釋法忍,1991,《六般若蜜菩薩所依,海潮音》,62卷7期,頁9-11。
    47.釋聖嚴,1994,《坐禪的功能》。台北:法鼓。
    48.釋聖嚴,1991,《禪與悟》。台北:法鼓
    49.釋惠敏,1991,《戒律與禪法》。台北:法鼓。
    二、 英文部分
    1.Brandon,S.G.F(ed.) 1970“ A Dictionary of Comparative Religion. ”New York : Shribner.
    2.Berger,E.(1962).Zen Buddhism,gener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psycholog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9,122-127.
    3.Becker,G.S.(1976),“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IL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Conze.E著,胡國堅譯,1988,《死亡的禪思》,諦關,54,頁119-142。
    5.Devidson,R.J.,Goleman,D.J.,& Schwartz G. E.(1976a).Attentional and affective concommitants of meditation:Across-sectional study.Journal of Abcdrmal Psychology,85(2),(pp.235-238).
    6.Deutsch,M.(1975).Equity,equality,and need : What determines which value will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distributive justic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31,137-150.
    7.Goleman,D.&Epsstein,M.(1983).Meditation and well-being:an eastern model of psychological health.In R. Walsh &D.H. Shapiro (Eds.).Beyond health and normality:exploration of exceptional psychological well-being(pp.229-253).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8.Grichting,W.L.(1971).The value system in Taiwan 1970.Taipei:Privately printed.
    9.Jampolsky,G.G.&Cirincione,D.V.著,施常花譯,1994,《命隨心改》。台北:大村文化。
    10.Linden,W.(1973).Practicing of meditation by 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levels of field dependence-indepence,test anxiety,and reading achievement.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1(1),(pp.139-143).
    11. Myers,J.T.(1987).Hemisphericity research:An overview with some implications for problem solv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evior,16(3),(pp.197-210).
    12.Nisbet,R.A. 1971 “The study of social problems.”in R. K. Merton & R. A. Nisbet (ed)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New York :Harcourt,Brace&Jovanovich(3rd.ed.)
    .(pp.1-65).
    13.Ornstein,R.E.(1977).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San Franciso:W.H.
    Freeman and Company.
    14.Ramaswami,S(1984). “The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therapeutic aspects of Buddhism. ”Doctoral Dissertation,Milwaukee,Wisconsin : Marquette University.
    15.Simmel,G. 1950 “The stranger”,in Wolff,K.H.(translated)The Sociology of George Simmel. New York : Free Press.(pp.402-408).
    16.Shapiro,D.H.(1980).Meditation:self-regulation and altered state of consciousness. New York:Aldine.
    17.Walsh,R.N.&Vaughan,F.(Eds.)(1980).Beyond ego:Transpersonal dimensions in psychology.Los Angeles:Jeremy.
    18.Wawrytko,S.A.(1991).Zen and western psychotherapy :Nirvanic transcendence and samsartic fixation.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頁451-495。
    19. 林瑞穗譯,2003,《社會學》。台北:雙葉。
    參考網站:
    www.ctworld.org.tw/index.htm 中台世界,20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92921044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2921044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2104401.pdf49KbAdobe PDF2556檢視/開啟
    92104402.pdf51KbAdobe PDF2687檢視/開啟
    92104403.pdf55KbAdobe PDF2748檢視/開啟
    92104404.pdf99KbAdobe PDF2770檢視/開啟
    92104405.pdf83KbAdobe PDF2863檢視/開啟
    92104406.pdf189KbAdobe PDF21527檢視/開啟
    92104407.pdf109KbAdobe PDF21173檢視/開啟
    92104408.pdf3033KbAdobe PDF2872檢視/開啟
    92104409.pdf90KbAdobe PDF2761檢視/開啟
    92104410.pdf77KbAdobe PDF21235檢視/開啟
    92104411.pdf67KbAdobe PDF2806檢視/開啟
    92104412.pdf337KbAdobe PDF2926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