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78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24/144300 (79%)
Visitors : 51142552      Online Users : 87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781


    Title: 我國村里行政編組與社區發展協會關係之探討-基隆市個案分析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A village Administration and a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n Taiwan-Individual Case Analysis on Keelung City
    Authors: 張維彬
    Contributors: 高永光
    張維彬
    Keywords: 互動
    制度
    社區意識
    社區發展
    地方派系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9 15:15:20 (UTC+8)
    Abstract: 本研究之目的希望透過對於村里行政編組及社區發展協會組織結構及功能的分析,以及對於其領導人角色暨實際互動情形進行探討,來了解他們之間因為業務重疊以及互動關係所產生對於雙方組織功能的影響,究竟是正的影響-功能、負的影響-反功能,或是完全沒有影響的非功能的狀態,並針對政府基層行政暨基層自治組織結構功能之整合提出一個方向。

    本文首先對村里與社區組織之相關文獻作深入探討分析,發現大部分之相關研究文獻都認為村里與社區組織功能不彰是不爭的事實。除了文獻分析之外,本文還採用自然觀察法及實證調查方法,分別從制度面與功能面去研究村里與社區組織沿革、發展、現況、兩者制度功能比較,以及雙方的互動與地方派系的互動及功能的整合等問題,同時就相關問題對基隆市部份村里與社區領導人作深度訪談實證調查。

    研究結果發現,村里組織結構札實,符合組織目標功能的需求,其社會化程度相當高,自實施以來都能在時空不斷轉變之下完成各種工作目標並且發揮了「漏斗」的功能,為政府事先過濾及解決了很多問題,它是一個小而美、經濟又實惠的組織。而社區發展協會組織因為組織結構脆弱、代表性不足、角色模糊、成員對組織宗旨不明瞭以及人力、經費嚴重缺乏等問題,造成組織目標無法達成、功能無法發揮,甚至危及到組織的生存,所幸大部分的社區發展協會組織都會尋求與村里辦公處合作辦理一些活動,互動相當的良好,對於地方團結和諧以及雙方組織功能發揮都有正面的幫助。

    最後針對基層組織整合提出幾項建議:一、村里制度應該繼續維持。二、村里管轄範圍可以將管轄幅度較小、人口較少者予以合併,擴大其行政區域。三、關注村里幹事屈居副手地位的心情。四、讓社區發展協會回歸人民團體,自由發展,政府不再干涉。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comprehend the impact on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caused by the overlap of their affair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with analyzing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and explo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ir leaders. Whether the impact is positive - Function, negative - Anti-function, or completely no influence - Non-function. Besides, the another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integrating the function of the government grass-roots administrations and grass-roots autonomy organizations.

    First of all, the study thoroughly inquired into and analyzed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bout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The study found out most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believed it was an undisputable fact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is not easily seen. In addition to the analysis on the literature, the study also used the natural observation and the demonstration survey to research the original history, development , current conditions of the village and the community,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system func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selv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and the intergration of the function from the system and function ways. Meanwhile, the study interviewed parts of the villages and the communities leaders in Keelung with some related questions.

    The study discovere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villages is firm and conforms the requirement of its organizational function and goal. And its degree of being socialized is very high. It has achieved various goals under the continual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since it was implementated. It has been a funnel for the government to percolate and solve many problems. It is a small, economical and profitable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can’t achieve its organizational goals, function correctly , and even hurt its own existence because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s frail, its representative is not enough, its role is indefinite, its members don’t understand the organizational aim, its human resource and budget is severely deficient and etc. Fortunately, most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would seek cooperation with the village offices to hold some activities. They have good interaction with each other, which has made positive help for local harmony and unity and function of each other’s organizations.

    At last, the study makes some advi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grass-roots autonomy organizations. First, the village system should be continued to implement. Second, the village domination areas which have smaller ranges and less population can be combined and their administrative areas can be expanded. Third, pay more attention to borough officers’ feeling of being assistant roles. Fourth, let th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of the community return to be the civil group. The government never interferes with it anymore and let it develop freely.
    Reference: 一、政府出版品、期刊、報告、報紙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會工作員訓練叢書。第二十五, 民國七五年六月。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台灣省村里組織功能」。民國八七年九月。
    台灣省政府。社政年報。南投縣:民國七一、七二、七三年。
    地方制度法規彙編。台北:內政部, 民國八九年一月。
    江明修。「再造社群政府」。理論與政策,第十二期(民國八七年)。
    李鴻音。「民生建設與社區發展」。中國地方自治。第十二卷第四期,頁四-八(民國四八年)。
    邱創煥。「台灣省社區發展概要」。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工作研討會總報告。民國六一年。
    林振春。「如何凝聚社區意識、政見社區社會」。理論與政策。第三十二期, 頁一一七-一二九(民國八四年)。
    吳味鄉。「台北市社區發展組織現況分析」。福利社會雙月刊。第四八期, 頁六-十二(民國八四年)。
    高永光。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中國地方自治。第五六卷第三期, 頁一三-三四。台北:民國九二年三月。
    高永光。「二十一世紀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2002年兩岸政治與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民國九一年六月九日。
    高永光。「地方派系的政黨支持變遷模式之研究-以基隆市為個案分析」。台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未出版。民國九一年。
    高永光。「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證研究」。選舉研究。第七卷第二期, 頁一-三五(民國八九年十一月)。
    高永光。「大陸村民自治與基層民主-從村準立法事項的範圍析論」。遠景季刊(民國八九年十月)。
    高永光。「跨世紀政治學發展趨勢之探討」。政治科學論叢(民國八九年六月)。
    高永光。「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七卷第一期, 頁五三-八五(民國八九年五月)。
    高永光。「台灣地區地方派系與政治生態之實證研究」。台北:未出版(民國八六年)。
    高永光、姚立明等合撰。「二屆立委選舉台灣省第一選區(台北縣)觀察報告」。第二屆立委選舉觀察。台北:國會觀察基金會編,民國八一年。
    施教裕。「社區參與的理論和實務」,社會福利。第一二九期, 頁三-八(民國八六年)。
    徐 震等。高雄市社區發展之評估與今後加強社區精神倫理建設之研究。高雄市政府研究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民國七八年九月。
    徐 震。「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社區發展季刊。第十八期,頁三一-四三(民國七一年)。
    黃碧霞。「台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理念與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頁四-九,民國八七年。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七十八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科學季刊。第五卷, 第一期,頁八四-九六。台北:中山大學中山所, 民國八九年三月。
    黃德福。「現代化、選舉競爭與地方派系-1992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一期, 頁七五-九一。台北:民國八三年。
    黃德福。「選舉、地方派系與政治轉型-78年底三項公職人員選舉之省思」。中山人文社會科學季刊。第五卷第一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民國七九年。
    黃正源。「現階段推動社區發展工作的具體做法」。社會福利季刊。第七五期, 頁十六-二十(民國七八年)。
    基隆市文化中心。「基隆市社區環境特色調查手冊」。文心叢刊。第一四二期, 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基隆市社區人力資源調查手冊」。文心叢刊。第一四一期, 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陶潘瀛。「社區發展工作的基本原則與方法」。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一期, 頁四七-六三(民國八三年)。
    趙永茂。「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台灣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主辦, 民國八四年。頁一-十八。
    劉君惠。「台北市里長職權之法律觀」。中國地方自治,第四八卷第三期(民國八三年)。
    羅秀華。「評估台北市社區發展的潛力」。社區發展季刊。第六九期, 頁一0七-一一七(民國八四年)。
    聯合報。八七年六月十四日,第十四版。
    二、中文書籍
    文崇一。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民國七八年。
    伍天緯編。地方自治文集。編者印行, 民國七二年。
    汲宇荷等。「我國現階段社區發展過程中政府角色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委託研究報告。民國七九年八月。
    宋楚瑜。如何寫學術論文。五版。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七八年三月。
    林瑞穗、林萬億等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民國八五年十一月。
    吳 定等。行政學(一)。第三版。台北縣:敦繹文化, 民國八五年。
    洪永泰、林瓊珠。二○○一台灣政治記實。台北縣: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民國九一年。
    洪玉昆。國父地方自治體制與台灣社區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民國六七年八月。
    高永光總編。民主與憲政論文彙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民國九十年。
    高泉益。安定日本社會的力量-社區組織町內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公司, 民國七七年三月。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民國八四年。
    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八一年。
    徐 震。社區與社區發展。第二版。台北:正中書局, 民國七一年九月。
    徐 震。社區發展在歐美。台北:國立編譯館, 民國七二年二月。
    陶潘瀛。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落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一年四月。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九十年四月。
    黃瑞祺編譯。Talcott Parsons、Robert King Merton著。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民國七三年。
    張潤書。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民國七五年。
    詹秀員。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台北:洪葉文化, 民國九一年九月。
    楊國樞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民國八四年。
    蕭玉煌。社區組織與發展。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民國八九年七月。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 民國六八年五月。
    Ranae Hanson John Mcnamara. Aia. Aicp著。夥伴-鄰里-公司合作模式的社區復甦實例。謝慶達譯。台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民國八七年一月。
    三、中文研究論文
      王派人。「兩個社區發展個案之比較」。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三年六月。
     江鳴益。「公私合夥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角色研究―以台北永康與宜蘭百米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五月。
    李秉真。「社區實質環境、社會條件與社區福利間關係―以台北市萬芳社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六年六月。
    沈國屏。「派系、反對勢力與地方政權的轉型-高雄縣的個案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二年。
    何燕萍。「台灣省村里組織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七九年五月。
    林琴容。「從組織管理探討基層村里組織結構設計之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陳妹伶。台灣農村地區社區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一年。
    黃源致。「基層民主中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二月。
      張遵敏。「台北市里幹事角色功能之評估」。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七八年四月。
      曾銘傑。「從社區發展的歷程探討社區成人教育推動的內涵―以大溪老街社區為例」。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七年六月。
    楊淑芬。「宜蘭縣玉田社區總體營造之執行評估」。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五年七月。
      詹滿眉。「台北市區公所執行區政功能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四年一月。
    潘茹雄。「台灣的地方派系與政黨―高雄縣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六年六月。
    關智宇。「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對象」。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七年七月。
    韓秀珍。「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角關係之研究:2001年市長、立委選舉以及2002年市議員選舉基隆市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一年六月。
    韓榮姿。「社區發展政策中民眾參與情形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發展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七年七月。
    四、英文書籍
    Atal Yogesh, Local Communities and National Politics. Delhi:Nation Publication.House,1971.
    Koch, Susan E, Community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Foundation for Rur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9.
    Campfens Hubert, Community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Toronto,Buffal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7.
    Ross, Murray G,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ory, Principle and Practice.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67.
    Sanders, Irwan T, The communite:An Introduction to a Social System. New York:The Roland Press Co., 1958.
    United Nationals,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1963.
    Newman, A. D, Organization Analysis:A Guide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of Organization. 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8.
    Christenson, James and Jerry Robins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
    Ross, M. Community Organization:Theo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New Yoek:Harper and Row, 1983.
    Dunham, A. The New Community Organization. New York:Thomas Y. Crowell Co,1970.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89921054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92105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 for Eminent Public Administrator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105401.pdf49KbAdobe PDF2919View/Open
    92105402.pdf91KbAdobe PDF2956View/Open
    92105403.pdf96KbAdobe PDF21030View/Open
    92105404.pdf89KbAdobe PDF21119View/Open
    92105405.pdf308KbAdobe PDF21782View/Open
    92105406.pdf420KbAdobe PDF210192View/Open
    92105407.pdf464KbAdobe PDF214316View/Open
    92105408.pdf376KbAdobe PDF24206View/Open
    92105409.pdf224KbAdobe PDF2997View/Open
    92105410.pdf135KbAdobe PDF21384View/Open
    92105411.pdf1487KbAdobe PDF2254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