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569324      Online Users : 686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778


    Title: 我國公部門推動績效獎金及績效待遇制度對組織績效之影響研究-以現職薦任非主管人員的觀點為例
    Authors: 石新俊
    SHI , HSIN-JUN
    Contributors: 郭昱瑩
    孫本初



    石新俊
    SHI , HSIN-JUN
    Keywords: 績效獎金
    績效待遇
    績效評估
    正義管理
    目標錯置
    處分
    公開賽模式
    組織文化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9 15:13:08 (UTC+8)
    Abstract: 我國當前推動這套績效獎金及績效待遇制度為移植美公部門績效管理制度,以公開賽模式理論為基礎和運用目標管理法進行考核,圖引進風險性收入計劃來提振公務員士氣和行政效能與國家競爭力,以滿足人民需求。
    本研究經深度訪談十位不同部會的現職薦任非主管人員,以瞭解本制度在公部門的實際運作情況及其衍生問題和影響,反映並尊重公部門內逾30﹪相關利害人的實質感受與權益。發現此制度確可強化定期目標追蹤與考評,促使公務員更重視計劃執行,然績效是主觀詮釋下的社會建構,其標準易受操縱,政府將風險轉嫁至公務員身上,致使彼等引發道德危機而產生逆選擇的嚴重競租行為,反將工作重心轉向主管身上的「目標錯置」現象,如此則增加主管濫權機會、加深政治干預、弱勢更形不利、員工績效與組織績效未能有效連結產出等現象。
    顯然這種變革方向是具爭議的,未明瞭此項工程是高度政治性而非行政性或管理的問題,且未尊重相關利害人的正當權益和反應,輸方可能運用各種機制來反向引導變革。故本人認為可朝下列調整:創造強有力領導團隊,應實施每年撤換績效不彰主管,至少佔主管職位五分之一;慎防躁進,穩健改革較符合公部門的最大利益;應提出突破性具體改善策略來支持和驅使員工做事;績效改革應考慮系絡問題,如對阻力的確認、克服與排除,採用獎懲極端、模糊中間方式,衡量影響,而非產出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制度在公部門能否發揮績效管理功能的核心問題在於如何克服執行層面的「人性弱點」,要回歸道德價值的創造與實踐,「道德力」是一種競爭優勢,可帶來巨大經濟效益,應認真的將道德議題納入管理制度與流程中。
    Reference: 一、中文
    (一)書籍
    丘昌泰,(民國八十九年),《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臺北:元照。
    朱志宏,(民國八十年),《公共政策》,臺北:三民。
    朱道凱譯,(民國八十八年),《平衡計分卡》,臺北:臉譜。
    江大樹、呂育誠、陳志瑋譯,(民國九十年),《人事行政新論》,臺北:韋伯文化。
    江岷欽,(民國九十年),<行政效率的比較觀>,《新世紀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
    何明城審定(Robert B. Bowin & Donald F. Harvey),(民國九十一年),《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智勝。
    吳美連、林俊毅,(民國九十二年),<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三版二刷》,臺北:智勝。
    吳稟恩,(民國八十八年),《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臺北:翰蘆。
    吳福安編譯,(民國八十八年),《激勵薪資設計實務》,臺北:超越企管。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編著,(民國九十年),《公共管理》,臺北:智勝。
    吳嚴珍譯,大衛.賴(David Rye),(民國八十九年),《激勵聖經—1001種激勵公司、團隊個人的技巧》,臺北:世茂。
    李正綱、黃金印著,(民國九十年),《人力資源管理新世紀觀點》,台北:前程。
    李再長譯,(民國八十八年),《組織理論與管理》,臺北:華泰。
    李芳齡譯(David Dubais原著),(民國九十一年),《績效躍進—才能評鑑法的極致運用》,台北:城邦文化。
    李長貴,(民國八十六年),《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臺北:華泰。
    李炳林、林思伶譯(Robbins S.P.原著),(民國九十二年),《管理者的箴言》,台北:培生教育。
    李茂興譯,(民國九十年),《組織行為》,臺北:揚智。
    李漢雄,(民國八十九年),《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揚智。
    林水波,(民國八十八年),《公共政策新論》,臺北:三民。
    林能敬譯,(民國七十五年),《績效考核與輔導實務》,臺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施能傑,(民國八十八年),《美國政府人事管理》,臺北:商鼎。
    柯雅琪譯(威廉、伊薩克著William Issac),(民國九十年),《深度匯談-企業組織再造基石》,台北:高實國際。
    洪英正、錢玉芬,(民國八十六年),《管理心理學》,臺北:華泰。
    洪騰嶽譯,(民國七十九年),《人事、薪資管理與改善》,臺北:書泉。
    孫本初等,(民國八十九年),《行政機關考成指標之研究-RDEC-COM-089-20》,臺北:行政院研發會編印。
    孫本初審訂,(民國八十九年),《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臺北:智勝。
    孫本初編著,(民國八十七年),《公共管理》,臺北:智勝。
    徐聯恩譯,(民國九十年),《人力資源管理Ⅱ-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分析》,台北:五南。
    高翠霜譯,(民國八十九年),《績效評估》,臺北:天下遠見。
    張火燦,(國九十年),《策略性人力資源管理》,臺北:揚智。
    張善智、謝馥蔓譯(Jerald Greenberg原著),(民國九十年),《組織行為初版三刷,p.323》,台北:學富文化。
    陳文光譯,(民國七十八年),《人事、薪資管理改善實務》,臺北:台華工商圖書。
    陳世晉、張峻源譯,(民國九十一年),《策略人力資源管理二版一刷》,臺北:台灣西書。
    陳靜怡,(民國八十九年),《組織行為》,臺北:台灣西書。
    彭文賢,(民國七十八年),《組織結構》,臺北:三民。
    黃超吾,(民國八十七年第二版),《薪資策略與管理實務》,臺北:人本企管。
    劉秀捐、湯志安譯,張火燦校閱(Lawrence S. Kleiman原著),(民國八十七年),《人力資源管理-取得競爭優勢之利器》,台北:揚智。
    潘清泉,(民國八十七年),《業務績效評估與考核》,臺北:超越企管。
    鄭伯壎、姜定宇、鄭弘岳主編,(民國九十二年),《組織行為研究在台灣—三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
    鄭瀛川、王榮春、曾河嶸,(民國八十六年),《績效管理》,臺北:世台管理顧問公司。
    鍾漢清譯,(民國八十八年),《管理行為:管理型組織中決策過程的研究》,臺北:華人戴明。
    羅清俊、陳志瑋譯,(民國八十八年),《公共政策新論》,臺北:韋伯文化。
    譚天譯,阿奇利斯等著,(民國九十年),《人力資源管理-哈佛商業評論》,台北:天下文化。
    (二)論文
    呂明泰,(民國九十一年),《公務人員撫恤制度之研究:正義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
    呂春風,(民國九十二年),《我國公務人員考績法制之評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西麟,(民國八十九年),《公務人員獎勵制度之評估與發展》,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佩芳,(民國九十一年),《績效薪俸問題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邵敬箎,(民國九十年),《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進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蕙君,(民國九十年),《政府績效管理之理論與實務─英美實務探究與我國現況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揚智喬,(民國九十二年),《從企業精神論公務人員考績制度》,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新興,(民國九十年),《績效評核的程序正義之研究─探討受評者正義知覺之前因及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三)期刊
    王旭統,(民國九十二年),<公務人員核心職能之形成與評選面向>,《公務人員月刊》第八十一期,pp.34-42。
    王廷懋,(民國九十二年),<公務員懲戒處分標準擬議>,《公務人員月刊》第八十七期,pp.23-40。
    王毓仁,(民國八十九年),<公部門績效指標的設計與運用>,《人力發展月刊》第八十二期,pp.35-45。
    丘昌泰,(民國八十七年),<建立績效導向的公務員俸給政策:公共管理的觀點>,《空大行政學報》,pp.105-128。
    江岷欽,(民國八十九年),<功績制新詮:美國人事制度革新之啟示>,《銓敘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四輯》,《公務人力月刊》,pp.247-284。
    江岷欽、丘昌泰、陳柏羽,(民國九十年),<績效薪俸制度之理論與實務:英美經驗>,《公務人員月刊》第六十二期,pp.16-23。
    余致力,(民國九十一年),<激勵士氣?打擊士氣?行政機關實施績效獎金制度之評估>,《人事月刊》第三十卷第五期,pp.45-60。
    余致力、黃東益,(民國八十八年),<有效激勵績優人力之策略:各國政府績效待遇制度改革的評估與啟示,國策研究院-「政府人力的健康檢查—雕塑公務人力最適規模」研討會。
    吳堯峰,(民國八十八年),<有效處理績效不良人力之策略>,臺北:國策研究院-「政府人力的健康檢查—雕塑公務人力最適規模」研討會。
    呂育誠,(民國九十二年),<公務人員考績法明定列等人數比例問題之研究>,《公務人員月刊》第八十九期,pp.31-51。
    沈志明,(民國九十一年),<行政機關績效評估機制之研究>,《銓敘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六輯》,pp97-123.。
    林文燦,(民國九十一年),<行政機關績效獎金制度研訂始末>,《人事月刊》第三十三卷第六期,pp.33-57。
    林文燦,(民國八十八年),<公部門待遇制度背後邏輯之探討-官僚體制與待遇制度之關係>,《人事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二期,pp.2-20。
    林文燦,(民國八十八年),<勾勒我國公部門待遇制度改造願景色之研究>,《人事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六期,pp.44-60。
    林水波、陳志瑋,(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二卷第二期,pp.237-280。
    林麗惠,(民國九十一年),<能力模式之建構及其對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的意涵>,《空大行政學報》第十二期,pp.249-274。
    施能傑,(民國九十年),<建構行政生產力方式之芻議>,《中國行政》,pp.15-46。
    范祥偉、王崇斌,(民國八十九年),<政府績效管理:分析架構與實務策略>,《中國行政評論》,pp.155-182。
    孫本初,(民國九十一年),<公部門課責問題之探究>,《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六輯》,pp.403-423。
    孫本初,(民國九十一年),<政府績效管理的新思維>,《考銓季刊》第二十九期,pp39-46。
    孫本初,(民國八十八年),<多元評估模式探討之研究>,《人事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五期,pp.8-20。
    徐木蘭,(民國八十八年),<360度績效評估是政府部門的胎盤素>,《銓敘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四輯》,pp.239-245。
    張瑞當等,(民國九十年),<公平性認知對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pp.135-163。
    許道然,(民國九十一年),<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十二期,pp.113-146>。
    許道然,(民國九十二年),<組織信任之研究-一個整合性觀點>,《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十六輯》,pp.55-96。
    郭昱瑩,(民國九十年),<政府機關績效評估探討>,《研考雙月刊》第二十五卷第四期,pp.30-38。
    陳金貴,(民國八十九年),<行政機關績效考核與公務人員績效獎金之相關研究>,《人事行政》第一三二期,pp.39-53。
    陳姿蓉,(民國八十八年),<概述人事局實施行政機關員工績效獎金制度之經過>,《人事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六期,pp.60-62。
    陳慶安,(民國八十九年),<績效評估發展趨勢>,《人力發展》第八十二期,pp21-25。
    蔡秀涓,(民國九十年),<績效不佳員工的處理—美國聯邦政府的經驗與啟示>,《人事行政》第一二九期,pp20-39。
    諸承明,(民國八十九年),<親信關係與員工績效之關聯性研究-從差序格局探討主管對部屬的評估偏差>,《管理評論》,pp.125-147。
    諸承明、戚樹誠、李長貴,(民八十五年),<薪資設計之文獻回顧與評論—建立薪資設計四要素模式>,《人力資源學報》第六期,pp.57-84。
    鄭惠之等編,(民國八十八年),<新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平衡計分卡>,《會計研究月刊》第一七九期,pp.16-40。
    賴志超、鄭伯壎、陳欽雨,(民國九十年夏季號),<台灣企業員工組織認同的來源及其效益>,《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一卷第一期,pp.27-51。
    蘇登林,(民國八十八年),<俸給制度相關重要問題之研究>,《人事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六期,pp.37-43。
    二、英文
    Adams, J. S.(199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 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Ammons, D. N. (1996), “Municipal Benchmark:“Assessing Local Performance and Establishing Community Standards”. Thousand Oaks, Calif:Sage.
    Daley, D.M.(1998), “Designing Effec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s,” in Stephen E. Condry ed. 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Dessler G.(20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ighth Edition” N.J.,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Drucker P. F.(1998)“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Measuring Performance”Boston,Harvard College.
    Edward M. R.(1996)“How to Manage Performance and Pay with 360-degree Feedback.”Compensation and Benefit Review, pp.41-46.
    F. Herzberg, “One More Time: 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Oct.1987
    Folger, R.& R. Cropauzano,(1998),“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housand Oaks,Calif:Sage.>
    Hackman, J.R.(1986),“Psychology and work.”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Hackman, J.R., and G. R. Oldman.(1980). “Work redesign. Reading”MA:Addison Wesley.
    Heneman, R. L.(1990)“Merit Pay Research.”in G. R. Ferris and K. M. Rowland(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vol.8. no5 pp36-78.
    Heneman, R.L., Greenberger, D.B.,& Strasser,S.(198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y-for-performance perceptions and pay satisfaction.”Personnel Pscychology,41 :745- -760.
    Owen H. E.(1988)“Public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N.Y. ST. Mowtin’s Press. Inc.
    John L. Pearce & William B. Stevenson &James L. Perry(1985)”Manageri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Merit Pay”,Academyof Management Journal,July,p261。
    Kaplan S. R.&Norton P.D.(1996)“The 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Boston, Harvard College.
    Klingner, D. E & Nalbandian J.(2001)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contexts & strategies”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lingner, D.E.(1998)“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Contexts and Strategies,4th ed.” NJ.:Prentice Hall.
    Latham, G. P. & Wexley, K. N., (1994)“Increasing productivity through performance appraisal.” 2nded.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Leonard-Barton, D.(1992)“Core Capabilities & Core Rideg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el,Vol.13,p.114
    Long C. & Vickers-Koch(1995)“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Organizational Dynamics.
    Milkovich, G., & Wigdor(1991)“A. Pay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ng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Merit Pay.”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lbandian, J.(1981)"Performance appraisal: If only people were not involv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OECD(1999)"Improving Evaluation Practices:Practice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and Background Paper." Paris. OECD.
    OECD(2002)Assessing Performance Oriented HRM Activities in Selected OECD Countri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Working Party Meeting of 2002.
    OECD(1993)"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opment, Pay Flexi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 " Paris. OECD
    Rawls, John(1971)"A Theory of Justice"by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Rawls, John(2001)"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oom, D.H(1998)"Public Administration", 4th. ed. N.Y., McGraw Hill,.
    Simon, H. A.(1976)"Ad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3rd ed. New York:Free Press.
    Robbins P. S.(1978)"Personnel: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Englewood liffs, N.J.:Prentice-Hall, Inc.,pp.267-270.
    Talbot, C. (1999)“Public Performance-Toward a New Model.”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14 n.3, pp. 15-34.
    Vroom, V. H.(1964)“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89921044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92104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行政管理碩士學程(MEPA)]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104401.pdf51KbAdobe PDF2918View/Open
    92104402.pdf77KbAdobe PDF21053View/Open
    92104403.pdf89KbAdobe PDF21112View/Open
    92104404.pdf62KbAdobe PDF2883View/Open
    92104405.pdf57KbAdobe PDF2941View/Open
    92104406.pdf56KbAdobe PDF2930View/Open
    92104407.pdf171KbAdobe PDF21663View/Open
    92104408.pdf534KbAdobe PDF23981View/Open
    92104409.pdf221KbAdobe PDF22202View/Open
    92104410.pdf216KbAdobe PDF21348View/Open
    92104411.pdf177KbAdobe PDF21366View/Open
    92104412.pdf161KbAdobe PDF21229View/Open
    92104413.pdf109KbAdobe PDF21850View/Open
    92104414.pdf366KbAdobe PDF2193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