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7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318538      Online Users : 86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75


    Title: 台灣網路詩社區的結構模式初探
    Authors: 林德俊
    Contributors: 林顯宗
    林德俊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0:53:16 (UTC+8)
    Reference: 【中文部分】
    丁威仁(2001):〈從「詩文學聯邦」到「詩文學邦聯」:初論八0年代至九0年代創設詩刊的思維變遷〉,《台灣現╱當代詩史書寫研討會》,台北市:世新大學英語學系。
    于沛(1988):〈西爾伯曼和德國文學社會學研究〉,收於Silbermann, Alphons著、魏育青和于汛譯《文學社會學引論》,合肥市:安徽藝文出版社。
    文崇一(1989):《台灣的社區權力結構》,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文曉村(1996):〈台灣光復以來的詩社與詩刊〉,《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毛榮富(2001):〈電腦媒介溝通中的溝通與非溝通〉,《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清華大學社會所。
    王佳煌(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市:學富出版社。
    王蘭芬(1999):〈陳豐偉創辦台灣第一份電子報--「南方」讓小眾理想發聲〉,《民生報文化風信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台北市:民生報社。
    古繼堂(1997):《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白靈(1994):〈九歌版「藍星詩刊」的歷史省察──兼談「詩刊的迷思」〉,《煙火與噴泉》,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向陽(1992):〈從「小圈圈」到「大圈圈」──試析台灣現代詩的傳播困境〉,《文訊雜誌革新號第81期》,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吳齊殷(1997):〈真實社區與虛擬社區—交融、對立或互蝕 ? 〉,《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宋鎧(1998):〈序:透視電腦的有情世界〉,收於Nicholas Negroponte著《數位革命》,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李宏麟(1999):〈上網調查的工具書〉,收於Peter Clemente著《誰在上網》,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李孟壕(2001):〈電子佈告欄版主參與過程初探〉,《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市: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李金銓(199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
    李建立(1999):〈涂爾幹:《社會分工論》(1893年)〉,收入謝立中主編《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台北市:米娜貝爾出版社。
    李英明(2000):《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
    李順興著(1999):〈當文字通了電——與姚大鈞談網路文學〉,《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九期。
    李瑞騰(1997):〈前言--寫在「詩社詩選檢驗」專輯之前〉,《台灣詩學季刊20期》,台北市:台灣詩學季刊社。
    李瑞騰(1999):〈有關詩社與台灣新詩發展的一些思考〉,《台灣詩學季刊29期》,台北市:台灣詩學季刊社。
    李豐楙(1996):〈七十年代新詩社的集團性格及其城鄉意識〉,《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周君蘭(2001):〈虛擬的溝通藝術--一個網路語言文化的初探性研究〉,《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市: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周慶華(2001):〈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文學--國內台灣文學研究博碩士論文小體檢〉,《文訊雜誌2001年3月號》,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孟樊(2002):〈風起雲湧的九○年代台灣文壇〉,《文訊雜誌2000年12月》,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岩上(1996):〈現代詩史成長的軌跡〉,《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林亨泰(1995):〈編者序〉,收於林亨泰編《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市:台灣磺溪文化學會。
    林芳玫(1994):〈文學社會學的多重互動模式〉,《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林美珍(2001):〈導讀—自我認同的建構者〉,收於Lawrence J. Friedman《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林淇瀁(2001):〈流動的謬思——台灣網路文學生態初瞰〉,《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林淇瀁(2001):〈迷幻的虛擬之城——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林淇瀁(2001):〈高速公路下的沼地:析論台灣網路文學傳播的窘境〉,《「多媒體.文學.台灣」學術研討會論文》,台中市:中興大學外文系。
    林婷(1994):〈寂寞的聲音,期待迴響──九0年代新詩社狀況〉,《文訊雜誌》,革新號第66期。
    林德俊(1999):〈新網路閱讀時代〉,《聯合報讀書人版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台北市:聯合報社。
    林德俊(2000):〈航向新詩紀--九0年代的新詩運動〉,《聯合報副刊版二○○○年六月六日》,台北市:聯合報社。
    林德俊(2001):〈霸權對抗中失聲的大眾〉,《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台北縣:富春文化。
    林德俊(2001):〈編後絮語:新世紀詩刊的新思維〉,《乾坤時刊18期》,台北市:乾坤詩刊社。
    林德俊(2002):〈二○○一年情詩選出版觀察〉,《台灣詩學季刊39期》,台北市: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
    林德俊(2002):〈反流行案例:詩刊悲歌〉,《聯合副刊九十一年九月九日》,台北市:聯合報社
    花建、于沛(1989):《文藝社會學》,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
    南帆(2001):《雙重視域--當帶電子文化分析》,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收入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收入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孫治本(2002):〈BBS上的社群〉,《當代第181期》,台北市:當代雜誌社。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市:正中出版社。
    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理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國清(1996):《後佛洛伊德主義》,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張維安(2001):〈文字模式線上訪談的特質及其限制〉,《資訊社會研究(1)》,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張默、張漢良主編(1994):《創世紀四十年總目1954-1994》,台北市:創世紀詩社。
    張默(1996):《台灣現代詩編目1949~1995修訂篇》,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曹衛東(2001):《交往理性與詩學話語》,天津市: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連振佑(2001):〈網路媒體與互動式社會浮現之初探--以網路原生報「明日報」為例〉,《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市: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光興(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陳宛蓉(1999):〈文學網站分類目錄〉,《文訊雜誌1999年4月號》,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陳思嫻(2002):〈田寮別業BBS站各詩版極簡記事〉,《乾坤詩刊24期》,台北縣:乾坤詩刊社。
    陳思嫻(2002):〈網戀小說跨世紀流行潮〉,《2000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靜瑋、林德俊(1997):〈荒原上流浪的人面詩身──死詩人社〉,《國文天地13卷4期》,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
    陳豐偉(2000):《網路不斷革命論》,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傅仰止(1997):〈電腦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以電子郵件傳遞為例〉,《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傅仰止(2001):〈網路人口的樣本特性:比較網頁調查追蹤法與個人網絡抽樣法〉,《調查研究第9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
    彭瑞金(1997):《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游玉卿(2001):〈網際網路知科技增權研究—以BBS站上的環境討論區為例〉,《2001網路與社會研討會論文》,新竹市: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焦桐(1998):〈現代詩刊〉,《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賀善侃(2001):〈網際交往:社會交往新時代的到來〉,收於鮑宗豪主編《網絡與當代社會文化》,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須文蔚(1997):〈邁向網路時代的文學副刊:一個文學傳播觀點的初探〉,亞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須文蔚(1998):〈文學上網的觀察〉,《1997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須文蔚(1998):〈歌頌帶電的軀體?--淺談網路與現代詩的結合〉,《跨界的騷動--Dead Poet Society 1998.6》,台北縣:死詩人社。
    須文蔚(1999):〈文學上網的觀察〉,《1998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須文蔚(2000):〈文學上網的觀察〉,《1999台灣文學年鑑》,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須文蔚(2000):〈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貌〉,《新世代詩人會談》,台北市:台灣詩學季刊社。
    須文蔚(2001):〈台灣網路文學作家社群特質之初探──以《晨曦詩刊》為例〉,《「多媒體.文學.台灣」學術研討會論文》,台中市:中興大學外文系。
    須文蔚(2001):〈台灣數位詩理論與批評初探〉,《台灣現╱當代詩史書寫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世新大學英語學系。
    馮建三(1999):〈譯後記:「資訊社會」的與原考察及反省〉,收於Frank Webster 著《資訊社會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黃少華、陳文江(2002):《重塑自我的遊戲:網路空間的人際交往》,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
    楊洪承(1998):《文學社群文化型態論》,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社。
    楊淑芬(1997):〈文學傳播網路化及其權力流動之思考〉,《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中研院社會所籌備處。
    葉石濤(1998):《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
    葉美瑤(1999):〈誰,在網路上,搞文藝復興!〉,《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九期,台北市:聯合文學雜誌社。
    詹宏志(1999):《E時代--數位世界的99則觀察》,台北市:巨思文化出版社。
    廖一瑾(2001):〈台灣古典詩社、詩刊現況〉,《文訊雜誌第188期》,台北市:文訊雜誌社。
    廖一瑾(雪蘭)著(1998):《台灣詩史》,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廖鐿鈤(2001):〈虛擬社區凝聚力的初探〉,《資訊社會研究創刊號》,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熊瑞梅(1995):〈社會網絡的資料蒐集、測量及分析〉,收於章英華、傅仰止、瞿海源編《社會調查與分析: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之一》,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翟本瑞(2001):《網路文化》,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翟本瑞(2002):《連線文化》,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
    銀色快手(2001):〈「我們這群詩妖」逗陣網成立記事〉,《乾坤詩刊19期》,台北縣:乾坤詩刊社。
    銀色快手(2001):〈從「詩路年度詩選」出發〉,《台灣詩學季刊35期》,台北縣:乾坤詩刊社。
    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市:生智出版社。
    蔡宏進(2000):《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社。
    鄭明萱(1997):《多向文本》,台北市:揚智出版社。
    盧諭緯(1997):〈說文解字:初探網路語言現象及其社會意義〉,《「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台北:南港。
    謝輝煌(1995):〈詩壇如政壇〉,《台灣詩學季刊13期》,台北市:台灣詩學季刊社。
    瞿海源(1997):〈資訊網路與臺灣社會--網路使用的社會意義〉,收於謝瀛春編《「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羅文輝(2001):〈網路對傳統媒介的影響:取代觀點的省思〉,《傳播研究簡訊第26期》,台北市:政大傳播學院研究中心。
    鯨向海(2001):〈我們這群詩妖特輯(下)—網路詩妖社群妖性簡述〉,《乾坤詩刊20期》,台北縣:乾坤詩刊社。
    蘇景輝(1996):《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顧忠華(1999):〈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市:允晨文化出版社。
    【外文部分】(含翻譯文獻)
    Anderson,Benedict,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Babbie, Earl(1995):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 U.S.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
    Babbie, Earl,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Baudrillard,Jean,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Bell,Daniel,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95):《後工業社會來臨》,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Berger,P.L.&T. Luckmann,鄒理民譯(1991):《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Bonnewitz,Patrice,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Bourdieu,Pierre,包亞明譯(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市:人民出版社。
    Brown,John Seely&Paul Duguid,顧淑馨譯(2001):《資訊革命了什麼》,台北市:先覺出版社。
    Cairncross,Frances,黃喻麟譯(1999):《地球零距離》,台北市:新新聞出版社。
    Castells, Manuel,夏鑄九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Coser ,Lewis,郭方等譯(1992):《理念的人》,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Culler, Jonathan,李平譯(1998):《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Darley、Glucksberg、Kinchla,楊語芸譯(1994):《心理學概論》,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Donath ,Judith S. (2000). Identity and deception in virtual community,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London: Routledge.
    Drucker,Peter F.,劉真如譯(2002):《下一個社會》,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Durand,J-Pierre&Robert Weil編,蔡筱穎、郭光予譯(1996):《當代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Durkheim, Emile,許德珩譯(1999):《社會學方法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Durkheim,Emile,渠東譯(2002):《社會分工論》,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Dye,Thomas R.,羅慎平等譯(1999):《社會科學概論──權力與社會》,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Escarpit, Robert,葉淑燕譯(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Fokkema, Douwe & Elrud Ibsch,袁鶴翔等譯(1998):《二十世紀文學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
    Foucault,Michel,錢俊譯(1995):〈跋:主體和權力〉,收於Hubert L. Dreyfus&Paul Rabinow著《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Galbraith, John Kenneth,劉北成譯(1996):《權力的剖析》,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Giddens,Anthony,張家銘等譯(1997):《社會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Giddens,Anthony,陳其邁譯(2001):《失控的世界》,台北市:時報出版社。
    Giddenss,Anthony,李康、李猛譯(2002):《社會的構成》,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社。
    Giddenss,Anthony,簡美惠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Goffman,Erving,徐江敏、李姚軍譯(2001):《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Gragam,Gordon,江淑琳譯(2002):《從哲學看網際網路》,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
    Habermas,Ju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成、宋偉杰譯(2002):《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Hauser, Arnold,居延安譯(1990):《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出版社。
    Jarry ,David & Julia Jary,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社會學辭典(Collins dicitionary of sociology)》,台北:貓頭鷹。
    Jordon ,Tim,江靜之譯(2001):〈虛擬的個人〉,《網際權力:網際空間與網際網路的文化與政治》,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
    Jorgensen,Danny L.,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市:弘智文化出版社。
    Kuhn, Thomas S.,王道還等譯(2002):《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Lessig,Lawrence,劉靜怡譯(2002):《網路法律與自由》,台北市:商周出版社。
    Levinson,Paul,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市:貓頭應出版社。
    Mann ,Chris &Fiona Stewart (2000):Power Issues in Internet Research,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Milner,Andrew(1996):Analytical strategies,Literature,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UCL Press.
    Moschella,David C.,高銛、高戈、高多譯(2002):《權力的浪潮—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前景1964~2010》,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Negroponte,Nicholas,齊若蘭譯(1998):《數位革命》,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Poster, Mark,范靜嘩譯(2000):《第二媒介世代》,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Ritzer, George,馬康莊、陳信木譯(1998):《社會學理論》,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Sardar, Ziauddin,陳貽寶譯(1999):《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Silbermann, Alphons,魏育青、于汛譯(1988):《文學社會學引論》,合肥市:安徽藝文出版社。
    Slevin,James,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市:弘智出版社。
    Smelser, Neil J.,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合譯(1995):《社會學》,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Stewart, David W.& Prem N. Shamdasani,歐素汝譯(2000):《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弘智文化出版社。
    Storey,John,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市:巨流出版社。
    Sunstein,Cass,黃維民譯(2002):《網路會顛覆民主嗎?》,台北市:新新聞出版社。
    Totosy,Steven,馬瑞琦譯(1997),《文學研究的合法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Turkle,Sherry,譚天、吳佳真譯(1998):《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份認同》,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Turner, Jonathan H.,吳曲輝等譯(1992):《社會理論的結構》,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Vaughn, Sharon,王文科、王智弘譯(1999):《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Wallace,Patricia,陳美靜譯(2001):《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
    Webster ,Frank,馮建三譯(1999):《資訊社會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Wellek, Rene(1991):《文學理論》,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Wellman, Barry & Milena Gulia (2000). Virtual communities as communities:net suffers don`t ride alone,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London: Routledge.
    Wertheim,Margaret,薛絢譯(1999):《空間地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Wrong,Dennis H.,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網頁部分】
    小兔玲瓏(2001╱5╱21):〈給詩妖及台長們的一封信《莫忘初衷》〉,《銀月文字工作室》,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love64812/。
    李順興:〈觀望存疑或一「網」打盡──網路文學的定義問題〉,http://benz.nchu.edu.tw/~sslee/papers/hyp-def2.htm。
    李順興:《歧路花園》,http://benz.nchu.edu.tw/~sslee/papers/hyp-def2.htm。
    兔牙小熊(2002╱7╱24):〈參與詩路一年心得〉,《兔牙小熊詩磨坊》,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erato/index.html。
    須文蔚:〈名詞解釋〉,《聯合新聞網「網路文學」》,http://udnnews.com/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terms.htm。
    葉蜉(2002╱5╱4):〈「我們隱匿的馬戲班」介紹文初稿〉,《馬戲班專用佈告欄》,http://mypaper1.ttimes.com.tw/user/yefooread/file_combine.php?File=869199_2002-05-04_10-22-14。
    董崇選、李順興:〈網路文學座談會文字記錄〉,http://udnnews.com/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news/news5a.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8254003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N200300000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Sociolog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00300000401.pdf22KbAdobe PDF2645View/Open
    200300000402.pdf79KbAdobe PDF2646View/Open
    200300000403.pdf63KbAdobe PDF2755View/Open
    200300000404.pdf155KbAdobe PDF21292View/Open
    200300000405.pdf265KbAdobe PDF22314View/Open
    200300000406.pdf234KbAdobe PDF21501View/Open
    200300000407.pdf272KbAdobe PDF21096View/Open
    200300000408.pdf135KbAdobe PDF21705View/Open
    200300000409.pdf406KbAdobe PDF21031View/Open
    200300000410.pdf204KbAdobe PDF2996View/Open
    200300000411.pdf150KbAdobe PDF2661View/Open
    200300000412.pdf244KbAdobe PDF21078View/Open
    200300000413.pdf173KbAdobe PDF289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