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5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03/144284 (79%)
造访人次 : 50804321      在线人数 : 7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56


    题名: 台灣政論節目的考古與拓璞──談十年流變與初探大選期間集體收視升降的文化解釋
    作者: 紀佩君
    贡献者: 關秉寅 
    紀佩君
    关键词: 政論節目
    集體收視
    總統大選
    文化脈絡
    文化社會學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8 10:50:47 (UTC+8)
    摘要: 本研究先與過去十年政論節目的相關研究對話,統整出台灣政論節目的流變趨勢和研究成果。本研究繼而以 James Coleman集體層次觀點和Ann Swidler的文化社會學論點,從全新的角度探討政論節目集體收視升高與生活不穩定程度的關係。在認定「報紙」為呈現生活脈絡的較適媒體之前提下,本研究透過2004年三月到四月總統大選期間報紙議題的質化分析,分類出報紙呈現的政治不穩定程度。進而以QCA(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之方法,探索政治系統不穩定程度與政論節目在大選期間集體收視率升降的關係。

    研究發現,若「體制內對抗既有政治典則和政制的事件,或非常態的政制執行事件」以及「體制外破壞政治社群的事件」這二種不穩定層次愈高的訊息,在眾多生活百態環伺的狀況下仍然被顯著呈現之時,則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呈現集體上升。本研究也發現若這二種不穩定層次愈高的訊息聯合了「會影響國內政治系統的外圍不穩定事件」之訊息,則政論節目的收視率也呈現集體上升。相反的,與政論節目收視率看似密切相關的「執政當局的不穩定事件」,其實並不是讓政論節目收視率額外升高的主因。
    參考文獻: 一、 中文研究部分:
    王宗安(1994)我國報紙對候選人報導分析之研究:民國八十一年二屆立委選舉之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牟迎馨(1997)新聞跨媒體影響力探析:以晚報與無線電視晚間新聞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世明(1996)地下電台的抗爭文化:叩應節目的框理分析。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婉婷(1997)媒體對選舉新聞的報導偏差性分析:以民國83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顯峰、陳紹容(2002)台灣地區經濟成長與政治變遷之研究。2002年台灣經濟學年會論文。中壢: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戈卿(1982)我國傳播媒介政治傳播功能的研究:以六十九年增額中央民代選舉政見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巧婷(1998)「新聞性電視叩應談話節目」之論述過程研究:以「溝通行動理論」為分析架構。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蓁(2003)收視率於廣告主、廣告代理商、媒體購買公司的電視媒體購買策略應用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收錄於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瑞松(1996)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的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新竹: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4)Call in !!地下電臺:臺灣新傳播文化的震撼與迷思。台北:日臻出版。
    陳義彥、陳世敏(1992)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台北:業強。
    陳美華(1995)台灣地下電台之研究:成因與問題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文(2003)報紙對候選人競選活動報導之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文宜(1994)我國廣播電台「電話交談」(call-in)節目之研究:打電話者(caller)的使用動機與媒介使用行為之關聯性分析。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治仁(2003)政治談話性節目閱聽人及來賓結構研究。國科會研究計畫。
    張慧玲(1988)民國七十五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報紙的內容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依雯(2000)解構台灣地區電視經營生態與收視率之關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與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祐齊(2004)報紙對公民投票活動報導之研究: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的內容分析。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1992)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書局。
    ──(1996)談話性節目,叩應與民主政治。美歐月刊11(8): 61-81。
    ──(1999)談話性節目的民主意涵。國科會研究計畫。
    ──(2000)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
    ──(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
    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惠鈴(1997)報紙如何報導總統選舉新聞:聯合報、自由時報與中央日報的比較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意菁(2002)民意公共性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從2004年總統大選觀察傳播研究的新趨勢.。傳播研究簡訊38:7-9。
    ──(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臺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
    雷飛龍、陳世敏、陳義彥(1985)候選人的競選論題內容與策略之研究:民國七十二年增額立委選舉期間報紙與候選人傳單之內容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滿昱綸(2004)媒體與政治:以年代電視台汪笨湖主持政論性節目為例。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懿慧(1991)報紙如何報導國民黨與民進黨二黨候選人的競選活動:以民國七十八年區域立委及縣市長選舉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燕南(2000)收視率透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盧世祥(2004)透視政論節目:廣電基金政論談話性節目觀察研究。台北:廣電基金。
    羅世宏(1992)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台北:時英出版社。
    羅文輝、鐘蔚文(1992)報紙與電視如何報導民國八十年的第二屆國代選舉。台北:亞洲協會專題研究報告。
    羅文輝(1994)無冕王的神話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羅文輝、金溥聰、陳清河、黃惠鈴(1995)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無線與有線電視台的比較分析。選舉研究2(2):37-62。
    羅文輝、黃葳威(2000)公民營報紙總統選舉新聞之公正性研究。選舉研究7(1):1-20。
    二、中文翻譯部分
    Strauss, Anselm著,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Huntington, Samuel著,江炳倫等譯(1981)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
    McLuhan, M.著,何道寬譯(1995)。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出版社。
    Neuman, Lawrence著,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文化。
    Weber, R.P.著,林義男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巨流出版社。
    三、西文部分
    Besecke, Kelly and Macgregor, Lyn(2001)Interview with Ann Swidler. Depare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edison.
    Coleman, James 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dsall, Thomas and Colford, Paul(1994) America`s sweetheart:The Way Things Ought To Be by Rush Limbaugh. An Unauthorized Biography.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41(16):6.
    Farrell, Betty G. (2002) Talk of Love: How Culture Matters. Contemporary Sociology 31(4): 433-434.
    Just; Marion; Crigler; Ann; Alger, Dean; Cook, Timothy; Kern, Montague(1996)Crosstalk: Citizens, Candidates, and the Media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nes, David A. (1998) Political Talk Radio: The Limbaugh Effect on Primary Voter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5(3):367-382.
    Ragin, Charles C., Kriss A. Drass and Sean Davey(2003)Fuzzy-Set/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1.1. Tucson, Arizona: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Arizona.
    Ragin, Charles(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Fuzzy-Set Social Science. Chicago/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From Fuzzy Sets to Crisp Truth Tables. http://social.ntu.edu.tw/announce/RaginDec_2004(day3-1).pdf
    Shen, Chin-hui (1999) Participatory Current-Affairs Talkshows : Public Communication Revitalized on Television. Taipei : Mary C. H. Shen.(沈錦惠)
    Swidler, Ann (1986) Culture in Action: Symbols and Strateg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1(2): 273-286.
    ──(2001) Talk of Love : How Culture Matter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mith, Philip ed. (1998) The New American Cultural Sociology. Cambridge [England]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1254005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4005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4005101.pdf44KbAdobe PDF21055检视/开启
    54005102.pdf62KbAdobe PDF2986检视/开启
    54005103.pdf103KbAdobe PDF21082检视/开启
    54005104.pdf75KbAdobe PDF21113检视/开启
    54005105.pdf247KbAdobe PDF21594检视/开启
    54005106.pdf442KbAdobe PDF24738检视/开启
    54005107.pdf363KbAdobe PDF21941检视/开启
    54005108.pdf287KbAdobe PDF23895检视/开启
    54005109.pdf197KbAdobe PDF21135检视/开启
    54005110.pdf213KbAdobe PDF21170检视/开启
    54005111.pdf259KbAdobe PDF21383检视/开启
    54005112.pdf142KbAdobe PDF21603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