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77411      Online Users : 91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31


    Title: 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
    The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 of A Premium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Dong Hwa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uthors: 陳尉滿
    Chen, Wen Man
    Contributors: 傅立葉
    陳尉滿
    Chen, Wen Man
    Keywords: 社區發展
    生態系統
    社區政策
    績優社區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8 10:47:06 (UTC+8)
    Abstract: 社區是個人與國家的連結點,為提升人們生活品質的基礎單位,國家重視基層組織的功能與角色,期待藉助社區本身的自主力量解決社區問題。本研究以一個績優社區的發展經驗切入,藉由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個案研究,從社區主體的觀點切入,瞭解績優社區發展的獨特性與普及性。據此,研究目的在於:(1)以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的發展經驗為主體,探索在歷史脈絡下社區發展的過程;(2)從專業人員(學者、社區業務承辦人員、評鑑委員等)的觀點,探討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成功因素;(3)針對東華社區發展協遭遇的發展困境,探究其因應方式與造成的影響;(4)思索延續東華社區成功經驗的策略,提出相關建議。
    基於上述的理念,本研究希望重視全面性的觀察,故以生態系統觀點進行分析。首先,就社區發展協會的主體發展經驗出發,得出社區的發展過程具有五個時期,包含:(1)社區孕育期;(2)社區萌芽與成長期;(3)生長滯留與再生期;(4)茁壯期;(5)發展困境與重整期。再從進一步訪談資料得知,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為績優社區的因素,在生態系統的觀點分析,微視、中視系統與鉅視系統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素。微視系統:包含運作過程、組織結構、成員態度及成員能力等;中視系統則包含:組織連結及組織結盟等,即協會本身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最後,再根據相關資料的蒐集提出社區潛在的困境,包含人力培育、志工招募、里辦公室以及協會的抗衡等,期望能藉本研究將問題提出,與社區共思解決之道。
    Reference: 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7,社區關懷據點總表。
    http://sowf.moi.gov.tw/care/t7.asp,取用日期:民96年3月4日。
    內政部,無日期,94-95年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總說明。http://sixstar.cca.gov.tw/06_plan/community.php,取用日期:民95年9月26日。
    台北鄰里社區聯網,2005,北投區東華里生活情報。
    http://www.taipeilink.net/mem/c/h/chashih782472w/,取用日期:民95年11月1日。
    台北市北投區戶政事務所,2006,人口統計。
    http://www.pthr.taipei.gov.tw/a5_5_2.asp,取用日期:民96年3月9日。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5,臺閩地區社區評鑑。
    http://www.bosa.tcg.gov.tw/i/i0200.asp?l1_code=09&l2_code=08,取用日期:
    民95年10月2日。
    台北市社會局編印,2006,《台北市政府社會局95年度社區發展工作評鑑報告》。未出版。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策劃,2006,《琢磨社區文化與生活:打造美好的共和國-文化建設與社區生活系列論壇專輯》。台北:唐山。
    林瑞穗研究主持,1996,《社區發展與村里組織功能問題之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明修,2002,《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的社會抗議-台灣的1980年代》。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照,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護理雜誌》(105 ): 159-175。
    宋麗玉等,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市:洪葉。
    李怡娟、陳俞琪、王慧群,2006,<賦權/充能式的社區發展過程—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護理雜誌》53(2): 23-29。
    官暐禎,2002,《從社會福利社區化角度檢視我國老人照顧》。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東華社區發展協會,2006,《95年度社區發展評鑑手冊》。未出版。
    東華社區發展協會,2006,《國家文化總會:總統文化獎-玉山獎社區營造、社區推廣參選評鑑書》。未出版。
    林世明、林菁、蔡篤堅,2004,《抗SARS紀實: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台北:記憶工程。
    林國明,2001,<歷史、制度與政策:台灣醫療保險體系部分負擔與轉診方案的政策轉折>。《台大社會學刊》(29):111-184。
    林勝義,2004,<從社區評鑑探討台灣社區發展的走向>。《社區發展季刊》(107):52-87。
    林婷,2005,<家庭 社區 國家-現代化視野下村政研究的三個要素解讀>。《云夢學刊》(5):59-61。
    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台北: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社區資源手冊,2001,社區發展始末。
    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取用日期:95年9月3日。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 -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智欣,2004,《女性社區工作、社區充權與社區互助產業之發展--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洪雪蓮、馮國堅,2003,<社區工作與青年充權>。收錄於《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編著。台北:五南出版社。
    洪嘉欣,2005,《社區發展協會功能與問題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新竹: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2006,專案計畫。
    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myproject/sub.php?sub_id=46,取用日期:民96年5月29日。
    馮國堅、朱昌熙,1994,<社區組織>,收錄於《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甘炳光、梁祖彬、陳麗雲等人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其南,1995,<經營大台灣 從小社區做>,中國時報,第11版,2月19日。
    陳泰元,2002,《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瑞霞,2003,《台灣地區不同類型志願服務之狀況及其差異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修杰麟,2005, <我國村里制度定位及演變>。《中國地方自治》58(3):25-35。
    陶蕃瀛,1994,《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實務》。臺北:五南。
    陶蕃瀛譯,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臺北:心理。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出版社。
    黃源協、陳伶珠、童伊迪,2004,《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台北:雙葉書廊。
    楊孝榮,1997,<福利社區化的實務運作>。《社區發展季刊》(77):50-56。
    楊志彬,2004,《社區與八仙圳的對話-東華社區八仙圳整治願景手冊》。台北:東華里辦公室。
    葉家明,1992,《社會仿生論》。香港:中華書局。
    蔡篤堅,2004,《抗SARS紀實: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台北:記憶工程。
    劉繼同,2004,<由邊緣到主流:國家與社區關係的歷史演變及其核心議題>。《理論研究》(1):12-14。
    劉潔心、張麗春、楊智琳等,2005,<社區組織間連結及組織結盟之相關因素探討-以北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為例>。《衛生教育學報》(24):211-232。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
    劉敏如,2002,《台北市社區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吉林、大直社區為例》。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碩士論文。
    熊瑞梅,2002 ,<「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台灣社會學刊》(4):199-246。
    賴兩陽,2000,<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策略分析>。《社區發展季刊》
    (106):68-78。
    賴兩陽,2002,<台灣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與功能轉型>。《社區發展季刊》(100):69-791。
    賴兩陽,2004,<全球化、在地化與社區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07):120-131。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宏進,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關智宇,1998,《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社區理事長與里長為對象》。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長廷,2006,謝長廷談社區主義。 http://www.frankhsieh.com/default.asp?pID=view2&rID=246,取用日期:民96年1月30日。
    嚴祥鸞主編,2006,《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市:三民。
    英文部分
    A. Blum, and I. Ragab,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Neighborhood Organizations, ”Social Policy(Spring 1985).
    Bronfenbrenner 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x, F. M.,1987, “Communities: Alternative concepts of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 In F. M Cox, J. L. Erlich, J. Rothman, & J. E. Tropman (eds.)Strategie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4th ed.) (pp.232-243). Itasca, IL:F. E. Peacock.
    Germain, C. B. & Gitterman, A.,1980 , Introduction to the Life Model The Life Mode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33.
    Loomis, C. P. and Beegle, J.A., 1957,Rural Sociology: The Stratege of Change, N. J. : Prentice- Hall, Inc..
    Martinez-Brawley, E. E., 1995, “community.”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 ed.,Vol.1,pp.539-538).Washington, DC:NASW.
    Miley, K. K.,O’Melia & Dubois,B.,2001,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Boston:Allyn & Bacon.
    Summers,N.,2001,Fundamentals of case management practice.Australia:Brooks/Cole.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4254017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4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401701.pdf75KbAdobe PDF21524View/Open
    401702.pdf266KbAdobe PDF21414View/Open
    401703.pdf117KbAdobe PDF21275View/Open
    401704.pdf382KbAdobe PDF22136View/Open
    401705.pdf671KbAdobe PDF29266View/Open
    401706.pdf603KbAdobe PDF23993View/Open
    401707.pdf1233KbAdobe PDF23376View/Open
    401708.pdf966KbAdobe PDF22270View/Open
    401709.pdf729KbAdobe PDF22256View/Open
    401710.pdf1102KbAdobe PDF22640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