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18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0959718      在线人数 : 9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18


    题名: 從國語流行情歌看現代性之下的愛情
    作者: 黃昭容
    贡献者: 林顯宗
    黃昭容
    关键词: 現代性
    愛情
    流行歌曲
    日期: 2004
    上传时间: 2009-09-18 10:45:18 (UTC+8)
    摘要: Giddens曾指出,現代社會或說現代社會晚期的特徵,是透過兩種方式表現出來的:在外延方面,是範圍十分廣泛的全球化方式;在內涵方面,則是一種十分集中和個人化的方式,它們正在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帶個人色彩的領域。(Giddens & Pierson,2001:95)換言之,在現代性的脈絡下,公領域的重大變革也無可迴避地滲透入私人生活的領域了,而其中親密關係的民主化正是最主要的轉變之一。
    有鑑於此,Giddens為現代社會裡親密關係的轉變專門著了一部書(即《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加以討論,而屢屢和Giddens合作,共同鼓吹「第二現代」(the second modern)、「反思現代性」和「風險社會」等理論的德國社會學家──Ulrich Beck,也和他同為社會學家的妻子Elisabeth Beck-Gernsheim共同撰了《愛情的正常性混亂》一書,來探討愛情在現代社會的嶄新樣貌。
    正是因為他們都發現面對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研究者需要理論典範的轉移,才能更充分掌握現代社會發展的脈動及人們所面臨的問題。因此,他們所關照的愛情議題,已不再單從家庭社會學或是女性主義思想的角度去討論愛情,而是根據他們對整體「現代性」的分析所發展出來的理論,去探索愛情與現代社會兩者之間的關係。因為對他們而言,從愛情,就可以看到整體現代社會運作的特色及發展的問題。
    本研究正是延續上述「從整體現代性的脈絡中觀察當代愛情的特色,反之並從當代愛情的樣貌中窺探整體現代社會的運作與發展」這樣的出發點,透過這篇論文,意圖把學術的觸角探入與庶民生活更接近的流行歌曲領域中。藉由對流行歌曲之歌詞的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有二:

    (一) 西方的社會學者Giddens和Beck兩人都對當今這個高度現代社會的愛情做出了相當細膩的論述,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把研究的焦點集中在最近這一、兩年以來的國語流行情歌之歌詞內容,透過大量的歌詞材料,深入去剖析其中所透露的當代愛情特質和普遍意識,以玆對照Giddens和Beck他們對於「現代性」之下的愛情之論述,驗證社會學理論的觀察是否得到支持;此外,也幫助我們在理解歌詞中所傳達的想法時,有更深刻的視角和分析工具。
    (二) 本研究還將透過不同時期國語流行情歌之內容的比對,從而檢驗現代人關於自我與愛情的觀點是否已經產生了變化,如果有,那麼又是怎麼樣的變化;以求能更深入的對現代愛情做出觀察,理解「現代性」對台灣社會中的兩性關係所造成的影響與作用。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王慶福
    民84 《大學生愛情關係徑路模式之分析研究》,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王雅林
    民86 《人類生活方式的前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呂自揚
    民82 《詩詞名句賞析辭典》,高雄:河畔。
    李美枝
    民72 〈兩性之間的喜歡、愛情與婚前性行為容許度〉,《中華心理學刊》,第25卷第2期,頁121-135。
    民75 《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
    李維庭
    民84 《愛上一個人:愛情現象的詮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李岳奇
    民85 《流行樂壇最前線──目擊唱片企劃實況》,台北:遠流。
    沈怡
    民83 《女性新生活手冊:現代女性正在面對的問題與調適》,台北:遠流。
    沈利君
    民91 《台北縣市國中學生愛情態度研究》,碩士論文,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何春蕤
    民83 《不同國女人:性╱別、資本與文化》,台北:自立晚報出版。
    民90 〈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收錄於《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Giddens, A.(2001),台北:巨流。
    何穎怡
    民86 《女人在唱歌:部落與流行音樂裡的女性生命史》,台北:萬象。
    余振民
    民88 《未婚男性的愛情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
    林顯宗
    民87a 〈青少年的心靈改革──從兩性親密關係談起〉,《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1),頁51-76。
    民87b 〈兩性親密關係的建立──談如何提高戀愛生活品質〉,《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四期(1998年12月),頁39-47。
    民88 〈演化論的愛情解析〉,《大家健康》,第165期,頁54-55。
    林宜旻
    民83 《愛情類型、嫉妒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
    卓紋君
    民89a 〈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上)〉,《諮商與輔導》,第174期(2000年6月),頁25-29。
    民89b 〈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下)〉,《諮商與輔導》,第175期(2000年7月),頁19-23。
    胡幼慧編
    民85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南方朔
    民88 〈推薦序〉,收錄於《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曾慧佳(民87),台北:桂冠。
    高亨注
    民70 《詩經今注》,台北:里仁。
    莊慧秋、顧瑜君、顧雅文
    民79 《中國人的婚戀觀:允諾與嫁娶》,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翁嘉銘
    民85 《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孫康宜
    民87 《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台北:聯合文學。
    晏涵文
    民88 〈培養互敬互愛的兩性關係〉,《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1999年5月),頁28-31。
    郝廣才編
    民89 《人生自是有情癡──千古情詩精選》,台北:格林文化。
    民89 《卿須憐我我憐卿──千古情詩經選Ⅱ》,台北:格林文化。
    統一企業青年21宣言小組企劃
    民81 《想飛就飛──一九九二歌詞精選》,台北:大眾讀物。
    陳學明
    民85 《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陳清僑編
    民86 《情感的實踐: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牛津。
    陳萱
    民88 《戀戀風塵──愛情歷程之敘說》,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
    張小虹
    民81 〈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顛覆〉,《聯合文學》,第7卷第10期(1991年8月),頁85-89。
    張衛中
    民86 《論語直解》,杭州:浙江文藝。
    張紹勳
    民90 《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彭懷真
    民85 〈男性角色的變遷與困境〉,《現代化研究》,第7卷(1996年7月),頁16-26。
    曾慧佳
    民86 《由流行音樂的歌詞演變來看台灣社會的變遷:1945-1995》,台北:五南。
    民87 《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游美惠
    民88 〈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7期(1999年5月),頁32-51。
    程樹德
    民88 〈愛情的社會生物學〉,《科學月刊》,第30卷第2期(1999年2月),頁100-104。
    楊美慧
    民80 《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碩士論文,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楊茜如
    民89 《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福建省婦女聯合會、福建省婦女理論研究會編
    民88 《福建省婦女理論研究優秀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劉勰
    民61 《文心雕龍》,台北:商務。
    劉秀貞
    民87 《軍校學生傳播行為及愛情、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關聯性之研究》,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劉黎兒
    民89 〈哲學式思考的愛情論〉,《當代》,第152期(2000年4月),頁4-7。
    劉維公
    民90 〈愛情與現代性:評Ulrich Beck與Elisabeth Beck-Gernsheim《愛情之完全正常混亂》〉,《東吳社會學報》,第10期(民90年5月),頁299-311。
    劉慧琪
    民90 《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碩士論文,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劉少杰
    民91 《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蔡耀明
    民88 〈男歡女愛心理學──專訪李美枝教授〉,《科學月刊》,第30卷第2期(1999年2月),頁105-109。
    蔡明娟
    民91 《鬆綁之旅──一個中產階級女性透過愛情邁向做自己的歷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
    鄭淑儀
    民81 《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鄭嘉揚
    民92 《愛情流行歌曲對歌迷愛情態度之影響關聯──以五月天之愛情歌曲與歌迷為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羅竹風編
    民86 《漢語大詞典》,第七卷,台北:東華書局。
    顧燕翎
    民89 〈變遷的兩性關係——檢驗二十世紀婦運成果〉,《歷史月刊》,第144期(2000年1月),頁60-65。
    顧忠華
    民89 〈愛情,隱身在正常的混亂之中〉,收錄於《愛情的正常性混亂》,Beck, U. & Beck-Gernsheim, E.(2000),台北:立緒。
    二、中譯書目:
    Adorno, T. W.
    1996 〈文化工業再探〉,李紀舍譯,《中外文學》,v. 25,n. 2(總號290),七月號,pp.146-153。
    Babbie, E.
    1998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冊,李美華譯,台北:時英。
    Barthes, R.
    1994 《戀人絮語》,汪耀進、武佩榮譯,台北:桂冠。
    Beck, U. & Beck-Gernsheim, E.
    2000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蘇峰山、魏書娥、陳雅馨譯,台北:立緒。
    Firth, S.
    1993 《搖滾樂社會學》,彭倩文譯,台北:萬象。
    Giddens, A.
    2000 《現代性的後果》,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1 《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周素鳳譯,台北:巨流。
    2002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文化。
    Giddens, A. & Pierson, C.
    2001 《現代性──吉登思訪談錄》,尹宏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Hite, S.
    1994a 《海蒂報告:深情之愛》,林淑貞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1994b 《海蒂報告:單身遊戲》,林淑貞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1994c 《海蒂報告:婚戀滄桑》,林淑貞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1994d 《海蒂報告:女性坦言》,林淑貞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1994e 《海蒂報告:浮世戀情》,林瑞庭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Jensen, K. B. & Jankowski, N. W. 編
    1996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唐維敏譯,台北:五南。
    Kullmann, K.
    2003 《艾莉世代》,陳素幸譯,台北:一方。
    Matathia, I. & Salzman, M.
    2000 《藍色的承諾》,賴慈芸譯,台北:大塊文化。
    Michel, A.
    1997 《女權主義》,張南星譯,台北:遠流。
    Neuman, W. L.
    2000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台北:揚智。
    2002 《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王佳煌、潘中道、郭俊
    賢、黃瑋瑩譯,台北:學富文化。
    Ritzer, G.
    1995 《社會學理論》,馬康莊、陳信木譯,台北:巨流。
    Storr, A.
    1999 《音樂與心靈》,張嚶嚶譯,台北:知英文化。
    Strauss, A. & Corbin, J.
    1997 《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
    馬丁•奧布賴恩
    2001 〈安東尼•吉登思的社會學〉,收錄於《現代性──吉登思訪談錄》,Giddens, A. & Pierson, C.(2001),尹宏毅譯,北京:新華出版社。
    三、外文書目: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61, pp.226-244.
    Bensman, J. & Lilienfeld, R.
    1979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New York: Free Press.
    Borgatta, E. F.
    2000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v.3,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ance USA.
    Dion, K. K. & Dion, K. L.
    1973 “Correlation of Lov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1, pp.51-56.
    Foucault, M.
    1984 “What is Enlightenment?” The Foucault Reader. P. Rainbow. New York: Pantheon.
    Freud, S.
    1951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Ed. and Trans. by Strachey, J. .New York: Liveright.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arfinkel, H.
    1984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2 Ethnomethodology’s Program: Working out Durkeim’s Aphorism.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Habermas, J.
    1981 “Modernity Versus Postmodernity.” New German Critique (22).
    Harmon, J.
    1972 “The New Music and Counter-Culture Values.” Youth and Society. 1972, 4. 1. Sept.
    Hatfield, E. & Rapson, R. L.
    1990 “Passion Love: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Advances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Jones, W. H. & Perlman, D. (Eds.), v.1, pp.109-139. Greenwich, England: JAI Press.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52, pp.511-524.
    Horkheimer, M. & Adorno, T. W.
    1972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sche Fragmente. New York: Herder and Herder.
    2000 “The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Philosophic Fragments. Ed. by Gunzelin Schmid Noerr; Trans. by Edmund Jephcot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ant, I.
    1991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Enlightenment?’.” Kant’s Political Writings. H. Rei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Lee, J. A.
    1973 The Colors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Don Mills, Ont. : New Press.
    1974 “The Styles of Loving.” Psychology Today. Oct., pp.44~51.
    1976 The colors of Lov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eatman, John Gray
    1944 “Radio and Popular Music.” Radio Search 1942-43. Lazarafeld, P. & Stanton, F. N. New York: Duell, Sloan & Pearce.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16, pp.265-273.
    1973 “Liking and Loving.”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Rinehart & Winston.
    Simmel, G.
    1971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D. Levin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v.93, pp.119~135.
    1988 The Triangle of Love: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New York: Basic Book.
    Sternberg, R. J. & Borrello, G. M.
    1987 “Concurrent Validity of Love Relationship Scale.”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v.47, pp.985~995.
    Sternberg, R. J. & Grajek, S.
    1984 “The Nature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47, pp.312~329.
    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1995 The Normal Chaos of Lov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Walster, E. & Walster, G. W.
    1978 A New Look at Love. MA: Addison-Wesley.
    Zullow, Harold M.
    1991 “Pessimistic Rumination in Popular Songs and Newsmagazines Predict Economic Recession via Decreased Consumer Optimism and Spending.”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V.12, n.3, pp.501-526.
    【參考網站與網頁】
    Box Up Media:
    http://www.boxup.com/big5/rank/index.htm
    Channel [V]:
    http://www.vchinese.com/welcome.htm
    G-Music風雲榜:
    http://www.g-music.com.tw /
    Hit Fm聯播網:
    http://www.hitfm.com.tw/
    IFPI官方網站:
    http://www.ifpi.org/index.html
    UFO飛碟聯播網:
    http://www.uforadio.com.tw/
    六一歌詞庫:
    http://so61.com/
    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
    http://ent.sina.com.cn/f/cma/index.shtml
    行政院新聞局2003出版年鑑:
    http://www.gio.gov.tw/info/publish/92/yearbook/list.htm
    沙鷗多媒體網:
    http://www.gull.com.tw/
    歌詞帝國:
    http://www.kikikoko.idv.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0254007
    9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54007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5400701.pdf71KbAdobe PDF21367检视/开启
    25400702.pdf47KbAdobe PDF21231检视/开启
    25400703.pdf45KbAdobe PDF21520检视/开启
    25400704.pdf68KbAdobe PDF21322检视/开启
    25400705.pdf247KbAdobe PDF21868检视/开启
    25400706.pdf449KbAdobe PDF27034检视/开启
    25400707.pdf341KbAdobe PDF22212检视/开启
    25400708.pdf792KbAdobe PDF26282检视/开启
    25400709.pdf129KbAdobe PDF22301检视/开启
    25400710.pdf189KbAdobe PDF2245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