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15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18/144297 (79%)
造访人次 : 51027732      在线人数 : 8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15


    题名: 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
    作者: 楊佳勳
    Yang, Chia-Hsun
    贡献者: 劉維公
    Liou, Wei-Gong
    楊佳勳
    Yang, Chia-Hsun
    关键词: 新消費工具
    消費全球化
    符號消費
    生活風格
    體驗
    星巴克
    new means of consumption
    globalization of consumption
    symbolic consumption
    lifestyle
    experience
    Starbucks
    日期: 2003
    上传时间: 2009-09-18 10:44:54 (UTC+8)
    摘要: 本文以新消費工具的概念研究台灣消費社會,此概念原本為George Ritzer所提出,分析消費場所如何透過其所具有的理性化(效率、可預期性、可計算性、控制)及魅化(驚奇,包含擬像與內爆)特性吸引消費者消費。不過本文除了在全球化的部分採取與Ritzer不同的「全球在地化」觀點外,另外還增加了「生活風格」及「體驗」的概念,以補充原本的新消費工具概念不足之處,透過這兩個概念,資本家連原本屬於消費者意識的部分也都悄悄納入新消費工具的範圍之中,在這個消費者意識高漲的時期,使消費者以為他們在創造自我體驗經驗及自我品味展現的同時,實際上卻是被資本家所剝削的而不自知,而這兩點也成為新消費工具最有用的驚奇之一。

    在本研究中,不僅敘述了台灣新消費工具的發展過程,也試著以新消費工具的概念實際觀察在台灣的統一星巴克,分析其如何透過理性化及魅化的特性吸引消費者。本研究還發現,由於星巴克的盛行,造成台灣消費者在生活風格上產生了一些改變,分別是:咖啡飲用行為的改變;新中產階級星巴克人的誕生;高品質的咖啡連鎖店的普及。

    最後,由於實際採用新消費工具觀察的結果,發現現在的新消費工具某些地方無法用Ritzer的新消費工具概念解釋,原因可能是由於消費者的喜好不斷在改變,所以新消費工具為滿足消費者的喜好,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因此必須不斷地因應時代潮流而加以自我改造,因為新消費工具模式的轉變必定根據當前消費社會所注重的特質而改變,例如對於符號意義的強調從原本的功能主義轉為奢華主義;從注重消費大眾轉為針對特定生活風格的小眾以及體驗的設計從量的體驗漸漸轉為質的體驗,如此新消費工具才能夠持續吸引消費者而不致於被消費社會所淘汰。因此本研究從符號消費、生活風格及消費者體驗這三個面向討論新消費工具模式轉變的過程,在最後嘗試將新消費工具區分為「M式新消費工具」與「S式新消費工具」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說明消費社會的轉變。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Baudrillard, Jean著、林志明譯,1997,〈模範與系列〉,《物體系》。台北:時報文化。
    Bauman, Zygmunt著、歐陽景根譯,2002,《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上海三聯。
    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等譯,1998。《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一卷,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
    Held, David等著、沈宗瑞等譯,2000,《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
    Jenson, Rolf著、沈若薇譯,2000,《夢想社會--後物質主義世代的消費國度》。台北:McGrew-Hill。
    Longworth, Richard C.著、應小端譯,2000。《虛幻樂園-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Global Squeeze)。台北:天下文化。
    McKenna, Regis著、黃秀媛譯,2003。《全面通路行銷》(total access):Ch5。台北:天下文化。
    Pendergrast, Mark著、韓懷宗譯,2000,《咖啡萬歲》。台北:聯經。
    Pine, Joseph & Gilmore, James著、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Rifkin, Jeremy著、黃彥憲譯,2001,《付費體驗的時代---超資本主義新紀元:使用權取代所有權》。台北:遠流。
    Ritzer, George著、林佑聖、葉欣怡譯,2001,《社會的麥當勞化》。台北:弘智。
    Schlosser, Eric著、陳琇玲譯,2002,《速食共和國---速食的黑暗面》。台北:天下雜誌。
    Schmitt, Bernd H.著、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台北:經點傳訊文化。
    Schultz, Howard & Yang, Dori Jones著、韓懷宗譯,2003,《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台北:聯經。
    Silverstein, Michael & Fiske, Neil & Butman, John等著、陳正芬譯,2004,《奢華,正在流行》。台北:商智文化。
    Slater, Don著、林佑聖、葉欣怡譯,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弘智。
    Tomlinson, Joh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Wasko, Janet著、林佑聖、葉欣怡譯,2001,《認識迪士尼》。台北:弘智。
    Watson, James L.編、蕭羨一譯,2000,《麥當勞成功傳奇》。台北:經典傳訊文化。
    王宗琳,2002,《高雄市咖啡連鎖店商店印象與消費者購買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台灣連鎖加盟協會,2004,〈2003年咖啡產業動態分析〉,台灣連鎖加盟協會網站:www.tcfa.org.tw。(瀏覽日期:2004年2月4日)
    李平貴,2003,《麥當勞操作手冊》。台北:憲業。
    李孟陵,2002,《消費者滿意度、涉入程度對其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咖啡連鎖店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林恩瑩,2002,《星巴克人在台北--消費文化的省思》,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所碩士論文。
    吳韻儀,2003,〈專訪星巴克董事長霍華•蕭茲---星巴克的下一個大夢〉,《CHEERS雜誌》1月,28期。台北:天下雜誌。
    范婷,2000,〈從「波麗路」到「星巴克」---臺灣咖啡文化的歷史分析〉,《傳播文化》8:41-77。
    范婷,2001,《臺灣咖啡消費文化的歷史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建文,2002,《咖啡連鎖店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文麗,2003,《空間印象、生活型態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星巴克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光興,2000,國科會集體研究計畫〈消失國界?全球化,民族國家與文化形式-全球化與消費社會的形成:南韓與台灣的比較研究1999-2001〉,亞洲城市中華人的文化生產論壇,12月18日。
    陳育慧,2002,《體驗行銷之探索研究---統一星巴克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宏,2003,《連鎖企業直營與加盟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比較---以星巴克咖啡真鍋珈琲館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中,2004,《咖啡連鎖業再不同地區消費者行為的差異性研究---以星巴克咖啡為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佳欣,2001,《台北市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國維編譯,2003,〈舊金山17家星巴克 遭惡意宣布「倒閉」---居民不滿連鎖咖啡店 為小咖啡館請命 抵制「綠色女妖」商品全球化〉,引自2003-08-07/聯合報/A14版/國際。
    黃韋仁,2001,《形象策略、品牌權益與顧客終身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咖啡連鎖店類型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黃嘉裕,2004a,〈星巴克 體驗她就愛上她〉,引自2004-05-08/經濟日報/9版/管理故事。
    黃嘉裕,2004b,〈咖啡連鎖店 新冰報到 丹堤現點現搖 伊是研發奇異果冰飲 星巴克戶外車體推銷〉,引自2004-06-02/經濟日報/34版/商業、貿易。
    彭慧明,2004a,〈用Feeling抓住顧客 體驗行銷發燒---利用情境、經驗創造消費者共同文化 成為企業促銷最大利器〉,引自2004-03-29/聯合報/C2版/焦點。
    彭慧明,2004b,〈咖啡大戰:本土平價咖啡 要攻占你的心,壹咖啡、QK咖啡等新興連鎖店來勢洶洶 與高價店爭食市場大餅〉,引自2004-05-16/聯合報/C3版/聚光燈。
    楊俊明,2004,雙尾美人魚的霸業(四)--風格至上。東方線上近期研究成果,2004-01-06。瀏覽日期:2004年6月22日。
    葉怡蘭,2003年11月18日,〈享受陽明山〉,Yilan美食生活玩家電子報No. 232,網址:http://yilan.url.com.tw/all/all-031118.htm.。瀏覽日期:2003年12月31日。
    蔡文芳,2000,〈星巴克人的誕生—都市咖啡消費空間的解讀〉,《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2:147-169。
    蔡文芳,2001,《跨國娛樂資本的空間生產--以台北星巴克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景衡,2002,《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劉維公,2001a,〈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11:113-135。
    劉維公,2001b,〈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劉維公,2002a,〈論文化經濟〉,未發表文章。
    劉維公,2002b,〈文化全球化與消費:論文化帝國主義與消費工具〉,全球化與國家發展學術研討會,8月23日,佛光人文學院主辦,佛光台北松山道場。
    錢建宏,2002,《咖啡連鎖店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市咖啡連鎖店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業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蕭晴宜,2001,《咖啡連鎖店業者與消費者商店形象認知之比較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Baudrillard, Jean. (1983). Simulations. New York: Semiotext.
    Baudrillard, Jean. (1988). Selected Writing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iederman, Danny. (1997). “Disney’s ‘Hercules’ Promises Big Summer Muscle”, in: Children’s Business.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yman, Alan. (2002). “The Disneyization of Society”, Pp. 52-59 in Ritzer (ed): McDonaldization: the reader.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 Sage
    Debord, Guy. (1994).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New York: Zone Books.
    Featherstone, Mike. (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Featherstone, M., Lash, S. and Robertson, R. (eds) (1995).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Goffman, Erving. (1961). Asylums: 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Garden City, New York: Anchor Books.
    Goldman, Robert and Papson, Stephen. (1998). Nike Culture. London: Sage.
    Hannigan, John. (1998). Fantasy city: Pleasure and profit in the postmodern metropoli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eld, David (eds).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Oxford: Polity press.
    Lunt, Peter K. and Sonia M. Livingstone. (1992). Mass consumption and Personal Ident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h. 4.
    Miller, Michael B. (1981). The Bon Marche: Bourgeois Culture and the Department Store, 1869-1920: p.173.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itzer, George. (1998). The McDonaldization Thesis. La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Ritzer, George. (1999). Enchanting a disenchanted world : revolutionizing the means of consumption. Thousand Oaks, Calif.: Pine Forge Press : Sage.
    Ritzer, George. (2001). 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Fast Food, Credit Cards and Casinos. London: Thousand Oaks: Sage.
    Robertson, Ronald. (1995). “Glocalization: Time-Space and Homogeneity”, in: Featherstone et al. (eds): Global modernities, London: Sage.
    網站資料:
    公開資訊觀察站:http://newmops.tse.com.tw
    台灣連鎖加盟協會:www.tcfa.org.tw
    台灣麥當勞官方網站:www.mcdonalds.com.tw
    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TT BBS站):telnet://ptt.cc
    東方線上資料庫:www.isurvey.com.tw
    統一星巴克官方網站:www.starbucks.com.tw
    統一超商官方網站:www.7-11.com.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90254004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254004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5400401.pdf45KbAdobe PDF21220检视/开启
    25400402.pdf87KbAdobe PDF21289检视/开启
    25400403.pdf126KbAdobe PDF21565检视/开启
    25400404.pdf397KbAdobe PDF23109检视/开启
    25400405.pdf523KbAdobe PDF23396检视/开启
    25400406.pdf178KbAdobe PDF21845检视/开启
    25400407.pdf300KbAdobe PDF23866检视/开启
    25400408.pdf1019KbAdobe PDF214636检视/开启
    25400409.pdf368KbAdobe PDF22605检视/开启
    25400410.pdf311KbAdobe PDF22495检视/开启
    25400411.pdf146KbAdobe PDF2206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