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1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49582      Online Users : 88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13


    Title: 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
    Authors: 郭暁瀅
    Contributors: 林顯宗
    郭暁瀅
    Keywords: 晚婚現象
    單身
    生活型態
    生活意識
    生活壓力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0:44:37 (UTC+8)
    Abstract: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現今台灣社會所呈現的晚婚現象,並希望瞭解形成兩性晚婚的可能因素為何。另外,晚婚者在面對單身生活時個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感受、對單身生活的認同感、生活壓力等因素類目,亦是希望能進一步認識與瞭解的部分。

    本研究的調查方式,是利用研究者自編的『單身者婚姻態度調查問卷』,首先篩選男女填答者的年齡,需符合晚婚條件者,方可作答。其次,再透過滾雪球的抽樣方式,以人工和電腦兩種方式的發放問卷,蒐集相關資料,共計回收385份樣本,男性110份,佔28.6%;女性275份,佔71.4%。經統計分析後,所得發現如下:
    一、性別:在我國傳統價值觀念的束縛下,女性仍較男性容易感受到婚姻的壓力。在現今社會,雖然兩性皆能在工作職場中發揮,有所成就,可是女性仍可以感受到單身所帶給自己的壓力,男性在這方面的壓力則較輕。
    二、年齡:隨著年歲的增長,會影響個人如何看待「單身」與「結婚」兩者之,。在不同的年齡層之間,亦會產生差異。多半在適婚年齡之際的晚婚者,可能會因父母親友的殷殷關注,而感受到婚姻的壓力,而一旦年齡較長、知道自己的需求後,則能以正向坦然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單身生活。
    三、教育程度:接受較高教育程度的晚婚者,對於單身的生活適應狀況較好,並且能在其中得到相當的樂趣。
    四、職業:在就業類別項目上,由於公、教人員工作固定,收入穩定的情況下,對生活不至於感到匱乏,而較能享受單身的樂趣。
    五、經濟收入:金錢持有的多寡,影響著單身的個人其生活消費的能力。經濟收入高的晚婚者,在金錢豐厚的條件下,可供自己花用與支出的比例提高,間接對單身生活的認同度亦較經濟收入低的晚婚者來得高。
    六、居住方式:獨居的晚婚者,由於擁有自己私人的空間,可以善加地規劃個人的生活,避免他人的干擾,達到學習成長的目的,因此,對單身生活的認同度亦較高。反之,與他人共同居住的晚婚者,可能除了個人之外,尚須面對他人的關心與干涉,自處空間狹小,會感受到較大的壓力。
    七、家中排行:家中排行對於晚婚的影響已較過去沒落許多。傳統香火傳承的觀念雖然仍舊存在,可是已不完全為長子/女的責任,個人對婚姻都有其自我的主張,已經很少為了該理由而進入婚姻之中的。

    而根據上述結論,對研究建議如下:
    一、給晚婚者的建議:充實自我、開拓視野。除了可以豐富自己的人脈關係之外,也可以避免陷入自怨自艾的孤單情緒當中,單身可以是一個階段、一種狀況,以樂觀開朗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單身生涯,會使自己能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收穫。
    二、給父母的建議:避免過渡關心引發的親子衝突,接納與瞭解子女的想法是最好的良方。站在父母的立場,要他們放手不管,實屬困難。但過渡的嘮叨會使子女感受到壓力,形成困擾。因此,適時的溝通,瞭解雙方的想法,才有助於進一步的接納。
    三、給學校的建議:健全教育體制的發展,培養正確的性教育知識與態度。讓兩性在求學時期就能夠互相瞭解如何與對方相處、溝通,建設雙方交流的空間與管道,而避免一味的管制與反彈。
    四、給工作單位的建議:適時舉辦兩性交流的活動,除了有助於男女雙方的互動外,亦可促成工作上的和諧與互助。

    而根據本研究結果,給未來的研究者建議如下:
    一、 擴大研究取樣的範圍。擴充地域、教育程度、職業、收入等樣本蒐集上的豐富性,避免侷限於某一族群當中,可以對晚婚者有更加完全而充分的認識。
    二、 增加研究資料內容的深度。除了利用問卷調查,可以廣博地瞭解晚婚者的想法,但若佐以質性的深度訪談,則可以增加深度上的認識,透過開放性的問題,才能更瞭解晚婚者的內心世界與真實想法。
    三、 兩性樣本的均衡。過去,單身的研究多集中於女性,本研究雖加入男性的調查,然因年齡上的設限,樣本資料仍較女性少,因此,未來若有機會,可將樣本集中於男性,瞭解現今男性對婚姻所抱持的看法為何。
    Reference: 一、論文資料
    丘玲玲(1998)《台北縣市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的相關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森若裕子(1997)《晚婚化現象的分析—日本中產階級未婚女性的自立程度與婚姻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智慧(1998)《單身類型、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佩佩(1999)《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書目資料
    山田昌宏著、李尚霖譯(2001)《單身寄生時代》,台北:新新聞文化。
    王國祥(1987)《單身貴族》,台南:文祥。
    王怡丹譯,Karen Jenkins著(1998)《單身夢魘》,探索文化。
    王秀槐譯,Dr. Kinder著(1990)《單身貴族的感情世界》,台北:世茂。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恩伶譯、蘇珊.史都華等合著(1997)《單飛不寂寞》,台北:時報。
    吉廣紀代子著、洪碧娟譯(1987)《非婚時代》,台北:皇冠。
    吳幸宜譯、Ernie J. Zelinski著(1997)《樂在不結婚》,台北:遠流。
    沙永玲譯、C. Cowan & M. Kinder著(1994)《何處尋找好男人》,台北:遠流。
    沈怡(1998)《關於單身》,台北:商智文化。
    李政猷譯、Edwards,M.B.著(1991)《單身的挑戰》,台北:遠流。
    李世丹(1995)《不婚族不等於恐婚族》,耶魯文化。
    李文英譯、Harville Hendrix & Helen Hunt著(1998)《背叛單身不後悔Ⅰ、Ⅱ》,台北,生命潛能。
    佐藤綾子著、李琴英譯(1997)《單身、女子、未來式》,日之昇文化。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淑貞譯、Hite,S.著(1994)《海蒂報告Ⅱ--單身遊戲》,台北:張老師。
    林蕙瑛(1980)《快樂的單身女郎》,台北:幼獅文化。
    周麗端等(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洪影譯、G.Ratcliffe/H.Keith著(1998),《單身貴族不寂寞》,業強。
    高淑桂(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
    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揚智文化。
    郭靜晃等(1993)《心理學》,台北:揚智文化。
    張乙宸譯、Maureen Green著(1993)《婚姻關係》,台北:遠流。
    張春興主編(1984)《感情、婚姻、家庭》,台北:桂冠。
    陳惠怡編著(1995)《單身大丈夫》,台北:歐瑞文化。
    陳方智譯,保羅夫婦著(1988)《婚姻的迷思》,台北:遠流。
    陳玉梅(1997)「樂在單身—亞洲不婚族」,遠見雜誌135期。
    陽琪、陽琬譯,Norman Goodman著(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明堅(1989)《單身貴族》,台北:皇冠。
    楊舒媚(2001)「寄生時代—台灣每10個人就有1個是單身寄生貴族」,新新聞週報764期。
    楊淑智譯,沙維亞•法蘭西斯可•阿瑪多 & 茱蒂絲•吉爾斯基著(2003)《一定要結婚嗎?》,台北,張老師文化。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廖和敏(1991)《不婚俱樂部》,台北:方智。
    賴瑞馨等(1989)《牽手一輩子》,台北,張老師文化。
    劉黎兒(2001)「一人主義時代來臨—女人一個人享受生活」,新新聞週報763期。
    簡春安(1997)《婚姻老實說》,台北:宇宙光。
    櫻井秀勳著、王燕萍譯(1998)《單身的幸福、結婚的幸福》,台北:方智。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濤石文化。
    英文(以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Aldous,J(1996)Family Careers : Rethinking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Thousand Oaks,CK : Stage.
    Essex, Marilyn, J.,and Nam,S.(1987)Marital Status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Women: The Differential Importance of Close Family and Frien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87,49(1):93-106.
    Lasswell,M & Lasswell,T.(1987)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taples,R.(1982)Single in Australian Society. Paper presented at a staff seminar, the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Melbourne.
    Saxton,L.(1990)The Individual,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hostak,A.B.(1987)Singlehood. In M.B.Sussman & S.K.Steinmetz(Eds)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55-367.
    Stein,P.J(1975)Singlehood : An Alternative to Marriage. The Family Coordinator. 24(4):489-502.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9254015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54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Sociolog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401501.pdf78KbAdobe PDF21397View/Open
    25401502.pdf154KbAdobe PDF21358View/Open
    25401503.pdf138KbAdobe PDF21524View/Open
    25401504.pdf375KbAdobe PDF21438View/Open
    25401505.pdf295KbAdobe PDF22241View/Open
    25401506.pdf440KbAdobe PDF26194View/Open
    25401507.pdf318KbAdobe PDF23599View/Open
    25401508.pdf2118KbAdobe PDF21740View/Open
    25401509.pdf317KbAdobe PDF21619View/Open
    25401510.pdf318KbAdobe PDF22151View/Open
    25401511.pdf336KbAdobe PDF2145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