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85/144472 (79%)
Visitors : 51391209      Online Users : 72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04


    Title: 台灣佛教優婆夷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例
    Authors: 洪雅惠
    Hung, Ya-hui
    Contributors: 黃維憲
    洪雅惠
    Hung, Ya-hui
    Keywords: 台灣佛教優婆夷
    性別經驗
    人間佛教
    權力配置
    社會資源
    社會空間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8 10:43:11 (UTC+8)
    Abstract: 摘 要
    當代台灣佛教適應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承繼太虛與印順之佛教改革理念「人間佛教」 路線的各個教團以其積極入世轉向的發展將佛教觸角伸入民眾的社會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各個教團對台灣女性的人力資源展現強大吸納與動員力量。因此,在台灣性別階層化與權力不均等仍遍存各種社會制度的脈絡下,台灣佛教女性的宗教實踐是吾人探討本土性別議題時不容忽視的核心面向。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即:以活躍於當前台灣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研究主體,針對她們在父權社會之性別體制秩序下所發展的性別經驗,以及此經驗與其佛教信仰實踐的相互關係進行探討。根據後結構主義的觀點,我將研究的探討焦點「性別經驗」定義為:社會行動者終其一生在主觀認知與行動實踐二方面所經歷的性別化主體建構過程;因此從個體生命史的角度進行歷時性的研究。
    研究問題有二:一、研究對象接觸佛教前所經歷的性別經驗發展過程為何?此過程中有何要素促使她們接觸佛教。二、研究對象皈依佛教並長期參加人間佛教教團以來,她們對佛教的信仰與實踐對其性別經驗發揮什麼影響。經由質性研究的立意抽樣,我對佛教弘誓學院、香光尼僧團、法鼓山與佛光山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分道場之一各進行三~四個月的參與觀察研究;並從中選取優婆夷成員做為深度訪談的個案。
    將所得的經驗資料與理論觀點結合與對話後,我對前述問題得出下列結論:
    一、研究對象的性別經驗發展過程中,鉅視物質結構與觀念論述相互支持,並透過社會組織的運作將父權論述實踐落實於微視社會互動過程的兩性權力關係。而性別權力的配置是透過「社會資源」與「社會空間」兩個相互關聯的機制運作:父權文化代理人維繫性別之差異化配置;但始終存在邊緣力量及其行動者挑戰性別化配置,試圖增進女性對社會資源與空間的獲致與掌握,因此性別建構充滿變動的可能性。
    二、研究對象雖同屬「女性」這個社會性別,但彼此之間,以及各自在生命史各階段所經歷的社會資源與空間之配置各有差異,因此形構彼此不同的性別發展樣貌。在接觸佛教以前,她們基於經驗的差異性而有單身、已婚的生涯差異,以及「開放」、「保守」的性別化主體模式之別。從而對父權文化所積聚的省思與批判亦有強弱之差,但對於她們接觸佛教都發揮一定程度的促成作用。
    三、研究對象皈依成為佛教優婆夷並長期參與人間佛教教團以來,固然在教界內或教團中仍存有傾向父權文化規範的保守勢力,但大致上,優婆夷對佛教的信仰與實踐仍使她們對社會空間與資源的獲致與掌握程度有所增長。她們不僅在個人層次得到相當的「賦權」作用;亦在人際互動層次對父權文化規範產生一定的鬆動作用。

    關鍵詞:台灣佛教優婆夷、性別經驗、人間佛教、權力配置、社會資源、社會空間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尤詒君
    1995 婦女權益v.s.兒童福利—以台北市托育政策為例。社會福利,
    4:25-36。
    古正美
    1987 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11。
    朱良志.詹緒左釋譯
    1996 比丘尼傳,梁釋寶唱撰。高雄:佛光。
    行政院主計處
    1994 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
    伊慶春.蔡瑤玲
    1989 台灣地區夫妻權力的分析:以家庭決策為例。載於台灣社會現象
    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115~151。台北:中研院三民
    所。
    江燦騰
    1996 從齋姑到比丘尼:台灣佛教女性出家的百年滄桑。歷史月刊
    105:22~32。
    1997 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
    2001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戰前虛、印兩師思想分歧之
    探索。載於江燦騰著,當代台灣人間佛教思想家:以印順導師為
    中心的薪火相傳研究論文集。
    伍士諾等著
    1994 文化分析。王宜燕.戴育賢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4
    年)
    李丁讚
    1996 宗教與殖民:台灣佛教的變遷與轉型1895-1995。中央研究院民
    族所集刊,81:19-52。
    李玉珍
    1989 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5 佛學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新史學,7
    (4):199~221。
    1999 寺廟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
    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87:97~128。
    呂玉暇
    1980 社會變遷中台灣婦女之事業觀。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50:25-
    66。
    1995 社會學與性別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77-192。台北:中
    央研究院近史所。
    李貞德
    1994 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究,2:251-
    270。
    李雪萍
    2000 台灣的比丘尼僧團及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社會學的個案研
    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天助
    2002 布爾迪厄之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林忠正
    1988 初入勞動市場階段之工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16
    (3):305~322。
    林美容
    1992 父系社會婚姻的變象—招贅。載於林美容編,人類學與台灣社
    會,229-235頁。台北:稻鄉。(原發表於健康界,13:68~70,1977
    年出版。)
    林松齡
    1997 夫妻分工模式與夫妻關係: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研究彙刊,7
    (4):544-561。台北:國科會。
    邱仲麟
    1994 論明世宗禁尼寺。中國政治.宗教與文化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北:淡大歷史學系。
    邱貴芬
    1997 女性的鄉土想像。載於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
    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台北:立緒。
    邱敏捷
    2001 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兩性平等意識及其影響。第二屆人間佛
    教薪火相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柏格
    1991 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高師寧譯。上海:人民。
    (原著出版年:1969年)。
    紀登斯
    1994 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簡惠美譯。台
    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71年)。
    威斯曼
    1997 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
    合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2年)。
    俞筱鈞.郭靜晃
    1996 學齡前兒童托育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高宣揚
    2002 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周碧娥
    1991 婦女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363~397
    頁。台北:巨流。
    周碧娥.姜蘭虹
    1989 現階段台灣婦女運動的經驗。載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
    興社會運動,79~101頁。台北:巨流。
    香光尼僧團
    1992a 覺樹人華:香光尼眾佛學院成立十二周年專刊。嘉義:香光書
    鄉。
    1992b 香光—香光尼僧團十二周年特刊。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
    胡幼慧
    1997 台灣老年人口的依賴結構初探:以老年婦女為例。人口學
    刊,17:83- 112。
    胡幼慧.姚美華
    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141~158頁。
    台北:巨流。
    陳進國
    1997 台灣當代佛教的入世轉向爭議。台灣研究集刊,2:30~41。
    張珣
    1995 人類學與中國婦女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93~203。台
    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
    張晉芬
    1991 男女工資決定因素的差異及對台灣產業發展政策的啟示。勞工
    政策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5~52。
    張曉春
    1974 現代社會中都市家庭主婦的角色。中研院民族所研究集
    刊,37:39~84。
    葉啟政
    1981 三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國文化發展的檢討。載於朱岑樓編,
    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103-177頁。台北:東大。
    黃崧修
    1995 妙雲集推廣經驗分享。載於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董仲舒
    1976 春秋繁露。台北:商務。
    楊惠南
    1980 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締觀雜誌,62:1~52。
    雷瑟
    1995 社會學理論。馬康莊、陳信木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
    年:1992年)。
    費凱玲
    1979 台灣婦女怎樣看女權運動。婦女雜誌,5:100~113。
    廖榮利、鄭為元。
    1985 銳變中的台灣婦女—軌跡與前瞻。載於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
    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656頁。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
    心。
    蔡文婷
    1998 菩提道上女兒多。光華雜誌,1(2):82~94。
    蔡文輝
    1993 兩性角色與婦女。載於蔡文輝著,社會學,202~231頁。台北:三
    民。
    1993 家庭制度社會學。載於蔡文輝著,社會學,331~375頁。台北:三
    民。
    蔡淑鈴
    1987 職業隔離現象與教育成就差異:性別之比較分析。中國社會學
    刊,11:61~91。
    劉婉俐
    1999 智慧的女性:藏傳佛教女性上師傳記與佛教女性身份認同議
    題。 中外文學,4(28):108~211。
    劉詠聰
    1995 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商務。
    劉毓秀
    1995 男人的法律,男人的「國」「家」:民法親屬編的意識形態分
    析。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37~92頁。
    台北:時報。
    盧蕙馨
    1994 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特性。載於「寺廟
    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725~750頁。行政院文建會。
    1997 性別、家庭與佛教—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載於李豐楙、朱
    榮貴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97~120頁。台北:中研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 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275~311。
    戴瑞婷
    1978 台北市古亭區松山區已婚就業者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藍忠孚、劉慧俐
    1985 台灣女醫的專業婚姻與家庭觀的初步研究。載於婦女在國家發
    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12~18頁。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人口研究中心。
    瞿海源
    1996 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第三期。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
    心。
    顧燕翎
    1989 女性意識與婦女運動的發展。載於女性知識分子與台灣發展。
    中國論壇雜誌。
    1996 導論。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
    化。
    釋太虛
    1995a 萬有皆因緣所生。載於黃夏年編,太虛集,96~102頁。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著1939年)。
    1995b 人生佛教開題。載於黃夏年編,太虛集,222~225頁。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原著1944年)。
    1995c 佛學之人生道理。載於黃夏年編,太虛集,242~244。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原著1935年)。
    1995d 人生的佛教。載於黃夏年編,太虛集,247~249。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原著1946年)。
    1995e 人生佛學的說明。載於黃夏年編,太虛集,226~233頁。北京:中
    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著1928年)。
    釋印順
    1956 佛在人間,台北:清水商行。
    198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
    1985 遊心法海60年。台北:正聞。
    1986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
    1987 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
    1989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台北:正聞。
    釋永明
    1997 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
    釋見岸
    1999 佛教弘誓學院簡介。載於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釋見瞱
    1999 走過台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台北:中天出版。
    釋性廣
    2001 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台北:法界。
    釋恆清
    1995 菩提道上的善女人。台北:東大。
    釋昭慧
    1995 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台北:東大。
    1998a 佛教倫理學。台北:法界。
    1998b 人間佛教試煉場。台北:法界。
    1999 佛教弘誓學院建校緣起。載於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2000 現代台灣佛教比丘尼的出家經驗與社會關懷研討會紀錄。台北
    市文獻委員會。(發表於1995年)。
    2001 妙雲集導論。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2002 千載沉吟。台北:法界。
    釋星雲
    2001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載於普門學報第一期。台北:佛光
    山文教基金會。
    2002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載於第三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人
    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 頁。桃園:弘誓文教
    基金會。
    釋悟因
    1994 維持僧伽身份的要件(一)。載於香光莊嚴第四十期。嘉義:香光
    莊嚴雜誌社。
    1997a 青山常在,法水常流—憶師公以及那段曾經親炙的日子。載於
    白聖長老紀念會編,白聖長老圓寂紀念集,120~121頁。台北:白
    聖長老紀念會。
    1997b 台灣比丘尼僧團的成立與運作。載於香光莊嚴第五十期。嘉
    義:香光莊嚴雜誌社。
    1998 佛寺迎新年。載於香光尼僧團編,梵網集83期。
    1999 成為一位比丘尼—悟因法師對藏系尼眾的建議。載於香光莊嚴
    第五十期。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
    2001 達賴喇嘛來台與比丘尼傳承訪悟因法師。梁玉芳採訪。載於香
    光尼僧團編,梵網集103期。
    釋傳道
    1999 人間佛教的實踐—略談妙心寺的嚴土熟生事業,刊於印順導師思
    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釋聖嚴
    1993 今後佛教的女眾問題。載於學佛知津。台北:圓神。
    1996 佛教有統一的行政組織嗎。載於正信的佛教,197~201頁。台北:
    法鼓文化。
    2000 人間淨土。台北:法鼓山文教基金會。
    釋慧理
    1999 妙雲蘭若之弘法事業。載於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桃園:弘誓文教基金會。
    闞正宗
    1999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
    Abbott, P. A. & Wallace, C.
    1995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等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
    年:1990年)。
    二. 英文部份
    Berger, Peter & Luckmann, Thomas
    1967 The Social Contruction of Reality. Garden
    City:Doubleday.
    Bourdieu, Pier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ohn G.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7
    (1),14-25.
    1992 The Purpose of Reflexive Sociology. In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pp.61-202). Cambridge :Polity
    press.
    Falk,Nancy Auer
    1994 Book Review on Meeting the Great Bliss Queen:
    Buddhists, Feminists and the Art of the Self. History
    of Religions,36(1),54-56.
    Foucault,M.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 A.
    SheridanTrans.)Harmondsworth:Peregrine.
    1978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An Introduction. ( R.
    Hurleu Trans.). Harmondsworth:Peregrine.
    Greenhalgh, Susan
    1985 Sexual Stratification: The Other Side of ‘Growth
    with Equity’ in East Asi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1(2),265-314.
    Klein, Anne C.
    1994 Meeting the Great Bliss Queen: Buddhists, Feminists
    and the Art of the Self. Boston:Beacon Press.
    Massey, Doreen
    1996 Masculinity, Dualism and High Technology. IN Nancy
    Duncan(Eds.) Body Space (pp.109-126). NY:Routledge.
    McDowell, Linda
    1996 Spatializing Feminism: Georgraphic perspectives. IN
    Nancy Duncan(Eds.) Body Space (pp.28-44). NY:Routledge.
    Mcnay, Lois
    1992 Foucault and Feminism: Power, Gender, and the Self.
    Cambridge: Polity Press.
    Reinharz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 Joan W.
    1999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Revised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tanley, Liz & Wise, Sue
    1990 Breaking out again: Feminist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London: Routledge.
    Weedon, Chris
    1994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structuralist Theory.
    Oxford:Basil Blackwell
    1999 Feminism ,Theory and the Polictics of Difference.
    Oxford:Blackwell Publish.
    Weinstein, Maxine & Ming- cheng Chang
    1994 Have Declines in Fertility Affected the Status of
    Women in Taiwan? IN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Demographic Changes and Institutional Adjustment in
    Taiwan Area (119-130).
    Wolf, Margery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87254005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254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社會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5400501.pdf14KbAdobe PDF21001View/Open
    25400502.pdf11KbAdobe PDF2935View/Open
    25400503.pdf18KbAdobe PDF21019View/Open
    25400504.pdf22KbAdobe PDF2998View/Open
    25400505.pdf30KbAdobe PDF21087View/Open
    25400506.pdf133KbAdobe PDF22423View/Open
    25400507.pdf79KbAdobe PDF21420View/Open
    25400508.pdf359KbAdobe PDF21651View/Open
    25400509.pdf233KbAdobe PDF21684View/Open
    25400510.pdf49KbAdobe PDF21143View/Open
    25400511.pdf36KbAdobe PDF21559View/Open
    25400512.pdf46KbAdobe PDF2152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