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60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47836      Online Users : 45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601


    Title: 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研究—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90年代)
    Authors: 童信智
    Contributors: 傅琪貽
    張駿逸

    童信智
    Keywords: 台灣原住民族
    台灣原住民族文學
    民族自覺
    自覺模式
    覺醒意識
    民族化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8 10:42:06 (UTC+8)
    Abstract: 1980、90年代是台灣原住民族自覺的關鍵,亦是台灣「民族化」運動的開端。長達20年的時間脈絡下,台灣原住民族知識份子藉著政策反思而批判時政;控訴社會歧視而喚起民族運動;為維護山林生態而力抗強權;更為延續民族文化而重現主體。如此的發展明顯呈現出「第四世界」原住民族的自覺意識。
    本論文試著透過「民族自覺」的代表性素材—「民族文學」,結合國家發展政策演變與歷史演進之脈絡,以「國家政策—民族自覺—民族文學—民族運動」多層關係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基本自覺模式、影響層面與自覺「實踐」強度等,並試圖建構其理論,進而分析台灣原住民族與其他民族相異同之處。
    本論文章節安排除緒論與結論以外,共分為五章。第一章著重於研究素材之討論,定義與界定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特色與創作風格。第二章探討「民族自覺」的背景因素,醞釀自覺之因,以及黨外運動所扮演的角色等。第三章分別就時代下的文學特色,探討民族權益自覺萌芽的諸面向與其脈絡,並試圖理出民族自覺的模式雛形。第四章著重探討民族文化、歷史、語言等權益還「原」的現象,分析此時自覺意識所代表之時代意義。第五章則分別理出「族語書寫文學」、女性覺醒意識以及重建部落等的主體復「原」意識,並針對此時自覺意識之發展論述其意義與特殊性。
    本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呈現出「社會反思」、「權益抗爭」、「根基還『原』」與「主體再現」四項過程。其模式包括「受刺激」、「事件反思」、「文字抒發」、「自覺實踐」與「自覺目的」此五項因素,彼此間不斷進行循環的發展。此外,自覺的位置可發現由城市逐漸移往部落,自覺的意識也由1980年代的個體(知識份子)自覺逐漸發展至1990年代以後的整體(原住民族)覺醒。至於,民族自覺的關鍵則是分析出與國府政策、政府回應、文學輿論、民族運動有關,其中國家政策扮演刺激民族自覺出現之主因,而民族自覺則是化作帶動國家政策發展之源頭。本論文的主要研究貢獻在於為台灣原住民族自覺建構理論化之論述,並初步理出民族自覺的基本模式。
    Reference: 一、台灣原住民族文學作品部分
    瓦歷斯‧諾幹
    1990 《永遠的部落—泰雅筆記》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2a《番刀出鞘》台北:稻香出版社。
    1992b《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3 《泰雅孩子台灣心》台中: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1994 《想念族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7 《載墨鏡的飛鼠》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9a《番人之眼》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9b《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3 《迷霧之旅》台中:晨星出版社。
    瓦利斯
    1985〈祖先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王榮基
    1987〈達悟族人談蘭嶼的人文生態問題〉《台灣教會公報》第1865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丹耐夫‧正若
    1985〈還我真名〉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巴萬‧尤命
    1987〈土地就是生命,保留地就是認同〉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伊斯瑪哈單‧卜袞
    2002《山棕月影》台中:晨星出版社。
    全萬寶
    1987〈自覺是我們首要的行動〉《台灣教會公報》第1845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多奧
    1985a〈請看看文明國家如何對待原住民〉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5b〈鏽蝕的鎖鍊〉《台灣教會公報》第1742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西加瑞‧飛魚
    1987a〈美麗島?核廢島?〉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b〈美麗島?核廢島?一位雅美族青年的控訴〉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夷將‧拔路兒
    1987a〈原住民—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名稱〉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b〈刪除吳鳳故事,並公開向原住民道歉〉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c〈實施雙語教育讓原住民學習並用本族語言語共同語言〉,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1987d〈讓台灣原住民擁有「文化」地位〉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余錦虎(布農語) 歐陽玉(漢語)
    2002《神話‧祭儀‧布農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利格拉樂‧阿烏
    1996《誰來穿我織的美麗衣裳》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7《紅嘴巴的VuVu》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8《穆莉淡--部落手札》台北:女書出版社。
    吳錦發
    1987《悲情的山林 臺灣山地小說選》台中:晨星出版社。
    1989《願嫁山地郎 臺灣山地散文選》台中:晨星出版社。
    拉瓦‧卡費
    1985〈漢人侵佔土地的百種手段〉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拓拔斯‧塔瑪匹瑪
    1987《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2《情人與妓女》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8《蘭嶼行醫記》台中:晨星出版社。
    波爾尼特
    1989〈丁字褲悲歌唱不盡〉《願嫁山地郎》台中:晨星出版社。
    林太(布農).李文甦(漢).林聖賢(布農)
    1998《走過時空的月亮》台中:晨星出版社。
    娃利斯‧羅干
    1991《泰雅腳蹤》台中:晨星出版社。
    娃 丹
    1986〈台灣山地同胞的「明天會更好」?〉《台灣教會公報》第1742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1987a〈我們選擇採用「台灣原住民族」的名稱〉《台灣教會公報》第1845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1987b〈「出草或蕃害」是原住民抗漢的義舉〉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1987 年。
    馬士戈士格‧景若
    1985〈宣教與地方的語言〉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亞榮隆‧撒可努
    1998《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
    孫大川
    1991 《久久酒一次》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2000a《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
    2000b《山海世界》台北:聯合文學。
    2003 《臺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下)》台北:印刻出版社。
    莫那能
    1989《美麗的稻穗 》台中:晨星出版社。
    張信平
    1984〈都是吳鳳害的〉《台灣教會公報》第1667期,收錄於夏美寬,《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夏本‧其伯愛雅
    1992《掉到雨鞋的雅美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6《雅美族神話故事》南投:省府教育廳。
    夏曼 藍波安
    1992《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4〈我的第一棵樹〉《山海文化》第6期,頁79-80。
    1997《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1999《黑色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
    陳英雄
    1971《域外夢痕》台灣:台灣商務。
    都冷‧古禮裡
    1987〈被埋葬的原住民文化〉,收錄於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被壓迫著的吶喊》台北: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出版,1987年。
    啟明‧拉瓦
    2002《重返舊部落》台北:稻香出版社。
    游霸士.撓給赫
    2003《泰雅的故事》台中:晨星出版社。
    路索拉門‧阿勒
    1999《大武山的吶喊》台北:國際特赦雜誌社。
    榮秀蘭
    1992〈斷層的愛與恨〉《獵人文化》第17期。
    奧威尼.卡露斯盎
    1996《雲豹的傳人》台中:晨星出版社。
    麗依京‧尤瑪
    1996《傳承——走出控訴》台北:原住民族史料工作室。
    二、研究專書部分
    王雲五
    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社會學卷》台北:商務出版社。
    中研院民族所
    1987《臺灣土著的傳統社會文化與人權現況》台北:大佳出版社。
    王道環 等譯
    1998《槍砲、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王嵩山
    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文強堂出版社編輯部
    1986《文學辭典》新竹:文強堂出版。
    玉樹編輯部
    1997《臺灣重大事件紀實》台北:玉樹出版社。
    古野清人 著 葉婉奇 譯
    2000《臺灣原住民的祭儀生活》台北:原民文化出版社。
    自由時報
    1996《臺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台北:自由時報。
    行政院研考會
    1985《中華民國行政概況》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4a《原住民族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2004b《九十三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與政策研究-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
    余英時
    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吳密察 監修
    2001《台灣歷史年表》台北:遠流出版社。
    吳榮富
    1986《文學辭典》新竹:文強堂出版社。
    吳重陽
    1986《中國當代民族文學概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呂慧珍
    2003《書寫部落記憶—九0年代臺灣原住民小說研究 》台北:駱駝出版社。
    李壬癸
    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省文獻會。
    李亦園
    1963《南澳的泰雅人》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出版。
    1992《文化的圖像(下)》台北:允晨出版社。
    呂正惠
    1995《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周英雄
    2000《書寫台灣》台北:麥田出版社。
    周何主 編
    1990《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錦 編
    1988《中國現代文學史料術語大辭典》台北:智燕出版社。
    明立國
    1989《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台北:臺原出版社。
    邱貴芬
    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林柏維
    2001《臺灣的社會變遷》台南:林柏維出版。
    林耀華
    1997《民族學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
    林松源主編
    1997《首屆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員林:臺灣省磺溪文化學會。
    哈羅德‧伊薩克著 瞪伯宸譯
    2004《族群》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施正峰
    2002《從和解到自治--台灣原住民族歷史重建》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北: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翁佳音
    2002《異論臺灣史》台北:稻鄉出版社。
    浦忠成
    1999《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台原出版社。
    2001《原住民文學的對話》台北:臺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2006《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傳記》台北:文建會。
    宮本延人
    1992《臺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
    夏美寬
    1997《要求名字的主人》台南:人光出版社。
    徐正光
    1989《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出版社。
    陳瑞樺譯
    2005《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房出版。
    陳清敏等
    1996《認識臺灣》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郭輝 譯
    1989《巴達維亞城日記》第2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張恭啟 譯
    1989《文化變遷的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張茂貴
    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勝彥等
    1996《臺灣開發史》台北:空大出版。
    張炎憲等
    1996《臺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出版。
    許介鱗
    1996《戰後臺灣史記》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楊 照
    1998《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
    黃鈴華
    1999《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
    黃美金
    2000《泰雅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蔡文輝
    1992《社會變遷》台北:三民出版社。
    熊錫元
    1994年《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鄧相揚 許木柱
    2000《臺灣原住民史-邵族史篇》南投:省文獻會。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台北:自立報系。
    顏愛靜等著
    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香出版社。
    藤井志津枝
    2001《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省文獻會。
    蘇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學院編纂
    1955《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部分
    下村作次郎 著 年秀玲、張旭宜 譯
    1995〈臺灣原住民文學緒論〉《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頁85-99。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1998〈台灣原住民簡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頁41。
    瓦歷斯‧諾幹
    1998〈台灣原住民文學與口述傳統〉《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1998年11月21-22日。
    1999〈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
    《21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頁36-51。
    王浩威
    1994〈地方文學與地方認同:以花蓮文學為例〉《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期,頁90-102。
    石 磊
    1998〈社會接觸與文化接觸-試論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變遷的兩種類型〉收錄於《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研討會》南投:省文獻會,頁65-78。
    石弘毅
    2000〈田雅各與「最後的獵人」所呈現的意象〉《書評》第45期,頁9-17。
    夷將‧拔路兒
    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台灣史料研究》第5卷,頁114-122。
    何天華
    1996〈臺灣原住民社會面零解體的危機〉《臺灣研究集刊》第1期,頁82-85。
    李亦園
    1979〈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集刊》第48卷,頁1-28。
    李台元
    2004〈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活力:透過聖經翻譯的分析〉「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第25之1~12頁。
    李 瑛
    2004〈論台灣原住民作家對原住民生存價值的人文關懷〉《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5期,頁132-135。
    利格拉樂‧阿
    1999〈身份認同在原住民文學創作中的呈現—試以自我的文學創作歷程為例〉《21世紀臺灣原住民文學》,頁179-189。
    吳家君
    1996〈「臺灣原住民文學」稱謂的探討〉《中山中文學刊》第2卷,頁235-254。
    吳曉峰
    1989〈都市山胞政策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6卷第5期,頁182-183。
    林修澈
    2003〈原住民族的族語教育概況〉《研習資訊》第20卷第1期,頁35-40。
    林宛瑜
    1996〈談原住民的經濟問題及就業問題〉《原住民現代社會適應(二)》台北:教育廣播電台,頁959-966。
    林金泡
    1981〈臺灣北部地區的都市山胞〉《中國論壇》第20卷第7期,頁24-25。
    林水福.
    1998〈台灣原住民的散文——以《永遠的部落》為例〉《民族文學研究》第1期,頁23-27。
    洪國勝
    1991〈重建舊好茶石板屋文化〉《獵人文化》第13期,頁34-37。
    洪珊慧
    2001〈原住民文學--談拓拔斯.塔瑪匹瑪的「拓拔斯.塔瑪匹瑪」及「最後的獵人」〉《長庚護專學報》第3期,頁213-223。
    洪田俊
    1991〈重建好茶理想村〉《獵人文化》第13期,頁38-41。
    施俊洲
    2005〈新興文類,晚熟的世代—論原住民文學社群〉《臺灣文學館通訊》第7期,頁18-23。
    孫寅瑞
    2001〈「黨外」一詞意義之歷史考察〉《史匯》第5期,頁101-110。
    孫大川
    1993〈原住民文學的困境〉《山海文化》創刊號,頁97-105。
    浦忠成
    1996〈臺灣原住民文學概述〉《文學臺灣》第20期,頁190-202。
    1999〈原住民文學的類型與趨向〉《應用語文學報》第1期,頁185-197。
    1999〈台灣原住民文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二十一世紀台灣原住民文學》,頁10-16。
    2000〈原住民文學選擇的發展道路〉《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第9期,頁2-6。
    2003〈原住民文學發展的幾回轉折—由日據時期以迄現在的觀察〉《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頁95-124。
    莊明賢
    1999〈「臺灣原住民文學研討會」紀要〉《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第2卷第2期,頁56-69。
    徐士賢
    1995〈當代臺灣鶴佬文學、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社會學意義〉《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3期,頁145-168。
    張曉春
    1974〈台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思與言》第11卷第6期,頁1-21。
    陳儀穗
    2003〈英國殖民下的印度民族自覺運動〉《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28期。
    陳伯璋、牟中原
    1996〈原住民教育〉,《教改通訊》第21期,頁13-16。
    張 耐
    1998〈原住民女性的故事[利格拉樂.阿烏著]〉《書評》第34期,頁18-21。
    許俊雅
    1994〈山林的悲歌--布農族田雅各的小說(最後的獵人)〉《國文學報》第23期,頁219-238。
    許木柱
    1988〈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國立清華大學,頁11。
    董恕明
    2000〈邊緣之聲--90年代臺灣原住民女作家阿研究〉《山海文化雙月刊》第21、22期,頁195-211。
    彭小妍
    1994〈族群書寫與民族/國家--論原住民文學〉《當代》第98期,頁48-63
    葉石濤
    1994〈開拓多種族風貌的台灣文學〉《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頁19-26。
    楊孝濚
    1985〈從福利概念談我國山地社會之整體發展〉《社會福利》第19期,頁3-7。
    楊 翠
    1999〈原音與女聲--跨世紀臺灣文學的新渠徑〉《文訊月刊》第170期,頁46-49。
    榮秀蘭
    1992〈斷層的愛與恨〉《獵人文化》第17期,頁17-19。
    廖丙惠
    1998〈「文學臺灣五十年」會議紀要〉,刊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發展月刊》第26卷第11期,頁1421。
    鄭美能
    1975〈農業政策與台灣農村〉《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7期,頁138-139。
    劉亮雅
    2001〈辯證復振的可能:舞鶴「餘生」中的歷史記憶、女人與原鄉追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頁141-163。
    霍斯路曼.伐伐
    2002〈開拓臺灣文學創作新視野--試以原住民文學為例〉《文學臺灣》第43期,頁66-68。
    蕭義珍
    1998〈「臺灣主體」的再建構--回歸原鄉與原住民文學〉《臺灣文藝(新生版)》第165期,頁120-131。
    魏貽君
    1993〈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文學臺灣》第8期,頁207-230。
    2000〈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初步觀察〉,第二屆賴和高中生台灣文學研習營演講稿,於彰化鹿港。
    2002〈台灣原住民文學史定義的三段辯護—「書寫原住民」、「原住民書寫」問題探討〉《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
    關曉榮
    2001a〈國境邊陲蘭嶼—土地的創傷與人的吶喊〉《原住民族》第11期,頁33-51。
    2001b〈驅逐惡靈的雅美長矛〉,《原住民族》第11期,頁40-41。
    2001c〈一個蘭嶼能埋下多少「國家機密」?〉《原住民族》第11期,頁50-51。
    藤井志津枝
    1999〈探討臺灣原住民的土地關係〉《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大法學院,頁32-38。
    四、碩博論文部分
    王雅萍
    1994〈姓名與認同:臺灣原住民族姓名議題為中心〉政治大學民族系士碩論。
    池曼玲
    1992〈台灣地區原住民保障基本法〉政治大學民族系碩論。
    伊象菁
    2002〈原住民文學中邊緣論述的排除與建構 以瓦歷斯‧諾幹與利格拉樂‧阿烏為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呂慧珍
    2002〈90年代台灣原住民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
    吳家君
    1997〈台灣原住民文學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
    李玉華
    2005〈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主體意識的建構〉逢甲大學中文系碩論。
    林奕辰
    2001〈原住民女性之族群與性別書寫--阿烏書寫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論。
    陳秋萍
    2003〈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論。
    陳宗韓
    1994〈戰後臺灣原住民政策分析:國家與社會觀點〉臺灣大學三研所碩論。
    黃應貴
    1974〈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臺灣中不高山族聚落的經濟人類學研究〉臺灣大學人類所碩論。
    董恕明
    2002〈邊緣主體的建構--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論。
    溫振華
    1986〈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台灣師範大學博論。
    趙慶華
    2004〈認同與書寫--以朱天心與利格拉樂‧阿烏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臺文所碩論。
    劉錦燕
    2003〈後殖民的部落空間--析論“瓦歷斯‧諾幹”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主體建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專班碩論。
    鄭惠美
    1999〈台灣光復後原住民語言政策演變之分析〉政治大學民族系士碩論。
    五、中國大陸期刊論文部分
    古繼堂
    1994〈發自臺灣社會底層的吶喊—評高山族青年盲詩人莫那能的詩〉《當代作家文學探討》1994第2期,頁52-58。
    古遠清
    2005〈台灣的大河小說與原住民文學〉《貴州社會科學期刊》第193期,頁100-104。
    朱雙一
    1994〈九十年代以來高山族「山地文學的發展」〉《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頁15-19。
    1996〈「原」汁「原」味的呈現--略論田雅各的小說創作〉《民族文學研究》第4期,頁9-12。
    李 絜
    2003〈山地原住民的吶喊——解讀田雅各的短篇小說《拓拔斯‧塔瑪匹瑪》〉《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第1期,頁35-38。
    郝時遠
    2003〈臺灣原住民教育問題述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第30卷,頁66-75。
    嶽玉傑
    1994〈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動解析──對台灣原住民文學的一種考察〉《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期,頁69-73。
    徐傑舜
    2002〈論族群與民族〉《民族研究》第135期,頁12-18。
    寧新昌
    2002〈從“性理”到“理性”-由民族的自覺談起〉《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頁1-5。
    劉 雄
    2000〈“五四”運動與近代臺灣人民的民族覺醒和愛國鬥爭〉《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第22卷第3期,頁60-61。
    六、中文報紙
    《中國時報》第11版,1999年5月30日。
    《台灣日報》第27版,1998年10月19日。
    《原報》第2版,1992年1月30日。
    《原報》第2版,1992年4月28日。
    《民眾日報》副刊,1990年3月14日。
    《民眾日報》副刊,1998年12月19日。
    《民眾日報》副刊1990年3月14日。
    《聯合報》第2版,1986年04月15日。
    《聯合報》第11版,1988年06月23日。
    七、日、西文專書期刊
    小松間太郎
    1942《民族の理論》,東京:日本評論社。
    Barth,F.,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Waveland Pess,Inc.,1996,p.11.
    Ernst, Tugendhat,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determina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6.
    Douglas M,. Stayman, and Deshpande Rohit, "Situational Ethnicity and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9, 16(3), 361-371.
    Han Marina, "Language and Ethnic Self-Consciousness among Koreans Kazakhstan," Korea Journal , 1995, 35(2), 105~106.
    Jerome D., Williams, Lee Wei-Na, and Haugtvedt Curtis P., Consumer Distinctiveness and Advertising Persuasion, Diversity in Advertis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ress, 2002, 13-14.
    Mark R., Forehand, and Deshpande Rohit, "What We see Makes Us Who We Are: Priming Ethnic Self-Awareness and Advertising Respons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38 (3), 336-349.
    Max Weber, The Ethnic Group, In Parsons and Shils Etal(eds), Theories of Society,Vol,1,The Free Press,1961,p.306.
    八、網路資料
    中華百科全書http://living.pccu.edu.tw
    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
    臺灣獨立運動WUFI大事記網站http://www.wufi.org.tw/events.htm
    內政部統計處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www.apc.gov.tw
    教育部統計網站:http://www.edu.tw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2259010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9010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Ethnolog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9010201.pdf44KbAdobe PDF21021View/Open
    59010202.pdf120KbAdobe PDF21288View/Open
    59010203.pdf103KbAdobe PDF21091View/Open
    59010204.pdf73KbAdobe PDF21032View/Open
    59010205.pdf474KbAdobe PDF21557View/Open
    59010206.pdf430KbAdobe PDF24603View/Open
    59010207.pdf462KbAdobe PDF21888View/Open
    59010208.pdf647KbAdobe PDF21912View/Open
    59010209.pdf419KbAdobe PDF21490View/Open
    59010210.pdf493KbAdobe PDF21636View/Open
    59010211.pdf216KbAdobe PDF22060View/Open
    59010212.pdf219KbAdobe PDF22075View/Open
    59010213.pdf1019KbAdobe PDF23397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