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59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03/144284 (79%)
造访人次 : 50839286      在线人数 : 72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96


    题名: 原住民大專中輟生學習模式之研究:南澳鄉碧候部落為例
    A Research on Learning Pattern of Aboriginal College Dropouts:
    作者: 吉渥絲˙拉娃
    Ciwas.Lawa
    贡献者: 潘英海
    Pan, Ing-hai
    吉渥絲˙拉娃
    Ciwas.Lawa
    关键词: 泰雅族
    原住民教育
    學習模式
    中輟生
    部落環境
    家庭
    Tayal
    learning pattern
    aboriginal education
    dropout
    environment of tribe
    family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09-09-18 10:41:23 (UTC+8)
    摘要: 中輟,一直是近年來被廣為討論的議題,特別是在台灣屬於少數民族的原住民,其就學的學生常因為許多不利的因素,造成其學業成就低落。因而原民學生中輟率,和漢人比較起來,比率較偏高。在台灣,礙於我國對義務教育的定義,對於原住民大專學生中輟的研究更是有限,並且多以如何促使原住民學生融入學校體制中的學習問題為主。類似的研究總是試圖引導原住民學生回歸教育主軸,因此筆者欲尋部落中與學習相關的生長過程,企圖追尋學生在部落中的學習價值、動機、內涵與教育體制所認定的學習兩者間落差為何。<br>部落學習的環境中,包括家庭教育、同儕學習、部落環境、社會環境。然而部落傳統學習方式下,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過程及偏好,卻在一般研究其教育環節中隱而未現。筆者欲藉此論文看見以家庭教育、部落教育為主的中輟生生活面貌,企圖了解部落學習的樣貌。而這樣的學習是無法用簡單的因果導向為論文內容,因此本文切入角度十分多元由部落經濟、家庭教育、同儕關係、傳統文化學習、宗教信仰等面向述及,欲意探究碧候村原住民中輟生的輟學因素。本研究以歸因理論為架構,以質性研究為取向,採用半結構性訪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探討碧候部落原住民中輟生對自己輟學的歸因歷程。<br>並認為傳統學習與學校學習的落差,來自教科書內容,而其中隱而未現的是主流價值觀替代部落中實用導向的學習價值,教材中並早已決定何未有價值的知識,這與原住民從小生活價值學習取向相異甚鉅。以及學校同儕間與部落生長環境不同的人際互動,部落孩子的直言,與戲謔遊戲卻常引發學校體系師生對立情況,部落所慣於展示的群體力量,被看成是擾亂學校風紀挑戰師長權威的矩動。部落裡,以實用性為主的學習學習動機不同於漢人社會教科書所教導的取向,並且從小對自然理解、對生活需求的認知都是來自部落智慧而非書本式的課外讀物,自然而然對閱讀並不感到興趣。而這一切都是在做中學,並非像教科書先給予我們預防性的知識,這都是與部落學習差異處。<br>部落與補習班的距離,以及家中所可以提供的資源性,甚至部落的師資再再都展現部落學生在面對城鄉差距間學生的弱勢出外就讀後,人際相處模式或課業教與學的不同,所需獨立面對、承擔,甚至改變的各種習慣都是需要長時間調適的,並不若外界想像的容易,而這些弱勢還層遞著原住民世世代代對gaga生活規範的價值觀,何謂人生的價值,因此才造就中輟。<br>沒有祭典的部落,gaga的概念由傳統價值觀濡化基督宗教價值觀,例如,男女關係的保守,以及努力遵守gaga的人可以通過彩虹橋(今為基督教天堂),使得他們不想汲汲營營於書中的智慧,反而以遵守傳統規範為生活要點。這是源於過去歷史故事的集體記憶。而過去對人生的價值觀是人雖勤勞工作,但究竟不是主宰,一切耕耘的成果猶待神的賜予,所以在盡本份後,認為人事盡矣,其他的就只有期待神的裁判了。對部落社會和宇宙觀的典範都需遵守,尤其是兩性間更有嚴格的行為準則,對這些典範和準則如有違犯,也就是迫害整個群體的制序,違害全體安全,因此遵守人與人之間的一切準則,是其重要價值觀念所在。<br>這樣種種的價值觀,都是與社會大眾價值觀不同的。因此如何看見部落價值與主流價值的不同,進而幫助原住民學生可以肯定自己生活環境中,所賦予的價值觀,並在主流社會中自信的成長,是本論文的研究目的。筆者並企圖理清原住民之所以是原住民,不單單是因為血緣,更重要的是代代相傳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來自家庭、同儕及部落。本篇論文所寄望的是幫助學校師長,連結原住民中輟原因的起源,進而看見多元文化的世界觀。<br>本研究已中輟學生訪談為主,也嘗試經由訪談部落學生的老師、家長和同學,以及部落中的耆老,企圖聯結受訪者對孩子的成敗歸因與中輟生的自我歸因之間的關係,以大致推論碧候部落原住民學生中途輟學的原因。研究的結果將可供關心原住民學童教育之家長、學校老師及教育單位參考。
    Over the past years, a lot of discussions have specially targeted on aboriginal dropouts. Because of many unfavorable factors, aboriginal students have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s. Compared with Han students, they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drop out of school. However, few papers focus on aboriginal college dropouts. Such essays simply argue how to resolve their learning problems and call them back to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system. I think otherwise. In their tribes, aboriginal students are cultivated and affected by its surroundings and its norms. They are influential but invisib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What matters for aboriginal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genealogy but also the values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working on my paper, I aim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at aboriginal students learn from their tribes and learning models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My thesis takes dropouts of Pi-hou Tribe as an example and investigates such factors as tribal economy, family education, peer relationships, religious beliefs, and traditions learning. My study builds upon attribution theory, orients towar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adopts semi structu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so as to explore Pi-hou-Tribe case. Finally, this paper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ose who are concerned with aboriginal dropouts in view of schooling education an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studies on related issu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小島道由
    1996[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山輔工作白皮書編撰小組
    1998山輔工作白皮書。台中: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牧處。
    中國生產力中心
    2005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九十三學年度。
    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6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九十四學年度。
    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台灣省諮議會編印
    1999國中階段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研究。南投市:台灣省諮議會。
    布萊德夏 Bradshow John
    1993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臺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布爾狄厄Piere Bourdieu
    1970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La Reproduction:Elements pour une theorie du systeme d’ enseignement , Les Editions de Minuit.中國北京:商務印書館。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4 九十三年臺灣原住民就業狀況調查與政策研究─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邱天助
    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市:桂冠圖書。
    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
    1963 南澳的泰雅人(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五。
    李亦園、石磊、阮昌銳、楊福發等
    1964 南澳的泰雅人(下冊)台北。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之六。
    李亦園
    1966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
    198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安妮
    2004原住民婦女權益保障政策與實施之規劃研究。
    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吳天泰、張雯、周梅雀等
    2002 教育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
    周新富
    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 。台北:心理出版社。
    朋尼維兹Patrice Bonnewitz
    2003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台北:麥田出版社。孫智綺譯。
    森丑之助
    1917台灣番族誌第一卷。台北:台灣舊慣調查會。
    洪泉湖
    1999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柯華葳
    1993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許木柱
    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
    高淑芳、裘友善、陳惠邦等
    1999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八十七學年度。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高淑芳、裘友善、陳惠邦等
    2000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八十八學年度。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高淑芳
    2001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八十九學年度。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高淑芳、裘友善
    2002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九十學年度。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3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九十一學年度。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04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報告:九十二學年度。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夏建中
    1997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
    2005認識真教會。初級班教材。第一學年第二季。台中市:腓利門。
    章勝傑
    2003中輟現象的真實與建構:一些討論與反省。台北:心理出版社。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
    1988[1934]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研究室調查。東京都:凱風社。
    基辛Keesing, Roger M.
    1989文化人類學。張恭啟,于嘉雲編譯。台北市 : 巨流出版社。
    教育部
    2003各國中途輟學學生現況與輔導措施:兼論我國中途輟學生復學輔導政策過去與未來。台北市:教育部。
    郭靜晃
    2001中途輟學青少年之現況分析及輔導。台北市:洪葉文化。
    莊英章、許木柱、潘英海
    1992文化人類學(下冊)。台北:空中大學。
    曾世杰
    2004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森泉
    2000原住民教育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揚智文化。
    黑帶.巴彥
    2002泰雅人的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縣竹北市:
    竹縣文化局。
    赫屈原Elvin Hatch
    1984[1981]人與文化的理論黃應貴,鄭美能編譯。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瑪格莉特米德Mead Margaret
    2000[1949]薩摩亞人的成年Coming of Age in Samoa: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Primitive Youth for Western Civilization.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1992 [1939] 新幾內亞人的成長Growing up in New Guinea: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imitive education. New York:W. Morrow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維特.巴諾Barnouw Victorjo
    1979[1972]心理人類學:文化與人格之研究Culture and Personality許木柱、瞿海源譯。台北:黎明出版社。
    碧候社區發展協會編
    2002碧候資源調查報告。宜蘭縣:南澳鄉公所。
    廖守臣
    1998a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1998b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編
    1997[1938]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第一冊(原名:理蕃誌稿)陳金田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
    199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宣教史。台北:總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
    霍華德Howard, Michael C.
    1997文化人類學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李茂興、藍美華譯。臺北市:弘智文化。
    謝順道
    1998五大教義釋疑。台中市:腓利門。
    藤崎濟之助
    1930臺灣蕃族。東京:安久社。
    露絲.潘乃德Ruth Benedict
    1976[1934] Patterns of Culture. Boston:Houghton Mifflin文化模式。黃道琳譯。台北市:巨流。
    (二)期刊論文
    Swanson,Allen
    1977台灣的獨立宗教。《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林志平主編。台北:宇宙光。頁245-273。
    王明珂
    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1月
    王梅霞
    2003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台灣人類學刊》第一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77-104。
    江文吉
    1990屏東縣原住民學童多元智能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天順
    2000[1965]太魯閣族傳教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
    台南市:新樓書局。
    折井博子
    1980泰雅族噶噶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
    沈明仁
    1999從授狩獵文化中的gaga談泰雅族人的生活。《原住民教育研究》第2期。頁181-196。
    岡田謙
    1949アタイヤル族の社會構成《戶田貞三博士還曆祝賀紀念論文:現代社會學諸問題》。東京。
    李亦園
    1962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人超自然信仰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46。
    1979社會文化變遷中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央研究案民族學研究集刊》第48期。
    林明芳
    2000泰雅族學童國語及數學學習式態之探究——以翡翠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官秀珠
    2005航向彩虹高中的敘事之葦:南澳泰雅族少年獵人群像與疊影。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林秀美
    1995學校教育與文化傳承之探討:以烏來社區之教育民族誌研究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林家屏
    2001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林靜宜
    1998學校、傳統與社區:以一個排灣族國小為例的探討。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吳天泰、張雯、周梅雀等
    2002由多元文化觀點看原住民母語教學的推展 《教育人類學》。台北:五南圖書。頁145-147。
    吳宜貞、黃秀霜
    1998認字薄弱群體之閱讀能力及相關變項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6期。203-224。
    吳福蓮
    2000從文化觀點看原住民教育《族群互動與泰雅族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花蓮: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
    吳燕和
    1963泰雅兒童的養育與成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16期。163-211。
    邱韻芳
    2004祖靈、上帝與傳統—基督長老教會與Truku人的宗教變遷。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唐文儀
    1998花蓮縣國民小學學生教室行為與教師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東華大學教育所。
    徐麗球
    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閱讀能力亞型探討。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騰嶽
    2002分裂的民族與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與分裂。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高萬金
    2003論泰雅爾族gaga的生態倫理:從馬告國家公園共管機制談起。《玉山神學院學報》第10期。頁71-91。
    張玉英
    2005臺灣不同語族教樣文化的語用比較—以泰雅語族語閩南語族為例。
    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鄭泰安
    1992社會文化因素與輕型精神症狀-泰雅和阿美兩族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1期。頁133-160。
    郭文般
    1985台灣光復後基督宗教在山地社會的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郭玉婷
    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模式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仲容
    1995 國小學童注意力、認知風格、閱讀策略覺識與其國語文閱讀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秀光
    2000成功阿美的教會活動及其教育意義。
    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雯錚
    2003都市原住民之遷徙與回流。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慶娟
    198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
    張坤鄉
    1997 原住民國中生中途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
    曾世杰
    1996閱讀歷程成分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會編。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會。
    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之工作記憶、聲韻處理能力與唸名速度之研究《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斷》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頁5-28。
    曾靜瑛
    2002泰雅族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
    猶浩彼厚
    2002 Gaga--ATayal種族倫理的研究並淺談它在今日原住民教會中之應用《玉山神學院學報》第9期。頁123-158。
    陳玉明
    1990山地族群國中生之自我觀念、教育及職業抱負與父母管教態度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
    陳怡璇
    2001溢出常軌之後~中輟生的生涯與自我認同議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
    陳宜雯
    2005九年一貫國語文教科書第一學習階段寫作教材與寫作能力指標之分
    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黃宣衛
    1980傳統社會與西洋宗教: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思與言》第18卷1期。
    黃恩霖
    2002改宗、世俗化與復振:一個都市真耶穌教會的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游進昌
    1999國小兒童圖畫書原住民內容之分析及國小非原住民學生的原住民知
    識與原住民印象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陳德正
    2003從文化脈落的教育主體談原住民學生之學習適應:以蓮邊國中的
    德魯固學生為例。東華大學教育所。
    黑帶.巴彥
    1998祖先的腳蹤。發表於「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期末發表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12月19日。
    黃國超
    1990「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清華大學人類學
    研究所。
    陳國樑
    2005都市原住民高中學生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桃園縣朝陽國中為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董芳苑
    1987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認識。《宗教世界》。第九卷第一期。台北市:財團法人宗教世界雜誌社/弘化總院。頁29-33
    楊森富
    2001 臺灣真耶穌教會史略及發展原因分析。《臺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四期。頁87-16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
    1932南澳蕃移住計畫其の後の狀況。<理蕃の友>。
    昭和七年十月一日。第4版。
    潘英海
    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 : 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莊英章、潘英海合編。台北:中研院民族所。。頁235-256
    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99-319。
    2006多元政策下的台灣原住民教育:一個人類學的觀察與觀點。《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暨南大學。頁2-5。
    劉清約
    1999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適應與原住民教育。《原住民教育》洪泉湖編。台北:師大書苑。頁91-110。
    賴瑞芳
    2002影響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正向角色建構之因素: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謝世忠
    2004少年婚、文化、與傳統力量:ㄧ個花蓮太魯閣部落的例子《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謝佩均
    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屏東師範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慈慧
    1999站在離島教育的十字路口:記小琉球之人種志教育研究報告。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郁心
    2002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
    鍾郁芬
    1995南澳山地之聚落發展--從清代至光復後。
    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蕭逸維
    2006大專原住民學生中輟復學及學校生活與其學校生活適應。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顏國樑
    2001「台灣地區原住民族籍學生升學優待辦法」修正的重要內涵、特色及建議《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3期。頁136-148。
    譚光鼎、林明芳
    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童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第四十八輯第二期。頁233-236。
    譚光鼎、郭玉婷
    2002 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十卷三期。頁149-165。
    二、外文參考書目
    Boocock , S.S.
    1980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2nd edition. Boston:Houghton Mifflin.
    Bourdieu. Pie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G..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241-260.Connecticut:Greenwood.
    1989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R. Nice,Trans).London:Rout:ledge.
    Bourdieu Piere&Champagne Piere
    1999 Outcasts on the inside,The weight of the world : Social suffering in contemporary society.Cambridge:Polity Press.Pp.249.
    Hansen, J. F.
    1979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Human Learning: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Englr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Spindler, G. D.
    1963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an Overview. In Education and Culture: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G. D. Spindler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74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in 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 G. Spindler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三、網路資料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
    2004 <以民族教育扭轉原住民學生教育的弱勢>第五屆原住民國際人才培訓手冊。http://www.ced.ncnu.edu.tw/menu-6/2/documents/940330/940330_a.doc。檢索日期:2007年6月3日。頁4。
    台灣縣市全圖
    http://rural.swcb.gov.tw/countryside/countryside.asp
    檢索日期:2007年7月26日。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5<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九十四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行政院研考會93年9月1日,會綜字第09300207062號函頒http://www2.apc.gov.tw/official/govinfo/report/94%E5%B9%B4%E5%BA%A6%E6%96%BD%E6%94%BF%E8%A8%88%E7%95%AB.doc。
    檢索日期:2007年5月13日。
    宜蘭鄉鎮全圖http://twinfo.ncl.edu.tw/tiqry/hypage.cgi?HYPAGE=local/map.hpg&graph_id=10002檢索日期:2007年7月26日。
    南澳鄉行政分布圖
    http://www.nanao.e-land.gov.tw/A/A0101.htm檢索日期:2007年7月26日。
    浦忠勇
    2001<升學母語條款二度剝削原住民學生>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20010411.htm。
    檢索日期:2004年6月17日。
    教育部
    2006<95年9月8日修正發布「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第3條條文修正案。http://epaper.edu.tw/news/950920/950920c-1.doc。
    檢索日期:2004年6月13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1259003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590032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9003201.pdf68KbAdobe PDF21024检视/开启
    59003202.pdf193KbAdobe PDF26222检视/开启
    59003203.pdf207KbAdobe PDF21072检视/开启
    59003204.pdf3099KbAdobe PDF21772检视/开启
    59003205.pdf3099KbAdobe PDF23474检视/开启
    59003206.pdf712KbAdobe PDF21990检视/开启
    59003207.pdf717KbAdobe PDF22025检视/开启
    59003208.pdf703KbAdobe PDF22090检视/开启
    59003209.pdf426KbAdobe PDF21319检视/开启
    59003210.pdf3100KbAdobe PDF22104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