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59825      Online Users : 97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90


    Title: 明清穆斯林漢文著述中的性別觀
    Authors: 劉俐廷
    Contributors: 張中復
    劉俐廷
    Keywords: 明清
    穆斯林
    漢文著述
    性別觀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8 10:40:30 (UTC+8)
    Abstract: 自明代中葉開始,伊斯蘭教在中國出現了嚴重的信仰危機,為了解決教義不彰的困境,讓伊斯蘭教能夠在中國生存發展,在西北地區興起了經堂教育,在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和雲南,許多許多穆斯林學者紛紛以漢文著書立說,這些著作多以闡釋伊斯蘭教義、教法和宗教哲學為主,在回族知識界稱為「漢克塔布」來閱讀。這些學者不僅具有豐富的宗教學養,還具有深厚的儒學造詣,甚至兼通佛、道思想,是博通四教的「回儒」,其中以王岱輿、馬注、劉智和馬德新四人最為重要,他們被當今學術界稱為中國伊斯蘭教的「四大經學家」或「四大著作家」。
    穆斯林漢文著述因受到伊斯蘭教義和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雙重制約,明清穆斯林學者在建構「以儒釋伊」的性別理論時,在與儒家相合的地方採取附會儒家的方式,但在面臨與儒家不同的地方,則堅持伊斯蘭教的原則,例如他們雖然認同儒家的五倫,但卻將人倫秩序作了更改,把夫婦關係置於人倫秩序的首位;反對儒家的貞節觀,主張寡婦再嫁;在兒女生育教養方面,反對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作法,主張男女同等愛護養育;肯定男女同質,但卻嫁接了「夫為妻綱」的信條,將丈夫的地位神聖化;反對中國社會「妻妾型」的多妻制,主張丈夫在各方面應該平等對待自己的眾多妻室。
    從穆斯林漢文著述中關於性別的論述,可以看出這實是明清穆斯林學者對於理想的婦女典範的形塑,尤其是他們藉由聖人時代傑出、優秀的女性,例如聖妻赫底徹、阿依莎,聖女法土默…等人的言行事蹟,並依據主流文化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規範,經過不斷地修改、潤飾和現代化,建構他們理想的婦女形象和典範。
    在漢文著述中同時也反映了穆斯林學者所建構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即男女有別、處處防嫌,他們依據伊斯蘭教深閨制度和儒家文化「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範,建構其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所以他們在漢文著述中一再地反覆引用穆聖之女法土默「見瞽目而避之」的事蹟做為論證「男女之防」的理論基礎。
    由於許多漢文著述被各地清真寺收為經堂的教材,教授經生,明清穆斯林學者所建構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和對婦女典範的形塑,這套理論勢必會透過經堂教育在穆斯林社會中傳播。從現實意義上來看,穆斯林漢文著述中的性別觀確實有其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它反映著明清時期少數的中國穆斯林知識份子所建構理想的兩性關係模式,筆者認為漢文著述性別觀的影響層面僅限於少數的菁英階層,對絕大多數處在社會中下層的穆斯林群眾而言,所產生的影響相當地有限。
    Reference: 一、史料
    01 《明憲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3年。
    02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3年。
    03 《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3年。
    04 《大清仁宗睿(嘉慶)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3年。
    05 《大清穆宗毅(同治)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民國53年。
    06 [明]《大明律集解附例》,台北:學生書局,民國59年。
    07 [明]宋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
    08 [宋]岳珂,《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09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0 [明]陳善等修,《杭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11 [清]張伯魁,《甘肅省徽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嘉慶十四年刊本。
    12 [宋]鄭思肖,《鐵函心史》,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5年。
    13 [清]顧炎武,《日知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5年。
    二、中文專書
    01 丁國勇點標,《海南甘蕉蒲氏家譜》,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02 山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國回族教育史論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1年。
    03 中國回教協會,《古蘭經中文譯解》,台北:中國回教協會,民國89年再版。
    04 水鏡君、瑪利亞‧雅紹克,《中國清真女寺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05中國伊斯蘭教研究文集編寫組,《中國伊斯蘭教研究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06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年。
    07 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08 方剛主編,《兩性詞語新典》,永和市:上游出版社,2000年。
    09 王雅各,《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10 [明]王岱輿著,余振貴點校,《正教真詮‧清真大學‧希真正答》,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1 王鳳華、賀江平等著,《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2 王紹璽,《小妾史》,(台北:華成圖書諸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3 [明]王士性,《王士性地理書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4 [清]王邦璽,《貞石山房奏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15 D.L.卡莫迪著,宋立道譯,《婦女與世界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6 甘肅民族研究所編,《伊斯蘭教在中國》,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 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 白壽彝,《中國伊斯蘭史存稿》,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 白壽彝,《民族宗教論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20 田真,《世界三大宗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1 [摩洛哥]伊本‧白圖泰著,馬金鵬譯,《伊本‧白圖泰游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 [清]伍子先,《修真蒙引》,北京牛街清真書報社藏板,民國10年重鐫。
    23 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24 余振貴、楊懷中,《中國伊斯蘭文獻著譯提要》,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25 [清]余浩洲,《真功發微》,民間自印版本,出版年不詳。
    26 沙宗平,《中國的天方學——劉智哲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7 [美]希提著,馬堅譯,《阿拉伯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年。
    28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濟高、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1983年。
    29《李贄研究參考資料(第一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5年。
    30 李興華等著,《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31 李興華、馮今源編,《中國伊斯蘭教史參考資料選編(1911-1949)上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
    32 李新燦,《女性主義關照下的他者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33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34 沈家本,《明律目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
    35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 努爾曼‧馬賢、依卜拉欣‧馬效智,《伊斯蘭倫理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37 何喬遠,《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38 何克儉、楊萬寶編著,《回族穆斯林常用語手冊》,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 阿立‧蔣敬博士編譯,《穆斯林婦女叢談》,內部資料,2003年。
    40 [明]金天柱著,海正忠點校、譯注,白話譯注《清真釋疑》,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
    41 金吉堂,《中國回教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42 金宜久,《伊斯蘭教的蘇非神秘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43 林松、和龑,《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
    44 周燮藩、沙秋真,《伊斯蘭教在中國》,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
    45 姜耀賓,《中國妻妾》,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46 郁蘇福‧格爾則威博士著,哈吉穆罕默德‧艾敏馬恩信譯,《論伊斯蘭教律中的合法事物與非法事物》,International Islamic Federation of Student Qrganisation,1989年。
    47 徐鳳文、王昆江,《中國陋俗——二千年「國粹」流行史》,台北:實學社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48 勉維霖主編,《中國回族伊斯蘭宗教制度概論》,銀川:寧夏出版社,1997年。
    49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50 [清]唐晉徽等著,《清真釋疑補輯》,民間自印版本,出版年不詳。
    51 納‧阿‧曼爾編,陳克禮譯,《聖訓之冠》,台北:中國回教協會,民國七十七年。
    52 [清]馬注著,郭璟、孫滔、馬忠校注,《清真指南》,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53 馬平、賴存理,《中國穆斯林民居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54 馬平,《回族心理素質與行為方式》,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55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銀川:寧夏出版社,2000年。
    56 馬建石、楊育棠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1992年。
    57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
    58 馬明道,《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台北:中國回教文化教育基金會,民國73年。
    59 馬金鵬譯,《伊本‧白圖泰遊記》,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
    60 [清]馬德新撰,楊永昌、馬繼祖標注,《四點要會》,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61 秦惠彬,《伊斯蘭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62 孫昌武,《中國佛教文化序說》(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
    63 孫振玉,《明清回回理學與儒家思想關系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64 孫尚揚,《明末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和衝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65 高占福,《西北穆斯林社會問題研究》,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1年。
    66 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7 莊景輝編校,《陳埭丁氏回族宗譜》,香港:綠葉教育出版社,1996年。
    68 郭興文,《中國傳統婚姻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69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70 陳一筠主編,《婚姻家庭與現代社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年。
    71 陳江,《百年好合:中國古代婚姻文化》,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72 陳克進,《婚姻家庭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
    73 陳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74 陳樂基主編,《中國南方回族清真寺資料選編》,貴陽:貴州出版社,2004年。
    75 陳清輝,《李卓吾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76 梁向明,《劉智及其伊斯蘭思想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77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78《婦女辭典》編寫組,《婦女辭典》,出版地不詳:求實出版社,1990年。
    79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黃土高原上的伊斯蘭一一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九十二學年度中國大陸西北穆斯林社會田野調查隊研究報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2004年11月,未出版。
    80 馮爾康,《古人生活剪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8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2年。
    82 散伊德‧薩比格原著,穆斯林青年翻譯組譯,《伊斯蘭的婚姻制度》,內部資料,2001年。
    83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84 張文德,《中亞蘇非主義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85 張希坡,《中國婚姻法立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86 張樹棟、李秀領,《中國婚姻家庭的談嬗變》,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87 張承志,《心靈史——揭開哲合忍耶的聖域之謎——被阿拉遺忘的民族》,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7年。
    88 張中復,《清代西北回民事變——族群文化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89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90 楊惠云主編,《中國回族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91 [英]萊斯利著,楊大業譯,《伊斯蘭漢籍考》,北京:出版社不詳,1994年。
    92 湯兆云,《當代中國人口政策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
    93 傅統先,《中國回教史》,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94 楊惠云主編,《中國回族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
    95 楊懷中、余振貴,《伊斯蘭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96 楊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97 篩海‧瓦利丁‧穆罕默德彙編,賽爾德‧伊布拉欣‧趙連和翻譯,《聖訓明燈》,臨夏:甘肅省臨夏市穆斯林文化服務中心,2003年。
    98 寧夏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清代中國伊斯蘭教論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99 葛壯,《伊斯蘭教與中國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100 [美]瑪格麗特‧米德著,宋踐等譯,《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101 [清]趙燦著,楊永昌、馬繼祖標注,《經學係傳譜》,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02 樓宇烈,《中外宗教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3 [梁]慧皎,《高僧傳初集》,台北:台灣印經處,1958年。
    104 劉俊餘、王玉川合譯,《利瑪竇中國傳教史》,台北:光啟出版社,1986年。
    105 [清]劉智著,張嘉賓、都永浩點校,《天方典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6 [清]劉智,《天方至聖實錄》,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4年。
    107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年。
    108 劉一虹,《回儒對話——天方之經與孔孟之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109 劉霓,《西方女性學——起源、內涵與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110 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國68年。
    111 蔡文輝、李紹嶸,《簡明英漢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112 鄧辛未,《中共計畫生育的分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
    113 謝路軍主編,《宗教辭典》,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114 謝海平,《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
    115 [清]藍煦,《天方正學》(清真書報社印,民國14年),收入周燮藩主編,《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92.清真大典》,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116 魏國英主編,《女性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117 羅香林,《蒲壽庚傳》,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國44年。
    118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南京:鳳凰出版發行,2005年。
    119 顧裕錄,《中國天主教的過去和現在》,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89年。
    三、中文期刊
    01丁宏,〈談回族研究中的性別意識〉,《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頁102-105。
    02丁宏,〈伊斯蘭教的婦女觀〉,《中國宗教》,年第34期,頁-。
    03丁俊,〈伊斯蘭視閥中的文明對話與全球倫理〉,《回族研究》,2006年第1期,頁38-43。
    04 丁克家、余葶,〈試論蘇非主義與經堂教育的關係及其流變〉,《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頁166-169。
    05 丁克家,〈漢文譯著:回儒對話歷史與現實的文本資源〉,《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頁22-25。
    06 丁國勇,〈西北地區回族女子教育概況〉,《回族研究》,1996年第3期總第23期,頁48-55。
    07 王東平,〈清代回疆婚姻制度研究〉,《漢學研究》,2000年第18卷第1期,頁187-207。
    08 王建平,〈論十八世紀初的雲南格蘭岱教案〉,《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頁89-99。
    09 王微,〈淺析佛教和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差異〉,《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5期,頁41-45。
    10 王曉燕,〈論回族婚姻及「女子不外嫁」婚俗〉,《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57-62。
    11 仇王軍,〈回族伊斯蘭教在中國化過程中對佛教的吸收和批判〉,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12 仇王軍,〈王岱輿對佛教的批判〉,《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45-51。
    13 水鏡君,〈淺談女學、女寺的興起與發展〉,《回族研究》,1996年第1期,頁51-59。
    14 毛巧暉,〈山西省長治市回族女寺調查研究一一以長治市回族聚居區「三道營」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頁132-136。
    15 [美]白蓓莉著,吳海鴻譯,〈中國穆斯林婦女問題探析〉,《回族研究》,1995年第4期,頁56-63。
    16 江波、費翔,〈臨夏穆斯林「女學」研究〉,《西北史地》,1995年第3期,頁75-84。
    17 伍貽業,〈從撒馬爾罕到中國南京——一個穆斯林家族對中國儒家文化的適應〉,《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頁42-44。
    18 [新加坡]李焯然,〈明代穆斯林的漢文著述與儒家思想〉,《回族研究》,2006年第2期,頁5-10。
    19 李興華,〈關於漢文伊斯蘭教碑文搜集整理出版的問題〉,《回族研究》,1994年第2期,頁40-48。
    20 李琅毓,〈就明清穆斯林之漢文著述探討當時之中國伊斯蘭思潮〉,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4年。
    21 杜芳琴,〈明清貞節的特點及其原因〉,《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頁41-45。
    22 杜維明,〈文明對話的發展及其世界意義〉,《南京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頁34-44。
    23 杜維明,〈文明對話與儒學創新〉,《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頁21-24。
    24 何玉紅,〈明清時期伊斯蘭教中國化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25 呂耀軍,〈中國伊斯蘭哲學中的人性論與「以儒詮經」〉,《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頁32-35。
    26 林麗月,〈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敘及其文化意涵〉,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頁1-24。
    27 金宜久,〈蘇非派和漢文伊斯蘭教著述〉,《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頁100-109。
    28 金宜久,〈王岱輿著作的思想結構〉,《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48期,頁14-19。
    29 金吉堂,〈王岱輿阿衡傳〉,《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4期,頁78。
    30 周燮藩,〈蘇非主義與明清之際的中國伊斯蘭教〉,《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23-34。
    31 周建新,〈回族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族際族內通婚〉,《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頁52-56。
    32 吳瓊媚,〈清代台灣「妾」地位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3 虎有澤,〈禮縣回族地域內婚調查發微〉,《回族研究》,1997年第4期,頁85-88。
    34 哈正利,〈回族與科舉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1993年第3期,頁66-69。
    35 南文淵,〈回族伊斯蘭教政治思想的演變〉,《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頁79-86。
    36 姚繼德,〈回儒對話:雲南伊斯蘭學派個案的歷史考察〉,《思想戰線》,2006年第5期,頁37-42。
    37 馬明良,〈伊斯蘭教與穆斯林性文化〉,《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頁93-96。
    38 馬明良,〈穆斯林生理衛生與心理衛生觀念初探〉,《回族研究》,2001年第3期,頁47-51。
    39 馬明良,〈「以儒詮經」活動及其對當代文明對話的啟示意義〉,《回族研究》,2005年第4期,頁101-105。
    40 馬玲豔,〈城區回族婚姻制度的比較研究——以西寧和昆明為例〉,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41 馬亞萍,〈淺談伊斯蘭教的婚姻觀〉,《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頁47-52。
    42 馬強,〈歷史上漢族學人對伊斯蘭教認識之演變——兼議伊斯蘭教的中國化〉,《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頁34-39。
    43 馬雁兵,〈穆斯林婦女的楷模一一法圖麥〉,《中國穆斯林》,2003年第5期,頁28-29。
    44 馬建霞,〈淺談伊斯蘭法婚姻制度〉,《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年第7期,頁13-14。
    45 馬平,〈西北回族的性別回避與禁忌〉,《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95-102。
    46 馬平,〈回族民族內婚姻制度探析〉,《回族研究》,1995年第3期,頁39-47。
    47 馬東平,〈論伊斯蘭教法之婦女觀〉,《甘肅省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52-53。
    48 馬東平、周傳斌,〈回族節日民俗及其社會功能〉,《甘肅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頁70-72。
    49 馬東平,〈臨夏市八坊回族婦女社會勞動現狀調查〉,《西部大開發與回族學展望》(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359-369。
    50 馬麗蓉,〈西方傳媒語境中伊斯蘭婦女問題文化辨析〉,《回族研究》,2005年第4期,頁5-12。
    51 馬馭方,〈社會使命缺失下的阿校教育〉,《閱讀引擎》,2004年夏季,頁59-61。
    52 納麒,〈文明對話「三部曲」:差異、碰撞與整合——兼論中國「回儒」對話的歷史軌跡〉,《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頁136-141。
    53 高占福,〈論中國伊斯蘭教的門宦〉,《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頁76-81。
    54 高桂英,〈伊斯蘭教與寧夏回族婦女問題〉,《回族研究》,1995年第2期,頁54-62。
    55 敏文杰譯,〈穆斯林婦女的楷模——法蒂瑪〉,《中國穆斯林》,2001年第4期,頁31-32。
    56 崔依蘭主持,〈婦女研究室午間座談會——婦女兩性研究的方法論「八十二年三月份子題:人類學」〉,《婦女研究通訊》,1994年第31期,頁26-27。
    57 許永璋,〈伊本‧白圖泰與泉州〉,《阿拉伯世界》,2002年第1期,頁50-51。
    58 許敏華,〈明清時代金門傳統婦女家庭生活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59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頁35-62。
    60 郭松義,〈清代婦女的守節和再嫁〉,《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1期,頁124-132。
    61 郭成美,〈鄂拖曼與回回拜佛堂〉,《中國回教》,1993年第225期,頁12-15。
    62 陳廣勝,〈宋代生子不育風俗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1期,頁138-143。
    63 程琴,〈花兒中的女性和女性的花兒〉,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64 [日]曾我部靜雄著,鄭清茂譯,〈溺女考〉,《文星》,第10卷第1期,頁52-57。
    65 華濤,〈文明對話:中國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對話〉,《回族研究》,2002年第4期,頁38-43。
    66 張中復,〈回族現象觀察的「點」與「面」——從三本回族調查資料的研究取向談起〉,《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頁60-65。
    67 楊文炯,〈穆斯林學者眼中的儒教與孔子——回儒對話:基於文化自覺之上的文明對話〉,《孔子研究》,2005年第2期,頁43-55。
    68 楊文炯,〈女學:經堂教育的拓展與文化傳承角色重心的位移一一以蘭州、西安、臨夏調查為個案〉,《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頁25-31。
    69 楊忠東,〈《天方性理》與蘇非神秘主義〉,《新疆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頁86-90。
    70 楊豔娟,〈明代女性貞節觀研究——明代通俗小說管窺〉,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年。
    71 楊志玖,〈元代回回人的社會地位〉,《回族研究》,1993年第3期,頁7-9。
    72 楊懷中,〈不背乎教,亦不泥乎教——明代回族讀書人〉,《回族研究》,1993年第3期,頁7-9。
    73 楊懷中,〈中國歷史上伊斯蘭文化的四次高潮〉,《回族研究》,1994年第1期,頁4-19。
    74 趙建群,〈清代「溺女之風」述論〉,《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頁96-101。
    75 趙子瑩,〈明清中國回民的經堂教育〉,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76 趙春肖,〈西寧地區的清真女學〉,《攀登》,2005年第1期,頁107-110。
    77 蔡源林,〈從王岱輿的「三一」說論伊斯蘭與儒家傳統的對話〉,收入劉述先、林月惠主編,《當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頁297-335。
    78 蔡源林,〈從中伊文明對話的角度論明清之際「回儒」的經堂傳統〉,收入黃俊傑主編,《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一)》(台北:喜馬拉雅研發基金會,民國95年),頁309-340。
    79 談譚,〈明末清初回族伊斯蘭漢文譯著興起的原因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頁115-128。
    80 劉菊英,〈海南回族穆斯林的Nikah〉,《海南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頁33-38。
    81 劉育成,〈伊斯蘭的婦女觀:傳統與現代〉,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82 劉靜貞,〈殺子與溺女——宋人生育問題的性別差異〉,收入《中國婦女史論集五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頁163-174。
    83 劉靜貞,〈宋人生子不育風俗試探——經濟性理由的檢討〉,《大陸雜誌》第88卷第6期,頁19-41。
    84 劉太玲,〈試析「回族女子不外嫁」習俗〉,《當代經理人》,2005年 第17期,頁172-173。
    85 鄭文泉,〈論劉智哲學的伊斯蘭性〉,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
    86 鄭麗雪記錄,〈午間座談會(五)——婦女研究或兩性研究?〉,《婦女研究通訊》,1992年第28期,頁25-40。
    87 錢杭,〈李贄與利瑪竇的幾次見面〉,收入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學林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三集,頁92-97。
    88 蕭倩,〈清代江西溺女狀況與禁誡文〉,《史林》,2001年第1期,頁63-68。
    89 蕭啟慶,〈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漢學研究》,第18卷第1期,民國89年,頁101-126。
    90 羅萬壽,〈試析中國伊斯蘭哲學中的「真一」論〉,《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頁181-193。
    91 羅萬壽,〈試析中國伊斯蘭教的倫理思想〉,《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頁72-78。
    92 羅萬壽,〈劉智和他的三「天方」書〉,《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頁167-176。
    93 羅映光,〈對佛教、基督教及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及其本土化的思考〉,《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78-81。
    四、英文資料
    01 Mead, Margaret,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35.
    02 Donald Daniel, Leslie, Islamic literature in Chinese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books, authors and associates, Canberra: Canberra 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 1981.
    03 Maria Jasschok and Shui Jingjun, The History of Women’s Mosques inChinese Islam: A Mosque of Their own, London: Cuezon Press, 2000.
    04 LAN LINI藍麗妮, Leading Their Sisters in Faith—Chin’s Women Lmams and Women’s Mosques中國的女阿訇和清真女寺, Women of China, 2005年第12期, pp46-49.
    五、網站資料
    01 中國人口網 http://www.chinapop.gov.cn/index.htm
    02 甘肅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委員會 http://www.gsjsw.gov.cn/
    03 新華網 www.gs.xinhuanet.com
    04 Wikipedia維基百科 http://0rz.tw/712wA
    05 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官方網站 http://www.tdql.cn/index_ch.asp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90259015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0259015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9015301.pdf41KbAdobe PDF2791View/Open
    59015302.pdf117KbAdobe PDF2874View/Open
    59015303.pdf104KbAdobe PDF21039View/Open
    59015304.pdf99KbAdobe PDF2985View/Open
    59015305.pdf216KbAdobe PDF21473View/Open
    59015306.pdf613KbAdobe PDF23675View/Open
    59015307.pdf534KbAdobe PDF22891View/Open
    59015308.pdf635KbAdobe PDF21901View/Open
    59015309.pdf500KbAdobe PDF21775View/Open
    59015310.pdf503KbAdobe PDF21643View/Open
    59015311.pdf127KbAdobe PDF21394View/Open
    59015312.pdf184KbAdobe PDF21538View/Open
    59015313.pdf160KbAdobe PDF2128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