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52839      Online Users : 86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55


    Title: 察合台汗國的伊斯蘭化
    Islamization in the Chaghatai Khanate
    Authors: 楊莒妤
    Yang, Chu-Yu
    Contributors: 劉義棠
    Liu, Yi-Tan
    楊莒妤
    Yang, Chu-Yu
    Keywords: 察合台汗國
    伊斯蘭化
    蘇菲主義
    德爾威什
    蘇菲教團
    和卓家族
    Chaghatai Khanate
    Islamization
    Sufism
    Darvish
    Sufi Dariq
    Khwadja Family
    Date: 1997
    Issue Date: 2009-09-18 10:35:10 (UTC+8)
    Abstract: 蒙古西征後建立了欽察、察合台、窩闊台及伊兒等汗國,在這些汗國的境內包含了伊斯蘭的兩河流域、中亞地區、波斯地區、小亞細亞、欽察草原等地,周遭受伊斯蘭文明的包圍;蒙古四大汗國中欽察、伊兒汗國相繼皈依伊斯蘭教,察合台汗國是蒙古支裔中最晚皈依伊斯蘭教者(窩闊台汗國後來併入察合台汗國),伊斯蘭教在察合台汗國的盛行與察合台汗的大力提倡,汗國內貴族勢力的依附,及中亞蘇菲教團的蓬勃發展有很密切的關係。
    本論文探討察合台汗國因地理環境變遷,蒙古傳統封建游牧制度逐漸趨向綠洲農牧城市商業社會,使生活文化產生截然不同的改觀,草原游牧民族常因本身力量的消長﹐而向城郭農業地區尋求支援﹐在其向農業城廓生活靠攏或轉化時﹐使原本的生活型態﹑經濟模式﹑政治制度及宗教文化﹐進行必要的改變和調適﹐藉以配合生存環境的特殊性。
    察合台汗國的汗權消長﹐成為觀測大汗權力虛實的指標﹐所以初期察合台汗位的變動﹐是在驗證大汗權力落實的範圍﹐一旦汗位繼承人選脫離了中央大汗的操控後﹐汗國成為內部勢力爭逐的競技場;察合台汗國在這塊結合草原﹑綠洲與河谷的版圖上﹐不斷交互上演草原游牧與農業綠洲生活型態的拉鋸及地方貴族勢力把持汗權的戲碼,然而在農業經濟生活﹑人口與文化的優勢吸引下﹐草原游牧生活的型態很難與其抗衡﹐最後不得不向農業生活型態投靠﹐融入當地盛行的主流文化-伊斯蘭文化。
    當傳統伊斯蘭教逐漸感染驕奢腐敗氣息時﹐反省與抵抗歪風的虔誠信徒們以清貧儉約﹐苦行修煉的禁慾主義(蘇菲主義)尋得出路﹐禁慾主義演變成神祕主義,主張功修以「入神」,藉此與阿拉合而為一,使得蘇菲主義揉合泛神論思想,穆罕默德的神奇事蹟給予蘇菲主義者鼓舞與啟發,進而產生聖徒崇拜,中亞開闊的空間與寬容的氛圍,成為蘇菲主義傳播的新樂土。
    起初蘇菲教徒以單獨與小群體的方式漫游四方,生活所需靠他人施捨或自己勞動所得解決,逐漸地蘇菲教徒周圍聚集了門徒,形成修道院的形式,透過精神導師的道統傳承,原本平行的成員關係演化成尊卑師徒的位階型態。有組織的蘇菲教團由伊拉克及敘利亞向四周發展,中亞的蘇菲主義方興未艾,而納合西班底教團因緣際會進入察合台汗國,從此改寫了汗國內政治與宗教的互動生態。
    當察合台汗國內地方貴族勢力強大到威脅汗權行使時,宗教勢力成為制衡威脅的力量,這種「藉力使力」的策略成為察合台汗打擊舊勢力的慣用模式,宗教力量的勃興,有賴寺院經濟的累積及信仰中心的強化,而察合台汗積極推動伊斯蘭的政策,有如風行草偃,締造政治與宗教互利共生的結構。
    伊斯蘭教在察合台汗內發展,所蘊含最深遠的意義不外是和卓家族的形成與伊斯蘭教的本土化與地方化。回疆在黑山派與白山派支持者交互攻詰下,政局動盪,導致汗族後裔流落異鄉,世俗政權轉由宗教神權取代,準噶爾成為新的統治階層﹐改以間接統治控制南疆,但對和卓家族勢力的死灰復燃,不敢掉以輕心,透過緊縮政策,直接任命當地軍事貴族掌控,最後索性將其帶離根據地,架空權力來源,並以「眾建其位少其力」的方式,各城分立和卓管轄,如此殫精竭慮,只為防範和卓家族的東山再起,即使在清代,每當回疆民眾發動爭端,每每打著和卓後裔的旗幟為之,強調師出有名的號召力,足見和卓家族對回疆人民深遠的影響。
    察合台文的形成與使用,不僅是維吾爾文書寫形式演變過程中的一環,更是察合台汗國伊斯蘭化的力證;而阿渾是回疆穆斯林一生的見證人﹐宗教職務上的專業與威望﹐可以跨足政治領域的監察職務﹐更可以取代傳統伊斯蘭中「伊瑪目」在清真寺引領信徒禮拜的角色﹐這是伊斯蘭地方化的特徵之一。阿渾的功能如果代表正規清真寺體系的運作﹐海蘭達爾的功能則是彌補信徒對阿渾功能不足的期待﹐海蘭達爾兼具蘇菲教徒﹑托缽僧與巫的特質﹐能施行求雨治病﹑消災祈福的儀式與奇蹟﹐這種對神蹟的嚮往與期盼﹐加速了伊斯蘭教地方化與本土化的深度﹐而且穆斯林對阿渾與海蘭達爾的接納無疑也表現在對清真寺與麻扎朝拜的調合上﹐因為清真寺只利城市穆斯林的參拜,麻扎才是靈魂修煉之所,而海蘭達爾的多重身份﹐使他可以游移於一神獨在與萬物崇拜的模糊地帶﹐呼應蘇菲主義中入神與泛神論的思想﹐所以蘇菲教徒本身的地方化與本土化是促使察合台汗國伊斯蘭化的關鍵之一。

    【關鍵詞】
    察合台汗國(Chaghatai Khanate)
    伊斯蘭化(Islamization)
    蘇菲主義(Sufism)
    德爾威什(Darvish)
    蘇菲教團(Sufi Dariq)
    和卓家族(Khwadja Family)
    Reference: 一、史料
    不著撰人 《回疆志》,台北﹕文成書局,民國57年。
    王曾翼 《回疆雜記》,收錄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台北﹕廣文書局 , 民國51年。 
    王錫祺 《回部政俗論》,收錄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二帖,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1年。  
    司馬光 / 楊家駱(主編)《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初版。
    司馬遷 《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宋 濂 《元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
    杜 佑 《通典》,台北:新興書局影印發行,民國52年。
    沈 約 《宋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和 寧 / 沈瑞麟(校) 《回疆通志》,台北﹕文海書局,民國55年。
    祁韻士 《西陲要略》,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2年。
    劉義棠 《突回研究》,台北:經世書局,民國71年。
    劉義棠 《中國西域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6年。
    盧明輝、余大均、高文德(編) 《蒙古史研究論文集》,收錄賈敬顏〈釋「行國」-游牧國家的一些特徵〉,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84年。
    穆罕默德‧薩迪克‧喀什噶里 /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資料組(編譯) 《和卓傳》,收錄於《民族史譯文集》,第八期,1980年。
    蕭啟慶 《西域人與元初政治》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文史叢刊之十九),民國55年。
    蕭啟慶 《元代史新探》,收錄〈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檢討〉,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2年。
    鮑爾漢 《維漢俄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年。
    韓儒林(主編)《元朝史》,上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魏 源 《元史新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67年。
    魏良弢 《西遼史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
    柯劭忞 《新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未附出版日期。
    魏良弢 《西遼史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魏良弢 《喀喇汗王朝史稿》,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魏良弢 《絲綢之路與東察合台汗國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二、期刊論文
    丁文樓 〈略論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文化的影響〉,《民族研究》,1991:3,頁11-19。
    元史綱要編寫組 〈元朝與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的關係〉,《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3,1978:12,頁46-56。
    巴透爾德 / 敏諾爾斯基(英譯)/ 趙儷生(漢譯) 〈蒙古察合台汗國簡史-七河史之一章〉,《西北史地》,1983:3,頁109-120。
    王日蔚 〈伊斯蘭教入新疆考〉,《禹貢半月刊》,第四卷,第二期,頁1-11。
    王日蔚 〈契丹與回鶻關係考〉,《禹貢半月刊》,第四卷第八期,頁631-639。
    王建平 〈論中亞地區歷史上的瓦克夫問題〉,《世界宗教研究》,2001:2,頁114-122。
    徐 松 《西域水道記》,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8年。
    王懷德 〈論穆斯林禮儀的形成及其異同〉,《西北大學學報》,1992:1,頁40-44。
    田衛疆 〈十六世紀初的東察合台汗國〉,《西北民族研究》,1991:1,頁95-108。
    田衛疆 〈試探伊斯蘭教在東察合台汗國內部的傳播和發展〉,《民族研究》,1990:5,頁96-103。
    田衛疆 〈試論元代畏兀兒人在維護祖國統一中的作用〉,《民族研究》,1994:1,頁76-82。
    田衛疆 〈準噶爾部的南下和東察合台汗國的覆滅〉,《新疆大學學報》, 1998:1,頁47-53。
    田衛疆 〈滿速兒、賽德汗時期的東察合台汗國史述略〉,《新疆歷史研究》,1987:2,頁27-34。
    白壽彝 〈從怛邏斯戰役說到伊斯蘭教之最早的華文記錄〉,《禹貢半月刊》,第五卷,第十一期,頁57-77。
    安瓦爾•巴依圖爾 〈略論阿帕克和卓〉,《民族研究》,1982:5,頁41-47。
    朱新光 〈東察合台汗國與帖木兒帝國之戰及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7:3,頁112-118。
    米哈依洛夫 / 邢克 (編譯) 〈十一至十四世紀蒙古各部落的宗教信仰〉,《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91:3,頁20-26。
    班 固 《漢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0年。
    羽田亨 / 馮家昇(譯) 〈西遼建國始末及其紀年〉,《禹貢半月刊》,第五卷,第七期,頁47-62。
    艾合買提‧葉合亞 〈察合台語時期的文學翻譯家及其譯作〉,《新疆大學學報》,1995:3,頁62-67。
    吳云貴 〈瓦克夫制度的由來和演變〉,《世界宗教研究》,1986:1,頁125-133。
    李一新 〈月即別時期欽察汗國的伊斯蘭教化〉,《西北民族研究》,1989:1 ,頁241-248。
    李一新 〈察合台汗國歷史的分期〉,《貴州師大學報》,1986:1,頁90-95。
    李一新 〈試析合贊汗改革〉,《民族研究》,1991:5,頁102-109。
    李一新 〈察合台汗國的伊斯蘭化〉,《西北民族研究》,1998:2,頁56-84。
    李松茂 〈伊斯蘭教和回族風俗習慣〉,《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1:4,頁35-41。
    李進新 〈葉爾羌汗朝時期的宗教封建制度〉,《喀什師範學院學報》,1995:3,頁21-25。
    李進新 〈額什丁麻札和伊斯蘭教傳入庫車考〉,《西北五省區伊斯蘭教學術討論會論文資料集》,1986年10月,頁11-20。
    郝 經 《郝文忠公陵川文集》,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九十一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未載出版日期。
    李瑛國 〈蒙古西征對維吾爾族文化的影響〉,《蘭州大學學報》,1994:22(3),頁123-126。
    村上正二 / 鄭欽仁(譯) 〈征服王朝(上、下)〉,《食貨月刊》,復刊第十卷第八、九期,民國69年。
    金宜久 〈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地方化和民族化〉,《世界宗教研究》,1995:1, 頁1-8。
    金宜久 〈蘇非派與漢文伊斯蘭教著述 〉,《世界宗教研究》,1983:2,頁100-109。
    阿布爾伽齊 〈察合台後裔的歷史〉,《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87:4,頁1-6。
    阿吉‧奴爾阿吉 / 寶文安(譯)〈論伊斯蘭教神祕主義及其在新疆葉爾羌汗國的發展〉,《新疆宗教研究資料》,第十七輯,1989年12月,頁60-75。
    阿達利比士 〈蒙古西征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4,頁68-103。
    施瓦茨 / 鍾美珠(譯) 〈新疆的和卓(節譯)〉,《西北史地》,1983:3,頁121-133。
    孫振玉 〈論察合台后王皈依伊斯蘭教以及新疆地區伊斯蘭化的完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頁45-53。
    孫振玉 〈試論十世紀高昌回鶻王國在中亞歷史中的地位〉,《西北史地》,1990:1,頁22-33。
    張廷玉 《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
    桑德斯 〈十三世紀蒙古人與基督教徒、穆斯林的關係〉,《蒙古學資料與情報》,1991:4,頁35-43。
    烏日娜 〈十四世紀末至十七世紀中葉蒙古宗教概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9:4,頁64-70。
    秦惠彬 〈中國伊斯蘭教歷史簡述〉,《世界宗教研究》 ,1991:2,頁144-153。
    秦惠彬 〈伊斯蘭教在五代時期的發展〉,《世界宗教研究》,1989:1,頁129-133。
    納古單夫 〈蒙古馬與古代蒙古騎兵作戰藝術〉,《內蒙古社會科學》,1994:4,頁64-71。
    馬學信 〈清真寺在穆民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西北民族研究》,1990:1,頁102。
    高永久 〈伊斯蘭教聖徒崇拜溯源〉,《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2:2,頁37-41。
    張 云 〈論回鶻與遼的關係〉,《西北歷史研究》,1988年,頁84-100。
    張 煉 〈論述蒙元時期的畏兀兒〉,《西北民族研究》 ,1988:1,頁155-167。
    張長利 〈關於成吉思汗大札撒的若干問題〉,《民族研究》,1998:6,頁92-99。
    曹振鏞 《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台北:文海書局,民國55年。
    張來儀 〈試論蒙元時期東西方人員的往來〉,《西北大學學報》,1994:2, 頁104-108。
    張來儀 〈蒙古帝國與東西方文化交流〉,《西北大學學報》,1991:2,頁72-76。
    張承志 〈元代畏兀兒人內部狀況〉,《民族研究》,1983:5,頁13-23。
    陳國光 〈論牙剌洼赤與馬思忽惕-蒙古統治時期的兩位西域穆斯林政治家〉,《西北民族研究》,1995:1,頁137-145。
    陳國光 〈「回回廿五世到中原」考-關於新疆伊斯蘭教神祕主義在內地傳布問題〉,《世界宗教研究》,1985:3,頁80-90。
    陳國光 〈中亞納合西班底教團與我國新疆和卓、西北門宦〉,《世界宗教研究》,1988:1,頁106-115 。
    陳國光 〈依禪派考論〉,《西北五省區伊斯蘭教學術討論會論文資料集》,1986年10月,頁39-47。
    陳國光 〈新疆伊斯蘭教史上的伊斯哈克耶-兼論我國哲合林耶門宦的來源 〉,《世界宗教研究》,1987:1,頁87-96。
    陳國光 〈新疆依禪派歷史文獻─《大霍加傳》〉,《西北五省區伊斯蘭教學術討論會論文資料集》,1986年10月,頁51-63。
    陳國光 〈瑪哈圖木‧阿雜木世系綜考〉,《新疆宗教研究資料》,第十五輯,1987年4月,頁48-63。
    脫 脫(等) 《遼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9年。
    陳慶隆 〈論白山黨與黑山黨〉,《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年報》,第二期(民國60年7月),頁209-231。
    程溯洛 〈論大小和卓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1,頁18-21。
    華 濤 〈薩圖克布格拉汗與天山地區伊斯蘭化的開始〉,《世界宗教研究》,1991:3,頁10-23。
    費耐生(Frye)/ 趙 紅(譯) 〈大中亞地區文化的交融-伊斯蘭以前及伊斯蘭初期〉,《西北民族研究》,1990:1,頁239-246。
    買買提•賽來、馬品彥 〈新疆的麻扎和麻扎朝拜-新疆伊斯蘭教地域特色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6:4,頁93-102。
    馮錫時 〈徐松《西域水道記》辨誤〉,《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2,頁59-72。
    新吉樂圖 〈伊斯蘭化蒙古概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91:5,頁62-66。
    楊志玖 〈元代中國伊斯蘭教派試探〉,《西北民族研究》,1988:1,頁192-250。
    楊志玖 〈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歷史研究》,1984:3,頁112-135。
    楊紹猷 〈蒙古族的早期信仰和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民族研究》,1983:1,頁45-53。
    陳 誠、李 暹 《西域番國志》,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輯,收入於《四部叢刊史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楊富學 〈宋元時代維吾爾族景教略論〉,《新疆大學學報》,1989:3,頁32-39。
    趙鳳瑛(譯著) 〈伊斯蘭的宗教生活:信仰與實踐〉,《思與言》,第32卷第1期,頁1-52。
    劉正寅 〈和卓家族興起前伊斯蘭教派在西域的活動及其政治背景〉,《世界宗教研究》,1991:4,頁57-64。
    劉正寅 〈西域伊斯蘭教派和卓勢力的膨脹與葉爾羌汗國的衰落〉,《西北史地》,1996:4,頁71-80。
    劉正寅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概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6,頁10-15。
    劉正寅 〈和卓家族在西域的興起〉,《新疆大學學報》,1991:2,頁63-70。
    劉正寅 〈噶爾丹統治時期的天山南路〉,《民族研究》,1994:5,頁73-79。
    劉志霄 〈察合台汗國初探〉,《新疆社會科學》,1986:6,頁102-114。
    劉迎勝 〈元末的察合台汗國〉,《西北民族研究》,1986:1,頁77-88。
    劉迎勝 〈至元初年的察合台汗國〉,《元史及北方民族史集刊》,1985(9),頁45-56。
    傅 恆 《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台北﹕文海書局,民國59年。
    劉迎勝 〈西方察合台汗國史研究述評〉,《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1:5,頁83-91。
    劉迎勝 〈《史集》窩闊台汗國末年紀事補正--蒙古汗國間的約和與窩闊台汗國滅亡之再研究〉,《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6:10,頁48-59。
    劉迎勝 〈元憲宗朝的察合台兀魯思〉,《西北民族研究》,1995:1,頁128-136。
    樊保良 〈歷史上蒙維關係之良好開端-兼論成吉思汗與巴爾朮阿而忒的斤〉,《內蒙古社會科學》,1984:3,頁73-76。
    潘修人 〈元代達魯花赤的職掌及為政述論〉, 《內蒙古社會科學》, 1993:6,頁70-75
    薛文波 〈伊斯蘭教在蒙古史中的地位〉,《甘肅民族研究》,1981:1,頁37-56。
    韓中義 〈中亞「蘇非主義」的特徵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8:2,頁166-171。
    韓中義 〈略論新疆黑山派早期發展史:16-18世紀〉,《西北史地》,1999:1,頁66-74。
    魏良弢 〈葉爾羌汗國疆域考釋〉,《西域研究》,1991:1,頁51-58。
    魏良弢 〈東察合台汗國與葉爾羌汗國統治者世系和年表〉,《新疆大學學報》,1988:2,頁42-48。
    萬斯同(等)《明史》,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8年。
    魏良弢 〈喀喇汗王朝經濟的幾個問題〉,《民族研究》,1983:4,頁22-32。
    魏良弢 〈葉爾羌汗國政治史略〉,《西北民族研究》,1988:1,頁58-69。
    魏良弢 〈朵豁剌惕部異密家族的興衰(上)〉,《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9-1990(12-13),頁126-133。
    魏良弢 〈西域史上的一個幻影─「伊斯蘭神聖國家」或「和卓時代」考實〉,《中國社會科學》,1992:4,頁101-119。
    魏良弢 〈西遼時期漢文化對中亞的影響〉,《歷史研究》,1985:4,頁45-53。
    羅賢佑 〈畏兀兒文化與蒙古汗國〉,《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5,頁30-36。
    蘇北海 〈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中發展的特點〉,《世界宗教研究》,1987:3,頁44-57。
    蘇北海 〈回鶻族在遼代的貢獻〉,《新疆大學學報》,1986:2,頁167-174。
    蘇北海 〈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盆地考〉,《世界宗教研究》 ,1994:1,頁104-113。
    三、外文著作
    虞 集(等)《道園學古錄》,〈大宗正府也可札魯火赤高昌王神道碑〉,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Barthold, V.V.,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trans. V. Minorsky, 3 vols. Leiden: E. J. Brill, 1962.
    Barthold, V.V., Mussulman Culture, trans. Shahid Suhrawardy, Calcutta: University of Calcutta, 1934.
    Barthold, W., 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Taipei: Nan Tien Press, 1988.
    Bishai,Wilson B., Islamic history of Middle Eas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68.
    Cowan, J.M., Arabic-English Dictionary, Taipei: Wen-Hsiang Publication, 1982.
    Dawson, Christopher eds. The Mongol Mission, New York: AMS Press, 1918.
    Denny, Frederick Mathewson, An Introduction to Isla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Eliade, Mircea, eds. The Encyelopedia of Relig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Esposito, John L., Islam: The Straight Pa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Gibb, H.A.R., The Arab Conquests in Central Asia, New York: AMS Press, 1970.
    椿園七十一 《西域總志》,台北:文海書局,民國55年。
    Haïm S., The Shorter Persian-English Dictionary, Tehran, 1976.
    Holt, P.M. etc.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IIB,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Ibn Battuta, Travels in Asia and Africa: 1325-1354, trans. and selected by H.A.R. Gibb,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Ltd., 1939.
    Lewis, B., Pellat, CH., and Schacht, J. ed. al., The Encyclopedia of Islam, Leiden: Brill, 1965-1997
    Qazi, M. A., A Concise of Islamic Terms, Chicago, Ill.: Kazi Publications, 1979.
    Rene Grousset, The Empire of Steeps,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0.
    Schimmel, A., Mystical Dimensions of Islam,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75.
    Shaw, Robert Barkley, ‘The History of the Khojas of Eastern Turkistan,’ 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 vol.66, part 1, 1987.
    Sinor, Denis, Inner Asia,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1971.
    椿園七十一 《回疆風土記》,收錄於《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二帖,台北﹕廣文書局 , 民國51年。 
    趙孟頫 《松雪齋文集》,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劉 昫(等)《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
    歐陽玄 《圭齋文集》,〈高昌偰氏家傳〉,收錄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
    蕭 雄 / 邵子力(署) 《西疆雜述詩》,二卷,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8年。
    魏 源 《聖武記》,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
    二、專書  
    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 《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光復書局,民國84年1版7刷。
    中國元史研究會(編) 《元史論叢》,第六輯,收錄王 頲 〈大蒙古國兀魯思封授問題管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民族》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1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宗教》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3刷。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6,第1版第2刷。
    中國蒙古史學會(編) 《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3》,收錄樊保良 〈十三世紀蒙古與畏兀兒關係初探〉,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 《新疆研究》,收錄阿不都拉 〈維吾爾的源流和文化〉,台北:廣祿出版社,民國53年。
    元史研究會(編) 《元史論叢》,第一輯,收錄陳得芝、王 頲 〈忽必烈與蒙哥的一場鬥爭-試論阿蘭答兒鉤考的前因後果〉及陸峻嶺、何高濟 〈從窩闊台到蒙哥的一場鬥爭〉,北京:中華書局,1982。
    元史研究會(編) 《元史論叢》,第二輯,收錄孟繁清 〈試論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爭〉,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史研究會(編) 《元史論叢》,第三輯,收錄劉迎勝 〈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的關係(1260-1302)〉,北京:中華書局,1986。
    巴托爾德(V.V. Barthold )/ 羅致平(譯) 《中亞突厥史十二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王守儒 《亞洲地理》,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72年。
    王治來 《中亞史綱》,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王國維(編著)《蒙古史料四種》,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4年。
    加文.漢布里(主編) / 吳玉貴(譯) 《中亞史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加富羅夫(B.G. Cafurov)/ 蕭之興(譯) 《中亞塔吉克史(上古-十九世紀上半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台灣中華書局、美國大英百科全書(聯合編輯)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台北:中華書局,民國78年初版。
    布哇(L.Bouvat)/ 馮承鈞(譯) 《帖木兒帝國》,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1年1版。
    札奇斯欽 〈元代的西域〉,收錄於《新疆研究》,台北:中國邊疆歷史語文學會,民國55年。
    札奇斯欽 〈塞北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間,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係緒言〉,收錄於《蒙古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9年。
    札奇斯欽 《蒙古文化與社會》,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初版二刷。
    多桑(C.d`Ohsson)/ 馮承鈞(譯) 《多桑蒙古史》,上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1年。
    米兒咱‧馬黑麻‧海答兒 / 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譯)/ 王治來(校注) 《中亞蒙兀兒史-拉失德史》,共二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羽田亨 / 耿世民(譯) 《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
    西北大學西北歷史研究室(編) 《西北歷史研究》,收錄郭向東〈蒙元時期畏蒙關係述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
    佐口透 / 凌純頌(譯) 《十八、十九世紀新疆社會史研究》,上下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佚 名 / 馬俊民、馬明廉(譯)/ 新疆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編印) 《阿帕克霍加傳》,收錄於《厄魯特蒙古歷史譯叢》,第四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西北一組編,1985年。
    佚 名 / 崔維歧(譯)/ 寶文安、王守禮(校) 《大霍加傳》,收錄於《新疆宗教研究資料》,第十二輯,1986年。
    希提(Philip K. Hitti)/ 馬 堅(譯) 《阿拉伯通史》,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1版3刷。
    志費尼(Juvaini )/ 何高濟(譯)/ 翁獨健(校訂) 《世界征服者史》,上下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李符桐 《成吉思汗傳》,台北:新動力出版社,民國42年。
    李符桐 《李符桐論著全集》,收錄〈回鶻與遼朝建國之關係〉,第二冊,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1年。
    周良霄、顧菊英 《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拉施特(主編)/ 余大鈞、周建奇(譯) 《史集》,共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林 松、和 龔 《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
    林長寬(編著) 《中國回教之發展及其運動》,台北:中華民國阿拉伯文化經濟協會,民國85年。
    林恩顯 《邊政通論》,台北;華泰書局,民國78年2月初版。
    金宜久(主編) 《伊斯蘭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0年。
    姚大中 《古代北西中國》,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0年。
    洪 鈞 《元史譯文證補》,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
    耿 昇、何高濟(譯) 《柏朗嘉賓蒙古行紀、魯布魯克東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馬 通 《中國伊斯蘭教派門宦溯源》,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
    馬 通 《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
    馬鄰翼 《伊斯蘭教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4版。
    勒尼‧格魯塞 / 魏英邦(譯) 《草原帝國》,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屠 寄 《蒙兀兒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民國72年。
    張中復 《蒙古察合台汗國游牧封建體制之研究》,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論文,民國76年。
    張日銘 《伊斯蘭辭彙集》,台北: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民國81年。
    張正明 《契丹史略》,台北:帛書出版社,民國74年。
    張星烺(編)《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全六冊,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2年。
    陳 誠(著)/ 周連寬(校注) 《西域行程記 / 西域番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陳柏煉 《伊斯蘭文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1年。
    曾問吾 《中國經營西域史》,全三冊,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25年。
    馮承鈞 《成吉思汗傳》,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
    馮家昇、程溯洛、穆廣文(編著) 《維吾爾族史料簡編》,上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2版。
    新疆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著) 《新疆簡史》,全二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委員會高校歷史教材編寫組 《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學出版社,1992年1版。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概況編寫組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概況》,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
    楊 策 《新疆縱橫》,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
    楊啟辰、楊 華(主編) 《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
    維吾爾族簡史編寫組 《維吾爾族簡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
    趙孟頫 《松雪齋文集》,收入於《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8年。
    趙秋蒂 《新疆依禪研究》,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論文,民國83年。
    劉正寅、魏良弢  《西域和卓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劉志霄 《維吾爾族歷史》,上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劉義棠 《欽定西域同文志校註》,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73年。
    劉義棠 《維吾爾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6年修訂本。
    劉義棠 《維吾爾語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國67年。
    劉義棠 《中國邊疆民族史》,上下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71年。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研究所
    81259011
    86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1259011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民族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SizeFormat
    index.html0KbHTML2621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