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54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03/144284 (79%)
造访人次 : 50806183      在线人数 : 6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542


    题名: 國民黨黨主席候選人之媒體形象分析-以2005年王金平與馬英九選舉為例
    作者: 楊靜珩
    Yang, Ching Heng
    贡献者: 陳憶寧
    楊靜珩
    Yang, Ching Heng
    关键词: 形象投票
    候選人取向
    媒體形象
    政治行銷
    整合行銷傳播
    訊息一致性
    王金平
    馬英九
    日期: 2006
    上传时间: 2009-09-19 15:38:19 (UTC+8)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希望對形象投票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嘗試更進一歩地探討候選人的形象會不會影響?如何去影響?選民的偏好與支持。候選人媒體形象一直是影響投票行為的重要變數。近年來在政治行銷的趨勢下,整合行銷傳播的概念應用於選戰行銷的趨勢也愈發明顯,所強調的成功行銷策略就是訊息的整合,訊息的一致性可以幫助達成最大的行銷效益。另一方面,2005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確實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再加上兩位候選人王金平、馬英九媒體形象的突出性和對比性,顯示形象投票的模式的確在此次選戰中發酵,而兩人在此次選戰的媒體形象塑造和過去長期以來相較,似乎王金平是嘗試區隔、馬英九則是企圖延續。本研究因此試圖以此次個案來觀察候選人媒體形象一致性與選民的偏好程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試圖加入行銷學的理論,視候選人為單一商品;視候選人媒體形象訊息的一致性為商品的販售策略;以選民的偏好程度為商品行銷成功與否的標準,探討候選人媒體形象一致性程度所產生的影響;檢驗候選人的媒體形象若一致性愈高,是否愈能提高選民的偏好,如同商品若行銷訊息一致性愈高,愈能提高行銷的效益。
    研究結果顯示驗證了本研究的假設:即王金平長期性和短期性的媒體形象較不一致;候選人馬英九較一致;選民對馬英九的偏好度是持續上升的,反觀對王金平的偏好度是緩慢下降。換言之,王金平的媒體形象訊息較不一致,因此可能較難突顯他的個人定位和加深民眾的認知強度;而馬英九則相反,由於形象訊息較具延續性,因此容易強化個人的定位和民眾的認知,而較能增加選民的偏好。
    從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整合行銷傳播所強調,成功的行銷策略—「訊息的整合」,確實對於競選策略的規劃上有其參考的意義和價值;「訊息的一致性」不僅可以幫助在商業市場中販售商品達到最大的行銷效益,在本研究的結果中或許能夠初步印証,也可以將此概念移植到政治競選領域中,幫助選戰候選人獲得勝選、增加選民的偏好與支持。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石番(1989)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宗安(1993) 《我國報紙對候選人報導分析之研究:民國八十一年二屆立委選舉探討》。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冠翔(2000) 《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定位及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蘭英(2001) 《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廣告策略研究》。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培元(1997) 《政治商品化理論》。台北:揚智。
    李郁青(1996) 《媒介議題設定效果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蓉姣(1987) 《政治廣告策略之研究—民國74年台北市議員競選傳單之內容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蓁、李素卿譯,E. Tborson & J. Moore編 (1999) 《整合行銷傳播》。台北:五南。
    吳統雄(1994) 〈「形象投票」預測模式在台北市實施的效果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9期,頁41-44。
    (1995) 〈傳播與投票行為—『7535:選民結構』與『形象投票』新理論建構〉,《政治大學新聞教育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傳播環境變遷:選舉、民意》,頁4-1 - 4-16。
    吳蕙芬(1999) 《候選人形象研究:以83年與87年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映慈(1999) 《整合行銷傳播在選舉行銷上之運用—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慶祥(1996) 《國民黨、民進黨、新黨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內容分析—以八十四年台北市立委選舉為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容(1993) 《選民投票取向與選舉行銷之研究—以高雄市選民為例》。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揚松、黃俊英(1993) 《選戰贏家—選舉行銷理念與實戰智慧》。台北:管理科學學會。
    胡晉翔(1994) 《大眾傳播與社會運動:框架理論的觀點》。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淑裕(1987) 《大眾媒介塑造政治人物形象之研究—孫運璿、林洋港、李登輝之個案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溥聰(1997) 〈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集,頁203-223。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施冰冰(2003) 《台灣報紙競選廣告推薦人之研究:1989~2002》。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漢君(2005) 〈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過程與政治效應〉,《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3期,頁117-23。
    高照芬(1997) 《1996年總統選舉四組候選人電視競選廣告策略研究:定位與廣告表現》。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秀琪(1992)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張永誠(1991) 《選戰行銷—如何在競爭中獲勝》。台北:遠流。
    (1993) 《非營利行銷—選戰實務篇》。台北:遠流。
    陳世敏(1992) 〈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集,頁151-167。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陳芸芸(1999) 《議題設定理論第二層次探析—以台北市公娼存廢議題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柏州(2002) 《候選人競選新聞發布策略分析—2001年宜蘭縣立法委員選舉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玲玲(2001) 《政黨電視競選廣告對政黨形象塑造之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宏(2000) 《分析台灣報紙對「柯林頓/陸文斯基緋聞事件」的報導—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淡江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陳琇玲譯,T. Brannan著(2000) 《完全搞懂整合行銷傳播》。台北:麥格羅希爾。
    陳義彥(1986) 〈我國投票行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6卷第6期,頁1-29。
    陳義彥、陳世敏(1992) 《七十八年選舉的報紙新聞與廣告內容分析》。台北:業強。
    陳麗婷(1998) 《1998台北市長選舉三黨候選人文宣策略分析》。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安琪(2001) 《整合行銷傳播引論》。台北:學富。
    梁世武(1994) 〈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之預測—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第1卷第2期,頁97-130。
    梁世武編(2000) 《民調、策略、廣告與選舉策略論文集》。世新民調中心。
    (2006) 《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台北:五南。
    彭 芸(1990) 《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1992) 《政治廣告與選舉》。台北:正中。
    (2001) 《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証》。台北:五南。
    鈕則勳(2002) 《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
    (2005) 《政治廣告: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游秀齡(1982) 《大學生對我國新起政治人物的印象研究—以台籍政治人物邱創煥、林洋港、李登輝為研究對象》。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葛永光(2005) 〈國民黨主席選舉—意義與挑戰〉,《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3期,頁125-31。
    雷飛龍(1992) 《台灣的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文叢書系列第九十三冊,頁225-242。
    雷飛龍、陳世敏、陳義彥(1984) 〈候選人的競選議題內容與策略之研究—民國72年增額立委選舉期間報紙與候選人傳單之內容分析〉。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廖唯超(2001) 《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形象塑造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夙芬(1993) 〈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的關聯性分析〉,《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2-0301-H004-034-B2,第五章,頁62-81。
    鄭自隆(1991) 《政治廣告訊息策略及效果之研究—1989年選舉兩黨候選人報紙廣告內容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 《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
    (1995) 《競選廣告—理論、策略、研究案例》。台北:正中。
    (2004) 《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台北:揚智。
    蔡佳洹(1998) 《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政治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瑛、陳蕙芬(1998) 〈整合行銷傳播在高科技產業行銷上之應用—以Computex Taipei’96英代爾(Intel)公司參展個案為例〉,《民意研究季刊》,第204期,頁46-62。
    潘國華(1998) 《總統候選人形象研究—以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琪(2004) 《行銷傳播概論》。台北:雙葉書廊。
    謝敏捷(2005) 〈國民黨主席選舉後台灣政黨政治與2008大選的分析〉,《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3期,頁133-37。
    簡琬璧(2002) 《李登輝的報紙形象—以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淡江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嚴蘭芳(2003) 《政黨競選廣告媒體策略分析:1994~2002》。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慧蘭(1998) 《民國八十六年台北縣長競選傳單之內容分析》。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oulding, K. E. (1969).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m Press.
    Bowes, J. E. & Strentz, H. (1978). “Candidate image: Stereotyping and the 1976 debates.” In B. Ruben(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2, pp.391-406.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Books.
    Campbell, A., Philip E. C., Warren M. & Donald Stokes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ampbell, A. (1966). “Interpreting the presidential victory. ” In M.C. Cunnings Jr. (eds.) The National Election of 1964.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Campbell, A., Guren, G. & Miller, W. E. (1954). The Voter Decides.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nnis, J., Chaffee, S. H. , & Choe, S. V. (1979). Impact in partisan,image and issue voting, in S. Kraus (ed.) The Great Debates:Carter vs. Ford, 1976, pp.314-330. Bloomington,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Duncan, T. (1993). Integrated marketing? It is synergy, Advertising Age, 64:10, 2.
    Duncan, T. (1993). To fathom integrated marketing, dive! , Advertising Age, 64:43, 18.
    Duncan, T.R., Caywood, C. L. & Newsom, D.(1993). “Task-force on Preparing Advertis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Students for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Kansas City.
    Fedler, F. , Meeske, M. & Hall, J. (1979). “Time magazine revisited: Presidential stereotypes persist.” Journalism Quarterly, Vo1.56, No.3.
    Graber, D. A. (1972). Personal qualities in presidential image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press.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6,pp.46-76.
    Iyengar, S. & Kinder, D. R. (1987). News that matters: television and American opinion.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eller, K.L.(1998).Strategic brand managem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and equity.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1975). “Overview of Political Candidate Marketing”,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Vol.2, p.763.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NJ: Prentice Hall, Inc.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3, pp. 10-15, January.
    Lippmann, W. (1922).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acmillan.
    Mauser, G. A. (1983). Politic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Campaign Strategy. NY: Praeger.
    McQuail, D. (1983).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pp.176-187.
    McCombs, M. & D. Evatt, (1995). Issues and attributes: exploring a new dimension in agenda-setting. Manuscript prepared for Communication Sociedad, a publ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Navarra in Pamplona, Spain.
    Merrill, J. C. (1962). The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en Mexican Daili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9, pp.203-212.
    Merrill, J. C. (1965). How time stereotyped three U.S. presidents? Journalism Quarterly, 44, pp.563-570.
    Miller, A. H., Martin P. Wattenberg & Oksana Malanchuk, (1986). ”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 pp.521-540.
    Natchez, P. B. & Bupp, I. C. (1968). “Candidates, issues, and voters.”Public Policy, 17, pp.409-437.
    Nimmo, D. & R. L. Savage, (1976). Candidates and Their Images: Concepts, Methods and Finding. Pacific Palisades, CA: Goodyear Publishing Company Inc.
    O haughnessy, N. (1990).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Marketing,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Patterson, T. E. (1989). “The press and candidate imag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1(2), pp.123-135.
    Pike, G. R. (1985). Toward a transactional model of political images: Collective images of the candidates in the 1984 ele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 Honoluu, HI.
    Pokin, S. L. (1991). The reasoning voter: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utnam, R.D.(197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Rarick, D. L. , Duncan, M. B. , Lee, D. G. , & Porter, L. W. (1977). The Carter perso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hetorical visions of campaign’76,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63, pp.258-273.
    Schumpeter, J. (1976).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Sigel, R. S. (1964). “Effect of partisanship on the perception of political candidate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8, pp.483-496.
    Shea, D. M. , Burton, M. J. (2001). ”Campaign craft: The strategies,tactics,and art of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ment.Westport CT:Praeger.
    Zandpour, F. (1985). 1984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Voter’s Cognitive Styles and Preferences.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onvention, Honoluu, HI.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政治研究所
    92252014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52014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政治學系]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52014101.pdf45KbAdobe PDF2795检视/开启
    52014102.pdf95KbAdobe PDF2782检视/开启
    52014103.pdf86KbAdobe PDF2849检视/开启
    52014104.pdf271KbAdobe PDF2964检视/开启
    52014105.pdf235KbAdobe PDF22001检视/开启
    52014106.pdf114KbAdobe PDF21111检视/开启
    52014107.pdf197KbAdobe PDF21019检视/开启
    52014108.pdf306KbAdobe PDF2859检视/开启
    52014109.pdf182KbAdobe PDF2794检视/开启
    52014110.pdf87KbAdobe PDF2792检视/开启
    52014111.pdf136KbAdobe PDF21320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