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丁仁 1999 「小學實施羅馬拼音教學之個案研究----兼論其與英語教育之相關性」,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5期: 223-248。 丁允中 2005 「教育改革與制度變遷──台灣高等教育自由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晚社論 2002 「百年樹人大願」,中時晚報,2月1日社論。 方文霞 2003 台灣多元語言教育政策之發展,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玉麟 2004 「意識型態與教育」,林天佑等,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167-187。 王光旭 2004 「政策網絡研究在公共行政領域的核心地位與方法錯位」,政策研究學報,第5期:61-102。 王甫昌 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1998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1-45。 1996 「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129-209。 1994 「族群同化與動員:台灣民眾黨支持的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77期:1-34。 王慧蘭 1999 「教育政策社會學初探」,教育研究資訊,第7卷3期:87-108。 王麗雲 2002 「中文拼音政策的爭議與課程政治面向的反省」, 教育研究集刊,48卷第1期:95-131。 丘昌泰 2000 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立法院公報 1996 85卷,69期,委員會記錄:25-62。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2003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案」,法律案專輯第308輯教育及文化委員會,47,台北:立法院公報處。 2001 「教育基本法案」,法律案專輯第296輯教育及文化委員會,45,台北:立法院公報處。 任懷鳴 2004 「反能力分班」不該是那麼重要的訴求!」,高雄市教師會網站。 江芳盛 1998 「垃圾桶模式(Garbage Can Model)在我國教育決策分析上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第1卷第2期:13-25。 何明修 2004 「台灣幼兒教育卷的政治邏輯」,林本炫、鄒川雄編,教育與權力:一個批判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81-112。 2003 「民主社會與民主轉型:環境運動在台灣的興起與持續」,張茂桂、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29-68。 2001 「民主化與社會運動的制度化:以台灣環境運動為例」,組織、認同與運動者:台灣社會運動研究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吳乃德 1994 「社會分歧與政黨競爭:解釋國民黨為何繼續執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8期:101-130。 1992 「國家認同與政黨支持:台灣政黨競爭的社會基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4期:33-61。 吳清山 1997 「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第23期:261-275。 吳維寧 2000 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以解嚴後民間教改運動為例,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宗芬 2002 台灣的反核四運動與政治轉型--政治機會結構的觀點,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經華 2004 我國加入WTO對於高等教育政策影響之研究─以「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為例,台北: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貴 1997 「從責其完備的角度出發--『解讀國小新課程標準』」,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7期:9-13。 李明寰 1998 政策網絡之研究-以我國醫藥分業政策為個案,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偉 1996 「推動制定『教育基本法』」,教改通訊,第23期:4-5。 李嘉齡 2004 語言運動在近年台灣認同政治上的角色,嘉義: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慧雲 1999 「二十一世紀國語拼音大戰—淺談國語拼音、注音符號、漢語拼音三者之比較」,當代幼教管理雜誌,第6期:57-59。 李誼芝 2004 「教育政策脆弱多變,各方勢力介入競逐」,國語日報,1月1日13版。 沈明室 1994 「中國大陸教育制度與學歷採證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中心編,中國大陸學歷採證文集,台北:教育部委託研究:1-44。 周志宏 1996 教育基本法」立法必要性之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周育仁 1993 政治與經濟關係—台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周淑卿 1996 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燦德 1996 「政黨在教育政策上的運作」,教育研究,47(2):4-7。 林天佑 2004 「教育政治學的基本概念」,林天佑等,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1-36。 林水波、王崇斌 1998 「政策論述與政策變遷的關聯性--批判取向的分析」,臺灣政治學刊,第3期:245-273。 林本炫 2002 「加入WTO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齊力、蘇峰山編,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135-164。 林良淦 2002 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對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影響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義 1995 「民主自由是解決生態危機的必要條件」,鄭先祐編,台灣生命的心聲,台北:前衛:418-421。 林奕瑩 2001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決定之評析,台中: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威廷 2004 農漁會信用部體制改革之研究--政策終結理論與內容分析法之應用,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閔政 1996 論「民眾參與」在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以師資培育法為例,台中:東海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耀出、許鶴鐘 2001 「拼音政策的本質是運動或學術」,李壬癸主編,漢字拼音討論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籌備處:79-93。 2000 「我們對拼音爭議的質疑」,收錄於「邱耀初老師研究室網站」,http://mail.scu.edu.tw/~t0812345/revise.htm。 柳靜儒 2001 「台灣近十年來課程改革之政治社會學分析」,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期:79-102。 洪詠善 2000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台北: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金山 2002 師資培育制度—變革的社會學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范雲 2000 「從政治人到階級人: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工運領導」,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177-230。 倪炎元 2003 再現的政治:臺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韋伯文化。 孫煒 2002 公共政策與教育規劃—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翰蘆。 徐火炎 2004 「台灣結、中國結與台灣心、中國情:台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第11卷第2期:1-14。 1997 「選舉與台灣政黨重組的趨勢」,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 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月旦:245-262。 1996 「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1991~1993年間的實證研究成果」,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85-127。 徐秀琴 2001 「中國本位」與「台灣本位」意識型態的制度衝突與調和: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台中:東海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易男 2003 「從垃圾桶模式談教育行政決定」,學校行政,第25期:26-34。 徐昌義 2002 「垃圾桶模式在教育行政上之應用」,教育社會學通訊,第36期:7-16。 徐斯儉 2000 「臺灣民意對兩岸政治性談判政策議題的立場與其選擇因素的初探」,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4期:107-142。 翁翠萍 1997 「教育部將精算保障教育預算納入相關法令中」,中央通訊社,9 月28 日。 高家娬 2004 「政治人物與教育」,林天佑等,教育政治學,台北:心理:223-246。 張佳琳 2002 課程改革:政治社會學取向,台北:師苑。 張煌熙 1997 「解讀國小新課程標準:新局與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7期:2-8。 張輝山 2002 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分析,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俊漢、陳朝政 2001 「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表現之比較」,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3期 盛杏湲 2002a 「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41-80。 2002b 「立法委員有關統獨議題的運作與立法表現」,台灣政治學會年會,台灣政治學會。 盛杏湲、陳義彥 2003 「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2001年立委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7-40。 盛治仁 2000 「統獨不再對決-從2000年總統選舉看台灣新社會分歧的興起及影響」,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119-139。 莊明貞 2002 「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新興議題:政策到實施的反省」,國民教育,第43卷第1期:7-13。 許育典、凌赫 2005 「失落的教改時刻」,中國時報,12月10日民意論壇。 許長謨 2000 「當前國語羅馬拼音論戰之三個堅持與盲點」。語文教育通訊,第21期:28-37。 許哲銘 2000 「Althusser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與教育」,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6期:26-31。 陳文俊 1997 「族群、統獨立場與公共政策:臺灣地方菁英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1卷1期:29-76。 陳加再 2002 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之研究-以教育基本法之制定為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璋 1999 「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與內涵」,教育資訊研究月刊,第7卷第1期:1-13。 陳宏賓 2001 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樺 2003 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的環境與延宕因素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怡樺 2003 大陸學歷採認政策的環境與延宕因素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恆鈞 2001 「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的運作分析模式」,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241-264。 陳致嘉 2001 State, Education, and Power: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Marxist Theories of State and Education Relationships,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卷第1期,2-49。 陳陸輝、周應龍 2004 「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持續與變遷」,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143-186。 陳琮仁 2004 九年一貫課程之教育論述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義彥、陳陸輝 2003 「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民眾統獨觀的解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5期:1-20。 陳榮裕 1997 「意識型態之爭或課本內容之爭?」,中國時報,7月21日特稿。 陳誼璟 2000 從文化霸權的觀點評析我國國小社會科課程,嘉義: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珠 2001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之評析」,教育學刊,第17期:125-145。 傅立葉 2000 「老年年金、政黨競爭與選舉」,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231-256。 傅錫誠 2001 政治意識型態的解構與重構:中國民族主義與台灣民族主義之解析,台北:台灣大學國發所碩士論文。 傅麗英 1994 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教育改革類民間公益團體之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雪娥 1992 「參與國小課程標準修訂的經過與探討」,台灣教育,497卷:5-11。 游盈隆 1996 「台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期:41-84。 童清峰 2000 「拼音不統一,統獨起爭議」,亞洲週刊14卷42期:38-41。 筆鋒 2000 「中文拼音勿陷入統獨之爭」,亞洲週刊,14卷42期:7。 舒緒緯 1998 師資培育法制訂過程及其內涵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 2000 「立法院內不同類型委員會的運作方式」,東吳政治學報,第11卷:35-70。 黃庭康 2004 「國家權力形構與華文學校課程改革--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個案比較」,教育與社會研究,第4卷:111-133。 黃嘉雄 2002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省思與實踐,台北:心理。 黃慧新 2002 爭議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分析-以「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議題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長鉿 2001 我國公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教育政策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桂杰 1999 我國教育立法歷程及其模式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俊松、周俊妹、邱靜儀 1999,「立法決策機會因素的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2期:75-107。 熊瑞梅、紀金山 2002 「師資培育法形成的政策範疇影響力機制」,台灣社會學,第4期:199-246。 趙淑惠 1990 「台灣學生負笈大陸問題檢析」,共黨問題研究,第16卷第8期 齊力、蘇峰山 2003 「教育市場化論述分析:教育鬆綁的雙重詮釋」,齊力、蘇峰山編,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1-26。 劉宜君 2001 「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分析:國家自主性與政策網絡的觀點」,空中大學行政學報,第11期:165-211。 劉勝驥 1998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3期:7-30。 劉麗貞 2000 幼兒教育政策評估-以幼兒教育券及幼托整合為研究焦點,台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蔡允棟 2001 「新治理與治理工具的選擇--政策設計的層次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11卷第2期:47-76。 蔡孟熹 1997 台灣民眾族群認同、統獨立場與政黨偏好之變遷研究:1991-1996年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良偉、張學謙 2001 「針對英文學習需要和台灣母語特性評四套華語拼音通用特性」。李壬癸主編,漢字拼音討論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籌備處:9-78。 鄭淵全 1993 「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實驗常態編班暨導師抽籤配班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1):49-66。 鄧守信 1997 「注音符號存廢評議」。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219-226。 蕭芳華 2001,「幼兒教育券政策分析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卷1期:135-176。 薛曉華 1996 八0年代中期後臺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 1996 「各國教育改革之綜合比較」,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師大書苑:325-342。 謝卓君 2000 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美慧 2000 「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之關係」,教育政策論壇,第3卷第1期:137-155。 謝麗君 1996 戰後台灣之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國棟 2005 「意識形態看歷史 還有得吵」,中國時報,1月1日15版。 簡楚瑛 2004 「從幼托整合政策研究軌跡看幼教政策未來發展方向應思考之問題」,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6期:1-7。 顏國樑 2002a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的立法過程、內涵分析及其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影析」,初等教育學報,第8期:251-288。 2002b 「我國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過程、影響因素及其啟示-以師資培育法為例」,新竹師院學報,第15期:1-36。 2000 「我國教育基本法的立法過程、內容分析及其對教育發展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第13期:375-401。 羅銀慧 2000 「小班、國中常態編班、國小英語教學」政策演變之研究─從郭為藩、吳京到林清江部長,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峰山 2004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市場:從英國教改談台灣教改的市場論述」,齊力、蘇峰山編,權力與教育:一個批判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1-18。 Callinicos 1990 杜章智譯,阿圖塞的馬克思主義,台北:遠流。 Heywood, Andrew 1995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Lindblom, C E.、E. J. Woodhouse 1998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政策制訂過程,台北:韋伯文化。 Yin, Robert.K. 1994 尚榮安譯,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 Apple, Michael W. 1991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London ; Boston : Routledge & K. Paul. Borzel, T. A. 1998 “Organizing Babylon: On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Policy Networks.”Public Administration. 76, Summer:253-273. Burstein, Paul 1991 “POLICY DOMAINS: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Policy Outcom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Annual Reviews of Sociology, Vol. 17 Issue 1:327-350. McAdam, Doug 1996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political opportunities, 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51-58. Freeman, J. L 1955 The Political Process:Executive Bureau-Legislative Committee Relations. New York:Random House.Garden City, N. Y. : Doubleday. Goertz, M. E. 1989 “Education politics for the new century: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Politics of education association Yearbook 1989:1-9. Heclo, Hugh 1978 “Issue Networks and the Executive Establishment”in A.King(ed.)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AEI Press. Klijn, Erik 1996 “Analyzing and Managing Policy Process in Complex Networks:A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Policy Network and Its Problems.”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28 (1):90-119. Laumann, Edward O、Knoke, David 1987 The organizational state : social choice in national policy domains,Madison, Wi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Marsh, David and Rhodes, R.A.W 1992 Policy networks in British government,Oxford : Clarendon Press. McCool, Daniel 1996 “Subgoverments as Determinants of Political Viabilit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5 (2):269-293. Popkewitz T. S. 1998 “Knowledge, power and curriculum: reisiting a TRSE argu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6(1):83-101. Rhodes, R.A.W 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988 Beyond Westminster and Whitehall:the sub-central government of Britain. London;London : Unwin Hyman ; Winchester, Mass., USA : Allen & Unwin. Snow, David A, Rochford, E Burke Jr, Worden, Steven K, Benford, Robert D 1986 “Frame Alignment Processe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lbany: Aug 1986. Vol. 51, Iss. 4:464-481. Schmitter, P. C 1974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Review of Politics,36:85-131. Truman, David Bicknell 1963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9th ed. Waarden(1992) Wang, Li-yun 1998 What Accounted for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over Time?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Williamson, Peter J 1989 Corporatism in perspective :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orporatist theory. London ; Newbury Park : Sage Publications. Wong, Ting-Hong 2000 State Formation, Hegemony, and Nanyang University in Singapore, 1953 to 1965,教育與社會研究,第1卷:59-85。 Yeakey, Carol Camp 1992 “The pres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raxis.”Education research, policy, and the press: research as news. R. F .McNergney(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5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