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48/144635 (79%)
Visitors : 51606429      Online Users : 81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48


    Title: 新經濟下的新建構與舊矛盾--對「新經濟」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
    Authors: 邱嘉琳
    Chiu,Chia-lin
    Contributors: 劉梅君
    邱嘉琳
    Chiu,Chia-lin
    Keywords: 新經濟
    資訊社會
    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
    全球化
    New economy
    Information society
    Marx
    Political economy
    Globalization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8 10:18:01 (UTC+8)
    Abstract: 一九九○年代學術界、媒體紛紛出現對於新經濟、知識經濟的介紹,坊間書籍多以主流經濟學觀點描繪新經濟的特性,包括資訊技術、創新、科技、金融投資增加帶來財富增加等美好榮景。然而,當知識經濟被高度稱揚時,社會上卻有越來越多的失業者。
    新經濟的宣稱是否顯示資本主義已邁入另一階段的發展進程?資本主義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了嗎?新經濟的生產模式是否能解決資本主義長久以來的結構性矛盾,還是只是深化和擴大商品化的矛盾?而馬克思主義能否解釋當代資本主義的變化? 這是本論文的問題意識源起。
    每當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象--資本主義--發生變化或經歷出乎預料的變革時,馬克思主義的範式(paradigm)就會發生危機。由於對論爭問題的舊表述不與新的現實相適應,所以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這種範式(典範)本身被超越和過時了。
    本論文的核心論點是:今日的資本主義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實界的表象變化並未超出馬克思的理論範圍。在研究方法上,採馬克思的分析方式來切入比較新舊經濟的異同。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王弓,2001,<知識服務產業展望(一):IP產業發展>,《扶植知識
    產業發展,創造核心產業優勢高峰論壇》,台北:經濟部技術處。
    王佳煌,2000,《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
    王佳煌,1993,《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
    限公司。
    王列、楊雪冬,1998,《全球化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東良,2000,《金融危機的省思:金融性資本的異化與SSA的觀點》,
    台北大學財政系碩士論文。
    田光,1978,《資本論結構形成的早期階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
    朱章才譯,2000,Wilfried Loth著,《經濟全球化》,台北:麥田
    朱鐘棣,1991,《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研究》,中國:上海人
    民出版社。
    何竟、周曉幸譯,2000,Jacques Adda著,《經濟全球化》,台北:米娜
    貝爾。
    宋濤,1999,《政治經濟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毛榮富,2001,《網路社會的神話塑造-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國立台
    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史正富,2002,〈勞動、價值和企業所有權〉,《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
    踐》。
    李京文,1998,《知識經濟:21世紀的經濟型態》,上海: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
    李京文,1999,《知識經濟概論》,上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林一新、姜新立,1997,〈馬克思的資本論〉,《資本論導讀》,台北:
    時報。
    林大容譯,1999,Edvinsson, Leif & Michal S. Malone著,《智慧
    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台北:麥田。
    高希均、李誠,2000,《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遠見。
    曾銘深、劉大和,2001,《知識經濟:引領知識新潮,推動台灣進步》
    台北:台經院。
    孫本初,2001,〈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之探究〉,
    蓋茲,1996,《擁抱未來:資訊高速高錄未來新藍圖》,台北:遠流。
    高宣揚,1991,《哈伯馬斯論》,台北:遠流。
    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知識資本在台
    灣》,台北:遠流。
    李誠,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工政策>,《知識經濟之路》,台北
    天下遠見。
    李振昌譯,Leadberter, C.著,2001,《知識經濟大趨勢》,台北:時
    報文化出版公司。
    馬艷、楊小勇、龔曉鶯,2003,《知識經濟》,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陳玉璽,2002,《從金融風暴到全球危機-新典範轉移的觀點》,宜蘭
    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常雲鳳譯,Annalee Saxenian著,1999,《區域優勢:矽谷與一二八
    公路的文化與競爭》,台北:天下遠見。
    屋太一,1987,《知識價值革命:工業社會的終結和認識價值社會的開
    始》,台北:谷風出版社。
    庫馬著,蔡伸章譯,1987,《社會的劇變:從工業社會邁向後工業社
    會》,台北:志文。
    劉樹成、張平,2001,《「新經濟」透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
    趙蘭坪,1985,《馬克思主義批評》,台北:正中。
    熊彼得,2003,《熊彼得:知識經濟的創造性破壞》,台北,新商業週刊
    叢書。
    夏鑄九等譯,2001a,Castells,M.著,《信息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
    與文化第一卷─網絡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夏鑄九等譯,2001b,Castells,M.著,《資訊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
    與文化第二卷─千禧年之終結》,台北:唐山。
    夏鑄九等譯,2001c,Castells,M.著,《資訊時代三部曲:經濟、社會
    與文化第三卷─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譯,1995,Bell,D.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台北:桂冠。
    高承恕,1997,<布勞岱與台灣中小企業>,《地方社會》,東海大學
    東亞研究中心主編,台北:聯經。
    馮建三譯,1999,Webster, F.著,《資訊社會理論》,台北:遠流。
    柯雷譯,2001,George Soros著,《開放社會:全球資本主義大革
    新》,台北:聯經。
    李華夏譯,1998,Lester C. Thurow著,《資本主義的未來》,台北:
    立緒文化。
    許登源,《政治經濟學批判選集》,未公開發表。
    俞可平、黃衛平,1998,《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俞可平等,2001,《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台北:創世文化。
    金家富、黃江新主編,政治經濟學教程,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
    張世鵬、殷敘彝,1998,《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
    出版社。
    黃世鑫,2002,<由異化與毀滅性的創造檢視當前金融制度的變革:
    透視金融資本主義制度>,華信金融季刊。
    劉梅君,2001,《「工時」之理論辯證與經驗省思-「全球化」、「資本
    積累」、及「彈性化」的觀察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鄒勳元,2001,《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治理轉型與社會問題之研究—以
    OECD國家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玉玲,1999,《組織內人力資本的蓄積-智慧資本管理之觀點》,中
    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岱孫,1979,《從古典經濟學派到馬克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克思,1975 I,《資本論第一卷》(Capital, Volume one),北京:人
    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5 II,《資本論第二卷》(Capital, Volume two) ,北京:
    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5 III《資本論第三卷》(Capital, Volume three),北京:
    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1975,<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大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四十六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與恩格思,1995,《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一∼四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馬健行、郭繼嚴編,1983,《資本論創作史》,北京:山東人民出版社。
    陳學明譯,1999,Peter Druker著,《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出
    版公司。
    李黎、郭官義譯,1999,Habermas ,Jurgen 著,《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
    與科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郭大力,1978,《關於馬克思的<<資本論>>》,北京:三聯書店。
    趙文衡,2001,<國際組織與知識經濟之發展:以APEC為例>,《亞
    太經濟合作評論》。
    鄭學稼,1968,《馬列主義之研究講義》,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俞灝敏、邱辛曄譯,1998,Beniger, James R.著,《控制革命-資訊社
    會的技術和經濟起源》,台北市:桂冠。
    貳、英文部分
    Bell, Daniel,1973,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Braudel, Fernand著;顧良、施康強譯,1992,《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
    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第一卷》。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Braverman, Harry著,譯者不明,1988,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勞動與壟斷資本》。台北:谷風出版社。
    Burawoy,Michael.,1979a,Manufacturing Cons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sai, M.,1979,Marx`s Economics,Oxford:Basil Blackwell。
    Foley, D. K.,1986,Understanding Capital:Marx`s Economic
    The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Chesnais,2001,《金融自由化》,齊建華、胡振良譯,北京:中央
    翻譯出版社
    Gordon, D. M.,R. Edwards and M. Reich,1994,”Long Swings and
    Stages of Capitalism”,in:Kotz, D. M. et al.(ed ),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nd Crisi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11-
    28。
    Harvey, David,1984,The Limits To Capital,Oxford:Basil
    Blackwell。
    Hahnel,Robin,1999,Panic Ruel! :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Global Economic,Cambridge, Mass: South End
    Press
    Held, David & McGrew ,Anthony & Goldblatt, David &
    Perraton ,Jonathan,1999,Global Transformations :
    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 Oxford [England] :
    Polity Press。
    Hilferding, R.,1910,Finance Capital,trans. by Watnick, M.
    and Gordon, S.,London :Routledge。
    Itoh, M.,1988,The Basic Theory of Capitalism:The Forms and
    Substance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London:Macmillan。
    Immanuel Wallerstein,郭方,劉新城,張文剛譯,1998,Globalization
    or The Age of Transition?: A Long-Term View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World-System,《近代世界體系》,臺北市 桂冠出
    版社。
    Itoh, M.,1988,The Basic Theory of Capitalism:The Forms and
    Substance of the Capitalist Economy,London:Macmillan。
    Jim Davis,Thomas A. Hirschl and Michael Stack,1997,Cutting
    Edge:Technology,Information Capitalism and Social
    Revolution,New Left Books.
    Kelly,Kevin,1999,NET & TEN,《NET & TEN:NET倒過來就是TEN。
    網路世紀有10各規則》,趙學信 譯,台北市:大塊文化出版社。
    Toffler, Alvin,1984,《第三波》,黃明堅譯。台北市:聯經出版
    社。
    Toffler, Alvin,1991,《大未來》,吳迎春譯。台北市:時報文化出
    版。
    Toffler, Alvin & Heidi,1997,《再造新文明》,白裕承譯。台北
    市:時報文化出版。
    Lewis, T. G.,1997,《零阻力經濟:資訊時代的市場競爭策略》,台
    灣,台北:天下遠見出版。
    Lyon,2002, A New Economy : the Changing Role of Innov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Growth,Paris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Mandel, Ernest,1978,Late Capitalism ,London; New York :
    Verso。
    May, Christopher, 2004,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A Sceptical
    View,葉欣怡 譯,《質疑資訊社會》,臺北市:韋伯文化出版
    社。
    Naisbitt, John,1984,《大趨勢——未來世界的十大新趨勢》,潘祖
    銘譯,台北:志文出版社
    Kregel, J. A.,1976,The Theory of Capital,London:Macmillan。
    Shaikh, A.,1990,”Capital as a Social Relation”,in:
    J. Eatwell et al.(ed),The New Palgrave:Marxian
    Economics,London:Macmillan。
    Schiller, H. I.,1996,Information Inequality. New York:
    Routledge.
    Soros ,George, 2000, Open Society : Reforming Global
    Capitalism ,New York : Public Affairs.
    參、線上查詢
    全球通史,第十一章。http://www.angelibrary.com/real/world/034.htm
    百科知識網。http://www.wordpdia.co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892620032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262003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勞工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2003201.pdf15KbAdobe PDF2863View/Open
    62003203.pdf41KbAdobe PDF21010View/Open
    62003204.pdf77KbAdobe PDF21664View/Open
    62003205.pdf751KbAdobe PDF26716View/Open
    62003206.pdf171KbAdobe PDF25076View/Open
    62003207.pdf259KbAdobe PDF23403View/Open
    62003208.pdf40KbAdobe PDF2963View/Open
    62003209.pdf74KbAdobe PDF21219View/Open
    62003210.pdf17KbAdobe PDF2102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