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參考書目(出版先後排列) 中文部分 吳榮義,『農村勞力外和都市失業問題:論Todaro模型在台灣的適合性』,經濟研究,19,民65年。 陳繼盛,《勞資關係》,正中書局,民68年。 薛琦,我國當前貿易的結構、問題與對策,當前經濟問題論文集,中國經濟學會主辦,民72年。 吳惠林,『臺灣的勞動市場與經濟發展』,當前經濟問題研討會,中國經濟學會,民75年。 徐正光,統合政策下的臺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國立臺灣大學主辯,民76年。 林忠正,『臺灣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 1860∼1970』,《臺灣風物》第三十八卷第一期,民77年。 黃慶章,《勞資關係政策對勞資糾紛的影響—臺灣地區的發展經驗》,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7年。 柯麗娟,《臺灣地區影響工業衝突因素之探討(民國45年-75年)》,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 孫治中,《勞資爭議處理的分析—臺灣地區的經驗及其政策意涵》,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8年。 吳忠吉,『勞工運動與經濟發展』,《勞工之友》月刊,民78年。 吳忠吉,『臺灣經濟發展與未來面臨的問題』,現代學術專刊現代學術基金會,民79年。 藍科正,『從勞資爭議論工運方向』,《經濟前瞻》,民79年7月。 嚴靚殷,《社會變遷下勞資爭議型態的比較研究-以臺北市勞資爭議個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年。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人間出版社,民81年。 李誠、吳惠林,『勞基法、延長工時與臺灣的勞動市場』,《勞動市場與勞資關係》,施俊吉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81年。 沈宗瑞,國家統合主義與臺灣勞工政治權力,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民81年。 王振寰、方孝鼎,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國家機器,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民82年。 張清溪、吳崇慶,『由製造業工資變動看臺灣勞動市場得競爭性』,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民82年。 王振寰,《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臺灣社會研究叢刊-04,民82年。 成之約,『海外補充勞工措施之追蹤調查與評估-我國外籍勞工政策之長期研究第3期計畫』,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研究,民83年。 陳繼盛,《勞工法論文集》,財團法人陳林法學文教基金會,民83年。 吳惠林,『臺灣工資的決定因素』,台銀季刊36(1),民84年。 黃英忠,《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華泰書局,民84年。 吳培安,《勞資關係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工會》,中國勞工941期,民84年。 趙偉慈,《勞資爭議構成因素之研究--兼論我國勞動指標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4年。 衛民,『政府規範、集體協商或勞工參與-二十一世紀臺灣勞資關係模式分析』,《勞資關係》,民84年。 林山田,《五十年來的臺灣法制》,臺大法學院,民85年。 王惠玲,『談體制外工會形成與發展』,《勞資關係》,15(1),民85年。 謝國雄,《純勞動:臺灣勞動體制緒論》,中央研究院,民86年。 朱柔若,《社會變遷中的勞工問題》,揚智文化,民87年,頁87。 邱駿彥,『資遣費與退休金法制之檢討-以日本為例』,輔仁法學十七期,87年。 楊通軒,『勞基法中退休與資遣法制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九期,民88年。 黃越欽,《勞動法新論》,翰蘆,民89年。 辛炳隆,『由勞動市場調整機能探討當前失業率上升之原因』,《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劉克智,『臺灣勞動市場的轉變與失業問題』,《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吳忠吉,『當前失業問題及其因應對策研討會』會議資料,知識經濟研究院、遠見雜誌社主辦,民89年。 江豐富,『中高齡與基礎勞工之失業情勢及因應策略』,《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張清溪、宋皇叡,『失業對產業結構轉變的影響』,《臺灣的失業問題》,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民89年。 詹火生,《新經濟政策世紀的勞動政策》,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民90年。 梁雅慧,《戰後臺灣勞工運動研究(1945-2000)》,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頁42。 衛民、許繼峰,《勞資關係與勞資爭議》,國立空中大學,92年。 吳忠吉、成之約、辛炳隆、王惠玲,《勞動經濟學》,國立空中大學,92年。 官方資料: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勞動統計年報,民91年7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2002國際勞動統計,民91年10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編印,中勞動統計名詞解釋,民84年5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年報,民92年3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人力資源統計月報第352期,民92年3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九十年臺灣地區薪資與生產力統計年報,民91年5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第353期,民92年3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所得,民91年9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國民經濟動向統計季報,民92年2月。 行政院經濟部統計處編印,國內外經濟統計指標速報,民92年4月。 外文部分 Auer, Peter (1995), “The American Employment Miracle”, InforMISEP, No. 49. Employment Observatory Policies, Employment in Europe.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mployment,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Affairs. 18-27. Bauer, John G. (1995), “How Japan and the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of Asia Are Responding to Labor Scarcity”, Asia-Pacific Population Research Reports, No. 3, East-West Center. Blondal, Sveinbjorn and Mark Pearson (1995), ”Unemployment and Other Non-Employment Benefit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1 (1). Daniel Quinn Mills,1978,“Labor Management relation”,New York: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Dunlop,J.T,1993,“Industrial relation syst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veman, Robert (1998), “Employment and Social Protection: Are They Compatible?”, manuscript. Haveman, Robert and John Palmer, eds (1982), Jobs for Disadvantaged Workers: The Economics of Employment Subsidie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Hearman,E.Edward,Schwatz,Jhonua L.&Alfred Kuhn,1992,“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Labor Relation”,New Jersey:Prenfice Hall,Inc. Lindbeck, Assar (1996), “The West European Employment Problem”, Seminar Paper, No. 616,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Kuznets,Simon,(1979),“Growth and Structural Shift,”in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edited by Walter Galenson. Martin, John P. (1994), “The Extent of High Unemployment in OECD Countries”, in Reducing Unemployment. Roberts,H.S,1986,“Roberts dictiona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Washinggton DC:The bureau of nation affairs, San,Gee,(1989)“An Evalu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Labor Law and Regulation Which Affect Cost in Taiwan,R.O.C,1989 Joint Conference on Intustrial Policies of The ROC and ROK,Chung-Hua Institution for Research,Taipei,Taiw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