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41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961/144987 (79%)
造訪人次 : 51988127      線上人數 : 69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10


    題名: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後的調適與轉型:村民自治的視角
    作者: 湯明忠
    貢獻者: 趙建民
    湯明忠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村民自治
    改革開放
    轉型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09-09-18 10:11:33 (UTC+8)
    摘要: 中國大陸地區自1970年代末期開始的改革開放迄今,儘管依舊是尚未能改變中國共產黨對於政治權力獨自壟斷的格局,然事實上,由各項改革措施所衍生的效應卻已持續地對中共產生反作用力的影響,並進而推動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轉變的結果產生。本文通過村民自治的角度,與權力危機研究途徑,並參酌由Robert Harmel與Kenneth Janda所共同提出之將外部環境、政黨目標與政黨變革相整合在一起的理論框架,以針對在生產關係的改變與基層民主機制的作用之下,所為中共帶來包括在合法性與代表性等的挑戰,及中共出於為鞏固其首要目標「堅持與維繫黨的領導權力」,而相應做出包括黨內民主的展延、思想主軸的調整,與加強黨的建設等調適性的作為。所以,綜觀中共到目前為止的轉化過程,由於絲毫未見黨有意修正其首要目標的內容,加以外部環境的挑戰不斷,因而造就出中共黨的轉變與調適係一種在經過衝撞與妥協之後,由「不變」促「變」,且變與不變俱存的結果,而變的成分與幅度亦正隨著改革的深入而持續地積累與擴大。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著、學位論文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黨校黨章研究課題組編,中國共產黨章程編介:從一大到十六大,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4。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二00三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4,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王正旭,江澤民主政時期中共政黨屬性轉變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王長江,政黨現代化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白益華、楊開煌、石之瑜編,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台北:桂冠,1998。
    石之瑜,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文化篇,台北:桂冠,1998。
    仝志輝,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村莊社會關聯中的村民選舉參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朱新民,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1991。
    吳大平,九十年代中國大陸基層政治參與之研究:村民自治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1998。
    吳玉霞,中共「鄉政村治」體制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吳安家,中共意識型態的變遷與持續(1949∼2003年),台北:國史館,2004。
    吳智棠等編,從鄧小平到江澤民領導的中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李建中、黃福壽,政黨衰敗根源析,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1996。
    林文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之大陸農村現況,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
    林其良,中國大陸村民自治模式變遷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林尚立,中國共產黨執政方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林尚立,黨內民主: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林長盛,大陸農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1995。
    姚銳敏、汪青松、易鳳蘭,鄉村治理中的村級黨組織領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柳金財,當代中國「國家—農民」關係的重構:農村村民自治制度運作之探討,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胡盛儀、陳小京、田穗生,中外選舉制度比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胡榮,理性選擇與制度實施: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唐亮,漸進、民主:變革中的中國政治,新加坡:八方文化,2004。
    徐勇,中國農村村民自治,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高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2002。
    張國聖,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型態:衰退與重構,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張執中,組織內捲與調適:對中共民主集中制之評析,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陳浙閩主編,村民自治的理論與實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陳開國,中國農村大趨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
    陸建華,中國社會問題報告,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彭蕙珍,中國大陸農村選舉過程中中央、鄉村幹部、農民的角色及其互動,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楊開煌、王誠,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雷競旋,選舉制度概論,臺北:洞察,1987。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1997。
    劉丹,鄉村民主之路:中國農村基層直接民主的發展及其法制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劉世林,列寧主義策略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9。
    劉炳香,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研究,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2000。
    鄭永年,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River Edge, N.J.:八方文化,200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蕭家聲,中共村民自治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1995。
    二、期刊、專著篇章
    丁方明,「新時期農村兩委關係的調適:兼談基層黨組織在村民自治中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第20期,頁77。
    于建嶸,「要警惕宗族勢力對農村基層政權的影響」,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7-8。
    尹中卿,「完善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程序的若干建議」,人大研究,2000年第5期,頁4-9。
    尹慶耀,「評析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理論與政策,第2卷第2期,1988(1),頁90-104。
    毛軍吉、陳遠章,「農村兩委關係現狀及對策:對湖南500個村的調查」,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1年第1期,頁21-23。
    牛銘實,「經濟因素對中國村民自治發展的影響」,二十一世紀,第78期,2003(8),頁69-78。
    王久高,「農村宗族家族勢力的復活對村級黨組織建設的影響及其消解」,探索,2004年第4期,頁31-33。
    王兆軍,「大陸農村現狀及其出路」,當代中國研究,1994年第1期,頁69-81。
    王旭,「國家與社會的權力互強:鄉村中國的基層民主」,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1998,頁393-421。
    王旭,「探求新的民主化模式:鄉村中國的基層民主」,當代中國研究,1997年第1期,頁145-167。
    王金紅,「兩委矛盾:經驗分析与理論批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5期,2005(9),頁18-24。
    王春生,「現代化進程中農村黨支部與村委會關係探究:中山市個案分析」,社會主義研究,2000年第4期,頁65-69。
    王振耀,「中國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基本進展與理論依據」,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1998,頁307-324。
    王貴秀,「關於發展黨內民主問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1年第11期,頁9-12+18。
    王道坤,「村民自治中兩委矛盾分析及其解決」,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4期,頁23-26。
    王慶瑜,「從馬克思的意識型態觀看中共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12期,1993(12),頁21-29。
    田麗虹,「中共『三個代表』理論的提出背景與其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2期,2002(2),頁102-106。
    申明民,「中國的代際政治」,當代中國研究,2001年第4期,頁4-22。
    白益華,「論中國大陸農村的村民自治制度」,收錄於白益華、楊開煌、石之瑜編,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台北:桂冠,1998,頁45-66。
    石之瑜,「大陸農村民主建設中黨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8期,1995(8),頁27-39。
    石之瑜,「大陸農村的公民意識與集體主義:村民參與選舉的意義」,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7期,1996(7),頁17-31。
    仝志輝,「村級選舉的歷史發展和學術研究」,收錄於劉亞偉編,無聲的革命:村民直選的歷史、現實和未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頁13-28。
    江迅,「中共大變革要變全民黨」,亞洲週刊,第15卷第28期,2001(7),頁44-48。
    江振昌,「大陸村民委員會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33卷第7期,1991(1),頁20-32。
    江振昌,「大陸村級幹部的角色扮演與角色衝突」,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1期,1999(11),頁15-31。
    江振昌,「大陸農村社會階層化的現況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5期,1993(5),頁49-62。
    江振昌,「村落家族與大陸農村社區權威結構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0期,1998(10),頁25-39。
    何包鋼、郎友興,「村民選舉對鄉村權力的影響:對浙江個案的經驗分析」,收錄於徐勇、吳毅主編,鄉土中國的民主選舉: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研究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63-90。
    何思慎,「改革開放與中共意識型態」,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1期,1993(1),頁27-35。
    余紅,「中國農村宗族勢力為什麼能夠復活」,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1996(9),頁32-34+59。
    吳玉山,「意識型態與列寧主義的國家論」,東亞季刊,第15卷第3期,1984(1),頁39-65。
    吳安家,「中共統治五十年的理論與實際:黨的領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1999(9),頁1-12。
    吳國光,「為什麼在農村?為什麼是農民?:中國民主化失敗中的一個例外」,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1998,頁423-436。
    吳理財,「民主化與中國鄉村社會轉型」,天津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頁75-79。
    李立言,「馬克思主義工程與中共意識型態危機」,中共研究,第40卷第2期,2006(2),頁91-101。
    李英明,「論中共意識型態」,共黨問題研究,第13卷第12期,1987(12),頁29-37。
    李連江、Kevin J. O’Brien,「村民自治:構想與實踐」,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1998,頁325-347。
    李連江、熊景明,「從政府主導的村民自治邁向民主選舉」,二十一世紀,第50期,1998(12),頁151-156。
    沈延生,「村政的興衰與重建」,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6期,頁1-34。
    沈延生,「關於村民自治及村民自治研究的述評」,當代中國研究,2003年第2期,頁103-125。
    肖唐鏢,「農村宗族重建的普遍性分析:對江西農村的調查」,中國農村觀察,1997年第5期,頁15-18。
    肖唐鏢、幸珍寧,「江西農村宗族情況考察」,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4期,頁81-89。
    周江,「2002年中國城市熱點問題調查」,收錄於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151-161。
    季麗新,「在村民自治條件下如何鞏固村黨組織權威」,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2年第4期,頁60-61。
    季麗新,「家族文化對鄉村民主化的侵蝕與衝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年第2期,頁83-85。
    承嬰,「中共黨組織在農村式微」,九十年代,第245期,1990(6),頁70-71。
    林岡,「中共的理論創新和意識型態轉型」,收錄於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2004,頁105-128。
    邱澤奇,「鄉村選舉與村鎮組織關係:兼論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制度性變遷」,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1998,頁369-392。
    金太軍,「村委會選舉的成本-效益分析之一:定性分析」,收錄於徐勇、吳毅主編,鄉土中國的民主選舉: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研究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519-531。
    金源坤,「村民自治下中國大陸農民的政治參與」,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0期,1999(10),頁27-35。
    青連斌,「中國黨政領導幹部對2002∼2003年社會形勢的基本看法」,收錄於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124-139。
    姜新立,「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東亞季刊,第30卷第2期,1999(4),頁1-36。
    姜新立,「轉變中的中共發展道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7卷第3期,1992(9),頁47-60。
    柳金財,「中共基層民主建設中鄉政與村治的關係探討」,東亞季刊,第30卷第1期,1999(1),頁111-140。
    柳金財,「中共基層民主建設運作中黨的因素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11期,1998(11),頁28-40。
    柳金財,「中共農村黨支部委員會與村民委員會關係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2002(6),頁76-97。
    柳金財,「中國大陸農村村民自治制度運作與鄉村關係:不同產權所有制下的比較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1期,2003(11),頁55-74。
    柳金財,「中國農村基層選舉中鄉鎮政府角色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7卷第9期,2003(9),頁46-61。
    柳金財,「改革開放後大陸農村新興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制度運作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11期,2000(11),頁24-37。
    柳金財,「試析中共農村黨支部委員會與村民委員會衝突的成因」,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8期,2002(8),頁18-28。
    柳金財,「壓力型體制下的鄉村政治關係:控制與反抗—兼論中國大陸農村基層民主化問題」,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2期,2003(4),頁111-143。
    柳熙文,「馬列『中國化』與中共意識型態」,東亞季刊,第20卷第2期,1988(10),頁45-66。
    胡純和,「論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規律作用的當代特徵」,理論研究,2004年第Z2期,頁34-37。
    胡偉,「中共黨內民主與中國的政治發展:中國民主化的可能性途徑探討」,收錄於林佳龍、邱澤奇主編,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1999,頁341-365。
    胡榮,「村民委員會的自治及其與鄉鎮政府的關係」,二十一世紀,第50期,1998(12),頁133-140。
    范瑜,「村委會選舉制度的演進及特點」,中國農村觀察,2001年第1期,頁54-63。
    范瑜,「村委會選舉制度與實踐」,收錄於徐勇、吳毅主編,鄉土中國的民主選舉: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研究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357-414。
    郎友興、郎友根,「村黨支部與村民選舉關係之探討」,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頁29-33。
    韋紹福,「村民自治中的兩委關係失調及調治」,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107-112。
    原勝利,「改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點在哪裡:對吉縣中垛村黨支部調查的啟示」,支部建設,2000年第10期,頁33-34。
    孫紹斌、李洪震,「中國共產黨成分結構的歷史考察」,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2期,2002(6),頁5-8。
    徐東海,「中共意識型態過去之演變與未來可能之發展」,東亞季刊,第19卷第3期,1988(1),頁93-103。
    徐勇,「民主化進程中的路徑選擇:河南輝縣市由村務公開到政務公開的經驗與思考」,社會科學,1998年第10期,頁26-30。
    徐勇,「村幹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二十一世紀,第42期,1997(8),頁151-158。
    徐海波,「唯物史觀的新視野」,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第7期,頁11-13。
    徐斯儉,「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5期,1999(5),頁3-33。
    徐斯儉,「大陸農村經濟發展與基層民主發展的關係:鄉鎮企業產權改革與農村基層民主」,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5),頁19-40。
    徐斯儉,「中國大陸九0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2),頁1-29。
    徐斯儉,「中國大陸政治改革的爭議:一個文獻的回顧」,收錄於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頁33-72。
    徐湘林,「黨管幹部體制下的基層民主試改革」,浙江學刊,2004年第1期,頁106-112。
    徐雲龍,「中共問題研究之方法論續探:派系模式理論解析」,復興崗論文集,第14期,1992(6),頁1-15。
    徐增陽、任寶玉,「一肩挑真能解決兩委衝突嗎:村支部與村委會衝突的三種類型及解決思路」,中國農村觀察,2002年第1期,頁69-74。
    袁易,「中共威權政體轉型的政治動力」,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6期,1995(6),頁5-17。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收錄於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頁81-85。
    馬祥祐,「村民自治:大陸社會力的重生」,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5期,2003(5),頁8-23。
    馬錦燕,「農村基層黨內民主選舉制度建設的思考」,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4期,頁71-74。
    高小健、呂麗娜、余匯元,「對當代農村宗族組織若干問題的思考」,地方政府管理,1998年第6期,頁15-17。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收錄於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頁73-99。
    康四維,「以系統理論比較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共研究,第29卷第12期,1995(12),頁64-75。
    康曉光,「中國:改革時代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當代中國研究,2002年第3期,頁29-59。
    張軍,「關於村民自治的思考」,中國農村觀察,2000年第1期,頁64-72。
    張執中,「從依法治國到有限政府:中國法制道路的路徑依循分析」,東亞研究,第36卷第2期,2005(7),頁91-130。
    張梅駒,「中共意識型態的發展趨向與危機」,復興崗學報,第77期,2003(6),頁1-22。
    張梅駒,「當前中共意識型態所面臨的兩難困境」,蘇俄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1987(9),頁7-12。
    張靜,「梨樹縣村委會換屆選舉觀察」,二十一世紀,第50期,1998(12),頁141-150。
    郭正林,「中國農村二元權力結構關係研究」,收錄於吳重慶、賀雪峰主編,直選與自治:當代中國農村政治生活,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03,頁139-168。
    郭正林,「村民直選後的村委會與黨支部:現狀與調適」,收錄於李凡主編,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2000∼2001,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頁105-122。
    郭正林,「當代中國農民政治態度的定量研究」,學術研究,2005年第5期,頁81-85。
    陳捷、李秀山,「回顧美國中國研究的典範變遷」,收錄於朱雲漢、王紹光、趙全勝主編,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2002,頁129-149。
    陸學藝,「農村要進行第二次改革」,收錄於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頁189-198。
    景躍進,「兩票制:組織技術與選舉模式—兩委關係與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頁124-130。
    程同順,「村民自治中的黨政關係及其出路」,調研世界,2001年第10期,頁20-25。
    項繼權,「論我國農村村民選舉的實踐績效及其影響」,收錄於徐勇、吳毅主編,鄉土中國的民主選舉: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研究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549-558。
    馮乃郁,「農村宗族勢力抬頭的原因及控制對策」,河南社會科學,第9卷第6期,2001(11),頁92-96。
    馮蘭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提出的歷史回顧」,二十一世紀,第71期,2002(6),頁93-97。
    黃序和等,「兩駕馬車如何走在同一條路上:關於農村兩委關係問題的探討,縣委書記談農村中的兩委關係」,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1年第1期,頁15-18。
    黃烈修,「中共政治領導精英變遷之研究」,東亞季刊,第22卷第3期,1991(1),頁16-39。
    楊仲源,「中國大陸經濟改革後意識型態之轉化」,建國學報,第19卷第1期,2000(6),頁15-26。
    楊開煌,「中共政權民主化之可能性研究」,收錄於白益華、楊開煌、石之瑜編,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制度篇,台北:桂冠,1998,頁3-44。
    楊群紅,「論宗族勢力對農村基層政權的危害及對策」,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第2期,頁22-23+40。
    楊繼榮,「論農村基層黨內民主與村民自治的銜接與互動」,理論與改革,2003年第6期,頁33-36。
    溫聯,「為啥村委會裡沒黨員」,鄉鎮論壇,2000年第10期,頁14。
    董金明,「馬克思制度經濟理論及其現實意義」,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4年第2期,頁39-44。
    詹成付、范瑜,「對農村村委會選舉十年實踐的思考」,社會主義研究,1998年第1期,頁59-63。
    裴澤慶,「農村基層黨內民主理論初探:以村民自治為宏觀背景」,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4期,頁31-34。
    趙建民、張執中,「組織內捲與列寧式政黨的調適與變遷:中國共產黨個案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2期,2005(6),頁299-341。
    趙春山,「論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共黨角色:蘇東劇變的反思」,東亞季刊,第30卷第3期,1999(7),頁1-22。
    劉平鄰,「美國學者對中共政治的研究」,收錄於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頁497-525。
    劉國琛,「福建:紅江村」,收錄於王滬寧,當代中國村落家族文化: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的一項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頁393-407。
    劉婭,「推動深圳農村民主選舉發展的動力和條件」,收錄於徐勇、吳毅主編,鄉土中國的民主選舉: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研究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284-293。
    潘兆民,「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剖析」,東亞季刊,第20卷第2期,1988(10),頁67-65。
    潘岳,「對革命黨向執政黨轉變的思考」,開放,第175期,2001(7),頁28-38。
    鄭永年,「地方民主、國家建設與中國政治發展模式:對中國政治民主化的現實估計」,收錄於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1998,頁289-306。
    鄭曙村,「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轉型及其路徑選擇」,文史哲,2005年第1期,頁149-154。
    魯競,「中共村黨組織狀況分析」,中共研究,第28卷第7期,1994(7),頁29-36。
    魯競,「中共意識型態發展狀況分析」,中共研究,第29卷第10期,1995(10),頁34-48。
    盧福營,「個私經濟發達背景下的能人型村治:以浙江省東陽市白坦一村為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1998(3),頁15-20。
    賴皆興,「鄧小平時代中共意識型態中的後殖民意涵」,東亞季刊,第34卷第2期,2003(4),頁53-70。
    閻淮,「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8期,1991(8),頁18-40。
    魏磊,「解決農民集體上訪問題的思路:兼論當前農村黨群關係的改善」,理論探討,1999年第4期,頁94-98。
    貳、外文部分
    一、專著
    Brødsgaard, Kjeld Erik and Zheng Yongnian eds.,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 How China is Governed,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4.
    Dickson, Bruce J.,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 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Li, Cheng,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Linz, Juan J., The Breakdown of Democratic Regimes: Crisis, Breakdown, & Reequilibration,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
    Pei, Minxin,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 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ye, Lucian W.,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1981.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二、期刊、專著篇章
    Bakken, Børge, “Norms, Values and Cynical Games with Party Ideology,” in Kjeld Erik Brødsgaard and Zheng Yongnian eds.,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 How China is Governed,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4, pp.22-56.
    Bo, Zhiyue, “Hu Jintao and the CCP’s Ideology: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Vol.9, No.2(September, 2004), pp.27-45.
    Brødsgaard, Kjeld Erik and Zheng Yongnian, “Introduction: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 in Kjeld Erik Brødsgaard and Zheng Yongnian eds.,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 How China is Governed,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4, pp.1-21.
    Cherrington, Ruth, “Generational Issu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1980s Generation of Young Intellectual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48, Iss.2(June, 1997), pp.302-320.
    Dickson, Bruce J., “Cooptation and Corporatism in China: the Logic of Party Adaptation,”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115, No.4(September, 2000), pp.517-540.
    Dittmer, Lowell, “Leadership Change and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Yun-Han Chu, Chih-Cheng Lo and Ramon H. Myers eds., The New Chinese Leadership: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10-32.
    Harmel, Robert and Kenneth Janda,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Party Goals and Party Chang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Vol.6, No.3(July, 1994), pp.259-287.
    Harmel, Robert, “Party Organizational Chang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in Kurt Richard Luther and Ferdinand Müller-Rommel eds.,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New Europe: Political and Analytical Challeng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119-142.
    Jennings, M. Kent,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1, No.2(June, 1997), pp.361-372.
    Kelliher, Daniel, “The Chinese Debate over Village Self-government,” The China Journal, No.37(January, 1997), pp.63-86.
    Lawrence, Susan V., “Democracy, Chinese Styl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2(July, 1994), pp.61-68.
    Li, Cheng, “Poised to Take the Helm: Rising Stars and the Transition to the Fourth Generation,” in David M. Finkelstein and Maryanne Kivlehan eds., China’s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New York: M. E. Sharpe, 2003, pp.21-44.
    Linz, Juan J., “Non-Competitive Elections in Europe,” in Guy Hermet, Richard Rose and Alain Rouquié eds., Elections without Choice, London: Macmillan, 1978, pp.36-65.
    Mair, Peter, “The Problem of Party System Change,”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Vol.1, No.3(July, 1989), pp.251-276.
    O’Brien, Kevin J.,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2(July, 1994), pp.33-59.
    Oi, Jean C.,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Democratic Village Self-governance,” in Maurice Brosseau, Suzanne Pepper, and Tsang Shu-ki eds., China Review 1996,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125-144.
    Pei, Minxin, “Creeping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6, Iss.4(October, 1995), pp.65-79.
    Pei, Minxin, “China’s Governance Crisis,” Foreign Affairs, Vol.81, No.5(September, 2002), pp.96-109.
    Pickel, A., “Transformation Theory: Scientific or Political,”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5, Iss.1(March, 2002), pp.105-114.
    Pridham, Geoffrey,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ir Strategi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Gordon Wightman ed., Party Formation in East-Central Europe: Post-Communist Politics in Czechoslovakia, Hungary, Poland and Bulgaria, England: Edward Elgar, 1995, pp.1-28.
    Prybyla, Jan S., “The Road From Socialism: Why, Where, What, and How,”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40, No.1-2(January, 1991), pp.1-17.
    Pye, Lucian W.,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Crisis of Authoritarianism,”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4, Iss.1(March, 1990), pp.3-19.
    Pye, Lucian W., “An Overview of 50 Yea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me Progress, but Big Problems Remai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September, 1999), pp.569-579.
    Schoenhals, Michael, “Political Movements, Change and Stabilit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September, 1999), pp.595-605.
    Shevchenko, Alexei,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 the CCP and the Traject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China,”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37, Iss.2(June, 2004), pp.161-185.
    Shi, Tianj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Village Election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8, Iss.22(November, 1999), pp.425-442.
    Tanner, Murray Scot, “Hu Jintao’s Succession: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in David M. Finkelstein and Maryanne Kivlehan eds., China’s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New York: M. E. Sharpe, 2003, pp.45-65.
    Wollmann, Hellmut, “Change and Continuity of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Elites from Communist to Post-Communist Russia,”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Vol.6, No.3(July, 1993), pp.325-340.
    Zang, Xiaowei, “Provincial Elite in Post-Mao China,” Asian Survey, Vol.31, Iss.6(June, 1991), pp.512-525.
    Zang, Xiaowei, “The Consolidation of Political Technocracy in China: the Fourteenth and Fifteenth Central Committees of the CCP,” The Journal of Communist Studies and Transition Politics, Vol.15, Iss.3(September, 1999), pp.101-113.
    Zhao, Dingxin, “China’s Prolonged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Future: Same Political System, Different Policie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10, No.28(August, 2001), pp. 427-444.
    Zheng, Yongnian, “Interest Represent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Kjeld Erik Brødsgaard and Zheng Yongnian eds.,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 How China is Governed, 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2004, pp.269-301.
    參、網路資源及報紙
    人民日報。
    中國時報。
    The Washington Post.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人民網。
    網址:http://www.people.com.cn
    BBC中文網。
    網址: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default.stm
    于建嶸,「當代中國農民的維權活動與政治」,中國農村研究網。
    網址:http://www.ccrs.org.cn/article_view.asp?ID=1349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
    網址: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index.html
    中國改革論壇網。
    網址:http://www.chinareform.org.cn/home.aspx
    經濟月刊。
    網址:http://www.jingji.com.cn/index.aspx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1261013
    9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1013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61013101.pdf75KbAdobe PDF21031檢視/開啟
    61013102.pdf125KbAdobe PDF21087檢視/開啟
    61013103.pdf98KbAdobe PDF21090檢視/開啟
    61013104.pdf128KbAdobe PDF21023檢視/開啟
    61013105.pdf318KbAdobe PDF21517檢視/開啟
    61013106.pdf471KbAdobe PDF22274檢視/開啟
    61013107.pdf545KbAdobe PDF22066檢視/開啟
    61013108.pdf612KbAdobe PDF21664檢視/開啟
    61013109.pdf268KbAdobe PDF21408檢視/開啟
    61013110.pdf250KbAdobe PDF21701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