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08
|
Title: | 兩岸談判的利益考量與策略選擇-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時期之比較(1986-2006) |
Authors: | 廖冠華 |
Contributors: | 邵宗海 廖冠華 |
Keywords: | 兩岸關係 兩岸談判 國民黨時期 民進黨時期 辜汪會談 兩岸春節包機協商 |
Date: | 2006 |
Issue Date: | 2009-09-18 10:11:17 (UTC+8) |
Abstract: | 摘 要 2000年總統大選,在野的民主進步黨得了勝選,完成我國民主發展史上首次的政黨輪替。政黨的輪替,不僅彰顯出台灣民主化以來內部政治結構的轉變,也意味著兩岸關係將投入一個新的變數。本文將藉由歷史研究途徑,以國民黨執政時期之「辜汪會談」與民進黨執政時期之「兩岸春節包機協商」兩代表性案例為基礎進行比較,探究位在統獨光譜兩端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其執政時期在兩岸談判問題上之作為,是否因其統獨意識型態之差異,而有不同的考量與策略,並觀察環境因素對兩岸談判產生什麼樣影響。 在分配型談判堅持己身談判「支撐點」,並試圖獲取最大化利益的分析架構下,本文認為國、民兩黨在談判過程中所欲追求的利益與所欲維護的利益,並不因統獨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統獨意識型態之差異,主要只是顯現在與北京之談判基礎、談判的策略操作以及談判利益內涵之認知與表述的不同而已。同時本文也發現,兩岸是否具備共識基礎與能否達成兩岸談判成果之間,並非具有必然的連帶關係。從而認為兩岸應該建立的,其實是彼此「互信」的態度。另一方面,客觀環境因素在兩岸談判中不僅扮演著推動催化的角色,同時也影響了兩岸談判達成協議的可能。 |
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1982年。《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共問題資料雜誌社,1987年。《揭開中共「一國兩制」統戰陰謀》。台北:中 共問題資料雜誌社。 井尻秀憲,1995年。《臺灣經驗與後冷戰的亞洲》。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王銘義,1993年。《不確定的海峽》。台北:時報。 王銘義,1997年。《兩岸和談》。台北:財訊。 石之瑜、李念祖,1992年。《規範兩岸關係》。台北:五南。 包宗合 吳玉山等,2002年。《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2年。《兩岸直航的問題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林文程,2000年。《中共談判的理論與實務-兼論台海兩岸談判》。高雄:麗文文化。 邵宗海,1998年。《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 邵宗海,1999年。《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香港:香港海峽兩 岸關係研究中心。 邵宗海,2001年。《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 邵宗海,2004年。《兩岸談判與協商》。台北:新文京。 吳東野、鄭端耀,2003年。《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 柳金財,1998年。《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 海峽交流基金會編,1993年。《辜汪會談紀要》。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 郭立民編,1992年。《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台北:永業。 郭正亮,1998年。《民進黨的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 喻世祥,2001年。《兩岸直航之安全問題》。台北:交通部運輸硏究所。 張五岳,1993年。《中共要求兩岸直接通航策略與我方對策》。台北:行政院陸委會。 張亞中,1998年。《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 張亞中,1999年。《德國問題:國際法與憲法的爭議》。台北:揚智。 張亞中、孫國祥,1999年。《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 張植榮、洪停杓,2004年。《當代中國外交新論》。香港:勵志。 黃天中,張五岳,1993年。《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 黃鈴媚,2001年。《談判與協商》。台北:五南。 黃嘉樹、劉杰,2003年。《兩岸談判研究》。北京:九州。 楊開煌,1994年。《談判策略研究-與中共談判》。台北:冠志。 鄧小平,1984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東:人民出版社。 鄧中堅、高永光、黃奎博,2003年。《政治溝通與談判技巧》。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達第,1996年。《中美關係重要文獻資料選編》。北京:時事。 潘錫堂,2003年。《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 蔡政文、林嘉誠,1989年。《臺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 心。 顏萬進,2003年。《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 (二)譯著 Bazerman, Max H. & Neale, Margaret A.著,賓靜蓀譯,1993年。《樂在談判》。台北:天下文化。 Freymond, Jean F.著,〈歷史分析法〉,收錄於Victor A.Kremenyuk主編,屈李坤 圍 樊海軍譯,2004年。《國際談判-分析、方法和問題》。北京:華夏出版社。 Lewicki, Roy J., Saunders, David M., Minton, John W.著,萬勇譯,2004年。《談判實務》。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Lewicki, Roy J., Hiam, Alexander., Olander, Karen Wise.著,黃治蘋、李慧美譯,1998年。《思考談判學》。台北:滾石文化。 Marsh, David and Stoker, Gerry著,陳菁雯、葉銘元、許文柏譯,1998年。《政治學方法論》。台北:韋伯文化。 (三)專書論文 孫揚明,1998年。〈李登輝十年的美中台關係〉,周陽山主編,《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頁283-296。 張五岳,2002年。〈九二共識?九二精神?一中各表?〉,蘇起、鄭安國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33-137。 張也白,2003年。〈台灣問題上的美國因素〉,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頁51-72。 黃仁偉,2004年。〈中美共同利益的構成與演變〉,倪世雄、王義桅主編,《中美國家利益比較》。北京:時事。頁101-109。 董立文,2002年。〈「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影響〉,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頁59-82。 趙建民、劉文斌,2005年。〈「從中華民國到中華民國(台灣)」— 自制度面解釋國家認同問題〉,施正峰主編,《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頁85-128。 劉德喜、李懷義,〈新世紀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載於中華歐亞基金會、改革開放論壇合著,《反恐戰後的美中關係與台海局勢》。台北:大屯,2003年。頁55-76。 鄭安國,2002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歷史真相〉,蘇起、鄭安國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9-15。 嚴宗大,1993年。〈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及其問題〉,黃中天、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頁277-306。 蘇起,2002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意義與貢獻〉,蘇起、鄭安國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I-VIII。 (四)期刊論文 丁樹範,1992年8月。〈開放探親以來中華民國大陸政策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8期,頁5-13。 于有慧,2001年8月。〈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頁1-21。 王順合,2002年12月。〈政黨輪替前後我國大陸政策之分析比較〉,《中山學報》,第23期,頁63-82。 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5月。〈從兩會高層接觸走向兩岸交流互動〉,《中共研究》,第27卷第5期,頁1-8。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資料室,1988年。〈關於執政黨現階段大陸政策的說明〉,《中國大陸》,第21卷第9期,頁15-17。 巨克毅,1998年6月。〈「一個中國」策略思維的分析〉,《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頁1-18。 宋國誠,1992年1月。〈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上)〉,《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期,頁5-24。 宋國誠,1992年2月。〈中華民國大陸政策與中共對台政策的比較評估(下)〉,《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2-19。 宋國誠,1994年2月。〈一九九三年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的評估〉,《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2期,頁46-56。 李銘義,2001年10月。〈兩岸政治對話之美國因素〉,《中國事務》,第6期,頁92-120。 李銘義,2005年1月。〈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及解決模式可行性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頁23-40。 何輝慶,2002年6月。〈不對稱結構下的兩岸談判〉,《國家發展研究》,第1卷第2期,頁103-134。 邵宗海,1993年2月。〈「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中山社會科學期刊》,第2卷第1期,頁53-75。 邵宗海,1998年3月。〈兩岸重塑事務協商與初探政治談判(上)〉,《中共研究》,第32卷第3期,頁88-103。 邵宗海,1998年4月。〈兩岸重塑事務協商與初探政治談判(下)〉,《中共研究》,第32卷第4期,頁86-98。 邵宗海,1999年4月。〈兩岸政治談判的可能性〉,《中共研究》,第33卷第4期,頁84-97。 邵宗海,1999年6月。〈兩岸談判中「一個中國原則」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78期,頁505-531。 邵宗海,2002年9-10月。〈WTO可否提供兩岸談判僵局突破的溝通管道〉,《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5期,頁57-71。 邵宗海,2003年10月。〈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4期,頁1-36。 邵宗海,2004年1月。〈從兩岸關係的變遷探討兩岸關係的定位(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1期,頁95-123。 邵宗海,2004年9月。〈美國對海峽兩岸政策之分析〉,《當代中國研究》,第11卷第3期,頁104-118。 吳玉山,1998年9月。〈三黨大陸政策的趨同:選民偏好的常態分配與選票極大化策略〉,《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3期,頁5-22。 吳玉山,2000年7月。〈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頁1-33。 吳榮鎮,2001年5月。〈美國學界對兩岸談判的看法〉,《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5期,頁10-18。 柳金財,2000年4月。〈民進黨的台獨論述與大陸政策:過程、轉型與發展〉,《東亞季刊》,第31卷第2期,頁101-130。 凌鳳儀、林光,2003年4月。〈兩岸春節包機之檢討與展望〉,《立法院院聞》,第31卷第4期,頁88-107。 陳明通、王智盛,2000年7月。〈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中國事務》,第1期,頁6-28。 陳明通,2005年3月。〈我國大陸政策的檢討與前瞻〉,《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9期,頁44-77。 許立倫,1994年8月。〈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歷史回顧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8期,頁62-80。 郭瑞華,1988年5月。〈中共對臺統戰政策的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14卷第5期,頁1-23。 張五岳,1990年9月。〈兩岸通航的政策問題〉,《國家政策》,第7期,頁126-133。 張五岳,1992年1月。〈兩岸關係互動新局勢-從「海協會」的設立談起〉,《中國論壇》,第32卷第4期,頁97-101。 張五岳,1992年2月。〈兩岸接觸談判之可能與趨向淺析〉,《國家政策》,第27期,頁1-2。 張五岳,1992年8月。〈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國家政策》,第41期,頁1-12。 張五岳,1995年3月。〈現時不宜兩岸直航〉,《經濟前瞻》,第38期,頁17-21。 張五岳,1998年2月。〈柯江會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理論與政策》,第21卷第1期,頁41-51。 張五岳,阮銘,2000年4月。〈兩岸關係與臺海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 期,頁64-69。 張五岳,2002年9月。〈兩岸直接三通的政經評析〉,《經濟前瞻》,第83期,頁40-44。 張五岳,2003年12月。〈兩岸三通的結與解〉,《交流》,第72期,頁16-20。 張五岳,2004年2月。〈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頁1-4。 張執中,2002年1-2月。〈兩岸對政治談判的評估及因應策略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頁25-50。 童振源、陳碩廷,2004年12月。〈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2期,頁33-46。 楊力宇,2002年9月。〈「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從「台灣之父」到「台灣之子」〉」,《爭鳴》,第299期,頁55-57。 楊崇正、張五岳,2001年12月。〈WTO架構下兩岸海運直接通航及其談判可能性之探討〉,《國際航運管理研究》,第6卷,頁17-28。 楊開煌,1992年3月。〈兩岸政治談判的可能性、方式及其評估〉,《東吳政治學報》,第1期,頁205-235。 鄒念祖,1993年7月。〈我國國際法人地位之困境與突破〉,《東亞季刊》,第25卷第1期,頁41-57。 趙紫陽,1984年6月30日。〈政府工作報告〉,《新華月報》,第475期,頁6-16。 廖平生,1993年6月。〈辜汪會談評述〉,《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6期,頁3-10。 蔡政修,2003年1-2月。〈五二○後的兩岸關係結構與兩岸政治談判前景〉,《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1期,頁75-99。 龍飛,1993年5月。〈從「辜汪會談」看中共對台兩手策略〉」,《中共研究》,第27卷第5期,頁27-44。 龍飛,1993年9月。〈中共利用「辜汪會談」擴大對台統戰之研析〉,《中共研究》,第27卷第9期,頁12-23。 蕭懷湘,1993年4月。〈兩岸非政治性談判(一)〉,《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4期,頁25-33。 蕭懷湘,1993年7月。〈兩岸非政治性談判(二)〉,《共黨問題研究》,第19卷第7期,頁105-115。 嚴家其,1985年3月。〈「一國兩制」的科學涵義及其特徵〉,《紅旗雜誌》,第466期,頁18-20。 (五)學位論文 田麗虹,2003。《總統民選後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李登輝時期與陳水扁政府的比較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柏善,2002年。《台港航權談判之研究--以二階談判架構分析》。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儒明,2003。《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台政策(2000年5月至2003年5月)》。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銘謙,2001年。《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決策研究(1986.9.28-2001.5.20)》。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黎寶文,2002年。《民進黨大陸政策之研究(1986-2001):一個雙層賽局(two-level game)的觀點》。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世熙,1994。《第一次辜汪會談兩岸談判行為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王高成,2002 年11月23日。〈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 邵宗海,1992年。〈「一個中國」政策的發展評估〉,「一個中國政策」學術討論會。台北:國家建設文教基金會。頁104-143。 陳峰君,1998年5月21日。〈台灣拖延政治談判之探討-兼析台灣優勢論〉,「兩岸政治談判」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1-19。 張五岳、蔡慧美,1993年5月。〈兩岸直接通航之評析〉,「中共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等。頁1-23。 楊開煌,1998年5月21日。〈歷史悲情VS地理悲情:細論兩岸喊話重建兩岸談判〉,「兩岸政治談判」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1-47。 (七)網際網路 1.中文 (1)專書 〈故蔣總統經國先生於民國六十八年四月四日提出「三不」政策全文〉,《反擊共匪統戰參考資料彙編》,頁123-124。《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網站》, 〈http://www.mac.gov.tw/big5/rpir/3_6.htm〉。 (2)論文 胡全威,2002年6月11日。〈陳水扁總統的「統合論」之評析〉,《國政分析》,國安(析)090-015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B-091-015.htm〉。 徐明宜,2001年12月19日。〈檢視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新路線〉,《國政評論》,科經(評)090-189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TE-C-090-189.htm〉。 高孔廉、鄧岱賢,2003年8月26日。〈對陳總統直航宣示及「評估報告書」之評析〉,《國政分析》,國安(析)092-010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B-092-010.htm〉。 張五岳,2006年2月。〈從春節包機模式看兩岸事務性協商〉,《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第9卷第2期。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335〉。 張五岳,2006年8月。〈兩岸包機直航之評析〉,《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第9卷第8期。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405〉。 黃奎博,2002年9月。〈九一一週年回顧〉,《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第5卷第9期。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www.fics.org.tw/issues/subject1.asp?sn=1653〉。 詹火生,2002年3月22日。〈意識型態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台灣老人經濟安全政策為例〉,《國政研究報告》,社會(研)091-013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13.htm〉。 潘錫堂,2001年9月24日。〈台灣藉入會復談之可能性不高〉,《國政評論》,國安(評)090-210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210.htm〉。 黎家維,2005年11月23日。〈民進黨推動二次憲改論點之評析〉,《國政評論》,憲政(評)094-132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4/CL-C-094-132.htm〉。 (3)研討會論文 陳鳳英,2004年11月。〈兩岸經貿關係現狀與前景〉,「第四屆兩岸遠景論壇 兩岸交流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網站,〈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3994〉。 張冠華,2004年11月。〈兩岸經濟關係的演變、影響與展望〉,「第四屆兩岸遠景論壇 兩岸交流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網站,〈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4128〉。 張五岳,2005年12月。〈兩岸關係的結與解〉,「兩岸關係之展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北大學網站,〈http://www.ntpu.edu.tw/pa/news/94news/attachment/941219-8.pdf〉。 (4)官方文件與統計數據 a.官方文件 (a)台北官方文件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0/5/20。〈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902〉。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0/6/20。〈陳總統就任後首次中外記者會〉,《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754〉。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0/7/31。〈陳總統就任後第二次中外記者會〉,《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582〉。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0/12/31。〈總統發表跨世紀談話〉,《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5085〉。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2/5/9。〈總統陪同媒體主管前往金門地區並至大膽島參訪〉,《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6935〉。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2/8/3。〈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於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中致詞〉,《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7264〉。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4/10/10。〈總統參加於總統府府前廣場舉辦的「中華民國各界慶祝九十三年國慶大會」並致詞〉,《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10075〉。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5/3/1。〈總統晚上透過視訊會議與歐洲議會議員及新聞媒體進行對話〉,《總統府新聞稿》。《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Rid=1049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7/12。〈陸委會八十八年七月十二日記者會紀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880712.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10/18。〈本會陳副主委於九十一年十月十八日主持例行記者會紀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c911018.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11/12。《行政院就春節期間兩岸包機直航決策之說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f911112.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12/13。〈本會陳副主委於九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主持例行記者會紀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c911213.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8/15。《兩岸「直航」之影響評估》。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economy/dlink01.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9。〈「民眾對兩岸三通的看法」結果摘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pos/pos9208a.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9/10。《「航空貨運便捷化」措施之政策說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dl920910.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11/21。《九十三年「大陸台商春節返鄉專案」之說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f921121.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3/12/1。《蔡主委於「台灣省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五十週年慶祝大會」演講「兩岸關係與大陸經貿政策」》。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tsai921201.htm〉。 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2004/8/17。《近期兩岸有關雙方關係互動情況一覽表》。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930517.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10/4。《吳主委於「台商秋節聯誼餐會」致詞》。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cnews931004a.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10/13。《陸委會回應國台辦新聞稿》。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cnews931013.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11/12。〈本會邱副主委於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主持例行記者會紀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c931112.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12/17。《有關台商春節包機及對中共將制定類似「國家統一法」立法工作,陸委會的看法》,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cnews931217a.htm〉。 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2004/12/28。《陸委再度呼籲中共儘早就推動台商春節包機乙案與我方展開協商》。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cnews931228.htm〉。 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2005/1/10。《陸委會希望大陸方面儘快就春節雙向包機事宜與我方展開務實協商》。行政院大陸事務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cnews940110.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1/14。〈民國九十四年一月十四日邱副主委主持例行記者會紀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c940114.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5/1/2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吳主任委員釗燮民國九十四年元月二十八日主持年終記者會紀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cnews/rec940128.htm〉。 行政院新聞局,2003/7/17。〈陳總統:北京的作為顯示中共的可信度堪慮〉。《行政院新聞局網站》,〈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2737&ctNode=3894〉。 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1999/11/15。《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p9212/mpp01.htm〉。 海峽交流基金會,《本會與行政機關的關係》。海基會網站,〈http://www.sef.org.tw/html/intro/intro4.htm〉。 海峽交流基金會,《歷次會談總覽》。海基會網站,〈http://www.sef.org.tw/html/nego/nego1.htm〉。 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實錄》。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find.cepd.gov.tw/president/home.htm〉。 (b)北京官方文件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0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受權就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聲明》。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wg/zywg0.asp?zywg_m_id=102〉。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4年5月17日。《中台辦、國台辦受權就當前兩岸關係發表聲明》。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wg/zywg0.asp?zywg_m_id=105〉。 全國人大常委會,1979/1/1。《告台灣同胞書》,《新華資料》。新華網網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33.htm〉。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反分裂國家法》,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flfg/flf.htm〉。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2/10/30。〈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17〉。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3/12/17。《以民為本 為民謀利 積極務實推進兩岸三通》。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wg/zywg0.asp?zywg_m_id=104〉。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3/12/17。〈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30〉。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3/12/31。〈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31〉。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4/10/13。〈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42〉。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4/10/24。〈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43〉。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4/10/27。〈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43〉。 國務院台灣辦公室,2005/1/3。《國台辦發言人就2005年台商春節包機發表談話》。國務院台灣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1001〉。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5/1/12。〈國務院台辦新聞發佈會實錄〉。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xwfbh/xwfbh0.asp?xwfbh_m_id=46〉。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5/3/4。《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四點意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1046〉。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兩岸商談與對話一覽表》。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lasht/lasht0.asp?last_m_id=101〉。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hmo.gov.cn/public/zcfg/t20031230_1992.htm〉。 新華社,〈中國領導人有關臺灣問題和平統一的思想〉,《新華資料》。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575.htm〉。 新華社,〈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7年)〉,《新華資料》。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0/15/content_2093969.htm〉。 賈慶林,2005年1月28日。《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 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 繼續爭取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統一的方向發展》。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1010〉。 錢其琛,2001年1月22日。《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313〉。 錢其琛,2002年1月24日。《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努力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zyjh/zyjh0.asp?zyjh_m_id=421〉。 (c)其他官方文件 《台灣關係法》。美國在臺協會網站,〈http://www.ait.org.tw/zh/about_ait/tra/default.asp 〉。 b.官方統計數據 (a)台北官方統計數據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臺灣地區人民進入大陸地區申請案件統計表」,《兩岸社會交流統計》。台北:陸委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ass_lp/d1/9401.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我國對外投資統計—國家(地區)別〉,《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57期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57/13.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貿易金額之估算〉,《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63期。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63/6.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臺灣對大陸貿易占我外貿之比重〉,《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63期。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63/9.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對臺灣貿易占大陸外貿之比重〉,《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63期。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63/8.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臺灣對大陸、香港及全球貿易順差統計〉,《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63期。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 〈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63/7.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第165期。台北:陸委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big5/statistic/em/165/index.htm〉。 行政院主計處,《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524923471.xls〉。 行政院主計處,〈台灣地區歷年教育程度別失業率〉,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http://win.dgbas.gov.tw/dgbas04/bc4/manpower/year/year_sr_t8.asp?ym=1&yearb=82&yeare=94&tt=20〉。 (b)北京官方統計數據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兩岸經貿統計數據》。北京:國台辦。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82/lajmsj.htm〉。 二、外文部分 Berridge, G. R. & James, Alan., 2003. A Dictionary of Diplomacy. Palgrave-Macmillan:Basingstoke. Huang, Kwei-bo, 2005/9.“The Anti-Secession Law and Distributive Negoti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Views & Policies, Vol.2, No.1,pp. 93-112. Ragin, Charles C., 1987. The comparative method : moving beyon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rategie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arks, Donald B., 1982. The Dynamics of Effective Negotiation. Huston: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Walton, Richard E. & McKersie, Robert B., 1965. A behavioral theory of labor negoti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Zartman, William I. & Berman, Maureen R., 1982. The Practical Negotiato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91261009 9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1009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