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438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13392/144379 (79%)
造訪人次 : 51227604      線上人數 : 9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380


    題名: 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
    作者: 劉文斌
    Liu, Wen-Pin
    貢獻者: 趙建民
    劉文斌
    Liu, Wen-Pin
    關鍵詞: 國家認同
    族群認同
    制度認同
    文化認同
    兩岸關係
    本土化
    national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systematic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cross-strait relations
    localization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009-09-18 10:06:36 (UTC+8)
    摘要: 對中國大陸及相關問題的研究,在面對中國大陸以政治、經濟與武力威脅,並不時主張對台擁有主權的台灣而言,實在很難脫離「顯學」的地位;也就是因為中國大陸的威脅一直存在著,兩岸關係與台灣的生存就不得不緊密結合在一起,所以對中國大陸問題的研究,以兩岸關係作為研究結果的呈現,就成為學者所熱中的項目之一。當前,兩岸關係的研究已到汗牛充棟的地步,但對兩岸關係理論的建立卻明顯不足,這個不足對於已有的兩岸關係研究成果,常構成諸多不周延之處,經常被學者提及。
    現有兩岸關係的研究,雖有外交史途徑(the diplomatic history approach)、分裂國家途徑(the divided nation approach)、理性選擇途徑(the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菁英衝突途徑(the elite conflict approach)及不對稱政治過程途徑(the asymmetrical political approach)等五大類,但卻沒有任何一類將台灣國家認同分作制度認同、文化認同及族群認同三個環節加以討論,並依此討論作為研究兩岸關係的途徑者,但明顯的卻是台灣的國家認同內涵變化,對於兩岸關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本論文在假設中共對台「併吞」態度長期不變的情況下,集中探討台灣民眾由兩蔣時代經李登輝時代,到陳水扁時代的國家認同轉變,及其對兩岸的影響,並意圖建構以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作為自變相,以兩岸關係作為應變相的兩岸關係研究途徑(approach),甚至進一步建立國家認同變遷對兩岸關係影響的理論,至少也應補充現有兩岸關係的各類理論,讓各家理論或研究途徑在解釋、描繪與預測兩岸關係過程中,多加考慮台灣民眾對國家認同的主流意向,使得兩岸關係的相關理論或途徑因而更加周延與完備。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含意眾說紛紜,國內學者江宜樺教授主張國家認同應該以「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及「制度認同」三個主要層面來討論,只有三個層面的綜合表現,才得以稱為完整的國家認同內涵,本文就是借用此三個環節,進行國家認同的討論,本文中更指:「族群認同」是以認同中國人或認同台灣人為討論主軸,「文化認同」則指台灣經由本土化的推動後,台灣人民對於台灣文化或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區隔,「制度認同」是在討論台灣人民認同中華民國政治體制運作,或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運作的區別;由兩蔣時期、李登輝時期及陳水扁時期,台灣在此三個環節中的整體表現,構結出當時特有的國家認同表現,從中以縱向比較的方式,討論台灣國家認同的變遷情形,並就當時的國家認同情形與當時的兩岸關係作相對應的探討,以建立自兩蔣以降台灣國家認同變遷與兩岸關係變化的因果關係,再從因果關係的確立中,推論出現階段及往後兩岸關係,在台灣領導人有意引導國家認同變遷方向,及中共僵硬的對台政策相互衝撞下,兩岸關係的可能發展方向,提供在此領域的研究者另一種值得深思的面向與空間,讓兩岸關係的理論建構更加完備。
    Researches of Mainland China and relative inquires can hardly be separated from the position of “Explicit Learning” in Taiwan, while facing political, economical as well as military threats from Mainland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constant declaration of its sovereign right on Taiwan. Due to the threats from Mainland Chain remain unchanged,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existence of Taiwan can’t help but tightly link together. Thus, presentations of research results concern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popular research topics for scholars. At present, numerous researche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yet 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ory is somehow obviously inadequate. Such insufficiency often results in a variety of negligence to the outcome of existed cross-strait relations researches and it is frequently brought up by scholars.

    Although present researches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re categorized into five approaches; the diplomatic history approach, the divided nation approach, the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the elite conflict approach and the asymmetrical political approach. Nevertheless, there is none to categorize Taiwan national identity into three key aspects which are systematic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ethnic identity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nd nor is it discussed accordingly to include it as an approach of research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However, it is clearly that the connotation change of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has decisive influence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 a result,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China’s attitude of swallowing up Taiwan by military force remains unchanged in the long run and concentrates on the discus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lteration of the Taiwan people starting from the era of Chiang Kai-Sheik and his son Chiang Ching-Kuo, via the era of Lee Teng-Hui to the era of Chen Shui-Bian , and its influence o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t also means to build a research approach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is dissertation by setting the change of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a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t further establishes a theory of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identity alternation 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at least provides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o assorted theorie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allows scholars to take the main-stream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Taiwan People into deeper consideration while they are in the process of explaining, describing and predic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hence, it makes the related theories or approache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sounder and more complete.

    The meaning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rather confusing. Professor Chiang Yi-Hua thinks that national identity ought to b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ethnic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nd systematic identity. Without a combined performance of these three aspects complete national identity connotation can’t be existed. This research uses these three aspects to make discussions on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research it clearly points out “national identity” is discussed mainly on identifying the Chinese or identifying Taiwan people and “cultural identity” means the identity division of the Taiwan people towards Taiwan culture 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fter the movement of localization. “Systematic identity” is to discuss the identity difference of the Taiwan peopl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peration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r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s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se three aspects, from the era of Chiang, Kai-Sheik and Chiang Ching-Kuo, via the era of Lee Teng-Hui to the era of Chen Shui-Bian, created a specific national identity performance during those periods. Vertical comparison was applied to discuss the change of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Mutual discussions 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during that period are also completed to launch cause-result connection between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hang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since the two Chiang era, afterwards, present and futur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re inferred from the certainty of cause-result connection and possibl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the impacts of Taiwan leader who intends to induce the alternation dire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Mainland China’s stiff Taiwan policy. It is to present another thinking path and space to researchers who are involved in this field and allow the theory struc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better equipp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Chris Harman,白曉紅譯,民族問題的重返(The Return of National Question)(台北:前衛,2001)。
    2、 Percy B. Lehing,許雲翔、江佩娟、葉錦娟、劉中文等譯,分離主義的理論 (Theories of Secession) (台北:韋伯,2002)。
    3、 Ted Robert Gurr & Barbara Harff,鄭又平等譯,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台北:韋伯,2002)。
    4、 丁渝洲口述,汪士淳撰寫,丁渝洲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2004)。
    5、 中華歐亞基金會編印,兩岸關係的結與解總結報告(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1)。
    6、 巴瑞托(Pareto, Vilfredo),劉北成、許虹編譯,菁英的興衰(台北:桂冠,1993)。
    7、 毛鑄倫,「試論中國意識在台灣的困境與台灣意識中的外力因素」,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出版社,1999)。
    8、 王石番,傳播內容分析法-實證與理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
    9、 王在希講稿,「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壇上的講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01)。
    10、 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運動:一九七九到一九八九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徐火炎等,台灣族群政治專題(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月旦,1996)。
    11、 王甫昌,「台灣民主政治與族群正的衝突」,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12、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13、 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1995)。
    14、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台北:三民,1990)。
    15、 包宗和,尼克森重定對華政策之研究,政大外交所碩士論文,1979。
    16、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17、 台灣省新聞處編印,教育發展與文化建設(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0)。
    18、 台灣教授協會,「對所謂『一中』問題的批判」,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台北:國史館,2001)。
    19、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1998)。
    20、 石之瑜,當代台灣的中國意識(台北:正中,1993)。
    21、 石齊平,「從九二共識到九二精神」,蘇起等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
    22、 朱新民,「開展兩岸關係到統一之路沒有時間表」,趙春山編著,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1)。
    23、 江宜樺,「新國家運動下的台灣認同」,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24、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2000)。
    25、 江炳倫,「台灣地區的政治教育」,台灣的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自立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二刷)。
    26、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從「精省」經驗規劃未來「政府改造」的配套措施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091-009)(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2)。
    27、 行政院陸委會,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陸委會,1999)。
    28、 吳乃德,「自由主義和族群認同:搜尋台灣民族主義的意識型態」,徐火炎等,台灣族群政治專題(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月旦,1996)。
    29、 吳乃德,「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30、 吳乃德,「國家認同和民主鞏固:衝突、共生與解決」,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31、 吳玉山,「台灣的大陸政策:結構與理性」,包宗和等,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1999)。
    32、 吳玉山,抗衡與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台北:正中書局,1997)。
    33、 吳東野,「中國統一問題的政治意涵」,朱松柏主編,分裂國家的統一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
    34、 吳泉源,「反對運動與新文化的形塑:一個社會民主的觀點」,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35、 吳能遠,「關於台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題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01)。
    36、 吳馭人,「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37、 吳馭人,「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38、 吳新興,海峽兩岸交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39、 宋國誠,「忙與盲,軌與詭----論兩岸互動關係中的認知和警覺」,趙春山編著,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民主基金會,1991)。
    40、 李亦園,「文化比較研究」,楊國樞等編,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1989)。
    41、 李英明,「定位中共的『現實』與『理想』」,趙春山編著,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1991)。
    42、 李登輝,「李總統說明兩國論全文」,劉國基編,兩國論全面觀察(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
    43、 李登輝,「認識台灣,更愛台灣」,侯榮邦編,台灣.咱的國家----正名運動手邊冊(台北:財團法人現代文教基金會,2003)。
    44、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1999)。
    45、 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1995)。
    46、 李登輝、中嶋嶺雄,駱文森、楊明珠譯,亞洲的智略(台北:遠流,2000)。
    47、 李廣鈞,「有關戰後台灣民族主義社會性格的幾點思考」,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48、 沈清松,「從文化交流展望中國的統一」,朱松柏主編,分裂國家的統一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
    49、 明居正,「中華民國之戰略環境與東亞集體安全」,許慶復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1994)。
    50、 明居正,國際體系變遷(台北:五南,1992)。
    51、 林文程,「外在環境發展對台灣國家定位之影響」,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52、 林立,「台灣法律地位解讀方式之爭議與釐清」,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53、 林佳龍,「台灣民主化與國族形成」,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 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54、 林佳龍、郭臨伍,「從雙層賽局看『兩國論』」,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55、 林瑞明,「台灣文學研究與國家認同」,李鴻禧編,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56、 林嘉誠,「九0年代的台灣政黨政治」,許慶復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1994)。
    57、 波特(David Potter),王謙等譯,「民主化的解釋」,David Potter等著,民主化的歷程(台北:韋伯,2000)。
    58、 波特(David Potter),王謙等譯,「同時期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David Potter等著,民主化的歷程(台北:韋伯,2000)。
    59、 法務部調查局編印,中共現行法律彙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89)。
    60、 邵宗海,九0年代的挑戰與回應-談政治、批台獨、論兩岸關係(台北:台灣省訓團,1990)。
    61、 邵宗海,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1997)。
    62、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1998)。
    63、 邵宗海,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2001)。
    64、 邵宗海,兩岸關係與兩岸對策-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後的解析(台北:五南,1998)。
    65、 邵宗海,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2003)。
    66、 侯榮邦編,台灣.咱的國家----正名運動手邊冊(台北:財團法人現代文教基金會,2003)。
    67、 施正鋒,「台灣人的國家認同」,台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
    68、 施正鋒,「台灣族群結構及政治權力之分配」,鄧憲卿主編,台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69、 施正鋒,「台灣意識的探索」,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出版社,1999)。
    70、 施正鋒,「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評述」,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台北:國史館,2001)。
    71、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2000)。
    72、 施正鋒,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1994)。
    73、 柳金財,「論五0年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台灣主權論述論文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台北:國史館,2001)。
    74、 孫文,三民主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6)。
    75、 孫哲,獨裁政治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
    76、 徐火炎,「台灣選民的國家認同與黨派投票行為: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間的時政研究結果」,徐火炎等著,台灣族群政治專題(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月旦,1996)。
    77、 徐宗懋,台灣人論(台北:時報,1993)。
    78、 徐遠和,「中華文化與漢魂薪傳」,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01)。
    79、 袁鶴齡,「初探國家認同的外部因素」,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出版社,1999)。
    80、 高柏園,「台灣意識與文化中國的文化定位」,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出版社,1999)。
    81、 高朗,「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包宗和等,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1999)。
    82、 國史館編印,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台北:國史館,2000)。
    83、 國史館編印,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二)(台北:國史館,2000)。
    84、 國史館編印,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台北:國史館,2001)。
    85、 國立編譯館,國家統一綱領與大陸政策(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
    86、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
    87、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1998)。
    88、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2001)。
    89、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伙伴,(台北:生智,1999)。
    90、 張炎憲,「台灣史上的政治運動與國家認同」,李鴻禧編,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91、 張茂桂,「『共同體』的追尋與族群問題」,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92、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
    93、 張茂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94、 張嘉尹,「台灣化的中華民國----介於國際法與憲法之間的考察」,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95、 張麟徵,硬拗(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
    96、 莫斯卡 (Mosca, Gaetano),涂懷瑩譯,統治階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7)。
    97、 許介麟,亞太經濟合作與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業強,1994)。
    98、 許宗力,「兩岸關係法律定位百年來的演變與最新發展:台灣的角度出發」,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99、 許慶復,「中國國民黨與台灣的民主改革」,許慶復主編,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台北:正中書局,1994)。
    100、 郭正亮,「選舉總路線下的民進黨」,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7)。
    101、 郭俊次,「『文化台獨』與『台獨文化』:一個政治的觀點」,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01)。
    102、 郭洪紀,台灣意識與中國情節(台北:慧明,2002)。
    103、 陳孔立,「台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01)。
    104、 陳英鈴,「從法的觀點論『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105、 陳啟懋,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吉虹,2000)。
    106、 陳義彥、陳陸輝,「模稜兩可的態度還是不確定的未來:台灣民眾統獨的解析」,該論文於2002年12月20日,在台大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所舉辦「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研討會中發表。
    107、 陳儀深,「中國自由主義在台灣的延續與沒落」,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108、 陳慶,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
    109、 陳鴻瑜,台灣的政治民主化(台北:翰蘆,2000)。
    110、 陸鏗,別鬧了,登輝先生:專訪相關人物談李登輝(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1)。
    111、 彭瑞金,「台灣民族運動與台灣民族文學」,李鴻禧編,國家認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112、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2000)。
    113、 普林頓,張尚德譯,革命的剖析(台北:帕米爾,1992)。
    114、 游盈隆,「民主鞏固與台灣憲政體制的選擇」,游盈隆主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台北:月旦,1998)。
    115、 游盈隆,「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徐火炎等著,台灣族群政治專題(台灣政治學刊創刊號)(台北:月旦,1996)。
    116、 游盈隆,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9)。
    117、 童振源,「『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性思考」,台灣主權論述論文及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論文集(上)(台北:國史館,2001)。
    118、 童振源,「辜汪會談十週年前夕展望兩岸關係」,歐亞研究通訊(台北),vol. 3,no. 3,2003。
    119、 黃俊傑,「論『台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出版社,1999)。
    120、 黃昭元,「兩國論的憲法分析—憲法解釋的挑戰與突破」,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121、 黃連枝,「台灣在中國歷史主體中的進出」,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出版社,1999)。
    122、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1992)。
    123、 楊孝嶸,「內容分析」,楊國樞等編,社會行為與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1989)。
    124、 楊泰順,「美國人認同的形成」,美歐季刊(台北),第十四卷第二期,2000年夏季號。
    125、 楊開煌,「兩岸領導人新年講話看兩岸關係展望」,歐亞研究通訊(台北),vol. 2,no. 2,2003。
    126、 楊開煌,「理解台獨史觀、解構台獨教育」,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編,中華文化與兩岸關係論文集(北京: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2001)。
    127、 楊開煌,崢嶸(台北:海峽出版社,2001)。
    128、 群策會編,台灣21世紀國家總目標(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3年)。
    129、 葉金鳳,「『一中各表』乃國家最大利益之所在」,蘇起等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
    130、 葛永光,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台北:正中,1993)。
    131、 廖中山,「台灣人民的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兼評『一個中國政策』的荒謬」,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編輯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台北:國史館,2001)。
    132、 廖福特,「特殊憲政關係與國家資格之認定與承認」,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133、 趙永茂,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間論台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台北:翰蘆圖書,1998)。
    134、 趙建民,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1994)。
    135、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台北:揚智,1996)。
    136、 蔡政文、林嘉誠,台海兩岸政治關係(台北:業強,1994)。
    137、 鄭永年,「中國新一波民族主義」,林佳龍等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138、 鄭海麟,台灣主權的重新解釋(台北:海峽出版社,2000)。
    139、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9)(台北:麥田,1999)。
    140、 盧漢超主編,台灣的現代化和文化認同(NJ:八方出版社,2001)。
    141、 蕭琇安,「對台灣國際法地位之在省思」,黃昭元主編,兩國論與台灣國家定位(台北:學林,2000)。
    142、 蕭敬,「淺析『省及矛盾』與李登輝的『新台灣人主義』」,夏潮基金會編,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台北:海峽出版社,1999)。
    143、 戴寶村,「玉山地景與台灣認同的發展」,台灣歷史學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香,2001)。
    144、 戴寶村,「歷史教育與國家認同」,李鴻禧編,國家認同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
    145、 魏艾,「從台海兩岸發展經濟經驗看中國統一」,朱松柏主編,分裂國家的統一歷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
    146、 蘇永欽,「兩岸接近『特殊國內關係』」,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小組編,台灣主權論述資料選編(上)(台北:國史館,2001)。
    147、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2003)。
    148、 蘇起、鄭安國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
    二、英文部分
    1.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91).
    2. Balibar, Etienne, Race, Nation, Class – Ambiguous Identity( New York: Verso, 1991).
    3. Birch, Anthony H.,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Boston: Unwin Hyman, 1989).
    4. Boerner, Peter,“Introduction”, Concepts of Nationalism-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Germany: Auflage, 1986).
    5. Brock, Colin and Witold Tulasiewicz,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Editors’ introduc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Educational Policy(Australia: Croom Helm,1985).
    6. Cabestan, jean-Pierre,“Taiwan’s Mainland Policy: Normalization, Yes; Reunification, Later” in David Shambaugh, ed., Contemporary Taiw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8).
    7. Calhoun, Craig, Nationalism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97).
    8. Chang, Parris, ”Beijing’s Policy Toward Taiwan: an Elite Conflict Model” ,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5).
    9. Cheng, Tun-jen & Stephen Haggard, “Regime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Theoret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10. Cheng, Tun-jen, “The Mainland China-Taiwan Dyad as a Research Program.”,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5).
    11. Clark, Cal,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Beyond”, in Winston L. Yang And Deborah A. Brown, ed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1998).
    12. Clough, Ralph N.,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in David Shambaugh, ed., Contemporary Taiwa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 Copper, J. F., Taiwan: Nation-State or Province?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990).
    14. Cottam, Martha L. & Cottam, Richard W., Nationalism & Politics (Colorado: Lynne Rienner, 2001).
    15. Dahl, Robert A.,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71).
    16. Dittmer, Lowell, “Mainland China’s Position in the Pacific Strategic Balance: Looking Toward the Year 2000”, Issues and Studies (Taipei), vol. 28, no. 1, 1992 January, pp.1-17.
    17. Gellner, Ernes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England: Basil Blackwell, 1984).
    18. Gold, T. B.,“Civil Society and Taiwan’s Quest for Identity”, in Stevan Harrell And Huang Chun-Chieh,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4).
    19. Gold, T. B.,“Taiwan’s Question for Identity in the Shadow of China” , in Steve Tsang, ed., In the Shadow of China :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since 1949 (London: Hurst & Company, 1993).
    20. Grew, Raymond,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Peter Boerner, ed., Concepts of Nationalism-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Germany: Auflage, 1986).
    21. Haas, Ernst B., Nationalism, Liberalism and Progres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1997).
    22. Ho, Szy-yin, “Walking the Tightrope: The ROC’s Democratization, Diplomacy, and Mainland Policy”, Issues and Studies (Taipei), vol. 28, no. 3, 1992 March, pp.1-20.
    23. Hsiao, Hsin-huang Michael, “The Rise of Social Movements and Civil Protests”, 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24. Hsieh, John Fuh-sheng, “Chief, Staffers, Indians, and Others: How Was Taiwan’s Mainland Policy Made?” ,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olorado: Lynne Rin, 1995).
    25. Huang, Chi, Woosang Kim & Samuel Shiouh Guang Wu,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1951- 78”, Issues and Studies (Taipei), vol. 28, no. 6, 1992 August, pp.35-58.
    26. Huang, Chun-chieh & Wu, Kuang-ming, “Taiwan and the Confucian Aspiration: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Stevan Harrell & Huang Chun-Chieh,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4).
    27. Hughes, Christopher, Taiwan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28.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3).
    29. Jia, Quingguo, “The Making of Beijing’s Taiwan Policy”,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Colorado: Lynne Rin, 1995).
    30. Jiang, Ping-lung & Wu, Wen-cheng,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KMT in Taiwan’s Political System”,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31. Jowitt, Ken, “The Leninist Legacy”, in Ivo Banac, ed., Eastern Europe in Revolut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2).
    32. Kerlinger, Fred N., Behavioral Research (U.S.: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9).
    33. Lu, Alexander Ya-li, “Political Opposition in Taiw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in Tun-Jen Cheng &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34. Meaney, Constance Squires, “Liber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KMT”, 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35. Mellor, Roy E.H., Nation, State and Territory, a Political Geography(London: Routledge, 1989).
    36. Nathan, Andrew “The Effect of Taiwan’s Political Reforms on Taiwan-Mainland Relations”, in Tun-Jen Cheng &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37. Poole, Ross, Nation and Identity(New York : Routledge, 1999).
    38. Rubinstein, Murray A.,“ Political Taiwanization and Pragmatic Diplomacy: The Ears of Chiang Ching-kuo and Lee Teng-hui, 1971-1994”, in Murray A. Rubinstein, ed., Taiwan: A New History (New York: An East Gate Book, 1999).
    39. Shih, Chih-yu, “The Reluctant Dragon: Taiwan as a Psychological Factor in Mainland China’s U.S. Policy”, 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 Samuel S. G. Wu eds., Inherited Rivalry: 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olorado: Lynne Rin, 1995).
    40. Smith, Anthony D., National Identity (Las Vegas : University of Nevada, 1991).
    41. Tien, Hung-mao, “Transformation of an Authoritarian Party State: Taiwa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 in Tun-Jen Cheng And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42. Tsang, Steve,“Chiang Kai-Shek and the Koumintang’s Policy to Reconquer the Chinese Mainland, 1949-1958”, in Steve Tsang, ed., In the Shadow of China :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since 1949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3).
    43. Wachman, Alan M., Taiwan -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New York: An East Gate Book, 1994).
    44. Watson, Michael, Contemporary Minority Nationalism(New York: Routledge, 1990).
    45. Weiming, Tu,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David Shambaugh, ed., Contemporary Taiwa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8).
    46. Winckler, Edwin A., “Culture Policy on Postwar Taiwan”, in Stevan Harrell & Huang Chun-Chieh, eds., Cultural Change in Postwar Taiwan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4).
    47. Winckler, Edwin A.,“Taiwan Transition?”, in Tun-Jen Cheng & Stephan Haggard, 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 Lynne Rienner, 1992).
    48. Wu, An-chia, “The ROC’s Mainland Policy in the 1990’s”, Issues and Studies (Taipei), vol. 27, no. 9, 1991 September, pp.1-17.
    三、網站
    1. http://140.111.1.192/minister/report/0404.html#first
    2. http://203.73.100.108/news/common/ProductDetail.asp?prd_id=4777
    3. http://andywant.chinatimes.com.tw/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1&Single=1
    4.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3/content_704772.htm
    5. http://chinese.news.yahoo.com/030101/1/qjih.html
    6. http://chungcheng.org.tw/thought/class06/0027/0004.htm
    7.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page/ch19.htm
    8. http://dsis.org.tw/peaceforum/symposium/2001-07/CSR0107001.htm
    9. http://e2000.yam.com/p_follow/200003/03/11837900.html
    10. http://eusa-taiwan.org/06Publication/Annual%20Essays/Annual%20Essays2002/AE0202%E5%BE%9E%E6%AD%90%E7%BE%8E%E7%B6%93%E9%A9%97%E8%AB%87%E5%8F%B0%E7%81%A3-%E5%BC%B5%E6%B4%8B%E5%9F%B9.doc
    11.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vote2000/soong/87092201.htm
    12.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NewConstitution/comment/htm/92093010.htm
    13. 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2002/2002_7_30.htm
    14. 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2002/2002_8_3.htm
    15. http://home.kimo.com.tw/jyfd6113/c011.htm
    16. http://home.kimo.com.tw/jyfd6113/spirit.htm
    17. http://ipx.ntntc.edu.tw/~gac130/A-1.html
    18. http://issue.udn.com/FOCUSNEWS/LEE/d6.htm
    19. 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5-2-020525.htm
    20. 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nar/2002/2002.htm
    21.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725000/7259922.stm
    22. http://news.yam.com/can/politics/200208/200208071910327.html
    23.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207/20020725121088.html
    24.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208/20020805120062.html
    25.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208/200208111740149.html
    26. http://news.yam.com/cna/politics/news/200403/200403130210.html
    27. http://news.yam.com/forum/cheng/199907/11/02853700.html
    28. http://service.pct.org.tw/announce2.nsf/5fc5efa0ab4c92974825673900089b4e/6cbd636e61a377df4825673900184483?OpenDocument
    29. http://sparc2.nhltc.edu.tw/~native/introce.htm
    30. http://taiwantt.org.tw/cdrom/20011215/content/200107/20010728-105.htm
    31. http://taup.yam.org.tw/comm9509/tpdc5928.html
    32. http://tc.formosa.org/magazine/tcm-19/Art-3.html
    33. http://teach.eje.edu.tw/data/kunda/2001571449/%B8%EA%AE%C6%A4%BB.htm
    34. http://tw.news.yahoo.com/2003/07/04/polity/cna/4087294.html
    35. http://udn.com/PE2004/statistics/udnsurvey/ep9205_2/ep9205_2.shtml
    36.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le-leng/sek-su/ch-02.htm
    37. 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le-leng/sek-su/ch-03.htm
    38. http://www.cca.gov.tw/law/assistance/p13.html#top
    39. http://www.cca.gov.tw/news/2002/10041.htm
    40. http://www.cdn.com.tw/daily/2003/09/21/text/920921i4.htm
    41. http://www.cdnnews.com.tw/20030208/news/zyxw/733210002003020721095570.htm
    42. http://www.chinabiz.org.tw/maz/InvCina/200007-077/200007-008.html
    43. http://www.china-tide.org.tw/history/knowtwpaper/mainculture.htm
    44. http://www.china-tide.org.tw/history/knowtwpaper/point.htm
    45. http://www.china-tide.org.tw/history/knowtwpaper/talk.htm
    46. http://www.dpp.org.tw/
    47. http://www.drshen.org.tw/comment/post/880727.htm
    48. http://www.ed.ntnu.edu.tw/~seph/1029-2.htm
    49. http://www.edu.tw/
    50. http://www.epochtimes.com/b5/2/9/1/n212361.htm
    51. http://www.ettoday.com/2002/08/21/91-1342532.htm
    52. http://www.ettoday.com/2002/09/02/91-1346933.htm
    53. 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press/quarterly/pq2001-2/pq2001-2_6.htm
    54.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005/2000051611.htm
    55.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207/2002073009.htm
    56. http://www.geocities.com/magicaltw/college.htm
    57. 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culture/down/3-2.htm
    58. 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culture/down/3-3.htm
    59. http://www.hi-on.org.tw/nbut/0tongsixn/forth/103360.htm
    60. 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70-5/m174_1.htm
    61. http://www.inpr.org.tw/inpre/pub/jounals/m1/,19-1.PDF
    62. http://www.jimlee.idv.tw/art 01 07.htmij
    63. http://www.jimlee.idv.tw/art_01_07.htm
    64.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1/new/nov/5/life/art-1.htm
    65.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ug/4/today-s1.htm
    66.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10/today-p7.htm
    67.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pos/890131/88tab14.htm
    68. 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pos/9001/table12.htm
    69. http://www.mac.gov.tw/big5/rpir/3_8.htm
    70. http://www.mac.gov.tw/index1.htm
    71. http://www.mac.gov.tw/mlpolicy/china.htm
    72. 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6n2/60.htm
    73. 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649/649-068.html
    74.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89/C/IA-C-089-019.htm
    75.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C-091-249.htm
    76.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76.htm
    77.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073.htm
    78.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378.htm
    79. 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achieve/subject17.html
    80. 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4a.html#speech3
    81. http://www.president.gov.tw/1_president/subject-04b.html
    82. 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2004_520/subject3.html
    83. 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point/point-34.html
    84. 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docset/shownews.php4?_section=3&_rid=9519
    85. 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chownews.php4
    86. http://www.rdec.gov.tw/res02/show91_055.htm
    87. http://www.scu.edu.tw/politics/member/sheng/shengpublish.html
    88. http://www.taip.org/data/index.html
    89. http://www.tpa.gov.tw/tpa/twc1.htm
    90. http://www.tpg.gov.tw/a-administrator/intro-01.htm
    91. http://www.twpolitics.com/fire/a2.asp?messageid=233
    92. http://www.twsociety.org.tw/09c005.htm
    93. http://www.worldone.com.tw/magazine/07/07_07.htm
    94. http://www.wufi.org.tw/george/oncultr.htm#04
    95. http://wwwfuture-china.org/spci-rpt/2state/c88071404.htm
    96. www.wufi.org.tw
    四、報紙
    1. 「社論」,台灣日報,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十五日,版2。
    2. 「黑白集」,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五日,版2。
    3. Lucian W. Pye,吳瓊恩譯,「後蔣經國時代可有良策?」,聯合報,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九月二十日,版2。
    4.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頭版。
    5.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四日,版3。
    6.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四日,版3。
    7. 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二十六日,版A4。
    8. 王銘義,「國安體系無意從一邊一國論撤退」,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六日,版2。
    9. 石之瑜,「蔣經國的台灣化,非去中國化」,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三日,版15。
    10. 自由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版4。
    11. 吳玉山,「北藍表現投票、南綠認同投票」,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九日,版15。
    12. 周陽山,「繞過修憲,繞過立院國大」,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二十一日,版A15。
    13. 社論:「否定鄉土文學就是篡改台灣歷史」,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版2。
    14. 社論:「國家認同絕非不必要的爭辯」,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版2。
    15. 社論:「國統綱領為何久懸無功?」,聯合報,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版2。
    16. 胡佛、瞿海源、劉義周等人對談「北高選舉結果的異議與影響」,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八日,版7、15。
    17. 孫揚明,「布希政府內部辯論-反中共的藍隊挫敗」,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三日,台北,版13版。
    18. 陳敏奉,「兩岸牌出手了」,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七月十日,版A15。
    19. 楊羽雯,「弱者的武器」,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版15。
    20. 劉文仕,「『省』調一層級,縣市政府發展更積極」,自立早報,中華民國八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版11。
    21. 蔡瑋,「兩岸近期各釋善意,穩中促變」,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八日,版15。
    22.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版13。
    23.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版13。
    24.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三日,台北,版6。
    25.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日,版10。
    26.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四日,版14。
    27.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四日,版2。
    28.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版A3。
    29.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九月二十九日,頭版。
    30.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版A。
    31.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頭版。
    32.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頭版。
    33.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五日,頭版。
    34.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版A3。
    35.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二十日,版A3。
    36.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版B6。
    37. 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二日,版A13。
    38. 魏鏞,「兩岸關係,蔣(經國)有前瞻,也有堅持」,聯合報,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一月十三日,版15。
    39. 蘇起專訪「陳總統言論,非常危險」,中國時報,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八月六日,版4。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87261501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7261501
    資料類型: thesis
    顯示於類別:[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6150101.pdf72KbAdobe PDF21005檢視/開啟
    26150102.pdf115KbAdobe PDF21076檢視/開啟
    26150103.pdf118KbAdobe PDF21239檢視/開啟
    26150104.pdf116KbAdobe PDF22298檢視/開啟
    26150105.pdf376KbAdobe PDF23030檢視/開啟
    26150106.pdf538KbAdobe PDF23877檢視/開啟
    26150107.pdf591KbAdobe PDF26154檢視/開啟
    26150108.pdf528KbAdobe PDF22753檢視/開啟
    26150109.pdf643KbAdobe PDF27905檢視/開啟
    26150110.pdf224KbAdobe PDF21269檢視/開啟
    26150111.pdf224KbAdobe PDF21731檢視/開啟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