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李總統登輝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政策說明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 外交部,對外關係與外交行政,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民國81年12月。 行政院新聞局編印,蔣總統四十七年言論集,台北:行政院新聞局,民國48年。 海基會編,辜汪會談紀要,台北:海基會,民國82年8月12日。 「國防報告書」編撰小組,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白皮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9年。 歷史的教訓,為何不與中共談判,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71年9月。 (二)專書 《人民日報》編輯部、《紅旗》雜誌編輯部,〈蘇共領導我們分歧的由來和發展—平蘇共中央的公開信〉《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Joseph C.Goulden朝鮮戰爭-未透露的內情,(Korea: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于賓、談鋒、蔣偉明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6月。 Martin L. Lasater, 台灣安全的關鍵要素,收錄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民國93年6月。 丁連財等撰稿,現代用語導讀1: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 三軍大學,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五部—戡亂,台北:史政編譯局,1989年。 大學出版社,1989年。 中美關係文件彙編,1940〜1976,香港:七十年代月刊,1977年3月。 中國年鑑,民國四十四〜四十五年,台北:中國出版社,民國46年。 毛治國,決策,台北:天下雜誌公司,2003年。 王人傑,國際爭端,收錄於《現代國際法》,丘宏達主編,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0年3月。 王炳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王科華,略論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政策,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年9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民國75年)。 民國84年10月)。 伍學經、顏斯華譯,問題分析與決策,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4年。 朱延智,危機處理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出版社,2000年。 朱延智,搶救台灣—小國危機處理,台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朱愛群,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迷咒,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余致力,民意與公共政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吳宜蓁等譯,危機管理診斷手冊,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宋文明,中國大陸動亂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台北:宋氏照遠,民國93年1月。 宋麟在,在韓國戰爭前夜的國際環境,韓國戰爭的政治外交史的考察,漢城:平民社,1989年1月。 李成嶽譯,有效溝通,台北:智庫文化公司,2001年。 李登輝,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4年。 李潔民(James R.Lilley)、唐恩(Chuck Downs)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台灣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民國88年2月。 汪士淳,丁渝洲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4年。 亞洲觀點(Americas Role in Asia:Asian Views),黃偉傑譯,台北:史政編譯室, 孟杰慕,(James H. Mann)《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妹中關係揭密》,林添貴 林文益、鄭安鳳譯,危機管理與傳播,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 林正義,《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台北:商務印刷館, 林長盛,《武力衝突的時機與誘因-解放軍攻打台灣》,(台北:明鏡出版社,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 邱毅,危機管理,台北:中華徵信所,1999年。 芮明杰、陳榮輝主編,中國管理技巧,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0年。 柏森(Frederic S. Pearson)、羅契斯特(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約翰.加迪斯(John Gaddis),美國的政策與看法:一九四九∼一九五Ο年分裂中 胡為真,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 范希周,(試析1948-1968年美國對台灣的政策),載陳孔力編《台灣研究十年》(台北:博遠,民國80年) 徐焰,《台海大戰(上篇)》(台北:風雲時代,1992)。 郝夢笙、段浩然主編,《中國共產黨六十年》(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務印刷館,2001年。 張亞中、李英明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民國89年。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社,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民國77年9月。 許世楷、施正鋒,台灣前途危機管理,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陳力生,台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陳國雄,危機2005,台北:台灣安保協會,1999年。 陳毓鈞,《戰爭與和平—解析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宇,民國68年)。 陳德昇、何思因、耿曙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 陸炳文,公關與危機處理,台北南海出版社,1992年。 普雷尼.錫帕瑞(Prance Thiparat)、阿布.阿山(Abul Ahsan)美國在亞洲的角色: 裘兆琳主編,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1993年。 詹中原,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民國93年1月。 鄒景雯,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1年。 鄭鎔碩,美國的對韓政策,漢城:一潮閣,1982年,10月。 謝傳聖,大陰謀,共匪統戰顛覆實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86年1月 韓應寧譯,危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89年。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3年)。 魏貽君等撰稿,現代用語導讀2:政治/外交/法律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 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 蘇的楔子戰略,哈里.哈丁,袁明編,中美關係史上沉重的一頁,北京:北京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3年。 譯(台北:先決出版社,民國88年)。 (三)期刊論文 月),頁39。 王漢國,〈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的沿革與評析〉,《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9年10月,頁5-17。 吳玲君,〈美國對中共升高軍事威脅台灣之反應〉,《美歐月刊》,11卷4期,民國85年4月,頁92-103。 宋學文,〈「特殊國與國關係」之決策及其發展:3i模型的決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2卷11期,民國88年11月,頁67-91。 李冠鋒,〈823戰役前後中共對台政策〉,《軍事史評論》,第6期(民國88年6月),頁92。 林正義,〈「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民國88年12月。 林正義,〈「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收錄《政治科學論叢(專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民國88年12月),頁112-115 林正義,〈以安全戰略為主導的外交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6-9。 林正義,〈危機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亞洲與世界文摘》,10卷2期(民國78年2月),頁81。 林正義,〈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的角色〉,《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8年7 月,頁28-34。 林正義、張中勇,〈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國家政策雙週刊》,(民國85年4月),頁4-5。 林碧炤,〈論危機處理:美國的研究與經驗再評估〉,《美歐月刊》,10卷5期,民國84年5月,頁5-33。 邵玉銘,〈試論大陸淪陷前後之中美關係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解決與存廢問題〉,《傳記文學》,第35卷2期,頁27。 范利民節譯,〈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簡介〉,《美國月刊》,1卷1期,民國75年5月,頁117-122。 唐明輝,〈近期中共挑起台海危機之背景及目的的探析〉,《國防雜誌》13卷1期,頁96。 張中勇,〈以「信心建立」為主導的兩岸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15。 張中勇,〈危機與危機處理之研究—一個研究概念與理論的分析〉,《警學叢刊》,23卷2期,民國81年12月,頁137-158。 張中勇,〈國家安全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警政學報》,22期,民國82年12月,頁353-382。 張中勇,〈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7。 張中勇,〈情報分析、戰爭與決策—為何情報失敗是無法避免的〉《警學叢刊》20卷3期(民國79年3月),頁144。 張中勇〈美國國家安全與情報制度〉,《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8年10 月,頁30-53。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下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82年6月),頁63-64。 陳一新,〈中、美兩國關係的延續性與變遷性(三)〉,《美歐月刊》,10卷2期,民國84年2月,頁33-75。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一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民國89年1月,頁,99。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美歐月刊》,10卷1期,民國84年1月,頁5-49。 程金中,〈中共對台政策的歷史發展及其趨向〉,《回顧與展望-論海峽兩岸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89年9月),頁9。 黃秀端,〈總統、國務卿與國家安全顧問〉,《美國月刊》,5卷6期,民國79年10 月,頁18-29。 楊志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2-5。 楊志恆,〈新日美安保體制與日本危機管理制度〉,《國家政策雙週刊》,148期,民國85年10月,頁6-7。 楊浪,〈戰爭邊緣-對8.23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北京,1955年第5期),頁30。 詹中原,〈美國政府之危機管理:組織發展與政策架構〉,《美國月刊》,5卷5期,民國79年9 月,頁96-99。 廖光生等編,〈「國家安全篇」討論實錄〉,《國家政策雙週刊》,139期,民國85年5月,頁18-23。 蔡政諭,〈一九五Ο年韓戰美國台海政策轉變之研究—國家利益的理性選擇〉,《軍事史評論》第7期(民國89年6月),頁97-117。 蔡瑋,〈第三次台海危機中美國的角色〉,《美歐月刊》,11卷6期(民國85年6 鄭宇碩、石志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稿》第1卷(1949-1964) 謝元熙,〈海峽兩岸雙贏之道—在和平安定中全力拼經濟〉,《展望雜誌》,443期,民國92年10月。 羅致政,〈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所扮演的角色—結構平衡者〉,《美歐月刊》,10卷1期,民國84年1月,頁37-49。 (四)碩博士畢業論文 石增剛,〈危機處理專家系統研究—以五二九群眾事件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朱延智,〈小國軍事危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李結祥,〈危機處理之研究—以我國因應未來南海紛爭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林志峰,〈中央政府危機溝通策略之研究—以SARS風暴事件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林傳耀,〈「特殊國與國關係」理念對兩岸安係之影響〉,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徐伯峰,〈危機處理之研究: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台海危機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張鑄勳,〈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研究—析論現階段台澎防衛作戰構想〉,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連士正,〈危機管理之研究:1986年華航事件〉(國曆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頁19。 游海龍,《中共與美國華沙會談之研究》,(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2年1月),頁69。 黃煥德,〈危機管理運用之研究—以警察機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熊嘉宏,〈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近三年國軍遭監察院糾正、彈劾案內容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劉燕薇,〈我國國家安全決策之運作〉,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五)研討會論文 王崑義,〈台海危機控制與「决戰境外」的戰略分析〉,全民防衛動員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後備動員管理學校主辦,民國90年5月23日。 朱延智,〈危機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兩岸SARS危機管理:經驗、教訓與比較」研討會,台北市兩岸經貿文教交流協會主辦,民國92年11月29-30日。 吳志中,〈地緣政治理論與兩岸關係〉,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民國92年7月5日。 傅應川,〈在國家反恐機制中國遂行反恐任務之研究〉,國防部92年委託研究成果發表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3年7月1日。 裘兆琳,「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6學術研討會論文。 翟文中,〈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理論與實踐〉,台灣國防改革關鍵議題國際研討會,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主辦,民國93年2月29日。 (六)報紙專文 〈1996年台海危機秘辛〉,《聯合報》,民國87年6月22日,版3。 〈老毛曾要求蘇聯出兵攻台〉,《聯合報》民國86年12月7日,版2。 〈政府決心維持股、匯市穩定〉,《中國時報》,民國85年3月6日。 〈美眾議院無異議通過協防台灣〉《聯合報》,民國88年7月23日,版3。 〈美警告中共,誤對台灣經舉妄動〉《聯合報》,民國88年8月12日,版2。 〈唐樹備記者會問答〉,《文匯報》,1999.7.13,版A5;〈唐樹備批兩國論出報破壞兩岸關係〉,《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13日,版2。 〈特殊國與國關係,時機敏感,挑釁做法〉,《聯合報》,民國88年7月19日,版13。轉述《華盛頓郵報》,〈兩個中國,但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專文,1999年7月18日。 〈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強烈譴責李登輝分裂祖國行徑〉,《人民日報》,1999年8月17日。 〈赫魯雪夫秘密來華內幕〉,《文匯報》(香港)1989年9月3日,版14、4日版17、5日版15、6日版17。 「李總統:兩岸要談判,地位須平等」,《自由時報》,1999年7月19日,版2。「李談話迫美在兩岸間作一選擇」,《中國時報》,1999年7月15日,版14。 丁遠超,〈李總統不是主張台灣共和國〉,《聯合報》,1999.7.14,版2。 丁遠超,〈兩國論主權小組研究結晶〉,《自由時報》,1999.7.14,版3。 日,版2。 月11日,版2。 李總統,〈兩岸定位模糊對我不利〉,《中國時報》,1999.7.28,版2。 林嘉誠,〈兩國論效應激盪總統選情〉,《中國時報》,1999.7.14,版15。 林碧炤,〈「國與國」總統幕僚研究一年多〉,《聯合報》,1999.7.11,版2。 林碧炤,「提出兩國論尋找出路」,《自由時報》,1999年7月16日,版2。 林濁水,(兩國論可扭轉我方談判劣勢),《自由時報》,1999年7月26日,版15。 林濁水,〈突破國家定為李登輝有急迫感〉,《中國時報》,1999.7.11,版15。 社論,〈五成七企業人認為兩國論時機不恰當〉,《聯合報》,1999.7.23,版2。 社論,〈李總統為兩岸政治談判準備〉,《中央日報》,1999.7.14,版2。 社論,〈兩岸國與國關係去年九月成形〉,《自由時報》,1999.7.11,版2。 社論,〈兩岸新定位我曾與美方進行溝通〉,《中央日報》,1999.7.14,版2。 社論,〈兩國論不要作繭自缚不要自毀長城〉,《聯合報》,1999.7.20,版2。 社論,〈俄帝的五月攻勢〉,《中央日報》,民國47年5月17日,版2。 金鐘,〈歷史謬誤與國際政治謊言〉,《聯合報》,1999.7.20,版15。 俞雨霖,〈第三次台海危機會不會爆發?〉,中國時報(台北),民國85年3月 13 胡志強,〈我方有把握汪道涵訪台一定會提高政治性議題〉,《聯合報》,1999.7.31,版13。 曾永賢,〈台海關係特殊先定位再談判〉,《中央日報》,1999.8.8,版10。 辜振甫,〈海陸兩會:總統說法不影響汪道涵來訪〉,《自由時報》,民國88年7 赫姆斯,〈美議員再警告中國勿武嚇台灣〉,《聯合報》,1999.7.17,版1。 潘錫堂,〈兩國論對兩岸關係的衝擊〉,《Taiwan News》,1999.7.29,版18。 蕭行易,〈特殊國與國開創兩岸新局〉,《中央日報》,1999.8.4,版14。 遲浩田,〈共軍嚴陣以待時時準備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自由時報》,民國88年7月15日,版3。 瞿海源,〈兩岸兩國事實上無疑義〉,《自由時報》,1999.7.22,版3。 蘇起,〈兩國論為因應汪來訪政治對話〉,《聯合報》,1999.7.24,版3。 蘇起,〈破解中共不平等,欺騙性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時報》,1999年7月15日,版2。 (七)網際網路專文 「阮銘,「詮釋『中程協議』三國演義」,《專家時論》,http://china.mangement.org.tw/InvChina/9907/9907-009.html Office of Naval Intellgence,“Chinese Exercise/Strait 961, 8-25 March 1996,”Report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 1996,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19/14-01.HTM. 中央社.東京訊“讀賣新聞:兩國論延續民主台灣存在”,http://www.cdn.com.tw/daily/1999/07/15/text/880715gl.htm. 王家英,“「江八點」五週年的回顧與前瞻”,http://www.future-china.org.tw/links/plcy/j8-89012201.htm. 外交部,“外交危機處理要點”,http://www.mofa.gov.tw/newmofa/law/chap4/4-5-3.htm. 李登輝12月將在訪康乃爾」,《中時電子報》,民國90年5月5日,http://ctnews.yam.com.tw/news/200010/26/64420.html。 李華球,“中共武力犯台時美國干預之可能性分析”,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2/NS-R-092-001.htm. 林正義、張中勇,“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7-2.htm. 胡全威,“「一中各表」與「兩國論」的爭議”,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514.htm. 高永光,“美國、大陸、台灣仍是三角關係”,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1/091/CL-C-091-319.htm. 張中勇,“強化國家安全決策體制之道”,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6-3.htm. 張雨實,“中共高層如何決策反擊李登輝兩國論”,http://www.chinesenewsweek.com/76/ChinaAffairs/5722.htm. 張榮豐,“九六年,台灣靠這些劇本度過危機”,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874/874-052.htm. 陳錫蕃,“美對華政策的回顧與前瞻”,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318.HTM. 陸委會,《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website at http://www.mac.gov.tm/mlpolicy/(20 Feb. 2000) 童振源,“兩岸危機管理與和平協定的機制”,http://www.future-china.org/fcn-tw/199910/c880101004.htm. 楊志恆,“國家安全戰略之整合與發展”,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rnals/130-9/m139-1.htm. 蘇起,“特殊國與國論第一次記者會報告及詢答事項”,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2-state/1999-7-12.htm. 蘇起,“做而不說的兩國論”,http://www.npf.org.tw/monthly/00105/theme-079.htm. 二、外文部分: . Alastair Buchan,Crisis Management,cited in Coral Bell,“Crisis Diplomacy,”Strategic Thought in Nuclear Age(Baltimore,MD:John Hopkins,1979). Arthur M.Schlesinger,(ed).The Dynamics of World Power, 1944-1973,Vol.5. The Far East,New York,1973 Barton,L.(1993).Crisis in organizations:Managing and communicating in the heat of chaos.Cincinnati,OH:College Divisions South–Western. Charles E. Lindblom,“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19 (Spring 1959) Charles F. Hermann,“International Crisis as a Situational Variable”,in James N. Rosenau(ed.),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9)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From Hostility to Engagement 1960-1998,(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1999 ),Document 01861, D. Frei(ed.), International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Aldershot:Saxon House, 978) David Braybrooke and Charles E. Lindblom, A Strategy of Decision (N.Y.:Free Press, 1963). Dwight D. Eisenhower , Waging Peace, New York:Doubleday, 1963 Edward L. Morse,“Crisis Diplomacy,Interdependence and the Politic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 ”cited in Raymond Tamter and Richard H. Wlnan,Theory and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eton,1973). Eric Stern and Bengt Sundelius,“Managing Asymmetrical Crisis:Sweden, the USSR and U–137,”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6,NO.2(June 1992). Fink Steven,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Inevitable,New York: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George C. Edwards Ⅲ, Implementing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80). Glenn H. Snyder and Paul Diesing,Conflict among Nations:Bargaining Decision-Making and System-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6;Oran Young,The Intermediaries: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Ian Mitroff,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ism:A natural fi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6(2). James E. Anderson, Public Policy–Making(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5). Jonathan Wilkenfeld,Michael Brecher and Sheila Moser,Cri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Vol.II,Handbook of Foreign Policy Crises (Oxford:Pergamon Press,1988). Joseph S. Nye,Jr.,“A Taiwan Deal,”Washington Post, March 8, 1998, June Teufel Dreyer, “A History of Cross-Strait Interchange,”in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Karl Rankin,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Karl W. Deutsch,“Crisis Decision–Making:The Information Approch,”in Daniel Frei(ed.),Managing International Crisis(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1982). Lawrence S. Kaplan, Recen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York:Homewood,1968). Marra,F.J.(1998),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s:Poor predictors of excell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4(4). McCarthy Shaun The Function of Intelligence in Crisis Managemant: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lligence Producer–consumer Dichotomy.USA: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McGraw-Hill,1966) Melvin Laird,The Nixon Doctrine(Washington,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62) Michael Brecher and Jonathan Wilkenfeld,Crisis,Confliet and Instability (Oxford:Pergamon Press,1989). Michael Brecher,“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in Michael Brecher(ed.)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New Jersey:Transaction Books,1978), Michal Brecher,“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1,No.1(March 1977). Neil Gillbert and Harry Specht,eds.,Planning for Social Welfare:Issues, Models, and Task(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1977). Oran Young, the Intermediate: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Pauchant.T.C.& Mitroff,I.I.(1992).Transforming the crisis–prone organization:Preventing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ragedi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hilp Converse, “The Natural of Belief System in Mass Public,”in David Apter, ed., Ideology and Discontent(N.Y.:Free Press, 1964). Richard D. Fisher,“China’s Missiles Over the Taiwan Strait: A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ssessment,”in James R. Lilley and Chuck Downs ed.,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Washington 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1997) Robert Blum,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World Affairs,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Publication,U.S. Policy in the Korean Crisis(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0). Steven Fink,Crisis management: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New York:AMACOM(1986) Truman, Harry S. Memories Ⅱ,M.Y.:Doubleday and Co. 1955, Y. S. Wang,“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the China’s Foreign Policy,”in Yu San Wang ed., Foreign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An Unorthodox Approach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0) Yin(1989)Case Stude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2Ed).Newbury Park,CA: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