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803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03/144284 (79%)
Visitors : 50809423      Online Users : 84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3


    Title: 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研究
    Authors: 陳子平
    Contributors: 王元綱
    陳子平
    Keywords: 九一一
    反恐
    台灣
    國際體系
    美國全球戰略
    中共新安全觀
    美日同盟
    北韓核武危機
    非傳統性安全威脅
    武力犯台
    美中台關係
    東協
    生存安全
    非傳統性安全威脅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8:10:46 (UTC+8)
    Abstract: 911恐怖攻擊事件,對世人造成無與倫比的震憾與驚駭,對世局形成絕無僅有的影響與衝擊。台灣身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作為一個關心國家前途的公民,整個國際局勢的發展自不能置身事外,須儘早掌握身為小國的生存安全自處之道,以開拓國家未來發展的願景。

    基於上述思維,作者以新現實主義華爾茲的國際政治體系理論的觀點切入,藉由文獻回顧,觀察911後台灣安全環境時,各家學者分別從國際安全、亞太區域、台海安全環境層面切入,發現每個環節對台灣安全都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但相關因素卻又相互牽連,交叉影響,唯有將三個介面相連結,方可一窺台灣安全環境的全貌。

    在新世紀的國際環境,國際體系結構下美中戰略互動,才是影響台灣安全的重要結構性因素。如果美中聯合反恐愈是成功,台灣付出的代價也愈是昂貴,台灣絕對不可輕忽911事件提供中美在反恐上絕無僅有的合作契機,反恐戰爭越久,中共扮演的角色愈形重要,美國就可能傾向中共的一邊,應切忌使台灣問題成為美中關係反恐的籌碼。

    世界格局的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美中日三國的互動關係更決定了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區的戰略安全環境。對東北亞情勢而言,911後美國支持日本承擔更多區域安全責任,是比較有利於台灣對抗中共的戰略威脅,如何強化台日關係具有重大實質意義。北韓核武飛彈危機,台灣應當注意美日同盟對北韓問題處理的動向;美國是否以台灣利益作為交換與中共合作的籌碼;又萬一在朝鮮半島擦槍走火,台灣尤須對中共藉機武力犯台預作防範。對東南亞情勢而言,政經整合趨勢已是強權角逐的利益所在,台灣卻無對話空間,對於台灣整體安全影響深遠。

    911後台灣安全環境,美國與中共的互動存在於台灣戰略布局首要考量的決定性因素。相對於身處亞太形勢中的台灣而言,美中台三邊關係對台灣安全具有決定性地位。美中台三邊無法構成等邊三角形的對等關係,美中關係與美國因素對台灣安全更具有關鍵性影響。911後美國兩岸政策已向中共修正,兩岸關係政冷經熱,政府間僵持對立,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對台灣已形成潛在隱憂。整體而言,911後的台海安全環境已出現對台灣不利的走勢,而保持現狀不僅符合國際反恐訴求,也是台灣最佳的戰略選擇,關鍵轉捩點在2004年的台灣總統大選。

    關鍵字:
    九一一 反恐 台灣 生存安全 國際體系 美國全球戰略 中共新安全觀 美日同盟 北韓核武危機 東協 美中台關係 武力犯台 非傳統性安全威脅
    Reference: 壹、中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東亞戰略概觀》,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0月。
    西原正(Nishihara Masashi)編。《美日聯盟的新挑戰》(The Japan-U.S Alliance: New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楊連仲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6月。
    卡理札德(Zalmay Khalizad)。《美國與亞洲》,黃俊彥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2月。
    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重大議題〉(QDR 2001:Sr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2月。
    《美國1998年戰略評估》。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9年3月。
    美國國防部編。《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Quader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199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10月。
    ---。〈2001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er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1月。
    ---。《2002年美國國防報告書》(2002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國防大學譯印。桃園:國防大學,2003年8月。
    威廉.陶(William T. Tow)。《亞太戰略關係尋求整合安全》(Asia-Pacific Strategic Relations Seeking Covergent Security),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7月。
    「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國論」專訪。http://www.dsis.org.tw/database/china_taiwan/lee_two_states.htm;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index1.htm/2003/8/23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89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
    防部編印,2000年8月。
    ---。《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編印,2002年7月。
    凱洛琳.龐芙瑞(Carokyn W. Pumphrey)主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Security Implications),郭家琪等譯。臺北:國防
    部史政編譯局,2003年5月。
    〈經發會關於鬆綁「戒急用忍」政策之相關決議〉、〈「開放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推動方案」相關說明〉、〈「開放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推動方案」之重點內容〉,收錄《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頁52-7。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年9月。
    〈總統五二○就職演說〉。收錄《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頁1-7。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年9月。
    羅伯特.凱根(Robert Kagan)/威廉.克里斯多爾(William Kristol)編。《當前威脅-美國外交與國防政策的危機與契機》(Present Dangers: 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楊紫函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2月。
    二、專書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東北亞國際政治新秩序:持續與變遷〉,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朱松柏主編頁4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2003年6月。
    刀書林。〈東盟的發展及其在亞太的角色定位〉,收錄《亞太戰略場》,陸忠偉主編,頁109-115。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
    王育三。《走向共同管理的世界-互賴求存的國際關係》。台北:黎明,2001年12月。
    王緝思。《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生智,2001年8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2000年2月。
    王逸舟。《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1月。
    甘迺迪(Paul Kennedy)。《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ilitary Conflict form 1500 to 2000),張春柏、陸乃聖譯。台北:五南,1995年5月。
    牛軍。〈冷戰後美國對台灣政策的演變及其原因〉,收錄《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周榮耀主編,頁325-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白禮博(Rchard Bernstein),孟儒(Ross H.Munro)。《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許綬南譯。台北:城邦文化,1997年9月。
    朱松柏。〈北韓發展核武與東亞區域安全〉,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
    朱松柏主編,頁1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2003年6月。
    朱聽昌。《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1月。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1999年11月。
    朱蓓蕾。〈當前我國面對之非傳統性安全威脅與影響〉,收錄《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頁219。國家安全叢書,2002年3月。
    宋筱元。〈跨國性及非傳統性威脅對台灣安全的影響〉,收錄《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曾章瑞主編,頁330-2。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2003年1月。
    李登科。〈中共與國際新秩序〉,收錄《國際新秩序》,周煦主編,頁178。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系,1992年6月。
    ---。〈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略之研究〉,收錄《中共建政50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頁400。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台北:憬藝公司,1997年2月。
    李明。〈朝鮮半島局勢發展與台海安全〉,收錄《2003台海安全戰略評估》,曾章瑞主編,頁119。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1月。
    李英明。〈2002-2003年亞太形式發展與展望主編序〉,收錄《2002-2003年亞太形式發展與展望》,李英明主編,頁xiii。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
    李少軍。〈911之后的美俄對外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收錄《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李慎明、王逸舟主編,頁40-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
    李春放。〈全球化時代的美中戰略關係:挑戰與機遇〉,收錄《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周榮耀主編,頁329-33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克雷格•A•斯奈等著。《當代安全與戰略》(CONTEMPORARY SECURITY AND
    STRATEGY),徐10繡地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
    沃.馬斯特尼。〈美國對華戰略的由來和911的後果〉,收錄《911后的大國戰略關係》,周榮耀編,頁303-31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汪毓偉。〈從美政策報告看其國家戰略內涵、可能發展與影響〉,收錄《2002-2003年亞太形勢法展與展望》,李英名主編,頁493-5。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何新。《全球戰略問題新觀察》。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月。
    吳文琳。〈50多年來中共對台政策〉。收錄《中共建政50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頁684。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
    吳建德,沈明室。〈911事件後南亞權力平衡與區域安全〉,收錄《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蘇進強主編,頁125。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年7月。
    林正義。〈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收錄《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蘇進強主編,頁24-9。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月
    林琳文。〈兩岸形勢的特點與變化-經濟一個中國話與政治一邊一國化〉,收錄《2002-2003亞太情勢發展與展望》,李英明主編,頁276-292。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
    林佳龍。〈911事件後的亞太戰略環境情勢與台日美關係〉,收錄《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蘇進強編,頁56。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月。
    周祉元。〈析中共50年來的外交及其未來走向〉,收錄《中共建政50年》,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頁433。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2002年6月。
    金榮勇。〈東協的區域經濟與安全政策之轉變〉,收錄《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全》,朱松柏主編,頁115-13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2003年6月。
    ---。〈亞太區域安全機制與台海安全〉,收錄《2003年台海戰略環境評估》,曾章瑞主編,頁125-132。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2003年1月。
    金重遠。《廿世紀的世界-百年歷史回溯(下卷)》。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2月。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台北:五南,1994年12月。
    《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國家安全叢書,2002年3月。
    周建明。〈亞太格局與中國的東亞戰略〉,收錄《中國大戰略》,胡鞍鋼編,頁295。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明居正。〈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係〉。收錄《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頁382-3。台北:五南,2002年9月。
    ---。〈面向21世紀的中共外交戰略:認知與對策〉,收錄《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宋國誠主編,頁238-2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11月。
    ---。〈戰後的二元世界及其鬆動〉,收錄《國際新秩序》,周煦主編,頁13-4。台北:政大外交系、外交研究所。1992年6月。
    吳東林。《巨變中的強權戰略》。(台北:時英,2002年10月)。
    胡鞍鋼主編,《中國大戰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胡鴻仁。〈從避戰走向和平統合—寄望兩岸新世代領導人〉,收錄《世紀交鋒》,吳家恆主編,頁10-11。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5月。
    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1996年初版。
    洪源。〈911后的中美關係展望〉,收錄《911后的大國戰略關係》,周榮耀編,頁335-34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徐博東。〈中共對台動武可能性評估〉,收錄《世紀交鋒》,吳家恆主編,頁169-186。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5月。
    徐藍。〈911事件后的國際格局〉。收錄《911后的大國戰略關係》,周榮耀編,頁45-5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郝雨凡等著。《瞬間的力量:911後的美國與世界》。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9月。
    陳一新。〈國際體系轉變對台灣戰略環境的影響〉,收錄《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曾章瑞主編,頁40-1。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1月。
    陳文賢。〈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安全情勢的衝擊〉,收錄《IIR-NSSI戰略安全論壇》,王央城主編,頁98。台北: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7月。
    張中勇。〈傳統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區別〉。收錄《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頁6-7。國家安全叢書,2002年3月。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2年6月。
    符臺興。〈美國布希政府對華(亞洲)政策剖析〉,收錄《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張鑄勳主編,頁38-46。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學院,2001年10月。
    麥克馬洪(McMahon K. Scott)。《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Pursuit of the Shield The U.S Quest for Limited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曾祥穎譯。台北:麥田,2001年6月。
    陸忠偉編。《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式評估2002/200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1月6。
    莫大華。〈911事件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反恐戰略〉,收錄《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蘇進強編,頁85-6,100。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月。
    康曉光、蕭龐主編。《中國:不應充當挑戰者,中國如何面對西方》。臺北:明鏡出版社,1997年2月。
    郭隆隆、潘光、金應忠編。《2003美國對伊戰爭透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3月,頁286-294。
    黃奎博。〈美國與亞太關係:反恐優先、穩定第一〉,收錄《2002-2003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李英明主編頁96-7。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
    董立文。〈911事件對美國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影響〉,收錄《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蘇進強主編,頁74。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月。
    馮绍雷。〈911後大國關係的變化與國際社會轉型〉,收錄《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周榮耀主編,頁67-7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楊憲村。〈剖析當前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收錄,頁31,86。《世紀交鋒》,吳家恆主編。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5月。
    楊伯江。〈中美日三角:利益磨合與良性發展的前景〉,收錄《亞太戰略場》,傅梵孜編,頁323。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3月。
    趙明義。《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1998年9月。
    蔡瑋。〈美國亞太戰略及安全政策與台海安全〉,收錄《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曾章瑞主編,頁99。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1月。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及其評估》。台北:三民,1989年。
    劉韋呈。〈從美國911事件與超限戰觀點論我因應之道〉。《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3卷2期。2002年4月,頁159-163。
    盧國學。〈反恐背景下的中國周邊安全〉,收錄《九一一後的大國戰略關係》,李慎明、王逸舟主編,頁10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
    謝福進。〈東亞政經情勢-區域反恐與經濟競合〉,收錄《2002-2003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李英明主編,頁52-3。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
    謝立功。〈跨國性毒品犯罪問題〉,收錄《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頁138-179。國家安全叢書,2002年3月。
    羅浩。《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Q&A》。台北:風雲,2002年10月。
    龐中英。〈中國安全環境的特點與安全戰略〉,收錄《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周榮耀主編,頁30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2月。
    Bruce Russett, Harvey Starr。《國際政治》(World Politics),張12明澍譯。台北:五南,1995年3月。
    Barry B. Hughes。《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歐信宏、陳尚懋譯。台北:韋伯文化,1999年4月。
    Jack Donnelly。《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高德源譯。台北:弘智,2002年9月。
    James E. Dougherty。《國際關係理論導讀》,胡祖慶譯。台北:五南,1993年4月。
    Joshua S. Goldstein。《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雙葉書廊,2003年7月。
    Lawrence W. Neuman。《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朱柔若譯。台北:揚智,2000年11月。
    三、期刊論文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初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6卷2期。2003年3、4月,頁82。
    子初。〈危險的一歩又一歩-日本自衛隊藉反恐怖之名走向世界〉。《世界知識》,23期。2001年11月,頁20。
    王曉波。〈美國對華政策新變化的觀察-兼論兩岸和平統一的前途與障礙〉。《展望》,8月號。2002年8月,頁41。
    王孫鵬。〈美國台海政策的調整趨勢〉。《現代台灣研究》,2期。2003年2月,頁54。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3卷3期。2002年7月,頁95-7。
    王新生。〈謊言的日本讓人擔心〉。《世界知識》,11期。2002年6月,頁15。
    王文學、郭保珠。〈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戰略主張的思考〉。《現代國際關係》,3期。1989年3月, 頁12。
    王緝思。〈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與中美關係〉。《中國外交》,12期。2002年12月,頁18。
    王昆義。〈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的危機建構與台灣的戰略選擇〉。《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2期。(2003年4月),頁73。
    ---。〈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與國際安全-兼論911事件以後台海兩岸的處境〉。《遠景季刊》,3卷3期。2002年4月,頁167-8、180-2。
    史文(Michael Swaine)。〈美中關係好轉與台灣問題〉。《戰略與管理》,3期。2003年3月,頁50。
    包宗和。〈戰後國際政治體系之變遷〉。《美國月刊》,5卷9期。1991年1月,頁4-7。
    朱景鵬。〈台灣公投:美中台三角關係的雷區〉。《交流》,71期。2003年10月,頁17-20。
    朱松柏。〈北韓發展核武飛彈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交流》,67期。2003年2月,頁32-3。
    ---。〈對朝鮮半島軍事對峙的評估〉。《美國月刊》,7卷5期。1992年5月,頁17-22。
    朱鋒。〈美國核態勢評估報告:恐嚇還是政策?〉。《現代國際關係》,4期。2002年4月,頁21-2。
    江凌飛。〈關於國家安全戰略選擇的若干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11期。2002年9月,頁11。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35卷5期。1996年5月,頁23-6。
    ---。〈解析當前美國與中國亞太發展策略〉。《海峽評論》。147期2003年3月,頁11-2。
    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7期。2003年3月,頁6-7。
    ---。〈北韓核武危機與三邊會談〉。《海峽評論》,7期。2003年6月,頁13。
    李長久。〈一超而非單極〉。《現代國際關係》,8期。2003年8月,頁7。
    李文志。〈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41卷4期。1992年7、8月,頁6、12。
    呂其昌。〈小布希政府的新軍事戰略〉。《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5期。頁33-37。
    吳安家。〈論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遠景基金會季刊》,3卷3期。2002年7月,頁144。
    邱坤玄。〈胡錦濤訪美的意涵與發展〉。《中共研究》,36卷5期。2002年5月,頁21。
    林正義。〈美中台新形勢下的台海安全戰略〉。《新世紀智庫論壇》,20期。(2002年12月30日,頁31-41。
    ---。〈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1-18。
    林郁方。〈美國在轉型中的國際體系之地位〉。《美國研究》,5卷9期。1991年1月,頁50-4。
    林佳龍、賴怡忠。〈台灣在911事件後面臨的安全挑戰與戰略選擇〉。《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4卷2期。2002年4月,頁3-10。
    周力行。〈2003年美國亞太戰略對台海安全環境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2期。2003年4月,頁64-5。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1期。2003年1月,頁7、37。
    吳心伯。〈從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看布希政府對台政策〉。《現代國際關係》,3期,2002年3月,頁48。
    坪田敏孝。〈冷戰後中華民國與日本的互動關係〉。《問題與研究》,35卷10期。1996年10月,頁39-40。
    長軍(美)。〈美國和南北韓關係的互動〉。《動向》,6月號。2003年6月,頁57-8。
    金榮勇。〈布希政府的東南亞政策與挑戰〉。《問題與研究》,40卷6期。2001年11、12月,頁53-7。
    金熙徳。〈日美聯盟的在定義及其未來趨勢〉。《世界經濟與政治》,7期。2000年7月,頁16。
    孫承。〈第二次朝鮮核危機〉。《國際政治》,7期。2003年7月,頁19。
    馬加力。〈911後美國南亞政策的變化〉。《南亞研究季刊》,1期。2002年1月,頁15。
    時殷紅。〈當前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態度與中美關係〉。《國際經濟評論》,1期。1998年1月,頁42-5。
    高恆。〈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2000年12月,頁26。
    秦亞青。〈美國國家戰略:在進攻與整合之間〉。《現代國際關係》,8期。2003年8月,頁4。
    唐保東。〈警惕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現代軍事》,6期。2001年6月,頁22。
    唐世平。〈2010-2015年的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國外交》,1期。2003年1月,頁12。
    徐堅。〈非傳統安全問題與國際安全合作〉。《安全與戰略》,6期。2003年6月,頁46。
    張麟徵。〈胡錦濤訪美與台灣問題〉。《海峽評論》,138期。2002年6月,頁18。
    ---。〈公投議題牽動下的美中台關係〉。《海峽評論》,153期。2003年9月,頁43-6。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2卷1期。2002年3月,頁49、63。
    張如倫。〈東協加十戰略意涵〉。《國防雜誌》,17卷8期。1992年2月,頁38-49。
    張春燕。〈美日安全關係的變化及走勢〉。《現代國際關係》,9期。2002年9月,頁47。
    張承恩。〈中共警惕日本藉「反恐」突破「和平憲法」〉。《中共研究》,36卷11期。2002年11月,頁29-31。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42卷3期。2003年5、6月,頁98-9。
    ---。〈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2期。2003年4月,頁83、95-102。
    郭實綱。〈現實主義-評析布希政府對外政策走向〉。《國際問題研究》,2期。2001年3月,頁10。
    郭震遠。〈2002年的中美關係與海峽兩岸關係〉。《台灣研究》,1期。2003年1月,頁81-5。
    陳一新。〈布希政府亞太戰略的構想與部署〉。《遠景季刊》,2卷4期。2001年10月,頁10-11。
    ---。〈從江澤民訪美及亞太經合會之行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8卷11期(2002年11月),頁2-3。
    陳欣之。〈東協諸國對「中國威脅論」的看法與回應〉。《問題與研究》,35卷11期。1996年11月,頁33。
    ----。〈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3期。2003年7月,頁33-4。
    陳文賢。〈美國反恐行動下的印度與巴基斯坦關係〉。《國際事務月刊》,2期。Spring 2002,頁114-5。
    陳毓鈞。〈從布胡會看美中台關係〉。《交流》,70期。2003年8月,頁32。
    陳鴻瑜。〈對菲律賓情勢的評估〉。《美國月刊》,7卷5期。1992年5月,頁28-31。
    陳頎。〈布江北京高峰會前後的中美關係〉。《共黨問題研究》,28卷6期。2002年6月,頁11。
    陳紫財、莫大華。〈美國介入未來台海危機影響因素分析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28卷1期。2002年1月,頁11-3。
    傅亞蘭。〈911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28卷1期。2002年1月,頁81-3。
    黃進賢。〈中共發布第四部國防白皮書〉。《中共研究》,37卷1期。2003年1月,頁19。
    湯绍成。〈牽一髮動全局,當前美中台三邊關係〉。《海峽評論》,139期。2002年7月,頁28。
    ----。〈朝鮮半島的危機與轉機〉。《海峽評論》,150期。2003年6月,頁16。
    楊開煌。〈剖析陳水扁新大陸政策〉。《海峽評論》,138期。2002年6月,頁20-3。
    童振源。〈兩岸經濟整合與台灣的國家安全顧慮〉。《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3期。年月,頁39。
    楊運忠。〈伊拉克戰爭對國際戰略態勢及中國安全的影響〉,《當代亞太》,7期。2003年7月,頁6-8。
    ---。〈日本加速向世界軍大國目標邁進〉。《當代亞太》,5期。2002年5月,頁6-9。
    楊念祖。〈美國最新國防評估與兩岸關係〉。《國家政策論壇》,1卷10期。2001年12月,頁110。
    楊志恆。〈東北亞安全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3卷1期。2001年1月,頁88-9。
    ---。〈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東季刊》,2卷4期。2001年10月,頁29。
    楊順利。〈廿一世紀中共國家安全戰略趨勢探討〉。《中共研究》,36卷9期。2002年9月,頁26-7。
    楊開煌。〈剖析陳水扁新大陸政策〉。《海峽評論》,138期。2002年6月,頁20-3。
    詹世亮。〈從一哈克戰爭剖析美國全球戰略〉,《國際問題研究》,4期。2003年4月,頁6。
    趙春山。〈錢其琛談話中的戰略堅持與策略轉變〉。《共黨問題研究》,28卷2期。2002年2月,頁1-2。
    趙建民。〈美國學界對當前兩岸關係的看法〉。《國家政策論壇》,1卷10期。2001年10月,頁105-8。
    劉德海。〈後冷戰後時代北韓的戰略外交、外交戰略及其對東北亞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2期。1999年4月,頁91-2。
    劉建明。〈從世界看中國的偉大戰略眼光-鄧小平論中國在世界的定位〉。《國際關係學報季刊》,2期。1995年4月, 頁3-5。
    劉冠効。〈轉變中的日本安全保障政策-反恐特別實施法的探討〉。《問題與研究》,41卷5期。2002年9、10月,頁42-3、62。
    劉國深。〈兩岸互動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外交》,1期。2003年1月,頁33-4。
    劉必榮。〈從國際權力角度看美國外交政策〉。《美國研究》,5卷9期。1991年1月,頁25。
    劉革軍。〈新世紀初美國軍事戰略走向〉。《現代軍事》,2001年5月。頁45-47。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2期。2003年4月,頁31-43。
    蔡學儀。〈亞洲經貿區域化與台灣因應之道〉。《問題與研究》,42卷2期。2003年3、4月,頁47-8。
    蔡裕明。〈後911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28卷10期。2002年10月,頁54-6。
    蔡瑋。〈亞太新局勢與美國的角色〉。《問題與研究》,32卷9期。1993年9月,頁38。
    鄭端耀。〈布希政府安全戰略發展評析〉。《遠景基金會季刊》,4卷2期。2003年4月,頁12-4。
    錢其琛。〈911事件後的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中共外交》,1期。2003年1月,頁24-7。
    鍾堅。〈中共邁向區域霸權國防費持續增長〉。《中共研究》,37卷4期。2003年4月,頁20-1。
    韓慶華。〈美國全球戰略下的對華政策〉。《軍事歷史》,3期。2003年3月,頁42。
    韓玉貴。〈擴大共同利益,促進中美關係發展〉。《中國外交》,7期。2003年7月,頁47-8。
    羅致政。〈布希主義與美伊戰爭〉。《國防政策評論》,3卷3期。Spring 2003,頁57-69。
    邊裕淵。〈大陸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之目的及對我影響〉。《中共研究》,36卷11期。2002年11月,頁42。
    蘇起。〈兩岸關係的三個特殊性〉。《國家政策論壇》,1卷10期。2001年12月,頁1-3。
    蘇格。〈美國全球戰略與台灣問題〉。《中國外交》,11期。2001年11月,頁25-26。
    James A. Foley。〈美國思考如何處理北韓發展核武的問題〉。《國防譯粹》,35卷5期。2003年5月,頁99-101。
    “Executive Summary of Report to Congress 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December 18, 2000.轉引自林正義。〈美中台新形勢下的台海安全戰略〉。《新世紀智庫論壇》,20期。2002年12月日,頁33。
    Huntington, Samuel P.”America’s Changing Strategic interests. “ Survival, vol.XXXIII, No. 1(1/2 1991): 6.轉引自陳11一新。〈美伊戰爭前後國際政治經濟體系變遷與美中台三邊關係〉,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7月。
    四、碩博士暨研討會論文
    王元綱。〈樂觀的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守勢現實主義之評析〉,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7月5日。
    王高成。〈911事件後美國的外交政策與亞太安全〉,國防大學第三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911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王文娟。〈日本FTA推動策略〉,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八次會議。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11月6日。
    毛惠民、陳漢華。〈美國的全球戰略與中共及台灣問題〉,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11日。
    丹尼.羅(Denny Roy)。〈美國對亞太地區的戰略規劃:在東亞的威脅與契機〉,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2002年11月9日。
    石之瑜。〈志在沛公-台灣反恐論述中兩岸合作文本之回顧〉,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中國時報、上海社會科學院、東亞所聯合主辦,2003年11月3日。
    由冀(You Ji)。〈The 16 National Congress, the PLA and the Taiwan Conflict〉,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聯合主辦,2002年12月18日。
    史文(Michael D. Swaine)。〈中共軍力淨評估〉(Net Assessment: China),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淨評估與國防決策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2002年11月9日。
    包宗和。〈現實主義與批判理論間之解構與建構〉,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7月5日。
    伍爾澤(Larry M. Wortzel)。〈East Asia: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李明。〈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與本區域安全〉,第四次外交政策公共論壇。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2月2日。
    ---。〈東北亞區域推行信心建立措施之經驗與前瞻〉,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11日。
    李國雄。〈全球化下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政經分析〉,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2年6月1日。
    沈明室、謝奕旭。〈911事件後中亞權力平衡與區域安全〉,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卲宗海。〈中共16大後兩岸政治關係之走向〉,中共16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2002年12月18日。
    明居正。〈美國的「三不支持」政策與我們的務實外交〉,國家暨社會安全學術研討會。國防醫學院政治作戰部主辦,1999年3月26日。
    周煦。〈東協區域論壇與台海衝突〉,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頁S3-3-10。
    周力行。〈朝鮮半島局勢變化下美國軍事干預之影響〉,第四屆國家安全與軍事展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共同主辦,2003年10月30日。
    吳嘉雄。〈台灣與日本外交實務〉,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八次會議。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11月6日。
    吳玲君。〈小布希政府與東亞區域整合〉,亞太區域安全與經濟整合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2年6月1日。
    吳靜茹、戴萬平、顧長永。〈後冷戰時期東南亞區域的霸權互動〉,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7月5日。
    吳恩德。〈嚇阻戰略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軍事安全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1月,頁82。
    金泰虎(Dr. TaeHo Kin)(韓)。〈布希政府東亞安全政策中的優先順位、中國因素與未來展望〉,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11日。
    施正鋒。〈美國在東亞的軍事態勢-以台灣為考察中心〉,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陸伯彬(Robert S. Ross)。〈U.S. Forward Presence and Deterrence of Chinese Use of Force Against Taiwan〉,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陳一新。〈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與美中台三邊關係〉,國防大學第三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美伊戰爭前後國際政治經濟體系變遷與美中台三邊關係〉,國際關係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7月5日。
    陳善忠。〈冷戰後美國亞太戰略之下美日安保新架構與台海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3月。
    張啟雄。〈台日新關係的開展與困境〉,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八次會議。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11月6日。
    張中勇。〈美國911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安全的啟示〉,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20日。
    黃介正。〈跨世紀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華府觀點〉,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麥可.馬提(Michael E. Marti)。〈如何因應中共對我主權之打壓〉,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國防部主辦,2002年11月18、19日。
    楊永明。〈日本的國際參與〉,外交政策公共論壇第八次會議。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主辦,2003年11月6日。
    楊念祖。〈從美國東亞戰略的演變看對台安全的影響〉,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董立文。〈美國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防大學第三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劉必棟,〈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危機處理與相關機制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3年1月﹚,頁66-7。
    鄭宇碩(香港)。〈911事件後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安全概念之拓展〉,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中國時報、卲海社會科學院、東亞所聯合主辦,2003年11月3日。
    蔡瑋。〈亞太區域安全與中華民國〉。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劉德海。〈日本看北韓核武危機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共同主辦,2003年10月30日。
    賴洪毅(新加坡)。〈中共16大之後美國對華政策之探討〉,中共16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2002年12月18日。
    戴莒光。〈就國際體系理論解西歐體、中共、與台灣三邊關係〉。淡江大學歐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1月。
    顏建發。〈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中國時報、上海社會科學院、東亞所聯合主辦,2003年11月3日。
    羅勃.艾森(Robert Ayson)。〈美國撻伐北韓的抉擇〉,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共同主辦,2003年10月30日。
    嚴安林。〈國際反恐新形勢與台灣海峽兩岸關係走向〉,全球化趨勢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東亞研究所、中國時報、上海社會科學院、東亞所聯合主辦,2003年11月3日。
    五、報刊
    中央日報
    -〈1996台海秘辛〉,《中央日報》,1998年6月22日,版3。
    -〈中共向東協鼓吹新安全觀〉,《中央日報》, 2002年8月2日。
    -〈全球反恐策略,布希新解〉,《中央日報》,2002年3月2日,版10。
    -蔡明彥,〈美中關係之進展與困境〉,《中央日報》,2002年9月30日,版2。
    中國時報
    -〈中共扮區域性反恐要角〉,《中國時報》,2003年9月23日,版A13。
    -布希致電各國,籲合作反恐〉,《中國時報》,2001年9月14日,版2。
    -王綽中,〈重申三不「點到即可」,中共不強求〉,《中國時報》,2002年2月17日,版3。
    -〈布希表明,反恐已進入第二階段〉,《中國時報》,2002年3月12日,版10。
    -朱雲漢,〈台灣需要新的睦鄰政策〉,《中國時報》,2003年10月22日,版A2。
    -〈邱義仁:現為發展台日關係好時機〉,《中國時報》,2003年11月9日,版A13。
    -洪嘉麗,〈建構NMD白宮仍將繼續推動〉,《中國時報》,2001年10月13日,版11。
    -陸以正,〈安理會終於向美國屈膝了〉,《中國時報》,2003年10月20日,版A4。
    -郭崇倫,〈美日安保新關係下的台灣和大陸〉,《中國時報》,2001年7月28日,版8。
    -劉黎兒,〈中日安保對話,本月下旬擴充為次長級〉,《中國時報》,2002年1月5日。
    -〈歐盟堅持批准京都議定書〉,《中國時報》,2001年4月1日,版9。
    -〈睦鄰安鄰富鄰中共新外交思維〉,《中國時報》,2003年10月8日,版A13。
    -〈驚險屠木馬除駭客大作戰〉,《中國時報》,2003年9月13日,版A4。
    聯合報
    -〈卜睿哲:台有新宣示,美應先被告知〉,《聯合報》,2003年11月1日,版A13。
    -王玉燕,〈台灣大選中共選擇「理性」對待〉,《聯合報》,2003年10月6日,版A13。
    ---,〈中共低調,外交工作不含糊〉,《聯合報》,2003年10月13日,版A15。
    ---,〈一歩一腳印,中共務實對台工作〉,《聯合報》,2003年10月29日,版A2。
    -〈中共軍艦,五月首度訪日〉,《聯合報》, 2002年4月3日,版A4。
    -〈中共變化球,飛彈換軍售,美堅守台海和平底線〉,《聯合報》,2002年11月22日,版2。
    -〈今日美國報事前專訪〉,《聯合報》,2003年11月1日,版A4。
    -〈布希與世界領袖通話〉,《聯合報》,2001年9月14日,版2。
    -朱邦賢,〈嚇阻中共-美在亞洲續維持強大駐軍〉,《聯合報》,2001年7月26日,版13。
    -〈有助兩岸對話的步驟,美皆願背書〉,《聯合報》,2003年10月11日,版A4。
    -林保慶,〈史考克羅:北京已修正對台作法〉,《聯合報》,2003年11月9日,版A4。
    -〈扁大選前談話,中共均視為選舉語言〉,《聯合報》,2003年10月4日,版-〈美國國務院:對台軍售不考慮改變〉,《聯合報》,2002年11月23日,版 13。
    -〈美副卿談台海安全「不應火上加油」〉,《聯合報》,2003年11月20日,版A13。
    -〈夏馨:美派兵前台灣先擋住軍事入侵〉,《聯合報》,2003年10月17日,版A4。
    -郝柏村,〈捍衛法統維持現狀最佳策略〉,《聯合報》,2003年11月24日,版A13。
    -孫慶餘,〈攻擊性現實主義〉,《聯合報》,2003年8月15日,版A4。
    -〈國安系統:中共試探動作,對我威脅不變〉,《聯合報》,2002年11月22日,版2。
    -張宗智,〈美決售我八潛四紀德艦〉,《聯合報》,民國2001年4月25日,版10。
    -張執中,〈911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聯合報》,2002年4月16日,版13。
    -〈無限正義更名持久自由〉,《聯合晚報》,2001年9月26日,版6。
    -楊清順、董更生摘譯,〈亞太架構下的中美關係〉,美國大西洋理事會政策建議報告,《聯合報》,民國2001年7月23日,版13。
    -〈趙春山:美中出手台灣如何接招〉,《聯合報》,2003年11月21日,版A15。
    -〈薛瑞福:台灣制憲公投若傾向台獨,美不支持〉,《聯合報》,2003年11月22日,版A4。
    -嚴震生,〈賴比瑞亞非洲的馬其頓〉,《聯合報》,2003年10月13日,版A15。
    自由時報
    -《王平宇,〈台日交流有成長空間-亞東關係協會會長許水德專訪〉,《自由時報》,2003年9月16日,版2。
    -張茂森,〈我將加強台日美安保串連-駐日代表羅福全專訪〉,《自由時報》,2001年3月26日,版11。
    -〈萊絲:兩岸議題需和平解決〉,《自由時報》,2003年10月16日,版6。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01年9月23日,版2。
    解放軍報
    -〈陸保生:新格局、新挑戰、新機遇〉,《解放軍報》,2002年2月6日,版5。
    六、網路資料
    〈2001國際,世紀開年的預警和報曉〉。http://www.people.com.cn/BIG5/guandian/183/6103/6104/2003/7/14
    丁述範,〈中國下一個世紀的亞太戰略:牽絆VS.擴張〉。http://www.future-china.org.tw/csipf/activity/19991106/mt9911-07.htm/2003/08/07
    大陸台商經貿網-兩岸經濟統計月報http://www.chinabiz.org.tw/maz/Eco-Month/130-2003-06/130-1.doc/2003/11/16
    三個「如果」。
    http://www.future-china.org.tw/links/plcy/ccp200002.htm/2003/8/23
    大陸台商經貿網-兩岸經濟統計月報。http://www.chinabiz.org.tw/maz/Eco-Month//130-22.xls/2003/11/16
    王建民,〈解析陳水扁選舉策略中兩岸關係部份〉,CHINA.com.cn,2003年9月3日。
    http://202.130.245.40/chinese/2003/Sep/396871.htm
    〈中國軍力報告╱中共國防預算實際為公佈數字的三到四倍〉。http://www.ettoday.com/2003/08/29/703-1505633.htm/2003/11/7
    〈布希會晤胡錦濤提出警告:中共飛彈威脅,將迫美售台更多武器〉,《中國時報》,2002年5月4日。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tw/200205/2002050401.htm/2003/11/3
    〈台海評論:五角大樓爲對台軍售找藉口〉,200年7月16日。http://www.people.com.cn/GB/junshi/62/20020716/776929.html/2003/11/5
    〈台灣公佈兩岸直航評估報告〉,BBC Chinese.com, 2003年8月15日。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3154000/31541752.stm
    〈台灣抗議印尼外交部不歡迎陳水扁〉,大紀元網,2002年12月18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2/12/18/n256923.htm/2003/10/20
    〈史坦柏格(James B. Steinberg):美中台交往非互相影響〉,中時電子報,2003年11月13日。http://tw.news.yahoo.com/2003/11/13/twoshore/ctnews/4364935.html/2003/11/24
    〈多個國家就美對阿富汗採取軍事行動作出反應〉,http://cn.news.yahoo.com/011008/72/pszj.html/2003/9/18
    〈江丙坤遭拒簽泰國不允許台灣政治人物入境〉,人民網,2003年1月21日。http://www.people.com.cn/BIG5/guoji/209/3983/20030121/html/2 003/10/20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j.gov.tw/tpms/internet/newdata/image4.gif/2003/10/17
    〈阿扁直航談話引發台灣爭論〉,BBC Chinese.com,2003年8月14日。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did_3150000/31508192.stm
    《南洋星洲聯合早報》,2002年2月22日。http://www.zaobao.com/gi/yx011_220202.html/2003/10/12
    《南洋星洲聯合早報》,2002年4月15日。http://www.zaobao.com/gi/yx006_150402.html/2003/10/14
    「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配套三個法案:修訂美日物品役務相互提供協定」(ACSA)、「修訂自衛隊法」、「周邊事態法」。http://www.jda.go.jp/j/library/treaty/acsa/acsa2.htm/2003/11/6;http://law.e-gov.go.jp/htmldata/S29/S29HO165.html/2003/11/6;http://law.e-gov.go.jp/htmldata/H11/H11HO060.html/2003/11/6
    徐博東,〈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中國網,2001年8月10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CC/haixia/50156.htm/2003/10/12
    〈國防白皮書:中國有決心有能力制止任何分裂行徑〉,《中新社》,http://news.sohu.com/98/03/news204850398.shtml/2002/12/10
    〈基隆關稅局91年下半年緝私案件統計資料〉,財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f.gov.tw/news1/read.asp?num=9621/2003/11/17
    〈部署短程戰術導彈共四百枚〉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年9月11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sep/11/today-t1.htm
    楊孟瑜〈偷渡客的幸與不幸〉,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china_news/newsid_3197000/31978391.stm/2003/11/16
    經濟部國貿局。
    http://www.trade.gov.tw/index.asp/2003/11/7
    〈劉建飛,〈戰略機遇期與中美關係〉。http://www.future-china.org.tw/fcn/ideas/2003/01/22。
    〈鮑威爾:美國希望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合作關係〉,人民網,2001年7月28日。http://www.peoplidaily.com.cn/GB/shizheng/20010738/522639.html/2003/9/23
    貳、英文部分
    一、官方出版品
    “APEC Leaders Statement on Counter-terrorism, Shanghai, October 21, 2001,”cited from APEC website.
    http://www.apecsec.org.sg.
    Atlant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Staying the course: 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US-China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ACUS, 2002.
    Bush, George W.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to Students and Faculty at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White House, May 1, 2001.
    ---. Remarks by President Bush and Premier Wen Jiabao in Photo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White House, December 9, 2003.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3/12/20031209-2.html/2003/12/10
    ---.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2002 Graduation Exercise of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June 1, 2002.
    ---.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 2001.
    http://usinfo.state.gov/topical/pol/terror/01092051.htm
    ---. Remarks by President on the National Missile Defense,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The White House, December 2001.
    ---.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Clinton, Bill.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December 1999.
    “CIA: The World Factbook-Korea, North.” Aug 1, 2003. http://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kn.html/2003/10/22
    “Nuclear Posture Review(Excepts).” January 8, 200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wmd/library/policy/dod/npr.htm
    Puska, Susan M.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fter Next.Washington D.C.: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 2000.
    Powell, Colin L. “Remarks at Conference on China-U.S. Relations.” Texas A&M University College Station, Texas, November 5, 200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3/25950.htm/2003/11/10
    “ President Bush Meets with President of China.” Remarks by President Bush and President Hu Jintao of China, October 19, 2003. 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3/10/20031019-6.html/2003/11/5
    Reagan, Ronald.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1987.
    Rumsfeld, Donald H. Annual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the Congress,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2.
    “ State Department Noon Briefing.” U.S. Department of Stat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October 7, 2003. http://usinfo.state.gov/topical/pol/conflict/03100705.htm/2003/11/7
    The U.S. Congress, “H.R. 323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1997.”
    http://www.comw.org/qdr/backgrd.html/2003/7/28
    “ The Chairperson of The ASEAN+China Summit,The ASEAN+Japan Summit, The ASEAN+Republic of Korea Summit.” Bali, Indonesia, October 8, 2003. http://www.aseansec.org/15286.htm/2003/10/24
    “U.S., India Achieve Results in Defense Cooperation.” May 28, 2002.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nationaldefensemagazine.org/article.cfm?Id=857 - 12k/2003/10/1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2001.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September 30, 2001.
    ---.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2.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2.
    ---.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3.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3.
    二、專書
    Buzan, Barry. An Introduction to Strategic Studi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7.
    Baldwin, David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Nye, Joseph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 1990.
    Khalilzad, Zalmay. “ Congage China.” Issue Paper, Rand 1999.
    ---.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 MR-1082-AF, Rand 1999.
    ---. “ 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 Rand 1999.
    Louis Henkin, How Nations Behave, 2nd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y Options in Asi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6.
    Lampton, David M. ed., Major Power Rel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Win-win or Zero-sum Game. New York, N.Y.: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c, 2001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nopf, 1967 .
    Mearsheimer, Joh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2001.
    Nuechterlein, Donold 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World .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73.
    Pumphery, Carolym W. in The Rise of China in Asia: Security Implications.Carlisle,
    Penna: U.S. Army War College Press, 2002.
    Snyder, Gleen H. Deterrence and Defense: Toward a Theory of National Security . New Jers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1.
    Waltz, Kenneth 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 1979.
    Waltz, Kenneth N.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
    三、期刊論文
    Anselmo, Joseph C.” Russian Threat Still Massive.”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 February 1997):49.
    Beeson, Mark. “ Reshaping regional institutions: APEC and the IMF in East Asia.”The Pacific Review, Vol. 12, No. 1( May 1999): 22-4.
    Clinton, President. “Building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Dispatch, Vol.4, No.28 ( July 1993): 485-488.
    Campbell, Kurt M. “ Energizing the US-Japan Security Partnership.”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3, No. 4 (Autumn 2000): 127.
    Campbell, Kurt M.“ The Cusp of Strategic Change in Asia.” Orbis, Vol. 45, No 3 (Summer 2001): 381.
    Cheng, Joseph Y. S. “China`s ASEAN Policy in the 1990s: Pushing for Regional Multipolarity.”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1, No. 2 (August 1999): 197.
    Fouse, David. “Japan Gets Serious about Missile Defense: North Korean Crisis Pushes Debate.” 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 Vol. 2, No. 4 (June 2003):1-4.
    Friedberg, Aaron L. “ 11 September and the Futur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Survival, Vol. 44, No. 1 (Spring 2002):37.
    Gilpin, Robert. “ The Emerg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1987): 406-8.
    Ikenberry, G. John. “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Persistence of American Postwar Ord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3 (Winter 1998/1999):43-78.
    Jervis, Robert. “ The Future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6, No. 3 (1991/1992):51-3.
    Krauthammer, Charles. “ The Unipolar Moment.” Foreign Affair ,Vol.70, No.1 (Winter 1990/1991):23-33.
    Kapur, Paul S. “ The operational identity of humanitarian military intervention.” Security Studies, Vol. 12, No.1 ( May 2002):104.
    Kapstein, Ethan B. “ Is realism dead? The domestic of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9, No.4 (Autumn 1995): 770-3.
    Kelly, James A. United States Policy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une 12, 2001.
    Munro, Ross H. “Awakening Dragon: The Real Danger in Asia is from China.” Policy Review 62 (Fall 1992):10-6.
    Nye, Joseph S. “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World Politics, Vol.40 (May 1988): 24.
    ---. “China’s Re-emergence and the Future of the Asia-Pacific.” Survival, Vol,39. No.4 (Winter 1997/98):65-79.
    Okamoto, Yukio.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Essential Allianc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5:2 (Spring 2002): 60-1.
    Parrenas, Julius Caesar. “ Washington Could Help Southeast Asia to Get Itself Together.”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May 2001): 8.
    Rumsfeld, Donald H. “Transforming the Military.” Foreign Affairs Vol. 81, No.3 (May/Jun 2002):31.
    Roy, Denny. “ China’s Reaction to American Predominance.” Survival, Vol.45, No.3 (Autumn 2002):57-8.
    ---. “The ‘China Threat’ Issue.” Asian Survey, Vol. 36, No.8 (August 1996):758-771
    Ruggie, John Gerard. “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World Policy: Toward a Neorealist.” World Politics, Vol. 35, No. 2(January 1983): 261-286.
    Rice, Condoleezza. “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une 2000): 47-50.
    Shambaugh, David. “China or American: which is the Revisionist Power?” Survival, Vol. 43, No. 30 (Autumn 2001):25.
    Shambaugh, David. “ Facing Reality in China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 80, No.1 (January/February 2001):56-8.
    Wilkening, Dean A. “Amending the 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 Survival, Vol.42 No.1 ( Spring 2000):29-45.
    五、報刊
    “2nd Presidential Debate Between Gov. Bush and Vice President Gor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2, 2000, A20.
    “Bush: U.S. Will Strike First at Enemies.” Washington Post, June 2, 2002, A1.
    Bill Gertz, “Rumsfeld Affirms Asian Presence.” The Washington Times, July 25, 2001. www.nautilus.org/napsnet/dr/0107/JUL25.html - 28k/2003/10/19
    Barber, Ben. U.S. Plays the India Card,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ugust 11, 2001.http://dir.salon.com/news/feature/2001/08/11/india/index.html
    “Cabinet approves plan for the dispatch of SDF.” The Japan Times Online, November 17, 2001. http://www.japantimes.com/cgi-bin/getarticle.pl5?nn20011117a1.htm/2003/09/23
    “China Won’t Be Taiwan’s Electioneering Tool Again.” The Strait Times, September 13, 2003.
    http://taiwansecurity.org/ST/2003/ST-091303.htm
    “ China readying for Taiwan showdown.” The Strait Times, November 21, 2003. http://straitstimes.asia1.com.sg/topstories/story/0,4386,221083,00.html/2003/11/24
    Cockel, Chris. “U.S. Opposed to Taiwan Independence: Wolfowitz.” China Post, May 31, 2002.
    http://www.taiwansecurity.org/News/2002/CP-053102.htm/2003/11/3
    Cossa, Ralph A. “Toward Post Post-Cold War World.” Policy Forum Online, Special Forum 30, October 18, 2001.
    http://nautilus,org/for a/Special-Policy-Froum/30_Cossa,html/2003/10/22
    “ Chinese Premier Presses U.S. on Taiwan.” The Washington Post , November 23, 2003.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html/2003/11/24
    “Editorial: Taiwan’s secret angels in the US.” Taiwan Times, November 4, 2003.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edit/archives/2003/11/04/2003/11/20
    “Force against Taiwan may be ‘unavoidable’: Beijing officials.” China Post, December 20, 2003, A1.
    Gordon, Michael R. “U.S. Nuclear Plan Sees New Weapons and New Targets.” New York Times, March 10, 2002.
    http://www.nytimes.com/2002/0…nternational/10NUKE.html/2003/09/22
    “Hu Jintao, Bush to Further Develop Constructive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Pepole’s Daily, June 4, 2003.
    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200306/02/html/2003/10/12
    Lasater, Martin L.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the U.S. Response.” Taiwan Security Research, July 31, 2002. http://taiwansecurity.org/IS/2002/Lasater-0702.htm/2002/8/19
    Pomfret, John. “Taiwanese Leader Condemns Beijing, ‘One China’ Policy.”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7, 2003.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ac2/wp-dyn/A53227-2003Oct6.htm/2003/11/9
    “Powell Says U.S. Not After Iraqi Oil.” Los Angeles Times, January 23, 2003, A1. “Powell: U.S., China Ties at 30-Year High.” Associated Press, September 6, 2003.
    http://www.herald-sun.com/nationworld/14-388819.html/2003/10/30
    Purdum, Todd S.“ NATO Strikes Deal to Accept Russia in a Partnership.”The New York Times, May 15, 2002. 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bush/purdum.htm/2003/10/19
    “U.S. Navy Guided-Missile Ships Visit China.” Pepole’s Daily , September 23, 2003. http://english.peopledaily.com.cn/200309/23/print20030923_124712.html/2003/10/3
    ”U.S. warns China against using force to subdue Taiwan.” Taiwan News, December 21, 2003, A1.
    六、網路資料
    “A new U.S. Strategy for a Changing Asia.” RAND Research Brief (May 29, 2001): 8.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58/2003/5/29
    Asher, David. “Could Japan Become the England of the Far East?” www.aei.org/publications/pubID.14878/pub_detail.asp - 86k/2003/10/01
    Tkacik, John J. “China Must Pressure Pyongyang,” http://www.heritage.org/Press/Commentary/ed123102b.cfm
    Simon, Sheldon W. “Mixed Reactions in Southeast Asia to the U.S. War on Terrorism.” http://www.csis.org/pacfor/cc/0104Qus_asean.html/2003/10/02
    “China blunt on U.S.-Taiwan stance. ” CNN.com, Novembe r 17, 2003. http://edition.cnn.com/2003/WORLD/asiapcf/east/11/16/taiwan/2003/11/20
    Christensen, Thomas K. “PRC Security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Why Things Are Going So Well.”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issue 8 ( Fall 2003). http://www.chinaleadershipmonitor.org/20034/tc.html/2003/10/31
    Rumsfeld, Charles Aldinger.: R.S. Military May Scrap Two-War Plan, Reuters, August 17, 2001.
    http://www.google.com/search?q=Rumsfeld/2003/10/12
    Tkacik, John J. “China Must Pressure Pyongyang.” http://www.heritage.org/Press/Commentary/ed123102b.cfm/2003/11/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17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7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Masters Program in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1701.pdf16KbAdobe PDF21826View/Open
    92201702.pdf18KbAdobe PDF21797View/Open
    92201703.pdf18KbAdobe PDF22108View/Open
    92201704.pdf39KbAdobe PDF22192View/Open
    92201705.pdf499KbAdobe PDF24171View/Open
    92201706.pdf497KbAdobe PDF27426View/Open
    92201707.pdf1003KbAdobe PDF25851View/Open
    92201708.pdf799KbAdobe PDF23873View/Open
    92201709.pdf912KbAdobe PDF24719View/Open
    92201710.pdf276KbAdobe PDF23467View/Open
    92201711.pdf311KbAdobe PDF22724View/Open
    92201712.pdf669KbAdobe PDF2369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