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318/144297 (79%)
Visitors : 51023730      Online Users : 88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2


    Title: 反恐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2001_2003
    Authors: 陳昇
    Contributors: 李明
    陳昇
    Keywords: 美中台三角關係
    美中關係
    美台關係
    兩岸關係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8:10:35 (UTC+8)
    Abstract: 一、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在反恐優先的前提之下,對於安全威脅產生了新的指標與定義,這些新的威脅指標與定義亦促使美國與中共、台灣等三方面之間發展出新的互動關係。而這些新的互動關係亦具有三種指標:第一,不合作就是對立;第二,不對抗恐怖主義就是與美國利益衝突;第三,反恐行動與美國充分合作,將持續與各國發展關係。

    二、「反恐」成為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最重要的議題,美國將不斷加強其軍事力量,深化與擴大反恐戰爭,並加強與其理念相近的國家合作,同時布希政府也企圖以美國領導的「反恐聯盟」與「民主聯盟」來對付恐怖主義集團與「邪惡軸心」,以建立「飛彈防禦系統」與「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來因應「惡棍國家」的挑戰,以取得反恐戰爭的最後勝利。

    三、九一一事件為美國與中共之間的關係提供改進的機會,中共調整對美國的策略是以善意合作來培養和美國布希政府的良好關係,同時瞭解美國不太可能會在主要戰略議題上讓步,因此,中共僅將目標定位在積極建構與美國政府正常的工作關係。所以,九一一事件後,美中關係發展在反恐戰爭前提下有顯著的改善,因為美中雙方在區域安全及經貿交流上仍存有許多共同利益;但是雙方的發展在台灣議題、人權及防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上,美中雙方立場仍有歧異之處。但未來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美中雙方基於國家戰略考量,美中關係的衝突與矛盾又將會重新浮現,美中關係將會呈現出跌宕起伏,各類衝突相互交織的格局。

    四、布希總統執政初期,美台關係顯然呈現出比以往「更為親密」的格局;九一一事件後,儘管美台雙方的政治與軍事關係持續進行,但明顯地受制於美中關係的發展而有所限制,美台關係「呈現倒退」的發展趨勢。但未來反恐戰爭告一段落之後,美台關係也將跟隨著美中關係的跌宕起伏呈現出「維持現狀」或「呈現倒退」亦或「更為親密」的不同格局。

    五、中共歷來對台工作最高原則,一直是「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不變,但有關執行策略的運用卻是變化多端,將隨著國內外環境變遷而時有轉變。中共在「十六大」之前的對台政策,仍是秉持「江八點」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作為推展兩岸關係的基調,及強調不放棄使用武力。「十六大」後,中共提出的對台政策,基本上維持「江規胡隨」,仍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呼籲兩岸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並提出「三個可以談」-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問題、兩岸應擴大交流交往、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六、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台灣介於美國(世界超強)與中共(區域強權)之間,所能發揮影響的空間相對較小。在九一一事件後,美中之間基於反恐戰爭的需要,使得美中關係獲得改善,美中關係已由2001年間的「戰略競爭者」走向2003年間的「建設性合作關係」,只要反恐戰爭沒有宣告結束的一天,而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持續不變,雙方為了維持國際環境的和平與穩定,美中關係將會朝向穩定的格局發展,不會受到雙方的歧見而有所改變。台灣處在這個反恐時期裡,要生存、要維護國家的安全,就要設法淡化兩岸緊張的關係,加強與美國維持密切的關係。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國家統一綱領》。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0年3 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合訂本第壹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7年8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八十八年版》。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8年6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八十九年版》。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89年9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1年7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91年7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10月。
    國防部編審會。《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7月。
    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編。《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2年1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變遷世界中的國家戰略與能力》。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9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戰略論文選譯》。台北:國防部,民國85年4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亞洲的安全保障1994-1995》。台北:國防部,民國85年5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亞洲的安全保障1998-1999》。台北:國防部,民國88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民國92年5月。
    中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1998年版》。北京:世界知識,1998年6月。
    中共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00年版》。北京:世界知識,2000年6月。
    (二)、專書
    尹慶耀編著。《中共對外關係史料》。
    李本京、劉興漢。《中美關係的檢討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美國研究學會,民國84年4月。
    李潔明、唐思。《台灣有沒有明天》。台北:先覺,1999年2月。
    周榮耀主編。《『9.11』後的大國戰略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2月。
    林正義主編。《1995-1997中美關係專題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民國87年12月。
    孟捷慕(James H. Mann)。《轉向》(About Face),林添貴譯。台北:先覺,1999年7月。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民國91年6月。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2002年9月。
    張亞中、孫國祥。《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1999年2月。
    陳明。《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1年12月。
    陳文賢。《柯林頓及布希政府的中、台政策》。台北:一橋,2002年9月。
    郭偉峰、周建閩。《中美關係敵友莫測》。香港:中國評論文化,2001年11月。
    楊潔勉。《後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上海:人民,2000年11月。
    馮啟人。《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台北:海峽,2002年12月。
    鄭宇碩、孔秉德。《1997-1998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99年。
    裘兆琳。《柯、江會後我國因應知道建議》。台北: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民國87年12月。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8-2000》。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民國91年12月。
    董立文。〈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安全戰略與對華政策的影響〉,收錄蘇進強主編,《九一一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頁59-82。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9 月。
    潘進章。〈九一一事件對美國戰略思維影響之研析-兼論對我之啟示〉,收錄《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國防大學編輯,頁3-53。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民國91年10月。
    魏鏞主編。《美國政府對華政策可能演變及政策因應分析》。台北:前瞻政策研究中心,民國91年11月。
    藍普頓(David M. Lampton)。《同床異夢(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蘇起、鄭安國。《「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國91年10月。
    蕭全政等編。《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1996年10月。
    羅曉東。〈恐怖主義與反制恐怖主義研究〉,收錄《對美國九一一事件及反恐戰爭研究論文專輯》,國防大學編輯,頁317-348。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出版,民國91年10月。
    Patrick Tyler。《中美交鋒》(A Great Wall:presidents And China),聯合報編譯組譯。台北:聯經,2000年2月。
    (三)、期刊
    丁樹範。〈九一一事件後美台軍事關係的發展〉。《國際事務季刊》,2002年第2期,頁43-56。
    于有慧。〈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民國90年第8期,頁1-20。
    王高成。〈從小布希東亞之行看美國亞太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2002年第3卷第3期,頁75-101。
    方佑華。〈1998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1999年第2期,頁36-46。
    古直。〈2001年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2年第2期,頁69-81。
    古直。〈2002年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3年第3期,頁71-79。
    中共研究社論。〈「布江峰會」後的兩岸情勢〉。《中共研究》,2002年第3期,頁12-18。
    中共研究社論。〈美「中」戰略關係變動下面臨轉機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1年第5期,頁13-20。
    中共研究社論。〈美「中」台相互牽動下面臨轉折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1年第8期,頁10-20。
    中共研究社論。〈兩岸關係發展的步履維艱〉。《中共研究》,2001年第9期,頁12-20。
    中共研究社論。〈跌宕起伏的中共與美國關係-寫在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平之前〉。《中共研究》,1998年第6期,頁1-8。
    中共研究社論。〈慣性思維愆滯兩岸政治僵局的突破〉。《中共研究》,2003年9期,頁14-18。
    中共研究社論。〈中共十五屆六中全會前後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1年10期,頁11-20。
    中共研究社論。〈受全球化潮流影響下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3年4期,頁11-16。
    中共研究社論。〈貌不合神已離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2年9期,頁11-15。
    中共研究社論。〈「兩會」後的兩岸情勢分析〉。《中共研究》,2001年4期,頁14-22。
    中共研究社論。〈「十六大」後兩岸關係難有突破〉。《中共研究》,2002年12期,頁16-20。
    中共研究社論。〈行道水窮處 柳暗花又明-「布江會」後兩岸關係曙光乍現〉。《中共研究》,2002年11期,頁12-18。
    中共研究社論。〈SARS逐漸遠颺後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2003年7期,頁11-15。
    曲星。〈堅持「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略〉。《中國外交》,2002年1月,頁30-33。
    阮宗澤。〈反恐聯盟及其面臨的挑戰〉。《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3期,頁36-41。
    宋以敏。〈布希政府對外政策中的亞太安全問題〉。《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3期,頁1-6。
    宋久光。〈美國安全戰略向何處去〉。《美國研究》,1992年第3期,頁42-55。
    佑學。〈2001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2002年第2期,頁25-35。
    李治國。〈美國反恐政策的演變〉。《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2期,頁6-12。
    李莉。〈冷戰後預防性外交的發展及影響〉。《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0期,頁39-43。
    李文志。〈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民國91年7、8月第41卷4期,頁1-16。
    辛本健。〈美國2002年度「國防報告」評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9期,頁12-16。
    邱坤玄。〈柯江高峰會與中(共)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共研究》,1998年第7期,頁10-12。
    林文程。〈後冷戰時期美國的國家安全策略〉。《美國月刊》,民國82年6月第8卷第6期,頁4-13。
    金善榮。〈中美關係:問題與希望〉。《中國外交》,2002年1月,頁34-38。
    邵自強。〈中共現階段的對台政策〉。《共黨問題研究》,民91年2月第2期,頁95-101。
    吳建德。〈中共推動軍事外交戰略之研究〉。《中共研究》,2000年第3期,頁82-94。
    吳釗燮。〈我國的外交與兩岸關係:破繭而出〉。《國際事務季刊》,2001年創刊號,頁107-123。
    吳榮鎮。〈美國學界對兩岸談判的看法〉。《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第5期,頁10-18。
    吳心伯。〈從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看布希政府對台政策〉。《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5期,頁26-29。
    吳君玲。〈從美國的「三不」分析台北對華府的外交策略〉。《問題與研究》,民國88年4月第4期,頁1-15。
    施欣。〈從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看中美關係中存在問題〉。《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頁13-16。
    夏立平。〈新世紀美國全球戰略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第10期,頁22-25。
    時殷弘。〈美國對華政策和台灣問題的未來〉。《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6期,頁50-53。
    時殷弘。〈「9.11」事件與美國對外態勢〉。《美國研究》,2001年第4期,頁21-28。
    紐先鍾。〈蘇聯變局後的美國戰略〉。《美國月刊》,民國80年12月第6卷第12期,頁5-10。
    袁鵬。〈「9.11事件」與中美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第11期,頁19-23。
    翁明賢。〈美國調整對台軍售對中、美、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民90年第5期,頁1-3。
    唐國標。〈最新「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淺析〉。《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0期,頁18-22。
    陳一新。〈胡錦濤訪美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民91年5月第5期,頁1-3。
    陳一新。〈從江澤民訪美及亞太經合會之行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共黨問題研究》,民91年11月第11期,頁1-3。
    陳英。〈「鬥而不破」的中共與美國關係〉。《中共研究》,2002年第6期,頁40-49。
    陳喬之。〈熱點關注:國際恐怖主義、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2期,頁64-68。
    陳頎。〈布江北京高峰會前後的美中關係〉。《共黨問題研究》,民91年6月第6期,頁4-13。
    陳頎。〈小布希政府的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共黨問題研究》,民90年第9期,頁87-98。
    陳紫財、莫大華。〈美國介入未來台海危機影響因素分析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1年第1期,頁4-13。
    陳鳴。〈2000年中共外交〉。《中共研究》,2001年第1期,頁40-49。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民91年1月第1期,頁80-83。
    傅夢孜。〈美國外交的新調整〉。《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1期,頁22-25。
    許梅。〈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變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東南亞研究》,2000年第5/6期,頁72-74。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民國92年5、6月第3期,頁79-99。
    許志嘉。〈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全球政治評論》,民國92年4月第2期,頁83-111。
    國安民。〈從美國新政府東亞戰略佈局審視兩岸關係發展〉。《中共研究》,2001年第5期,頁78-88。
    郭震遠。〈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的中美關係〉。《中國評論》,2001年9月第9期,頁5-8。
    郭實綱。〈美國反恐新階段評析〉。《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4期,頁11-15。
    郭實綱。〈布希執政一年來對外政策變化及其影響〉。《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2期,頁32-36。
    郭實綱。〈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心轉移〉。《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2期,頁17-22。
    郭獻忠。〈波灣戰後美國新全球戰略之構想〉。《美國月刊》,民國80年12月第6卷第12期,頁28-37。
    郭承天。〈單邊主義、區域主義、與多邊主義〉。《歐美季刊》,第12卷第1期(民國86年春季號),頁1-25。
    彭光謙。〈國際戰略格局劇變中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研究》,1993年第4期,頁11-20。
    張敏謙。〈美國全球戰略剖析〉。《美國研究》,2000年第4期,頁8-39。
    張旺。〈布希政府外交政策的保守主義傾向〉。《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19-22。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民國92年3、4月第2期,頁1-23。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民國92年3、4月第2期,頁41-55。
    楊潔勉。〈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2期,頁11-16。
    楊潔勉。〈中美關係面臨考驗〉。《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頁21-34。
    楊潔勉。〈跨世紀世界格局中的美國全球戰略〉。《國際問題研究》,2000年第6期,頁23-30。
    楊洪亮。〈布希主義初論〉。《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頁3-9。
    蔡政修。〈520後的兩岸關係結構與兩岸政治談判前景〉。《問題與研究》,民國92年1、2月第1期,頁75-97。
    蔡東杰。〈兩岸外交競爭主軸之變遷與挑戰〉。《全球政治評論》,民國92年4月第2期,頁45-64。
    蔡裕明。〈美國的軍事全球化與東亞的國際安全〉。《國防政策評論》,2002年第2卷第3期,頁54-79。
    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民91年10月第10期,頁52-58。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全球政治評論》,民國92年4月第2期,頁31-43。
    榮鷹。〈反恐戰爭與地區形勢〉。《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7期,頁7-10。
    趙春山。〈布希政府的兩岸政策〉。《共黨問題研究》,民國90年第2期,頁1-3。
    廖天威。〈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影響與我國的因應之道〉。《國際事務季刊》,2002年春季刊,頁28-40。
    錢文榮。〈反恐與國際秩序〉。《國際問題研究》,2002年第5期,頁27-32。
    劉建飛。〈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中的意識形態因素〉。《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第8期,頁13-17。
    劉建飛。〈後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6期,頁102-108。
    劉慶元。〈後冷戰時期美國對台軍售意涵〉。《中共研究》,2002年1期,頁121-130。
    劉緒貽。〈布希政府的全球戰略〉。《美國研究》,1993年第1期,頁85-93。
    戴萬欽。〈冷戰結束後的美國全球戰略〉。《美國月刊》,民國80年8月第6卷第8期,頁40-44。
    錢其琛。〈「9.11」事件後的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中國外交》,2003年1月,頁24-27。
    韓玉貴。〈擴大共同利益,促進中美關係發展〉。《中國外交》,2003年7月,頁45-48。
    蘇嘉宏。〈美國學者眼中的「台灣問題」〉。《共黨問題研究》,民90年第11期,頁33-51。
    蘇格。〈美國全球戰略與台灣問題〉。《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第4期,頁1-7。
    蘇格。〈評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2期,頁5-10。
    (四)、研討會論文集
    王高成。〈九一一事件後的美中台三角關係〉,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王高成。〈中共政、軍發展與我國國家安全威脅分析〉,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與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民91年11月18日。
    王元綱。〈中共對兩岸信心建立措施之態度〉,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與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民91年11月18日。
    王昆義、李黎明。〈想像的危機:「反恐時代」美國為基建構與台灣戰略選擇〉,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與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民91年11月18日。
    邵宗海。〈陳水扁「一邊一國」主張的分析與兩岸關係的影響〉,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邵宗海。〈中共十六大之後兩岸政治關係的走向〉,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等主辦,2002年12月18日。
    林正義。〈美中台新形勢下的台海安全戰略〉,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20日。
    邱坤玄。〈中共「新安全觀」與美日安全合作下的東北亞權力平衡〉,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等主辦,2002年12月18日。
    施子中。〈中共國防決策與台海安全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與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民91年11月18日。
    施正鋒。〈911後國家安全主義:美國防衛東亞態勢與回應中共挑戰之能力〉,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陸伯彬。〈美國針對中共武力犯台之前進部署與嚇阻〉,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陳一新。〈布希總統亞太戰略部署與台海安全〉,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陳一新。〈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與美中台三邊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黃奎博。〈當前信心建立措施與兩岸關係發展之研究〉,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及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我國國防安全危機預判與信心建立措施之研究學術研討會籌備會主辦,民91年11月18日。
    張佩琦。〈中共「大國外交」之下「涉台外交」〉,「國際關係」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政治大學外交系中國政治學會主辦,民91年9月28日。
    張中勇。〈美國「九一一」事件後國土安全作為對台灣安全的啟示〉,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20日。
    翁明賢。〈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20日。
    董立文。〈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蔡瑋。〈亞太區域安全與中華民國〉,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趙穗生。〈兩岸關係與美國角色〉,國防大學戰略研究中心九十二年度下半年國際學者邀訪講座。戰略研究中心主辦,民國92年10月27、28日。
    賴洪毅。〈中共十六大之後美國對華政策之探討〉,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等主辦,2002年12月18日。
    顏建發。〈變遷中的兩岸關係和台灣的限制與出路〉,亞太情勢發展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主辦,2002年11月23日。
    蘇進強。〈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機制〉,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2002年10月20日。
    (五)、報刊
    聯合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自由時報(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人民日報(北京)
    二、英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The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Defense, September 30, 200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indings of the Nuclear Posture Review . 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Defense, January 9,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Defense, June 23, 200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Pacific Region . Washington, D.C.:Department of Defense ,November, 1998.
    (二)、書刊
    Carter, Ashton B. & William J. Perry. Preventive Defense: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e Press, 1999.
    Chen, Tse-shyang. China Policy &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1984.
    Hastedt, Glenn P.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st, Present, Future, 4d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2000.
    Lampton, David M. & Richard Daniel Ewing. U.S.- 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 –September 11th World .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Lampton, David M. Small Mercies: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Lee, Bernice. 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the New Taiwa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Lee, David Tawei. The Making of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wenty Years in Retrospect. 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 2000.
    Metzger, Thomas A. M. & Ramon H. Myers. Greater China and U.S. Foreign Policy. California: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6.
    (三)、期刊
    Dickson, Bruce J. “New President Adjust Old Policies:U.S.-Taiwan Relations under Chen and Bush.”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1, no. 33, November 2002, pp. 645-656.
    Foxell, Jr. Joseph W. “Some Previously Discounted Terrorism Scenarios That Seem More Likely in light of Attacks of September 11, 200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5, October 2002, pp. 427-450.
    Glaser, Bonnie 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eyond September 1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 223-229.
    Glaser, Bonnie S. “China’s Taiwan Policy in the Wake of ‘One Country on Each Sid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6, December 2002, pp. 515-524.
    Hsu, Szue-Chin. “China’s Domestic Politics and U.S.-Taiwan-China Relations:An Assessmen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CP’s 16th national Congres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5, no. 12, February 2003, pp. 43-51.
    Song, Yimin.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Since President George W. Bush’s Visit to China.”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4, August 2002, pp. 351-354.
    Tucker, Nancy Bernkopf. “More of the Same:The Impact of Taiwan’s Elections on the U.S.-China-Taiwan Triangl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 237-242.
    Wu, Xinbo. “The Taiwan Issue and U.S.-Asia/Pacific Security Strateg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 231-235.
    Yang, Jiemia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Taiwan Policy:Evolution Tren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2, April 2002, pp. 147-151.
    (四)、報刊
    American News and World Reports
    China Post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三、網路部分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美國參議院http://www.senate.gov
    美國眾議院http://www.house.gov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thomas.gov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陸委會http://www.mac.gov.tw
    聯合報http://udnnews.com/news/
    聯合資料庫http://udndata.com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共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mil/news/jszt.htm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14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4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92201401.pdf8KbAdobe PDF2902View/Open
    92201402.pdf76KbAdobe PDF2809View/Open
    92201403.pdf17KbAdobe PDF2898View/Open
    92201404.pdf15KbAdobe PDF2822View/Open
    92201405.pdf197KbAdobe PDF2983View/Open
    92201406.pdf93KbAdobe PDF22683View/Open
    92201407.pdf273KbAdobe PDF21171View/Open
    92201408.pdf261KbAdobe PDF21375View/Open
    92201409.pdf258KbAdobe PDF22764View/Open
    92201410.pdf144KbAdobe PDF2897View/Open
    92201411.pdf43KbAdobe PDF2105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