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800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13325/144300 (79%)
造访人次 : 51185638      在线人数 : 91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请使用永久网址来引用或连结此文件: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800


    题名: 從權力平衡論台海安全問題-由同盟關係切入
    作者: 郭天勇
    贡献者: 鄧中堅
    蔡東杰



    郭天勇
    关键词: 台海安全
    同盟
    聯盟
    結盟
    美蘇爭霸
    美日安保
    中共安全觀
    日期: 2003
    上传时间: 2009-09-17 18:10:19 (UTC+8)
    摘要: 一、本文以國家安全為核心,同盟為手段,達成確保台海安全為目標。由TM
    D與美日安保及台美軍方交流頻繁意向觀察,共同確保台海安全立場一致
    。以致興起同盟與台海安全關係的研究。本文以傳統派安全研究為途徑,
    採取歷史及文獻分析法,從權力平衡的同盟觀點切入台海衝突中,並考量
    安全兩難與同盟困境,以謀求台灣安全最大的利益為目的。
    二、國際關係變化莫測,如要有系統瞭解其演進,非有理論架構無法克其功。
    本文在理論探討方面,先針對權力平衡觀念予以釐清,並試著藉由瓦茲宏
    觀的理論及獨特的角度,來探討大國在台海地區權力消長及形勢易位的相
    互關係;再瞭解同盟理論的傳統現實主義多從勢力均衡出發,新現實主義
    則著重同盟的困境,如拋棄、牽連等觀點,而兩者均提供研究同盟關係時
    內外考量因素,藉以依據分析台灣欲行同盟時面臨的風險及可行的方式。三、擬從法律層面與過往歷史觀點綜合探究台海衝突背景與發展,將台海價值
    及台灣地略的重要性及區域內有利益與影響力國家及引發軍事衝突威脅來
    源,做番背景與發展的論述。從而釐清地緣價值引伸戰略地位是否洽當?
    從利益的觀點又如何看待台灣的戰略價值?國家利益受台海衝突影響之國
    家有那些?何者具有絕對或一般利益?等問題,以利後續研究的開展。
    四、筆者企圖以瞭解歷史的過往,通過對國際關係歷史事件的回顧,從中總結
    一些經驗解釋現實的國際關係。將二次大戰後迄今,美蘇爭霸的過程、美
    日安保條約的變遷與台海安全關係,做一番剖析。並針對我最大威脅-中
    共,其安全觀與軍力發展,對台海安全的影響,加以說明。從而獲之台灣
    地緣上先天就處於權力交鋒的衝突區。然台海安全雖受「美日安保體制」
    諸多的助益,但受其牽累者亦有之。因而在台海安全思變上,不可一昧的
    親美抗中,認知在國家安全決策制訂過程,應以利益為出發點,不以意識
    型態為考量,才是至當的安全決策考量與決定性因素。
    五、台海安全所涉及安全範圍絕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而是區域體系內
    結構平衡的問題。在這種結構平衡下,體系中的國家是無法任意而為的,
    原因是其他國家絕不允許任意破壞均衡結構,造成體系內的不穩定,影響
    安全。筆者試著以全面依附美日、全面與中共交往、軍事依附美日餘開放
    中共交往等三個選項分析,以尋求符合台灣安全的作法。得知台灣在美國
    與中共的權力槓桿中,向任何一方傾斜,均屬不利;最有利的平衡點,即
    是「中共不武、台灣不獨,兩岸和平解決 」。台灣的機會在與中共擴大「
    交往」尋求和解,並與美日緊密的軍事結盟,以「平衡」中共的威脅。交
    往是與美國、中共雙方交往,平衡則是藉助與雙方的交往平衡雙方。
    六、筆者以同盟會成立的十一點歸納成三項因素,即是「假想敵」、「權力」、「
    思想因素」來檢驗美日台三邊是否存在著盟國關係。事實研判,美日台雖
    無條約明訂的實質同盟關係,但確實具有準同盟關係。然而國家安全間有
    結盟、聯盟、同盟三種不同層次的合作。而以聯盟來確保台海安全,筆者
    分析機會不大;同盟雖是最能保障安全,但也會造成如「拋棄」、「牽連」
    和「拴在一起的囚犯」等同盟內的困境;亦有可能造成敵對國家的反感,
    產生同盟外的困境,甚至引發戰爭;結盟可使外交決策彈性與靈活,不致
    造成中共大的反彈,比較符合國家安全戰略的需要。中華民國應以結盟方
    式來維繫和平現狀軍事應以防衛為重,借重結合美日軍事力量是為了獲取
    安全保單,使能夠安心與大步地推動大陸政策,靜待兩岸爭端和平解決。
    七、個人在提供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考量時,即以「安全=防禦+和解」的觀點
    ,來策定應走的方向,並提出以謀求國家的安全建議如下:(一)兼顧主要
    大國的利益,勿主動挑起危機。(二)擺脫意識型態的包袱,以建立兩岸互
    動。(三)穩定美中台三邊關係,以獲取雙重保單。(四)軍事的合作祇做不
    說,以避免刺邀中共。(五)全力爭取友邦的支持,勿陷入單打獨鬥。(六)
    妥用大國間相互矛盾,以爭取自身利益。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
    Michael J. Mazarr。《飛彈防衛與亞太安全》,王自樂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3年3月。
    Michael J. Green、Edwin O. Reischauer、Patrich M. Cronin,《美日聯盟:過去、現在與未來》,楊紫函、謝豐安、余忠勇、黑快明、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民國90年7月。
    Quincy Wright。《戰爭之研究》,楊連仲譯。台北:三軍大學,1971年。
    (Susan C. Maybaumwisniewski)、(Mary A. Sommerville)編。《藍色地平線-美日中共三角關係》(BLUE HORIZON:UNITED STATES-JAPAN-PRCTRIPARTITE RELATIONS),楊連仲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11月。
    Zalmay Khalilzad編。《美國與亞洲》(THE UNITED STATES AND ASLA),黃俊彥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2月。
    (Zahmay M. Khalilzad)、侯肯(James F. Holcomb, jr.)編。《美國與崛起中的中共》(THE UNITED STATES AND A RISING CHINA),吳福生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10月。
    丁肇強。《軍事戰略》。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年。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民國91年。
    亞特(Marvin C. Ott)。〈中共的國防現代化:願望與能力〉,收錄《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紀德(Jack Kidd)。《防止戰爭:美國應採取的新戰略》(Prevent War: A New Strategy for America),楊連仲等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美國國防部軍語詞典》。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84年。
    馬西拉(Gabriel Marcella)。〈國家安全與政府各機構之間的運作關係〉,收錄《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U.S. Army War College Guide to Strategy),佘拉米(Joseph R. Cerami)、侯肯(James F. Holcomb, jr.)編,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9月。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編。《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徐培根。《中國國防思想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6月。
    陳文政。〈中共的安全觀嘆戰略趨勢〉。收錄《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曾彰瑞主編。台北:國防大學,民國92。
    陳漢華。〈中共解放軍之現代化與兵力轉型〉。收錄《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曾彰瑞主編。台北:國防大學,民國92年。
    《國軍軍語辭典》。台北:國防部,民國89年。
    《國軍軍事思想》。台北:國防部,民國90年12月。
    《國軍統帥綱領》。台北:國防部,民國90年12月。
    《國軍聯合作戰要綱》。台北:國防部,民90年4月。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收錄21世紀初台海安全與衝突預防,曾章瑞主編。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民國91年4月。
    張樸。《地緣戰略學研究:狹隘水道》。台北:三軍大學,68年2月。
    曾章瑞。《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台北: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中心,2003年1月。
    普司塔(James J. Przystup)、蒙塔沛佗(Rpnald N. Montaperto)。〈東亞及太平洋地區〉,收錄《布希政府的戰略挑戰》(Strategic Challenges for the Bush Administration),楊永生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11月。
    賈溫(Paul H. B. Godwin)。〈中共國防的現代化:願望與能力〉,收錄《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高一中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11月。
    蔣緯國。《台灣在世局中的戰略價值》。台北:三軍大學,民國66年4月。
    新政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指導史》,劉德修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89年。
    《聯合國海洋公約法》。第34條第1款,1982年。張明睿。〈中共軍事能力現況對台灣安全的威脅〉。收錄《2003台海戰略環境評估》,曾彰瑞主編。台北:國防大學,民國92年。
    (二)專書
    Bruce Russett and Harvey Starr。《國際政治》,張明樹譯。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
    Barry Hughes。《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歐信宏、陳尚懋譯。台北:韋伯出版社,1999年。
    Inis Claude著。《權力與國際關係》,張保民譯。台北:幼獅出版社,1976年。
    James R. Lilly & Chuck Downs。《台灣有沒有明天》。張同營、馬勵、張定綺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Joshua s. Goldstein.著,《國際關係》,歐信宏、胡祖慶譯。台北:雙葉書廊,民國92年。
    Pearson, Federic S. and J. Martin Rochester。《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1月。
    Robert I. Pfalez Graff&James E. Dougherty著。《國際關係理論導讀》,胡祖慶譯。台Hans J. Morgenthau著。《國際政治學》,張自學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出版社,民國87年。
    王國強。《美國有限戰爭理論與實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
    卡特(Ashton B. Carter)、裴利(William J. Perry)。《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觀念》(Preventive Defense: 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許綬南譯。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3月。
    中村勝範。《美日台協防內幕》。台北:正文書局,2000年2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緝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錦鏽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2月。
    中村勝範。《美日台協防內幕》。台北:正文書局,民國89年2月。
    尤元清。《冷戰時期亞太區域安全架構之建構條件》。台北:文化大學,民國86年。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台北:士緒文化,民國88年7月。
    甘迺迪(Paul Kennedy)。《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張春柏等譯。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田茂禾。《「美日防衛合作新指針」和平任務之研究:從非作戰軍事行動面向觀察》。台北,政治大學,民國90年。伊章華、簡誠彥。《台灣海峽的戰爭與和平論文集》。台北:文笙書局,民國89年7月。
    伊章華。《論海戰封鎖之法律規範-兼論我方海運界之因應之道》。台北:中華海運研究協會叢書,民國89年3月。吳耀昌。《研究軍略地理的相關理論-軍略地理》。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85年7月。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89年9月。
    吳萬寶。《西歐聯盟一個軍事組織的變遷》,台北:五南出版社,1989年。
    吳玲君。〈「美國對亞太經合會研究取向與理論基礎」〉,收錄《邁入21世紀的政治學》,何思因、吳玉山編,頁441。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12月。
    沈偉烈、陸俊元。《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9月。
    佩司特(Rober A. Pastor)。《20世紀之旅:七大強權如何塑造二十世紀》,董更生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2月。
    周喣。《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公司,1999年。
    李佳霏。《從整合理論看兩岸關係》。台北:台灣大學,民國92年。
    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林聖洋。《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台北:文馨出版社,民國72年9月。
    林正義。〈美國出兵台灣海峽及其限制〉,收錄《後冷戰時期美國海外出兵案例研究》,裘兆琳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年。
    時殷弘。《敵對與衝突的由來——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與中美關係(1949-195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翁明賢編。《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月。
    徐培根。《現代戰爭學通論》。台北:國防研究院,1961年。
    許志嘉。〈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發展〉。收錄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巨克毅主編。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民國92年4月1月。
    許慶雄、李明峻。《現代國際法入門》。台北:月旦出版社,1993年。
    孫國祥、張亞中。《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民國88年2月。
    富勒將軍。《西洋世界軍事史》,鈕先鍾譯。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張大銘。〈中國未來十年犯台軍事整備〉,收錄《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李潔明(James R. Lilly)、唐司(Chuck Downs)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黃介正。〈台灣對於兩岸軍力對比及其挑戰的看法〉,收錄《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李潔明(James R. Lilly)、唐司(Chuck Downs)編,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蔡東杰。〈兩岸外交競爭主軸之變遷與挑戰〉。收錄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巨克毅主編。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民國92年4月1月。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收錄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巨克毅主編。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民國92年4月1月。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評估》。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鄭海瀾(Harlan W. Jencks)。〈台海兩岸軍力對比的大膽預測〉,收錄《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李潔明(James R. Lilly)、唐司(Chuck Downs)編,張同瑩
    、馬勵、張定綺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2月。
    蔣經國。《我的父親》。台北:鳴華出版社,1975年。
    漢斯 摩根索。《國家間政治》。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鄧中堅,李登科等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86年8月。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1月。
    (二)期刊論文
    Louis C. Peltier及G. Etzel Pearcy。〈地略學概論〉《地略學參考論文選輯》。台北:中華戰略學會大陸研究會,民國71年9月。
    于鐵軍。〈國際政治中的同盟理論:進展與爭論〉。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論文,1990年8月17日。
    王高成,〈「安全兩難」下的兩岸外交競爭〉。《問題與研究》,36卷12期。民國86年12月。
    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中華民國應有的作為〉。《遠景季刊》,1卷4期。台北:遠景基金會,2000年10月。
    弘捷,〈整合聯盟作戰能力的四大支柱〉。《國防譯粹》,第19卷第5期。民國81年5月。
    宋興洲。〈國際合作理論與亞太區域經濟〉。《問題與研究》,36卷3期。1997年3月。
    李登科。〈五十年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民國88年10月。
    林碧炤。〈論權力平衡〉。《問題與研究》,30卷3期。1991年。
    邱創煥。〈配合戰略驅勢之發展加速省政建設〉。《中華戰略學刊》,76年春季刊。民國76年3月。
    施子中。〈中共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究〉。《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民國88年7月。
    姜寄准。〈聯盟作戰指導研究〉。《國防雜誌》,第5卷第3期。民國78年9月。
    莫大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海外出兵準則〉。《美歐季刊》,1997年春季號12卷1期。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7卷8期。1998年8月。
    陳一新。〈從聯盟理論看亞太新安全體係〉。《美國月刊》,第6卷第6期。民國80年6月。
    陳文賢。〈從權力平衡的觀點看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7卷3期。1998年3月。
    陳文賢。〈美國與中共戰略互動下的台灣安全:1970年代以來的觀察〉,《問題與研究》,36卷6期(民國86年6月),頁12。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美國月刊》,10卷1期。1995年1月。
    郭獻忠。〈從博奕理論看美蘇中共三角關係〉。《中華戰略學刊》,秋季刊。民國79年9月30日。
    黃仁佛。〈美國對台政策調整的趨勢及其危險性〉。《外交政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9月。
    萬仞譯,〈同盟戰略:美國與小同盟國的關係〉。《國防譯粹》,第8卷第3期。民國74年1月。
    萬仞譯。〈論同盟〉。《國防譯粹》,第12卷第1期。民國70年3月。
    童光復。〈美日軍事同盟與台海安全〉。《IIR-NSSI 戰略安全論壇》,91年秋。民國91年10月。
    區鉅龍。〈「雷根政府重指『實力外交』的構想與目標」〉。《問題與研究》,21卷7期。葉陽明。〈評介國際政治新現實主義學派-理論與方法〉。《問題與研究》,37卷6期。1998年6月。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1997年秋季號12卷3期。頁35-71。
    楊志□。〈美日安保之沿革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2期。2000年4月。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3卷2期。2002年4月。
    張亞中、孫國中。《亞太綜合安全年報》。台北:遠景基金會,民91年。
    張亞中。〈全球化的臺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3卷1期。2002年1月。
    張雅君。〈中共與美、日的亞太海權競爭:潛在衝突與制度性競爭機制〉。《中國大陸研究》,41卷5期。1998年5月。
    張春燕。〈日美安全關係的變化及走勢〉。《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9月。
    張春燕。〈日美安全關係的變化及走勢〉。《國際政治月刊》。2003年2月。
    張鑄勳。〈國軍未來軍事戰略思維的研究〉。《國防雜誌》,17卷4期。龍潭:國防大學,2001年9月。
    張仁虎。〈論波斯灣戰爭之聯盟作戰〉。《國防雜誌》,9卷4期。台北:國防大學,民國89年。
    翟文中。〈緩和亞太區域海洋衝突的合作措施〉。《國防政策評論》,3卷4期。民國92年11月17日。
    翟文中。〈中共對台封鎖可能作法研究〉。《問題與研究》,35卷9期。民國85年9月。
    蔡瑞祥。〈美日強化同盟關係對我國家安全之影響〉。《陸軍學術月刊》,第38卷第438期。民國91年2月。
    蔡明彥。〈俄羅斯對中共軍售政策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台綜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民國90年4月。
    蔡明彥。〈後911時期台灣之安全環境與因應策略〉,收錄《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巨克毅主編。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民國92年4月1月。
    鄭端耀。〈台美軍事合作發展與改進〉。《IIR-NSSI戰略安全論壇》,91年秋季。民國91年10月。
    謝鴻進。〈台美軍事合作之研析〉。《IIR-NSSI戰略安全論壇》,91年秋季。民國91年10月。
    錢高陞。〈從「中」俄關係正常化論未來發展及對我之影響〉。《國防雜誌》,18卷5期。民國91年11月。
    劉嘉平、滕玉梅、盧凌。〈日本制定反恐怖法案的意圖〉。《東北亞研究》。2002年1月。
    蘇格。〈論中美俄關係〉。《中國外交》。北京:國際問題與研究,2002年8月。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民國85年9月。
    (三)研討會論文
    林正義。〈台灣安全與美國:行政部門V.S.國會〉,國防政策評論。立委蔡明憲國會辦公室主辦,民國89年10月。
    董立文。〈美國的對華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頁14。
    陳一新。〈布希政府的亞太政策與中台三邊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2年11月。
    陳必照。〈美國國防戰略調整與我國國防安全〉。美國國防戰略檢討與未來台海安全座談會,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2001年5月27日。
    張亞中。〈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國防大學第二屆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2001年12月11日。
    蔡東杰。〈區域安全機制與兩岸互動之研究〉。「國防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研究中心主辦。2003年11月28日。
    劉榮傳。〈二次波灣戰爭後東北亞軍事情勢發展及我國軍應有之作為〉,第二次波灣戰爭後美國之亞太安全政策論文集。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樊有謙。〈90年代亞太海權情勢展望〉,第2屆21世紀海權研討會論文集。海軍學術月刊主辦,民國81年12月。
    鄭端耀。〈台灣總統大與台海安全情勢評估-兼論美國觀點〉。2004年總統大選前後台海安全情勢評估研討會,國防大學主辦。民國92年10月。
    (四)網路部份
    大紀元網站:陳水扁在「台灣省日僑協會和台北市日僑工商會新年慶祝酒會」的致詞。http://www.epochtimes.com
    中時電子報:北京藉CEPA對台灣啟動新的經濟攻勢。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3111400204,00.html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中央社商情〉,http://stock.yam.com/article.php/realtime/26131
    全球論壇首頁:吳寄南,〈新日美安保體制難擋台海兩岸統一潮流〉。
    http://www.jfdaily.com.cn/epublish/gb/paper101/1/class010100003/hwz195487.htm
    華夏經緯網專稿:朱顯龍,〈臺美軍事聯盟能給台灣帶來安全嗎〉。http://big5.huaxia.com/2003617/00004191.html
    《國策期刊網》http://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60-9/no169.htm。
    聯合新聞網:林寶慶,〈台美去年下半年已設軍事熱線〉。http://archive.udn.com/2003/9/16/NEWS/NATIONAL/NAT1/1563696.shtml
    (五)雜誌與報紙專文
    《工商時報》
    《中國時報》
    《台灣新聞報》
    《聯合報》
    二、英文部份
    (一)官方出版品
    ARF,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ASEAN Regional Forum,” Brunei, 1 Aug. 1995.“The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99 Appropriation Bill, Department of Defence, U.S. Washington D.C., 1999.
    (二)專書
    Arnold Wolfers.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Essays onInternational politics..Baltimore:The johnsHopkuns Press.
    Arnold Wolfers.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Essays onInternational politics Baltimore:The johns Hopkuns Press.
    Alastair I. Johnston and Paul Evans, “China’s Engagement with Multilateral Security Institutes,” in Engaging China.ed. Alastair I. Johnston and Robert S. Ross,258-261.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Barry Buzan and Charles Jones & Richard Little.The Logic of Anarchy : Neorealism to Structural Realism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Bruce Russett and H. Starr. World Politics : The Menu for Choice .New York : W. H. Freeman,1989.
    Christensen and Snyder. Chain Gangs and Passed Bucks.
    Glenn H. Snyder. Allianeces, Balances,and Stability.
    Glenn H. Snyder. The Security Dile m ma in Alliance Politices.
    Herbert Dittgen. op. cit.,.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 The St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New York : Knopf, 1978.
    Hans J. Morgenthau & Kenneth W. Thompson. op., cit..31
    Hans J.Morgenthau.’’Allian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in Arnold Wolfers ed.,Alliance Policy in theCold War,184-212.Baltimore,MD: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59.
    HenryA.Kissinger,WhiteHouseYears.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1979.
    HenryA.Kissinger.op.cit.
    James N. Rosenau and Mary Durfee. Thinking Theory Thoroughly : Coherent Approaches to an Incoherent World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1995.
    John Spanier,AmericanForeignPolicySinceWorldWarII,8thed.NewYork:Holt,ReinhartandWinston,1980.
    Kenneth N. Waltz . op., cit, .
    Kenneth N.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 : Random House. 1979.
    Kenneth Waltz.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Reading, Mass.: Addison Wesley,1979.
    Kenneth N. Waltz ,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ondon :Addision-Westey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 Ch3-Ch6 .
    Liska.op.cit.,;Wolfers.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and Robert L.Rothstein.Alliances and Small Power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
    Michael Leifer.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Mandelbaum. The Nuclear Revoluti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fore and After
    Hiroshim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Morgenthau.Allian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
    Osgood.op.cit.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RobertG.Sutter.China-Watch:TowardSino-AmericanReconciliation.Baltimore:Th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78.
    Randall L. Schweller.” Bandwagoning for Profit: br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in op.cit.ed.Michael E.brown et al.
    Randall L. Schweller, “ Neorealism’s Status Quo Bias: What Security Dil em ma ?” in Realism: Restatements and Renewal ed.Benjamin Frank el,90-121.London: Frank Cass.1996.
    Schwelle. Bandwagoning for Profit.
    Walt. Origins of Alliances.
    Wolfers.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Rothstein,op.cit.;and Holsti et l.,op.cit.
    William Curti Wohlforth. The Elusive Balance : Power and Percep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Ithaca,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Wolfers.”Alliances,”;and Osgood,op.cit.
    Wolfers.”Alliances,”.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三)期刊
    Alastair I.Johnston. “China’s New ‘Old Thinking’: The Concept of Limited Deterrenc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3 (1996).
    Avery Goldstein.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China Quarterly, No.168 (2001):846.
    Amitav Acharya. “Realism,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Asia Economic Crisi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1,no.1(1999):19.
    “Comrades in Arm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May 2 1996):18.
    Gurtov, Melv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Revisited: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in Chinese Motives.”Modern China, Vol.2, No.1(1976):49-52.
    Glenn H .Snyder.“The Security Dil m ma in Alliance politics”Word Politics,Vol.34,No.3(July 1984):461-495.
    ”Joint Statement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Beijing Review, (May 13~19 1996):6~8.
    John Zeng.“The New US-Japan Security Partnership : An Alli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Asia-pacific Defence Reporter,( July/August 1996):6.
    John Gerard Ruggie,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World Politics : Toward Neorealist Synthesis. “World politics, Vol.35, No.2 (January 1983):261-286.
    Kenneth Lieberthal, “Cross-Strait Re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C after the Fifteenth Party Congre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Taipei. Feb 19-20, 1998.
    Morton A. Kaplan. “Balance of Power, Bipolarity and other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Morton A. Kaplan, “Balance of Power, Bipolar “A.P.S.R., vol. 51(1957):9.
    Michael Klare. “East Asia’s Militaries Muscle Up.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Vol. 53, No.1(January/February 1997):
    Peter Landers and Serge Blagov. “Warmth in Siberia,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October 30 1997):30.
    Robert Jervis.”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 m ma,” World Politics, Vol.30, No.2.167-214.
    Ralf Emmers. “The Influence of the Balance of Power Factor with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3,no.2(2001):.278-279.
    Robert G. Gilpin. “The Richness of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8, No.2(Spring 1984):289-291.
    Robert O. Keohane.” Aliances, Threats,and the Uses of Neoreal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3,no.1(Summer 1988):.
    Stephen M. Walt.” Testing Theories of Alliance Formation: The Case of Southwest Asi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3, No.2(Spring 1988):275-316;
    Seldom Simon. “Security Prospect in Southeast Asia: Collaborative Efforts and the ASEAN Regional Forun,” The Pacific Review, 11,no.2(1998):204.
    Walt.” Alliances, Threats, and U.S. Grand Strategy: A Reply to Kaufman and Labs ,” Security Studies , Vol. 1, No.3 (Sprung 1992):448-482;
    (四)網路部份
    “Beijing hits oue at ‘US dominatio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Internet
    edition). December 17, 1997. http//www.scmp.com/news/template.
    David A. Shlapak, David T. Orletsky, and Barry A. Wilson. “Dire Strait? Military Aspects of the China-Taiwan Confrontation and Options for U.S. Policy”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0.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161/>.
    William Burr. New Archival Evidence on Taiwanese “Nuclear Intentions”, 1966~1976. http://www.gwu.edu/~nsarchiv/NSAEBB/NSAEBB20/
    Zalmay Khalilzad et al..”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Santa Monica, CA: Rand, 2001.
    <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315/MR1315.sum.pdf >.
    (五)雜誌與報紙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91922011
    9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1922011
    数据类型: thesis
    显示于类别:[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學位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92201101.pdf44KbAdobe PDF21160检视/开启
    92201102.pdf73KbAdobe PDF21022检视/开启
    92201103.pdf78KbAdobe PDF21242检视/开启
    92201104.pdf100KbAdobe PDF21064检视/开启
    92201105.pdf298KbAdobe PDF21588检视/开启
    92201106.pdf327KbAdobe PDF25214检视/开启
    92201107.pdf724KbAdobe PDF26624检视/开启
    92201108.pdf400KbAdobe PDF21710检视/开启
    92201109.pdf384KbAdobe PDF22762检视/开启
    92201110.pdf395KbAdobe PDF21910检视/开启
    92201111.pdf169KbAdobe PDF21341检视/开启
    92201112.pdf145KbAdobe PDF21106检视/开启
    92201113.pdf225KbAdobe PDF21642检视/开启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