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72
|
Title: | 中國大陸電信業管理體制改革下之政企互動--中國電信的個案研究 The Government-SOEs Relations under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Reform: A Case Study on China Telecom |
Authors: | 詹巧鈴 |
Contributors: | 魏艾 詹巧鈴 |
Keywords: | 小靈通 中國電信 政企關係 破壞性創新 理性選擇制度論 PHS China Telecom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Disruptive Innovation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
Date: | 2006 |
Issue Date: | 2009-09-17 18:05:54 (UTC+8) |
Abstract: | 在忽略企業主體性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往往被視為被動的行為體,然而「中國電信」卻透過破壞性創新模式,以「小靈通」突破政府的產業監管原則,為企業開創市場機會。本研究透過理性選擇制度論,恢復國有企業的主體性,探討在改革的制度環境中,「中國電信」經理人如何思維「小靈通」業務?政府如何考量監管內容的變更?以及管制與放鬆管制的變遷過程中,政企之間的互動。
研究發現,在政府政策預期的方向上,找到規制與企業利益的平衡點,乃是微觀放鬆與宏觀加強管理體制下,企業的生存之道。個案中,自主性提升的「中國電信」,便是在制度規範中找到追求利益的空間,推出「小靈通」,並透過改革過程中未能徹底解決的產權問題,利用國家重視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弱點,以及斬不斷的政企裙帶關係,促成最終的管制放鬆。 Under the situation without caring about subjectivities of businesses,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have been defined as the passive actors. China Telecom, however, depended upon “Xiao-ling-tong” (China’s PHS system) to break through the norms of Chinese government by using Disruptive Innovation Model and got the opportunity into the market. This volume in the light of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got the subjectivities of SOEs back and discussed with how the managers in China Telecom considered the strategies of “Xiao-ling-tong” in the circumstance during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reform. And would like to know how the government faced the changing of norm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the SOEs into the process of control and vice versa at the same time. We found, fortunately, that getting the balancing act between government’s principles and SOEs’ interests is the way which could accord with expectations of government’s policy for businesses to exist. The cases showed the reason why China Telecom with added subjectivity can get its own rooms for profit in the norms is by using “Xiao-ling-tong” and through the property rights problems that couldn’t be resolve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Chinese government cares about his properties perpetually or increasingly, and by utilizing the uninterrup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and commerce to push the deregulateon finally. |
Reference: | 中文部分 專書 孔祥利,2003。《焦點問題中的政府經濟行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文崇一等,199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毛治國,2003。《決策》。台北:天下雜誌。 王俊豪、周小梅,2003。《中國自然壟斷產業民營化改革與政府管制政策》。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王傳仕,2003。《企業市場行為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世界貿易組織全書編委會,1999。《世界貿易組織全書:中國與WTO(下)》。北京:台海出版社。 司春林編著,2005。《企業創新空間與技術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吳秀光,2001。《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洪、黃秀清,2003。《通信經濟學》。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呂懿慧等,2003。《全球化下兩岸通訊產業互動模式與台灣競爭優勢分析》。新竹:工研院經資中心。 李驄華,2000。《中國消費革命》。台北:寰宇。 沈志漁等,2005。《21世紀初國有企業發展和改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汪洪濤,2003。《制度經濟學:制度及制度變遷性質解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孫關宏等主編,2002。《政府與企業:政治學視野中的中國政企關係改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袁慶明,2005。《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財經》雜誌編輯部編,2003。《管制的黃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高斌主編,2004。《通信經濟學》。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往主編,2005。《CEI中國行業發展報告(2004)—電信運營業》。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張文壽,1994。《中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與思考》。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張建忠,2000。《企業集團:創新、蛻變與成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彬等編著,2003。《通信經濟管理》。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 戚聿東,2004。《中國經濟運行中的壟斷與競爭》。北京:人民出版社。 盛洪主編,2003。《現代制度經濟學(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永忠、高勇,2004。《上市公司殼資源利用理論與實務》。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敦源,2002。《民主與官僚》。台北:韋伯文化事業。 黃良輔,1993。《產品創新與市場》。台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 萬曉榆等,2003。《小靈通原理與應用》。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萬曉榆等,2005。《小靈通技術與業務》。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董輔礽,2001。《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下卷)》。香港:三聯書店。 劉光溪、張漢林,2000。《WTO與中國經濟》。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劉偉、高明華,1999。《轉型期的國有企業重組》。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劉萬生,1998。《國有控股公司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魏杰,1999。《中國企業大趨勢》。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譯著 Bhattasali, Deepak、李善同、Will Martin主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戰略與區域經濟研究部主譯,2004。《中國與WTO:入世、政策變革和減貧戰略》(China and the WTO: Accession, Policy Reform,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Christensen, Clayton M. & Michael E. Raynor著,李芳齡、李田樹譯,2003。《創新者的解答》(The Innovator’s Solution)。台北:天下雜誌。 Christensen, Clayton M., Scott D. Anthony & Erik A. Roth著,李芳齡譯,2005。《創新者的修練》(Seeing What’s Next: Using the Theories of Innovation to Predict Industry Change)。台北:天下雜誌。 Isaak, Alan C.著,朱堅章、黃紀、陳忠慶合譯,1978。《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Laffont, Jean-Jacques & Jean Tirole著,胡漢輝等譯,2001。《電信競爭》(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Neuman, W. Lawrence著,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台北:揚智文化。 North, Douglass C.著,劉瑞華譯,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 Economic Performance)。台北:時報文化。 Schumpeter, Joseph A.著,何畏等譯,2001。《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年鑑報告 中國交通年鑑社編,2003。《中國交通年鑑‧2003》。北京:中國交通年鑑社。 中國電子商務年鑑編輯部,2002。《中國電子商務年鑒‧2002》。北京:中國電子商務年鑒編輯委員會。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2003。《2002年年報》。北京: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2004。《2003年年報》。北京: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2005。《2004年年報》。北京: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林育烽,2005/5。《2004年第四季中國大陸行動電話產業回顧與展望》,「資策會產業研究報告」,CDOC20050329001。 專書論文 吳敬璉,2002。〈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吳敬璉,《轉軌中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頁139-145。 呂政,2001。〈論國有企業改革的攻堅任務〉,史忠良、吳家駿主編,《中國產業發展與企業改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頁321-325。 汪丁丁,2003。〈制度創新的一般理論〉,盛洪主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99-218。 汪新波,2003。〈對企業性質的重新思考—現代股份公司的啟示〉,盛洪主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57-67。 林毅夫,2003。〈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盛洪主編,《現代制度經濟學(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53-279。 楊正位、宋峰,2002。〈專題:90年代以來的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經濟年鑒》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經濟年鑒》。北京:中國經濟年鑒社。頁795-800。 期刊論文 王立延,2000/6。〈WTO與中國電信業發展戰略轉變的契機〉,《西安郵電學院學報》(西安),第5卷第2期,頁29-33。 王俊豪,2004/1。〈我國電信業產業民營化改革與政府管制政策〉,《財經論叢》(杭州),總第107期,頁15-23。 王俊豪,2005/1。〈中國壟斷性產業管制機構的改革—以中國電信產業管制機構為例〉,《中國工業經濟》(北京),總第202期,頁56-62。 史煒,2002/7。〈中國電信服務業的市場化演進〉,《中國工業經濟》(北京),2002年第7期,頁40-44。 史錚、黃新華,2004/3。〈透視大學生手機消費〉,《中國青年研究》(北京),2004年第3期,頁86-96。 余暉,2000/7。〈WTO與中國電信產業體制的深化改革〉,《浙江社會科學》(杭州),2000年第4期,頁46-52。 呂廷杰,2000/7。〈WTO與中國電信服務業的發展(一)〉,《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3期,頁1-5。 呂廷杰,2000/10。〈WTO與中國電信服務業的發展(二)〉,《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北京),第2卷第4期,頁1-4。 李實,2003/1。〈中國個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顧與展望〉,《經濟學(季刊)》(北京),第2卷第2期,頁379-403。 金碚、黃群慧,2005/6。〈「新型國有企業」現象初步研究〉,《中國工業經濟》(北京),2005年第6期,頁5-14。 紀根培、李真,2000/6。〈論國企改革中「翻牌公司」的成因與治理〉,《經濟問題探索》(昆明),2000年第6期,頁86-88。 胡漢輝、羅亮,2003/4。〈從小靈通之戰看中國的電信改革〉,《產業經濟研究》(南京),2003年第4期,頁13-18。 胡鞍鋼、過勇,2002/1。〈從壟斷市場到競爭市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改革》(重慶),2002年01期,頁17-28。 唐要家、唐春暉,2004/4。〈國有權集中對中國工業績效影響的實証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學報》(上海),第6卷第2期,頁3-11。 徐曉東、陳小悅,2003/2。〈第一大股東對公司治理、企業業績的影響分析〉,《經濟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頁64-74。 袁燕,2000/6。〈WTO與中國電信產業體制改革〉,《貴州社會科學》(貴陽),2000年第2期,頁9-13。 馬理,2004/9。〈國企經營者、官僚與制度設計〉,《財經研究》(上海),第30卷第9期,頁113-123。 張先吉,2003/9。〈完善公司治理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必由之路〉,《經濟體制改革》(成都),2003年第5期,頁36-39。 張宇燕,1995/6。〈國家放鬆管制的博奕—以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的創建為例〉,《經濟研究》(北京),1995年第6期,頁73-80。 張維迎、盛洪,1998/2。〈從電信業看中國的反壟斷問題〉,《改革》(重慶),1998年第2期,頁66-75。 張冀湘,1996/8。〈論國有控股公司的政府功能〉,《中國工業經濟》(北京),1996年第8期,頁11-15。 楊再擴、李樹丞,2000/6。〈入世對中國電信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長沙),第14卷第2期,頁97-99。 靳濤,2004/7。〈新老制度經濟學價值觀和方法論的比較〉,《財經問題研究》(大連),2004年第7期,頁9-13。 蒲自立、劉芍佳,2004/10。〈論公司控制權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分析〉,《財經研究》(上海),第30卷第10期,頁5-14。 劉先華,2003/2。〈論中國自然壟斷產業改革的趨勢—以中國電信產業改革為例〉,《經濟評論》(武漢),2003年第2期,頁118-123。 戴慕珍(Jean Oi),2004/8。〈國家社會主義之後—中國企業改制的政治約束〉,《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2004年8月號,頁15-23。 邊裕淵主持,魏艾等,2005/11。〈對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的探討〉,《中共研究》,第39卷第11期,頁102-134。 研討會論文 魏艾,2005/12/25。〈全球化浪潮下中國大陸電信產業的改革:趨勢、問題和展望〉,「全球化與中國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報章雜誌 王健君,2002/4/15。〈「小靈通」再逼移動老大〉,《瞭望》(北京),2002年第16期,頁35-36。 李虹,1994/10。〈企業轉軌不到位「翻牌公司」是誤區〉,《中國工商管理研究》(北京),1994年第10期,頁45-46。 林宏文,2005/8/15。〈電信割喉戰開打!〉,《今周刊》(台北),451期,頁42-49。 金新,2004/12/8〈電信業對外資開放時間表〉,《經濟日報》(北京),版11。 姜正新,2005/10。〈中國電信運營企業價格行為研究〉,《通信企業管理》(北京),2005年第10期,頁49-52。 秦海波,2004/12/8。〈入世三年 外資仍在觀望〉,《經濟日報》(北京),版11。 彭紹華,2003/6。〈市場決定「小靈通」的發展方向〉,《移動通信》(廣州),2003年第6期,頁87-89。 蘇國權,2000/2。〈貼近工薪階層的「小靈通」移動電話〉,《現代通信》(上海),2000年第2期,頁14。 2004/6。〈2500份問卷 消費者評判手機優劣〉,《中國經濟信息》(北京),2004年第11期,頁54-55。 2005/2/25。〈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人民日報》(北京),版8。 2005/11/3。〈理性消費 杜絕浪費〉,《經濟日報》(北京),版13。 2005/12/23。〈李榮融:中央企業資產突破10萬億 利潤6千億〉,《人民日報》(北京),版1。 英文部分 專書 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B. Guy,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Y: Pinter. 期刊論文 Coase, Ronald, 1937/11.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 4, No.16, pp. 386-405.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 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XLIV, pp. 936-957. Kato, Junko, 1996/10. “Institutions and Rationality in Politics-Three Varieties of Neo-Institutionalist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6, No. 4, pp. 553-582. Koelble, Thomas A., 1995/1.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27, No. 2, pp. 231-243. Laffont, Jean-Jacques & Jean Tirole, 1991/11. “The Politic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 Theory of Regulatory Captur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06, No. 4, pp. 1089-1127. March, James G. & Johan P. Olsen, 1984/9.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 No. 3, pp. 734-749. Ostrom, Elinor, 1991/3. “Rational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ism Analysis: Toward Complementarit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85, No. 1, pp. 237-243. Stigler, George J., Spring 197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Vol. 2, No. 1, pp. 3-21. 報章雜誌 Chang, Leslie, 2004/8/6. “China’s Consumers Put Product Quality over Price,” Wall Street Journal(Eastern edition), p. A7. 2005/7/25. “Fortune Global 500: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s,” Fortune, Vol. 152, No. 2, pp. F-1~F-10.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2260005 95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260005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