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656/144643 (79%)
Visitors : 51730376      Online Users : 3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60


    Title: 美中台三邊關係(1996~2005)之研究:從台灣總統選舉因素分析
    Authors: 邱泰淵
    Chiu, Tai-yuan
    Contributors: 邱坤玄
    邱泰淵
    Chiu, Tai-yuan
    Keywords: 一個中國
    主權
    美中台三邊關係
    統獨
    總統大選
    Date: 2005
    Issue Date: 2009-09-17 18:04:11 (UTC+8)
    Abstract: 美中台三邊關係是東亞區域安全的重要熱點議題之一,不僅牽涉到美國西太平洋的重要戰略利益,更加上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並且尋求相應國際地位的崛起中的中國。處於美中兩強激烈的競合關係之下,中華民國台灣生存不易,外交政策上一方面要配合、符合美國的意向,一方面在國家定位上又必須保持獨立自主性、避免過度刺激中國,無論政策調整幅度多大均動見觀瞻,選項相當有限。本論文一開始將從美中台三邊關係、以及台灣內部政治變化這兩部分的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論文
    320後的威脅與挑戰:2004年總統大選後群策會論壇紀實。台北:財團法人群策會,2004年8月。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12月。
    王逸舟,國際政治析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王世明,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究。台北:政大行管碩論文,2004年7 月。
    王宿農,美國對中華民國軍備轉移之研究—1993~2002。台北: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
    立法院法制局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3年。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7月。
    田弘茂等主編,新興民主的機遇與挑戰。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10月。
    ________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10月。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伊 銘,胡溫新政。香港:明鏡出版社,第三版,2004年。
    任知初,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自版,1993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江振昌主編,兩岸三地的政經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6年6月。
    朱松柏主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3年。
    ______主編,新世紀的中國大陸情勢與東亞。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3年。
    李英明,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生智文化,2002年11月。
    李登科主編,務實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1997年。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6月。
    林水吉,憲政改革與民主化:寧靜革命的歷史見證。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4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4月。
    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8年12月。
    林義鈞,一九九○年代以來的台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台北: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林佳龍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出版,2003年。
    林添貴譯,Zbigness Brzezinski著,大棋盤。台北:立緒文化,1998年4月。
    林宗達,中共軍事演習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1997年。
    吳文程,台灣的民主轉型:從權威型的黨國體系到競爭性的政黨體系。台北:時英出版社,1996年1月。
    宗海仁,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月第4版。
    金耀基,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邱 強,危機處理聖經。台北:大和圖書,2001年12月。
    邱稔壤主編,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2004年。
    姜南揚,台灣大轉型。台北:克寧出版社,1995年。
    ______,台灣政治轉型之迷。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年7月版。
    袁 易主編,亞太情勢的發展—安全經濟與政治。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6年6月。
    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台北:前衛,2001年。
    計秋楓譯,David M. Lampton著,同床異夢:處理1989至2000年之中美外交。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許綏南譯,Richard Berstein & Ross H. Munro著,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9月。
    周 喣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文化,1999年2月。
    周世輔、周陽山,中山思想新銓:民權主義與中華民國憲法。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4月。
    齊光裕,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民國38年以來的憲法變遷。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11月。
    湯雲騰,李登輝主政時期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7月。
    ______,兩岸關係與兩岸對策。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1月。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
    高 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______,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72-1992)。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
    唐希中、劉少華、陳本紅著,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1949--20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
    黃德福,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1992 年。
    黃裕美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楊憲村、徐博東著,世紀交鋒:民進黨如何與共產黨打交道?。台北:時報出版,2002年5月。
    陳志雄,1979年以來海峽兩岸對「一個中國」的爭議。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陳雙環,當前中華民國反恐對策之研究,台北: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陳克難,美國小布希政府的東亞安全戰略(2001-2004)。台北:政大行管碩士論文,2004年9月。
    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8年。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1月。
    張五岳等著,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社,2003年7月。
    張聖時,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變遷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彭懷恩,台灣政黨政治。台北:風雲論壇,1996年5月。
    ______,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3年。
    ______,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2005年5月。
    ______,台灣政黨論。台北:米羅文化,2005年5月。
    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台北:雅言文化,2002年。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葉淑媚,我國憲政體制之選擇:一九九○到二○○○。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4月。
    蔡 瑋,中共的涉台決策與兩岸關係發展。台北:風雲論壇,2000年3月。
    蔡文輝、陳博中主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灣的困境與未來。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台北:中研院歐美所,1996年12月。
    ______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9-2000。台北:中研院歐美所,2002年12月。
    劉庶寶,總統直選方式之研究-兼論對憲政體制之衝擊。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盧曉衡主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文化,2000年2月。
    鄭宇碩、孔秉德編,一九九七-一九九八峰會後中美關係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蕭一智,中共與美國建立「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中的台灣因素。台北: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蕭冬連著,五十年國事記要。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韓念龍主編,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有關兩岸關係新定位談話。台北:總統府新聞稿,1999年7月20日。
    中文期刊論文
    丁樹範,「一九九六年三月以後美國、台灣與中共關係的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2期(1998年12月),頁77~91。
    ______,「一九九○年代以來的中國黨軍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57~80。
    于有慧,「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59。
    ______,「近期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8期(2001年8月),頁1~21。
    ______,「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05~124。
    王紅芳,「東亞安全合作及其模式選擇」,現代國際關係,第2期(2004年2月),頁39~44。
    王 勇,「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利益集團因素」,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9卷第4期(1998年4月),頁112~121。
    田 欣,「務實地看待兩岸關係」,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109~117。
    包宗和,「台海兩岸互動之和平機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17。
    朱新民,「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其挑戰」,東亞研究,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8。
    李登科,「美國對華政策新趨勢」,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1~3。
    李本京,「美國兩岸政策走向」,美國研究,第18卷第1期(2004年3月),頁55~77。
    李國雄、蕭宇桐,「美國大選與『美國價值』之爭辯」,政大社科院政策論壇,第119號(2004.07.23)。
    李銘義,「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及解決模式可行性研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23~40。
    李 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動向與挑戰」,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173~202。
    宋達溪,「當前兩岸安全情勢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86~93。
    林文程,「美國大選與美國之台海兩岸政策」,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6~20。
    林進生,「柯林頓的『一個中國』政策」,師大政治論叢,第2期(2004年2月),頁67~124。
    林正義,「評析當前美國對兩岸的政策與可能變化」,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大政治系,1999年10月9日。
    林濁水,「中美台三方的雙重加碼」,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21~33。
    ______,「後冷戰和全球化架構下的美國台海政策--從克林頓到小布希對『一中』典範動搖的因應」,國策專刊,第19期(2001年9月30日),頁2~4。
    邱坤玄,「中國高層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12期(1999年12月),頁9。
    ______,「東北亞新形勢與變動中的大國關係」,中共研究,第34卷第8期(2000年8月),頁22~34。
    ______,「霸權穩定論與冷戰後中美權力關係」,東亞季刊,第31卷第3期(2000年秋季),頁1~44。
    ______,「SARS疫情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年6月),頁5~7。
    ______,「布溫高峰會後的中美台三角關係」,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期(2004年1月),頁1~4。
    ______,「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2004年7月),頁3~31。
    ______,「布希總統連任後美國與中共關係之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4~7。
    吳 諍,「評中共『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2000年3月),頁1~3。
    吳玉山,「非自願的樞紐:美國在華盛頓—台北—北京之間的地位」,政治科學論叢,第12期(2000年6月),頁189~222。
    ______,「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
    途徑」,遠景季刊,第1卷第3期(2000年7月),頁1~34。
    吳建民,「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外交學院學報(北京),第1期(2004年3月),頁7~11。
    吳釗燮,「美國新政府之下美中台關係的展望」,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105~108。
    吳正偉,「兩岸在華美軍售問題上的交鋒與迷思」,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59~68。
    吳安家,「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2001年7月),頁167~188。
    邵宗海,「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政治關係之走向」,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0卷第2期(2002年12月),頁1~23。
    ______,「堅持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依法治澳經驗與前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澳門: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等主辦,2005年3月22日。
    高 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頁19~48。
    高 長,「總統大選後兩岸經貿關係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頁13~17。
    徐火炎,「李登輝情結的政治心理與選民的投票行為」,選舉研究,第5卷第2期(1999年8月),頁35~71。
    許光泰,「從法律層面評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0~14。
    俞新天,「中國對外戰略的文化思考」,現代國際關係,第12期(2004年12月),頁20~26。
    周祇元,「蠡測2005年的中共外交取向」,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2005年3月),頁99~106。
    時殷弘,「西方對非西方:當今美國對華態度的根本原因」,戰略與管理(北京),第27卷第5期(1996年5月),頁8~17。
    ______、宋德星,「21世紀前期中國國際態度、外交哲學、和根本戰略思考」,戰略與管理(北京),第3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0~19。
    ______,「美國國際權勢:比較與變化」,現代國際關係,第3期(2004年3月),頁3~5。
    殷天爵,「中共『大國外交』與『夥伴關係』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5卷第3期(1999年3月),頁82~93
    游清鑫,「論當前國會選舉制度改革的一些問題」,國策期刊,第8期(1999年3月),專輯三。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79~102。
    陳一新,「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50。
    ______,「胡錦濤訪美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5期(2002年5月),頁1~3。
    ______,「從江澤民訪美及亞太經合會之行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1期(2002年11月),頁1~3。
    陳 頉,「布江北京高峰會前後的美中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6期(2002年6月),頁4~18。
    陳德昇,「中共打壓綠色台商與綠色藝人的影響與意涵」,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7期(2004年7月),頁8~11。
    楊開煌,「『兩國論』後中共『文攻式武嚇』之分析─以部份地方媒體『武力統一論』為例」,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51~86。
    ______,「《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1~5。
    楊永明,「台灣民主化與台灣安全保障」,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25。
    楊力宇,「列根及美國六位總統的兩岸政策-台灣應有的認知」,爭鳴(香港),第321期(2004年07月01日),頁71~73。
    曾章瑞、廖天威,「美國東亞戰略對兩岸安全互動的影響」,國策專刊,第19期(2001年09月30日),頁5~7。
    張五岳,「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2期(2004年2月),頁1~4。
    張弘遠,「2004年中國大陸經濟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1~17。
    張登及,「發展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新構思—兼論對兩岸關係形成的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第3期(2001年1月),頁34~65。
    張顯超,「從『兩國論』析主權爭執及兩岸前景」,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50。
    張雅君,「中共對美國的戰略思維與行動:圍堵和反圍堵」,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5期(1997年5月),頁19~35。
    黃介正,「美中台二○二○:戰略情勢淨評估」,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5。
    ______,「緊縮的鳥籠:布希總統第二任期之台海政策」,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8~11。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4~17。
    黃恩浩,「中共武力犯台與美國干預之可能性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45~58。
    黃煌智,「政治文化轉型研究—以1950、1990年代台灣為例」,師大政治論叢,第4期(2005年2月1日),頁209~258。
    黃秋龍,「胡錦濤接任中央軍委主席與對台海情勢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1~5。
    姜新立,「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2000年春季號,總第29期。
    ______,「評析陳水扁總統競選期間的『中國政策』」,遠景季刊,第1卷第2期(2000年4月),頁203~214。
    耿慶武,「『一個中國』兩難的『雙贏』解決方案」,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121~160。
    童振源,「『一個中國』原則的戰略性思考」,遠景季刊,第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27~140。
    ______,「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1~55。
    傅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期(2002年1月),頁80~83。
    趙春山,「台灣應如何走出去!」,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9期(2002年9月),頁4~6。
    葉自強,「一九九六至二○○一年中共對台軍演之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75~92。
    蔡 瑋,「從中共對台外交圍堵看美中台三邊關係及台灣自處之道」,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8~22。
    ______,「對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及國際反應」,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頁6~9。
    蔡增家,「美日2+2安保諮商的政治意涵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3期(2005年3月),頁1~5。
    蔡東杰,「中共『大國外交』的實踐及其對台灣之影響」,全球政治評論,第五期(2004年1月),頁1~15。
    錢其琛,「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調整與新世紀初的國際關係」,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1期(2004年1月),頁1~3。
    閻學通,「和平崛起與保障和平—簡論中國崛起的戰略與策略」,國際問題研究(北京),第3期(2004年3月),頁12~16。
    劉慶元,「從主權觀點談『一個中國』意涵」,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4~12。
    劉勝驥,「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變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3期(1998年3月),頁7~30。
    謝敏捷,「唯一選項或民主選擇—台北、北京、華府關於兩岸關係前景的爭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9期(2001年9月),頁27~40。
    謝麗娟,「台灣大選期間之中共對台政策:2004年總統大選個案分析」,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2005年5月),頁62~79。
    戴東清,「一個中國內外有別對台灣之適用性的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6期(2001年6月),頁41~51。
    蘇恆宗,「台海危機管理機制建構之研究—以1996年為例」,師大政治論叢,創刊號(2003年8月),頁114~115。
    報紙專欄
    王崑義,「兩岸的『和平之窗』」,自由時報,2001年02月18日,A2版。
    何 剛,「中美乒乓外交」,人民日報(北京),1997年07月26日,C版。
    朱新民、陳銘顯,「面對中共和平崛起 發展台灣軟性國力」,聯合報,2004年09月07日,A15版。
    朱雲漢,「人民的肯定才是最真實的民主成就」,中國時報,2002年09月30日,2版。
    林中斌,「點穴戰是共軍的新選項」,中國時報,2004年08月30日,A15版。
    林濁水,「急躁的連宋 務實的北京」,聯合報,2005年4月26日,A15版。
    品辛,「即興式兩岸政策迷霧行舟」,中央日報,2005年07月13日,A15版。
    吳玉山,「美國,兩岸間不情願的樞紐」,聯合報,1999年08月22日,A15版。
    ______,「大陸政策,向中看齊」,聯合報,1999 年11月05 日,A15版。
    ______,「美中台可否下車談談?」,中國時報,2004年12月30日,A15版。
    邵宗海,「胡錦濤為反分裂法定調」,中國時報,2005年03月05日,A15版。
    ______,「兩岸一中 舊題新意」,中國時報,2005年05月14日,A15版。
    許介鱗,「美國的東亞政策 日本軸心轉向中國軸心?」,聯合報,2004年7月16日,A15版。
    陳建仲,「經濟脆弱期 鬥錯氣拚錯時!」,聯合報,2002年08月06日,A15版。
    施正鋒,「自由與非和平方式」,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
    潘錫堂,「從布江會談看美中台關係」,中華日報,2002年10月27日,2版。
    ______,「布江會角力攻防及其影響」,中央日報,2002年11月03日,3版。
    張旭成,「『八一七公報』與『六大保證』」,自由時報,2003年08月17日,A15版。
    曹俊漢,「全球化的社會力考驗胡溫體制」,聯合報,2002年11月18日,A15版。
    蔡同榮,「『中程協議』的迷思」,自由時報,2001年02月18日,A15版。
    盛治仁,「319死胡同 台灣何時能走出」,聯合報,2005年3月20日,A15版。
    陶儀芬,「自由選擇是最大公約數」,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
    關 中,「肯楠圍堵設計非軍事對抗」,聯合報,2005年03月21日,A15版。
    ______,「美國緩售神盾,利之所在」,中國時報,2001年04月25日,A15版。
    錢 江,「宣佈建交公報的時刻」,環球時報(北京),2001年03月02日,8版。
    「一國兩制 在台沒市場、沒未來」,自由時報,2005年07月15日,A2版。
    「不應坐視中國結合紅黑金勢力影響我總統大選」,自由時報,2004年02月11日,社論。
    「中共中央文件中發三號-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對台工作的通知」,中國時報,1991年4月14日。
    「中國在轉變,但仍有龐大力量抗拒轉變—柯林頓訪大陸最後一站記者會內容」,聯合報,1998年07月04日,3、4版。
    「中共十六大政治報告」,中國時報,2002年11月9日,A2版。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就職演說」,聯合報,2000年05年21日,13版。
    「江陳會談 兩岸交流 訂十共識」,中國時報,2005年03月31日,A1版。
    「朱鎔基:任何形式的台獨都不容許」,中國時報,2000年03月16日,2版。
    「朱鎔基記者會 有關對台部份問答全文」,中國時報,2000年3月16日,3版。
    「季辛吉:西方與中共對峙,應記取一戰殷鑒」,中國時報,1999年09月05日,A14版。
    「訪陸五天 國民黨今破冰」,中國時報,2005年03月28日,A2版。
    「連任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選擇緩退」,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5日,A11版。
    「海協會:盼及早繼續兩岸文書會商」,中國時報,1992年11月21日,2版。
    「連胡會抒願景連戰:台灣人民要當家做主」,中央日報,2005年05月01日,A1版。
    「胡錦濤的四點意見」,聯合報,2005年03月05日,A13版。
    「陳水扁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摘要」,聯合報,1999年11月14日,4版。
    Frank Ching, “Stunning change in cross-strait ties.” The China Post, Wednesday, April 27, 2005, P4.
    Peter Brookes, “China’s rise is big issue for U.S.” The China Post, Thursday, March 17, 2005, P4.
    網路部分
     美國蘭德公司http://www.rand.org/
    美國白宮http://www.whitehouse.gov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thomas.gov
     人民日報http://www.peopledaily.com.cn
     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美國資訊網(American Information Web) http://usinfo.org
    美國在台協會http://ait.org.tw/zh/
    未來中國研究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index_o.html
    中國官方對台政策文件彙集,http://gptaiwan.org.tw/~cylin/China/index.html。
    「民主進步黨黨綱」http://www.dpp.org.tw/a/1-01.html。
    網路文章
    林佳龍、郭臨伍,「從雙層賽局看『兩國論』」,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1年2月25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15
    周志偉,「從華府、北京、台北三角關係 檢視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論」,國家政策論壇,創刊號(2002年10月),http://www.npf.org.tw/monthly/0201/theme-001.htm。
    耿 曙,「台灣大選與兩岸局勢」,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3年07月28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548
    葛永光,「展望兩岸復談之可能性」,和平論壇,台北:歐亞基金會,2004年10月05日。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cd=3333333307&webitem_no=929
    外文專書
    Buzan, Barry. Ole Waever,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1998.
    Hollingsworth, ed., Nation and State Building in America.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1971, pp. 27-36.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3.
    Li Cheng,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1.
    Lampton, David M. & Richard Daniel Ewing, U.S. - China Relations in A Post –September 11th World.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Lampton, David M. Small Mercies, China and America after 9/11. Washington, D.C.:The Nixon Center Press, 2002.
    Raiffa, Howard. The Art and Science of Negotia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Ramon H.Myers, Michael C. Oksenberg and David Shambaugh. LanHam ed., Making China Policy: Lessons from the Bush and Clinton Administration.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1.
    Segal Gerald,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82.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Okla.: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merica vs. Europe,” in J. Rogers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epha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Stepha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 Ithaca: Cornell, 1988, pp. 1~21.
    White House, The National Secur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山本草二,國際法(日),東京:有斐閣,2000年。
    「新『日米防衛協力指針』防衛廳編集協力,SECURITARIAN,東京:財團法人防衛弘濟會,1997年11月。
    西文期刊論文
    Andrew J. Nathan, “China’s Goals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China Journal, No. 36, July 1996, pp. 87-93.
    Alan James, "Peacekeeping in the post-Cold War e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L No. 2, Spring 1995, pp. 241-265.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vol. 7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0, pp.54~57.
    Emma V. Broomfield,“Perception of Danger: the China Threat Theor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2,No.35, 2003.
    Glaser, Bonnie S, “Sino-American Relations Beyond September 1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3, June 2002, pp. 223~229.
    Glaser, Bonnie S,“China’s Taiwan Policy in the Wake of ‘One Country on Each Sid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6, December 2002, pp.515~524.
    Lucian W. Pye,“Jiang Zemin’s Style of Rule: Go for Stability, Monopolize Power and Settle for Limited Effectiveness,”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45~51.
    Michel Oksenberg,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Century,”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21~35.
    Parris H. Chang, “Changing of the Guard,”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pp.37~43.
    Yang, Jiemian,“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Taiwan Policy:Evolution Tren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vol. 24, no. 2, April 2002, pp. 147~151.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91260006
    94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260006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60006201.pdf77KbAdobe PDF2864View/Open
    60006202.pdf79KbAdobe PDF2788View/Open
    60006203.pdf97KbAdobe PDF2788View/Open
    60006204.pdf76KbAdobe PDF2773View/Open
    60006205.pdf358KbAdobe PDF21087View/Open
    60006206.pdf562KbAdobe PDF22178View/Open
    60006207.pdf413KbAdobe PDF23045View/Open
    60006208.pdf381KbAdobe PDF21639View/Open
    60006209.pdf265KbAdobe PDF21391View/Open
    60006210.pdf207KbAdobe PDF2853View/Open
    60006211.pdf224KbAdobe PDF21300View/Open
    60006212.pdf348KbAdobe PDF283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