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89281      Online Users : 4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726


    Title: 分稅制下中央與省級的財政互動:委託-代理體制的轉變
    Authors: 林柏兆
    Contributors: 魏艾
    林柏兆
    Keywords: 中央與省級關係
    分稅制
    廣東
    財政體制
    代理理論
    財政分權
    Date: 2002
    Issue Date: 2009-09-17 17:59:01 (UTC+8)
    Abstract: 財政關係是中央與省級互動的核心,本論文以「委託—代理」模式觀察中央與省級的財政關係。首先,就相關文獻所存在的中央本位與省級本位進行分析,作者發現集權論與分權論的爭議,是個無解的討論;要尋找中央與省級長久的制度,制定政策者必須以合作思維代替對抗思維。
    其次,本論文以代理理論大略說明,不同時期的中央與省級的財政互動情形。並呈現出了統收統支時期的完整代理,財政承包時期的失控代理,到分稅制後的代理關係縮小等不同內容。在這三種代理關係中,資訊不對稱與權威不對稱因素,相互消長又相互制約。
    再其次,中央與省級的整體財政體質分析方面,分稅制造成了預算內、外完全相反的後果。預算內收支方面中央掌握過半的稅收,並以轉移支付的制度工具遂行集權,但稅收返還承諾則約束了中央;預算外收支方面則是省級財政的重要來源,由於省級財政受中央收回稅權的影響,而轉變為赤字型態,使得國家的總體財政赤字化。同時赤字的消除因而需要中央的稅收返還及發行公債,加上省級預算外資金的彌補。換言之,省級維持其支出格局以證明其存在,整體財政赤字與預算外資金於是居高不下。
    另外,本論文以廣東省為個別的研究對象。發現分稅制不同於以往,是對資訊不對稱問題的根本變革,即設立國稅局以各自收各自稅,過去以來的委託—代理關係的範圍因而大為縮小,而有崩解的可能。
    分稅制一如以往,雖然仍是中央的片面「再集權」決定,以藉此獲得過半的財政預算收入。但放權讓利以來,省級作為一個獨立行為主體的趨勢,已經不易撼動。中央必須認清這個事實,並使各自的稅權、事權與財權相適應,才會有一個穩定而長久的中央與省級關係。
    Reference: 一、書目。
    《2001中國發展報告—中國的”九五”》,(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二○○二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
    《二○○三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3)。
    《WTO與中國經濟管理幹部讀本叢書》編委會編,《WTO與中國財政管理幹部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1中國財政發展報告—轉軌經濟中的稅收變革》(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1999中國財政發展報告—轉軌經濟中的稅收變革》。
    王紹光、胡鞍鋼、康曉光編著《中國地區差距報告》(台北:致良出版社,1996)。
    王紹光、胡鞍鋼著,《中國國家能力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
    王紹光,《挑戰市場神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王琢、文武漢等,《廣東改革開放評說》,(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王曉冬譯,Hernando de Soto,《資本的秘密:為什麼資本主義在西方成功,在其他地方失敗?》(台北:經濟新潮社,2001)。
    毛壽龍,《有限政府的經濟分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平新喬,《財政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刷)。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
    何帆,《中國問題報告:為市場經濟立憲—當代中國的財政問題》(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辛向陽,《百年博奕—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100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出版社,1998)。
    李思名、鄧永成、姜蘭虹、周素卿主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面面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1996)。
    李青、葉裕民、王青云、劉勇、高華軍、李憲,《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的區域經濟管理模式》(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李壽初編著,《中國政府制度》(北京:中央民族大學,1997)。
    吳介民譯,Albert O. Hirschman,《反動的修辭》(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吳瓊恩,《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
    林尚立,《國內政府間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林添貴等譯,Bill Emmott,《20/21:20世紀出發的21世紀前瞻》(台北:雅言文化,2003)。
    林鍾沂,《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2001)。
    柯武剛(Wolfgang Kasper)、史漫飛(Manfred E. Streit),《制度經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胡書東,《經濟發展中的中央與地方關係—中國財政制度變遷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胡鞍鋼,《中國經濟波動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
    祖治國,《九○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
    韋森,《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許毅主編,《走向新世紀:中國財政經濟理論叢書(第二卷):財政經濟運行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3)。
    許善達等譯(羅伊˙鮑爾),《中國的財政政策:稅制與中央及地方的財政關係》(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郭北辰主編,《現代財政學》(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
    陸大道等,《1999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富良,《放鬆規制與強化規制—論轉型經濟中的政府規制改革》(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陳建軍,《中國高速增長地域的經濟發展—關於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陳建勳,《中國大陸中央和地方財政分權之實證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9)。
    喬林碧、王耀才編著,《政府經濟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
    程建國等,《中國地帶差距與中西部開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彭奔、蔣懿、尤登弘,《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稅收籌劃實務》(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
    項懷誠編,《1999中國財政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張佑才主編,《財政改革論叢》(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張金男、於鼎丞、張正忠,《中國大陸稅務制度》(台北:誠宏國際,2001)。
    黃仁德、鄭文發,《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台北:華泰文化,1997)。
    黃烈修、潘兆民譯,《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
    黃佩華(Christine P.W Wong)編著,《中國地方財政問題研究》(北京:中共檢察出版社,1999)。
    黃瑞華譯,Douglass C. North,《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1994,二版)。
    賈康、閻坤,《中國財政:轉軌與變革》(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
    董輔礽、張曙光等,《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建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委會,《廣東省志˙財政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廖益新,《中國稅法》(香港:三聯書店,1999)。
    厲以平譯,Douglass C. North,《經濟史上的結構與變革》(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鄒繼礎,《大陸財政制度改革:經濟制度轉型與財政分權》(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1)。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出版,1997)。
    劉佐,《中國稅制五十年(1949-1999年)》,(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劉溶滄、趙志耘編,《中國的財政理論前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漢斯˙范登˙德爾(Hans van den Doel)、本˙范˙韋爾瑟芬(Ben van Vclthoven),《民主與福利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蕭公秦,《歷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
    蕭建華、蕭建國,《委託、行紀、居間合同》(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顏愛靜等譯,Eric G Rudolf & Richter Furubotn,《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五南文化,2001)。
    薩孟武著,《中國憲法新論》(台北:三民書局,1989,8版)。
    魏禮群、李金早主編,《市場經濟中的中央與地方經濟關係》(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
    鐘曉敏主編,《地方財政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Goodman, David S.G & Gerald Segal(eds), China Deconstructs: 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London: Routledge, 1994).
    Huang, Yasheng, Inflation and Investment Controls in China: The Economy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 During the Reform Era.(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Li, Linda Chelan, Centre and Provinces--China 1978-1993: power as non-zero-su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Oi, Jean C,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Perrow, Charles, Complex Organizations: A Critical Essay, 3rd ed.(New York: McGraw-Hill, 1986).
    Winckler, Edwin A.(eds), Transition from Communism in China: Institution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London: Lynne Rienner, 1999).
    二、期刊論文。
    王信賢,「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卷第8期。
    王紹光,「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政治邏輯」,《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年第3期。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政府汲取能力的下降及其後果」,《二十一世紀》,香港,1994年2月號,總第21期。
    王紹光,「再論中國政府的汲取能力—兼答楊大利、崔之元、饒餘慶、蕭耿諸先生」,《二十一世紀》,香港,1994年2月號,總第21期。
    王紹光,「地區差別與中央政府的介入」,《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1995年7月。
    王紹光,「中國財政轉移支付的政治邏輯」,《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年第3期。
    石之瑜,「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11期。
    田曉文,「中國地區經濟差距變化的趨勢及其成因初探」,《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2000年秋季。
    古德曼(David S. G. Goodman),「改革二十年以後的中心與邊緣:中國政體的重新界定」,《二十一世紀》,香港,2000年10月號,總第61期。
    圩岸,「稅收信息化的收入目標是什麼?」,《中國稅務》,北京,2002年第5期。
    圩岸,「奮戰三個月完成和超額完成稅收收入任務」,《中國稅務》,北京,2002年第10期。
    朱德米,「論當代中國地方政府的三重結構」,《地方政府管理》,南昌,2001年10月。
    朱蓓蕾,「從中央與地方關係論地方菁英在權力結構中之角色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1期。
    朱蓓蕾,「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互動關係:新制度主義之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4期。
    安福仁,「論稅收對政府轉移支付的替代作用」,《財經問題研究》,大連,2002年第11期。
    李建國,「鄉鎮財政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地方政府管理》,南昌,2001年6月。
    李達昌、文英,「分設兩套稅務機構的弊端」,《財經科學》,成都,1998年第3期。
    李實、John Knight(奈特),「中國財政承包體制的激勵和再分配效應」,《經濟研究》,北京,1996年第5期。
    金山愛,「基層幹部的激勵機制:中國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動力」,《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2000年秋季。
    易劍虹,「從稅收職能角度對我國中央稅體系構造的研究」,《經濟學家》,北京,1997年第2期。
    吳俊培,「積極財政政策及效應平析」,《當代財經》,北京,2001年第12期。
    吳雲飛,「現行稅制調控功能之我見」,《中國稅務》,北京,2002年第4期。
    邱華炳、劉嘩,「對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思考」,《當代財經》,北京,2001年第12期。
    周湘,「當前我國財政收支的現狀和癥結」,《戰略與管理》,北京,1999年第2期。
    胡乃武、韋偉,「區域經濟發展差異與中國宏觀經濟管理」,《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5年第2期。
    胡祖六,「中國財政赤字彌補戰略與宏觀經濟效應」,《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北京,1994年,第1期。
    胡鞍鋼,「艱難的制度創新—對分稅制改革的初步評價」,《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1期。
    胡鞍鋼,「分稅制:評價與建議」,《中國軟科學》,北京,1996年第8期。
    胡鞍鋼,「中國政策週期與經濟週期」,《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年夏季卷,總第8期。
    胡積厚、趙世輝、包德剛,「論稅制改革與地方稅源建設」,《經濟與管理研究》,北京,1996年第4期。
    姚洋、楊雷,「制度供給失衡和中國財政分權的後果」,《戰略與管理》,北京,2003年第3期。
    洪啟東,「初探珠江三角洲地區城鎮的發展現象:長安鎮、順德市」,《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10期。
    范世平,「中國各省市入境旅遊創匯發展失衡之影響分析」,《中國事務季刊》,台北,2002年4月,第8期。
    段海英,「中國財政脆弱度分析」,《財經研究》,上海,2002年第10期。
    馬正躍、王勇、牛保群,「鄉鎮撤併後的財政風險及化解對策」,《中國財政》,北京,2002年第8期。
    徐斯儉,「中國大陸90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2期。
    徐斯儉,「中國大陸產權地方化對國家行政科層理性化之影響--以中國鄉鎮的農村工業化為例」,《華岡社科學報》,台北,民國86年8月。
    徐斯勤,「中國大陸的省級政府機構改革與國有企業產權改革,1993-2001--互補或矛盾的改革邏輯﹖」,《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5卷第2期。
    徐斯勤,「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台北,第32卷,2001年12月。
    耿曙,「中國大陸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起源:國家、市場、區域開發」,《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5卷第3期。
    盛洪,「為什麼人們會選擇對自己不利的制度安排」,《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5年春季卷,總第十期。
    許夢博,「關於財政赤字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財經研究》,上海,2002年第3期。
    項懷誠,「關於2001年中央與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2年中央與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國財政》,北京,2002年第4期。
    項懷誠,「我國財稅改革十年回顧與思考」,《財經研究》,上海,2001年第6期。
    郭振乾,「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關於2001年中央與地方預算執行情況及2002
    年中央與地方預算草案的審查報告」,《中國財政》,北京,2002年第4期。
    郭煽鵬,「中國財政體制(1979~2000)變遷的效率和方向」,《改革》,北京,2001年4月。
    郭慶旺、趙志耘,「中國財政赤字的規模與作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2002年第2期。
    曾軍平,「分稅制運行績效的實證研究─從效率與公平角度進行的分析」,《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北京,2000年10月。
    陳立宏,「新中國國債簡史」,《財政》,北京,1996年第3期。
    陳淳斌,「中國大陸鄉鎮企業發展與地方政府職能:回顧學界對相關理論的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7期。
    崔天模,「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委託─代理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第4期。
    張合金、曾山,「我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對策調整」,《當代財經》,北京,2001年第12期。
    張弘遠,「中國大陸嫁接式市場化改革:地方政府角色與企業行為」,《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1期。
    張弘遠,「中國大陸經濟轉型中後發展地區的政府角色與企業行為」,《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1期。
    張普,「加大稅收執法檢查力度,規範稅收執法行為─2001年全國稅收執法檢查情況綜述」,《中國稅務》,北京,2002年第4期。
    葉健民,「邁向共生性的中國農村政企關係」,《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2000年秋季。
    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改革—分稅制的試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4卷第8期。
    葉章美,「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38卷第12期。
    楊大利,「對『瀕危論』的幾點反駁」,《二十一世紀》,香港,1994年2月號,總第21期。
    楊大利、魏后凱,「地方分權與中國地區教育差異」,《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7年第1期。
    楊永東、戴小明,「實現地方財政平衡,建立綜合財政預算」,《廣西財政》,南寧,1997年第5期。
    楊培新,「深化改革的中心是什麼—兼與胡鞍鋼同志商榷」,《戰略與管理》,北京,1994年第1期。
    楊衛華,「中國分稅制運行的成效、問題與對策」,《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1996年第5期。
    詹闌昌,「如何行使好稅收行政強制執行措施」,《中國稅務》,北京,2002年第6期。
    翟林瑜,「從代理理論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5年春季卷,總第十期。
    趙成根,「轉型期的中央和地方」,《戰略與管理》,北京,2000年第3期。
    劉書彬,「德國『財政平衡』制度的運作」,《問題與研究》,台北,第40卷第6期。
    熊自健,「中共黨政領導幹部的管理體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5卷第5期。
    潘明星,「我國分稅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經濟體制改革》,重慶,1998年第5期。
    蔡嘉裕,「從大陸分稅制論其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1卷第11期。
    樊綱,「兩種改革成本與兩種改革方式」,《經濟研究》,北京,1993年第1期。
    樊綱,「論公共收支的新規範—我國鄉鎮『非規範收入』若干個案的研究與思考」,《經濟研究》,北京,1995年第6期。
    錢紅一、金德裕、潘文立,「構建中央財政專項支出監管機制」,《中國財政》,北京,2002年第11期。
    薄慶玖、几桂美、呂育誠,「中共省制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卷第11期。
    蕭公秦,「改革中期的社會矛盾與政治穩定」,《戰略與管理》,北京,1995年第1期。
    魏杰,「必須注重中央與地方的兩個積極性」,《生產力研究》,北京,1994年第3期。
    魏鳳春、于紅鑫,「中國潛在財政危機的成因與對策」,《戰略與管理》,北京,2002年第1期。
    Chung, Jae Ho,”Studies of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Mid-Term Appraisal”, The China Quarterly,No.142, 1995 .
    Ding, X.L,”Systemic Irregularity and Spontaneous Property Transformation in the Chinese Financial System”, The China Quarterly,No.163, 2000 .
    Hsu, Szu-chien,”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the PRC under the Tax Assignment System: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1994-97”, Issues & Studies, Vol. 36,No.2, 2000 .
    Jensen, Michael & William H.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No 3, 1976 .
    Lee, Pak K.,”Into the Trap of Strengthening State Capacity: China’s Tax-Assignment Reform”,The China Quarterly,No.164, 2000 .
    Solinger, Dorothy J.,”Despite Decentralization: Disadvantages, Dependence and Ongoing Central Power in the Inland–the Case of Wuha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5, 1996 .
    Tao, Yi-feng,”The Evolution of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in Post-Mao China, 1978-98”, Issues & Studies, Vol. 37, No.4, 2001 .
    Wong, Christine P.W.,”Central-Local Relations in an Era of Fiscal Decline: The Paradox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Post-Mao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8, 1991 .
    Weingast, Barry R., Gabriella Montinola & Yingyi Qian,“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No.48, 1995 .
    Zhang, Le-yin,”Relationships, Budgetary Decline and the impact of the 1994 Fiscal Reform: An Evalua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28, 1999 .
    三、研討會論文。
    吳介民(1997),「解釋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體制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佑龍(2002),「從跨區平衡觀點分析中國大陸何以安渡亞洲金融風暴」,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
    徐斯儉(1997),「中國大陸農村的基層民主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徐斯儉、蔡嘉裕(1998),「中國大陸分稅制下的中央地方關係:是黔驢還是老虎?」,台灣政治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會論文
    郭建中(1997),「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三種模式」,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敦源(1999),「誰掌控官僚體系?:從代理理論談官僚體系的政治性問題」,世新大學「民主行政與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陶儀芬(1997),「轉型期中國的金融政治,1978~1993」,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詹中原(1999),「新公共管理與民主行政」,世新大學「民主行政與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劉雅靈(1997),「中國準世界經濟體系:1949-1990s」,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會論文集
    劉淑玲(1998),「中國大陸轉型期中央、地方政府與地方企業財稅互動關係之研究1979~1994」,台灣政治學會第五屆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鄭方傑(2002),「政治(財政)承包制與農民貧困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集
    四、學位論文。
    王鎮江(2000),《中國大陸財政收支劃分制度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朱蓓蕾(1998),《從中央與地方關係論中共政經體制運作之發展(1978-1998)》(台北:文化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李鳳英(1994),《中共財政管理體制及其財政收支結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財政所碩士論文)
    呂爾浩(2001),《市場化地方統合主義—蘇州開發區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
    金亨俊(2001),《中共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腐敗行為之研究—代理人理論之分析》(台北:政治大學公行所碩士論文)
    洪菁珮(1999),《中央與地方財政收支劃分的政治經濟分析1945-1999》(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桂本東(1997),《”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淺談—從中央與地方利益關係角度分析》(北京: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
    許仲武(1997),《中共現行財政管理體制—分稅制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財政所碩士論文)
    許克文(2001),《一國兩制下中央與地方關係之探討》(高雄:中山大學中山所碩士論文)
    陳霞(1996),《1994年財政改革評析—兼論轉型期我國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北京: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
    彭雅惠,(1996),《台灣上市公司財務決策代理理論的驗證》(台北: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坤祥(1999),《中國大陸區域經濟失衡發展政策之研究—西藏自治區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山所博士論文)
    鈕則謙(1995),《試論改革開放後中共區域政策對其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影響》(台北:政治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張弘遠(2000),《中國大陸經濟轉型中政府角色與企業行為》(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
    張哲誠(1999),《中國大陸地方財政收支之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張曙光,「國家能力與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建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張藝薰(1990),《地方政府補助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財政所碩士論文)
    趙振綱(1999),《地級市政府自主性決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碩士論文)
    劉宴辰(1993),《從代理理論觀點探究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對企業財務績效影響之研究—上市公司之實證分析》(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管理科學組碩士論文)。
    鄭文發(1995),《中共中央財政調控能力變化之研究,1979-1994》(台北: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潘扶興(1995),《中共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蔡嘉裕(1998),《中國大陸實行分稅制對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之效果》(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大陸研究組碩士論文)
    賴建豪(1999),《中共地方政府運作機制之研究—在就業工程個案分析》(台北:文化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蘇楨宏(2000),《上海市與中央政府財政關係之研究—從抗衡與扈從的策略觀點分析》(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濟偉(1996),《中共財政體制與中央地方財政關係之研究—賽局理論(game theory)的應用》(高雄:中山大學中山所碩士論文)
    魏杰,「政府經濟職能及中央與地方的經濟關係」,《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建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Baum, Richard,”The ‘State of the state’”,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edited by Merle Goldman & Roderick MacFarquhar,(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Goodman, David S.G,”The Politics of Regional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flict and negotiation.”, China Deconstructs: 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 (eds.) & Gerald Segal,(London: Routledge, 1994)
    五、World Wide Web。
    人民網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http://www.mof.gov.cn/display/index.jsp
    中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台灣大紀元周報http://www.epochtaiwan.net/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9260013
    91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260013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東亞研究所]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26001301.pdf22KbAdobe PDF2930View/Open
    26001302.pdf31KbAdobe PDF21015View/Open
    26001303.pdf47KbAdobe PDF2943View/Open
    26001304.pdf54KbAdobe PDF21371View/Open
    26001305.pdf74KbAdobe PDF21525View/Open
    26001306.pdf64KbAdobe PDF218762View/Open
    26001307.pdf240KbAdobe PDF21620View/Open
    26001308.pdf131KbAdobe PDF22230View/Open
    26001309.pdf48KbAdobe PDF2900View/Open
    26001310.pdf61KbAdobe PDF22315View/Open
    26001311.pdf47KbAdobe PDF2832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