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611
|
Title: | 宋代建茶的生產與運銷 Tea of Jianzou Under the Sung, 960-1279 |
Authors: | 張哲維 |
Contributors: | 劉祥光 張哲維 |
Keywords: | 建茶 臘茶 建州 宋代 茶法 茶文化 茶葉運銷 |
Date: | 2005 |
Issue Date: | 2009-09-17 17:11:55 (UTC+8) |
Abstract: | 宋代的商業相當繁榮,每個地區可以針對自己的環境優勢,發展適合的商品,運到全國各地販售,賺取更多的利潤。本文便想透過對建州一帶所生產的茶葉作為考察的對象,瞭解建茶如何成為一項全國性的重要商品和特產。其中必須探討的是建茶受到人們青睞的原因,生產的發展和對生產地的影響,以及運銷上的各種問題。各種因素之間都有互相影響的可能。建茶口味獨特,受到宋人的喜愛。宋朝皇室更將建茶當作重要的上貢物,皇室飲用建茶的風氣隨著不斷的賜與給士大夫而開始往下流傳,藉著茶書等傳播方式傳入了一般社會,形成一股飲用建茶的風氣。不論是士大夫或富裕階層人士可能是希望藉由飲用和皇室相關的建茶來證明自己的身分地位。這個因素使得建茶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而大大增加其名氣地位,也促進了建茶的消費,成為受人矚目的重要商品。建茶發展的成功,使得建州茶農獲取許多利益,並提供許多遊民工作的機會,對建州的經濟發展有相當的影響。建茶的品質也在消費者與茶農間共同注意下而有所進步。同時,政府也注意到了建茶驚人的獲利而加以嚴格管制,希望從中抽取一定的歲收,以補助原有賦稅的不足。在運輸方面,由於建茶對於政府有相當的利益,因此早期政府自行負責運輸,之後也有政策來吸引商人來購買建茶,並對於其連外道路有所整修,使其方便運輸,可以連結到長江沿岸,再轉往各個地區銷售。 |
Reference: | 一、 專書 (一)史料 1. 《全宋詩》,全72冊,北京:北京大學,1991-1999。 2. 不著撰人,《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2004。 3. 太平老人,《袖中錦》,〈天下第一〉,收在曹溶 輯、陶樾 增訂,《學海類編》,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4。 4. 方勺,《治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王象之,《輿地紀勝》,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6. 王應麟,《玉海》,全8冊,台北:大化,1977。 7.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8. 朱彧,《萍洲可談》,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 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9. 佐伯富 編《宋代茶法研究資料》,東京都:大空社,1997,據日本昭和16年京都東方文化研究所影印。 10. 吳覺農 編,《中國地方志茶葉曆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11. 呂陶,《淨德集》〔叢書集成〕,第49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12. 呂頤浩,《忠穆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1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 13. 宋子安,《東溪試茶錄》,收入:阮浩耕等 點校注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14. 宋祈、歐陽修,《新唐書》,全8冊,台北:鼎文,1998。 15.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0。 16. 李肇,《唐國史補》〔叢書集成〕,第274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17.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全2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18. 沈括,《夢溪筆談》,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19. 阮浩耕等 點校注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20.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大立,1980。 21. 封演,《封氏聞見記》〔叢書集選〕,第48冊,台北:新文豐,1984。 22. 胡仔 編纂,《苕溪漁隱叢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78。 23. 徐松 輯,《宋會要輯稿》,全8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 24. 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全3冊,台北:故宮博物院,1974,據乾道三年江陰郡學刊本影印。 25. 真德秀,〈建寧府廣惠倉記〉,《西山先生真文忠公全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第208-210冊,上海:上海書店,1989。 26. 祝穆,《方輿勝覽》,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27. 馬端臨,《文獻通考》,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28. 康熙,《全唐詩》,全2冊,台北:宏業書局,1977。 29. 張耒,《柯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5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 30. 張舜民,《畫墁錄》,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31. 脫脫,《宋史》,全4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32. 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33. 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34. 陳傅良,《止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0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 35. 陳敬,《陳氏香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44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 36. 陳敷,《農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30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 37. 陸羽,《茶經》,收入:阮浩耕等 點校注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38. 曾鞏,《元豐類稿》,台北:世界,1963。 39. 程大昌,《演繁露續集》,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40. 馮摯,《記事珠》,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41. 黃仲昭,《八閩通志》〔古籍珍本叢刊〕,第33-34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42. 黃裳,《演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20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 43. 黃儒,《品茶要錄》,收入:阮浩耕等 點校注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44.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校注》,台北: 華正書局,1980。 45. 楊曄,《膳夫經手錄》,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46. 葉夢得,《避暑錄話》,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47. 趙方任 輯注,《唐宋茶詩輯注》,北京:中國致公,2002。 48. 趙汝愚 編,《宋朝諸臣奏議》,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社,1999。 49. 趙汝礪,《北苑別錄》,收入:阮浩耕等 點校注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50. 趙希鵠,《調變類編》,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51. 趙佶,《大觀茶論》,收入:阮浩耕等 點校注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52. 趙璘,《因話錄》,收入:陳祖槼,朱自振 編,《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 53. 劉昌詩,《蘆浦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 54. 劉昫,《舊唐書》,全6冊,台北:鼎文書局,2000。 55. 歐陽修,《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56. 蔡襄,《茶錄》,收入:阮浩耕等 點校注釋,《中國古代茶葉全書》,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9。 57. 蔡襄,《莆陽居士蔡公文集》〔古籍珍本叢刊〕,第86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58. 蔡襄,《端明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090冊,台北:臺灣商務,1983。 59. 鮑思陶 纂注,《茶典》,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60.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附拾遺》〔叢書集成〕,第508-50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 61. 韓鄂,《四時纂要》,東京:山本書店刊,1961,據萬歷18年朝鮮重刻本影印。 (二)今人研究 1. 方彥壽主編,《閩北掌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2. 王利華,《中古華北飲食文化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3.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 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5.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6. 朱世英等 主編,《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7. 朱自振,《茶史初探》,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8. 朱重聖,《北宋茶之生產與經營》,台北:學生書局,1985。 9. 朱維幹,《福建史稿》,全2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 10. 佐竹靖彥,《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台北:學生,1986。 12. 沈冬梅,《宋代茶文化》,台北:學海,1999。 13.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 14. 唐文基,《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1995。 15. 孫洪升,《唐宋茶葉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6. 曹家齊,《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17. 郭正忠,《中國的權衡度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8. 陶晉生,《宋遼關係使研究》,台北:聯經,1983。 19. 麥克法蘭(MacFarlane Alan)著,楊淑玲、沈桂鳳 譯,《綠色黃金》,台北:商周,2005。 20. 斯波義信,《宋代商業史》,台北:稻禾,1997。 21.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全2冊,台北:佛光,2001。 22. 黃純艷,《宋代茶法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 23. 廖寶秀,《宋代喫茶法與茶器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 24. 漆俠,《宋代經濟史》,全2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5.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26.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7. 蘇基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28.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 29. Chia, Lucille.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0. Clark, Hugh R.. Community, Trade, and Networks: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Third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31. So, Billy K.L. Prosperity, Region, and Institutions in Maritime China: the South Fukien Pattern, 946-1368.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二、 論文 1. 中村喬,〈茶贅言——中國茶的食葉法與雜和法〉,收入:許賢瑤 編譯,《中國古代喫茶史》(台北:博遠,1991),頁31-54。 2. 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 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0-18。 3. 水野正明著,許賢瑤譯,〈宋代喫茶法的普及〉,收入:許賢瑤 譯,《中國古代喫茶史》(台北:博遠,1991),頁111-146。 4. 布目潮渢,〈唐代的名茶及其流通〉,收入:許賢瑤 編譯,《中國古代喫茶史》(台北:博遠出版社,1991),頁55-88。 5. 布目潮渢,〈綠芽十片〉,收自:許賢瑤 編譯,《中國古代喫茶史》(台北:博遠出版社,1991),頁1-29。 6. 江天健,〈北宋時期蜀茶博馬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系學報》,1(台中,1991.02),頁33-57。 7. 余玥貞,〈唐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 吳松弟,〈宋代福建商品經濟的較大發展及其與地理條件的關係〉,《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3(1988),頁82-87。 9. 李曉,〈宋代的茶葉市場〉,《中國經濟史研究》,38(1995),頁79-94。 10. 李曉,〈論宋代的茶商和茶商資本〉,《中國經濟史研究》,46(1997),頁66-78。 11. 林拓,〈從化外之地到兩個文化帶的相繼發育—宋代以前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6.1(2001.03),頁34-45、86。 12. 姚政志,〈南宋福州民間信仰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3. 宮崎市定,〈從部曲走向佃戶〉,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5冊(北京,中華書局,1993)。 14. 梁庚堯,〈披荊斬棘—新耕地的開發〉,收入:劉石杏主編,《民生的開拓》〔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台北:聯經,1982),頁91-142。 15. 斯波義信 著,李金芸、劉靜貞 譯,〈長江下游的市場發展與都市化〉,收入:約翰‧海格爾(John W. Haeger)編,陶晉生 等譯,《宋史論文集:宋代中國的危機與繁榮》(台北:編譯館,1995)。 16. 蔡惠如,〈南宋的家族與賑濟:以建寧地區為中心的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7. Chan, Hok-lam. “Tea Production and Tea Trade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 Studia Sino-Mongolica: Festschrift fur Herbert Franke, Munchener Ostasiatische Studies. Franz Steiner Verlag, Wiesbaden 1979, pp. 109-125. 18. Hymes, Robert. “Song China, 960-1279,” in Embree, Ainslie T. and Gluck Carol. eds. Asia in Western and World History: A Guide for Teaching. Armonk: M. E. Sharpe, 1997, pp. 336-351. 19. Robbins, Michael. “The Inland Fukien Tea Industry: Five Dynasties to the Opium War”,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19(1974), pp. 121-142. 20. Smith, Paul J.. “ State Power and Economic Activism during the New Policies, 1068-1085: The Tea and Horse Trade and the ‘Green Sprouts’ Loan Policy.” in Ordering the world: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Dynasty China.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p. 76-127.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1153019 94 |
Source URI: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11530191 |
Data Type: | thesis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