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45985      Online Users : 90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59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99


    Title: 明代建寧府的地方教育
    Authors: 姚瑞瑜
    Contributors: 張哲郎
    姚瑞瑜
    Keywords: 明代
    地方教育
    福建
    朱熹
    王學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7:10:07 (UTC+8)
    Abstract: 本論文擬從建寧府地方儒學和書院的建制著手,觀察明代建寧地區的地方教育發展和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間的關係,以及對明中期以後,學風轉變對地方教育所造成的影響。
    明代首建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學校體系,如此,統治階級的文教政策不僅施用於中央官學,還得以有效的推行至地方教育。而以朱子學為主的三部大全既是科舉考試的唯一標準,又是各級學校教育的首要教材,科舉考試和學校教育的內容相一致,朱子學得以借科舉之力全面推廣。由此,中央的文教政策,尤其是尊崇朱子學的教育宗旨,對地方教育的影響,比前代更為深刻和普遍。筆者認為有必要就此作進一步的探討。
    而以建寧地區為主要的討論對象,主要是因為自南宋以來,其地文教的發展和朱熹有很密切的關係。由於朱熹曾在此地建書院講學(竹林精舍即後來的考亭書院),流風遺韻所及,在文教方面受朱熹的影響仍然很大。根據地方志的記載,在明廷崇尚朱熹之學的文教政策下,做為朱子學的發源地,建寧府的學校在服膺程朱理學方面更為順當。此外,明初程朱理學雖然占統治地位,但自正德年間始,王陽明(1472-1528)的學說透過講學活動,得到很大的開展,到嘉靖、隆慶之時,影響力已凌駕朱學之上。 到了萬曆末年以後,學風又一變,以東林學派為主導的經世實學興起。占主導地位的學術思潮,往往對學校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明初的文教政策雖然規定學校教育的內容是程朱一派對於儒家經典的註釋,但是在王陽明心學興起後,心學已滲透到各級的學校教育中,從國子監到府、州、縣學,都有講授陽明心學的。尤其因為心學學者主要是透過書院講學來傳播學說,故對書院教育的影響尤其重大。因此,筆者希望將建寧府的地方教育,放在整個明代不同的時間層面連貫中,觀察其對學風轉變的反應,以瞭解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特點。
    基於前文所提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章節結構上除緒論及結論外,共分成四章:
    第一章將討論建寧府的歷史地理背景,及其經濟與文化發展。一方面用以瞭解以朱熹為首的閩學學者對此地所發生的影響,一方面希望可以窺見建寧府本身的地理和經濟等條件對教育發展的限制。
    第二章將從明初建寧府儒學和書院的修建、地方官經營學政的態度、學校規制與教育內容等項目,來觀察中央文教政策在建寧府的落實情形。
    第三章將討論正德、嘉靖以後,王陽明等心學學者的講學和書院教育的興起,對建寧府地方教育所造成的衝擊,以及地方官和當地學者的因應之道。
    第四章則延續上一章學風轉變與地方教育的主題,從萬曆末年以後,東林學派等學者所提倡的經世致用學風之興起,來看建寧府地方教育的變化。
    Reference: 一、政書
    1. (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共二百五十四卷,共4冊,京都:中
    文出版社,1979。
    2. (明)申時行等撰,《明會典》,共二百二十八卷,共6冊,收入於王
    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78-8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68。
    3. (明)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共一百卷,共2冊,收入於《景
    印文淵閣□|庫全書》,第597-5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
    4. (清)夏燮,《明通鑑》,共一百零一卷,共六冊,台北:世界,
    1978。
    5. (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共二百五十卷,共2冊,台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7。
    6. ]清)張廷玉等撰、鄭天挺點校,《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共28
    冊,北京:中華書局,1974。
    7. (清)傅維鱗纂,《明書》,共一百七十一卷,共30冊,收入於王雲
    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3929-395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6。
    8.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共八十卷,共2冊,台北:世界,
    1960。
    9. (明)胡廣等纂,《明實錄》,共兩千九百零九卷,共133冊,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8。
    二、文集、筆記
    1. (元)吳海,《吳朝宗先生聞過齋集》,共四卷,共2冊,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第1979-1980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 (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共二十二卷,共6冊,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叢 書集成初編》,第2417-2422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 (明)王世貞撰,《弇山堂別集》,共一百卷,共6冊,台北 : 台灣學生書局,1965。
    4.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共三十八卷,共2冊,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51-5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5. (明)王畿,《王龍溪全集》,共十八卷,共3冊,台北:華文,1970。
    6.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共十八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
    7. (明)宋儀望,《華陽館文集續刻》,共二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6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5。
    8. (明)李默撰,《群玉樓稿》,共七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77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7。
    9.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共三十卷,補遺四卷,共3冊,北京 : 中華,1997。
    10.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共十二卷,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11. (明)張溥,《七齋錄詩文合集》,共十三卷,共3冊,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7。
    12. (明)張萱撰,《西園聞見錄》,共一百七卷,共9冊,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116-124冊,臺北市 : 明文出版社,1991。
    13. (明)陳子龍等編,《皇□g世文編》,共五百四卷,共30冊,台北:國聯,1964。
    14.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共三十二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7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6。
    15. (明)楊慎撰,《升庵外集》,共一百卷,共8冊,臺北市 : 臺灣學生,1971。
    16. (明)楊榮撰,《文敏集》,共二十五卷,附錄一卷,收入於《景印撗W閣四庫全書》,第124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17. (明)楊應詔,《天游山人集》,存四卷,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10冊,北京市 :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18. (明)楊應詔撰,《閩南道學源流》,共十六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2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5。
    19. (明)鄒守益,《東廓鄒先生文集》,共十二卷,共2冊,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65-66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5。
    20. (明)蔡清撰,《虛齋集》,共五卷,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21. (明)顧憲成,《小心齋劄記》,共十八卷,台北:廣文,1975。
    22. (明)顧憲成,《涇皐藏稿》,共二十二卷,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23.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共四十八卷,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32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24.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共八十卷,共兩冊,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313-314冊,台北市 : 台灣商務,1968。
    25. (清)李光地,《榕村集》,共四十卷,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26.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共七十卷,共1冊,台北:大立,1980。
    27. (清)高廷珍等撰,《東林書院志》,共二十二卷,共2冊,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6-247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6。
    28. (清)陳鼎輯,《東林列傳》,共二十四卷,共2冊,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5-6冊,臺北市 : 明文出版社,1991。
    29. (清)陸世儀,《復社紀略》,共四卷,收入於吳應箕等著,《東林始末》,台北:廣文,1966。
    30.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共六十二卷,共2冊,收入於周駿富輯,《明代 傳記叢刊》,第1-2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
    31. (清)顧炎武撰,《日知錄》,共三十二卷,共2冊,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17-1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32.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共一百三十卷,共6冊,收入於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第310冊,台北:台灣商務,1968。
    33. 張舜徽主編,《張居正集》,共四十七卷,共5冊,湖北:荊楚書社,1987。
    34. (明)瞿景淳,《瞿懿公文集》,共十六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09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6。
    35.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共四十四卷,北京:北京古籍,2001。
    36. (明)耿定向,《耿天臺先生文集》,共二十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131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6。
    三、地方志
    1. (明)王世懋撰,《閩部疏》,共一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7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5。
    2. (明)何喬遠編撰,《閩書》,共四十卷,共5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3. (明)李葆貞修、梅彥騊等纂,《浦城縣志》,共十二卷,收入於《稀見中國志匯刊》,第31冊,北京:中國書局,1992,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順治八年(1651)刻本影印。
    4. (明)林□等纂修,萬曆《福州府志》,共三十六卷,共1冊,收入於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1990。
    5. (明)夏玉麟修纂,《嘉靖建寧府志》,共二十一卷,收入於《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9冊,台北:新文豐,1985,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
    6. (明)徐表然,《武夷志畧四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3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7. (明)陳懋仁撰,《泉南雜記》,共二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7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5。
    8. (明)馮夢龍纂修,《(崇禎)壽寧待志》,共二卷,收入於殷夢霞選編《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1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據明崇禎十年刻本。
    9. (明)馮繼科等修纂,《嘉靖建陽縣志》,共十六卷,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0冊,台北:新文豐,1985,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
    10. (明)黃仲昭修纂,《(弘治)八閩通志》,共八十七卷,共2冊,收入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3-34冊,北京市 :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11. (明)趙文、黃璿纂修,袁銛續修,《(景泰)建陽縣志》,共四卷,雜誌三卷,續集一卷,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6冊,台南縣 : 莊嚴文化,1995。
    12. (明)魏時應修、張榜等纂,《建陽縣志》,共八卷,收入於《稀見中國志匯刊》,第31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
    13. (清)施鴻保,《閩雜記》,共十二卷,福州:福建人民,1985。
    14. (清)翁昭泰等纂,《浦城縣志》,共四十三卷,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9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據清光緒二十六年刊本影印。
    15. (清)郝玉麟等監修、謝道承等編纂,《福建通志》,共七十八卷,共4冊,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7-530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
    16. (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共二百七十八卷,共10冊,台北:華文書局,1968,據清同治十年重刊本影印。
    17. (清)程應熊、姚文燮纂修,《(康熙)建寧府志》,共五十卷,共5冊,收入於殷夢霞選編《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第6-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據清康熙五年抄本。
    18.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共二十四卷,共5冊,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219號,台北市:成文,1974,據清乾隆十六年修,道光廿五年刊本影印。
    19. (清)管聲駿纂修,《崇安縣志》,共八卷,收入於《稀見中國志匯刊》,第32冊,北京:中國書店,1992,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九年刻本影印。
    20. (清)趙廷璣等修纂,《壽寧縣志》,共八卷,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218號,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1974,據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刊本影印。
    21. (清)劉埥等修纂,《崇安縣志》,共八卷,共16冊,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22. (清)潘拱辰等纂修,《松溪縣志》,共十卷,共2冊,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232號,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1974,據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原刊民國十七年(1928)覆刻本影印。
    23. (清)鄭開極纂修,《康熙福建通志》,共六十四卷,共2冊,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34-35冊,北京市 :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據清康熙刻本縮印。
    24. 趙模等修、王寶仁纂,《建陽縣志》,共十二卷,共4冊,收入於《中國方志 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237號,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1974,據民國十八年(1929)鉛印本影印。
    25. 劉超然、鄭豐稔等纂,《崇安縣新志》,共三十一卷,共2冊,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237-238號,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1974,據民國30年鉛印本影印。
    26. 錢鴻文等修纂,《政和縣志》,共三十五卷,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97號,台北市 : 成文出版社,1968,據民國八年(1919)鉛印本影印。
    四、專著
    1.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
    2. Benjamin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3. Edited by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John W. Chaffee, Neo-confucian education : the formative stage,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4. John W. Dardess,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 : 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5. Ping 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John & Sons Press, 1964.
    6. 于化民,《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台北:文津,1993。
    7. 中國教育大系編纂委員會編纂,《歷代教育制度考》,共2冊,武漢 : 湖北教育, 1994。
    8. 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1994。
    9. 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10. 王天有,《晚明東林黨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台灣書局,1996。
    12. 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13. 任時先,《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1974。
    14.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1984。
    15.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學生書局,1991。
    16.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 : 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 : 中研院近史所,2003。
    17.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台北:文津,1992。
    18. 李國鈞、王炳照主編、吳宣德著,《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四卷》,濟南:山東教育,2000。
    19. 李國鈞等著,《中國書院史》,湖南:湖南教育,1998。
    20. 周德昌主編,《中國教育史研究•明清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5。
    21.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共2冊,北京:北京人民,1984。
    22. 韋慶遠,《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1999。
    23. 唐文基編,《福建古代經濟史》,福州:福建教育,1995。
    24. 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1999。
    25. 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台北:聯經,1999。
    26. 張建仁,《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27.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台北:華世,1977。
    28. 陳元暉、尹德新、王炳照編著,《中國古代的書院制度》,上海:上海教育,1981。
    29.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局,1991。
    30.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共三冊,杭州:浙江教育,1998。
    31.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1997。
    32. 陳鼓應、辛冠潔、葛榮晉主編,《明清實學簡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33. 麥仲貴,《王門諸子致良知學的發展》,香港:中文大學,1973。
    34. 傅衣凌、楊國禎主編,《明清福建社會與鄉村經濟》,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7。
    35.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收入《民國叢書》第二編,冊七,上海 : 上海書店,1990。
    36.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37.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38. 劉海峰、莊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39. 劉樹勛主編,《閩學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40. 謝水順、李珽,《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41. 謝國禎,《明末清初的學風》,台北:仲信,1980。
    42. 謝國禎,《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1990。
    五、 論文期刊
    1. (日)山泉湧著,盧瑞容譯,〈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之學〉,《史學評論》,12(1986.07),頁141-157。
    2. Benjamin Elm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ivil Curriculum Between 1250 and 1400 and the Role of the Yuan Dynasty in Classical Studies,” 收入於楊晉龍主編,《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頁23-47。
    3. Lee, Thomas H.C., Neo-Confucian Education in Chien-yang, Fuchien, 1000-1400: Academies,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收入於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945-996。
    4. 方品光、陳明光,〈試論朱熹對福建文化教育的影響〉,《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福州,1980.08),頁97-101。
    5. 王家儉,〈晚明的實學風潮〉,《漢學研究》,7:2(台北,1989.12),頁279-302。
    6. 王崇峻,〈明代書院的講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7.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1979。
    8. 吳智和,〈明初地方儒學教育體制運作〉,收入《慶祝王恢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 : 王恢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編委會,1997),頁83-93。
    9. 吳智和,〈儒學教官與明代社會〉,《明史研究專刊》,9(台北,1989.12),頁217-290。
    10. 呂妙芬,〈陽明學派的建構與發展〉,《清華學報》,29:2(台北,1999.06),頁167-203。
    11. 呂妙芬,〈陽明學講會〉,《新史學》,9:2(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8.06),頁45-83。
    12. 步近智,〈晚明時期儒學的演變與影響〉,《中國史研究》,1989:1(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03),頁144-152。
    13. 林麗月,〈明末東林運動新探〉,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14. 林麗月,〈商稅與晚明的商業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台北:台灣師範大學,1988.06),頁37-61。
    15. 徐泓,〈明南京國子監的校園規劃〉,收入於《史學:傳承與變遷---沈故教授剛伯先生百齡冥誕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歷史系,1997),頁1-28。
    16. 高令印,〈朱熹與福建文化〉,收入於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頁21-41。
    17. 高令印,〈閩學概說〉,收入於鄒永賢主編,《朱子學研究》(福建:廈門大學,1989),頁3-15。
    18. 張顯清,〈晚明心學的沒落與實學思潮的興起〉,《明史研究論叢》,1〈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頁307-338。
    19. 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續)〉,《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十集,第113期(廣州:國立中山大學出版部,1930.01),頁3-29。
    20. 許淑玲,〈幾社及其經世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21. 陳寒鳴,〈明代朱學述論〉,《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北京,2001.11),頁28-33。
    22. 傅衣凌,〈論明清社會的發展與遲滯〉,收入於《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頁103-131。
    23. 劉莞莞,〈復社與晚明學風〉,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
    24. 劉翠溶,〈明代時期南方地區的專業化生產〉,《大陸雜誌》,56:3/4(台北:大陸雜誌社,1978.04) 頁27-61。
    25. 簡蕙瑩,〈明代的儒學制度----浙閩粵地方教育體制的發展〉,台北: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9153007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153007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007201.pdf95KbAdobe PDF2826View/Open
    53007202.pdf133KbAdobe PDF2738View/Open
    53007203.pdf86KbAdobe PDF2763View/Open
    53007204.pdf218KbAdobe PDF21063View/Open
    53007205.pdf392KbAdobe PDF21621View/Open
    53007206.pdf560KbAdobe PDF22262View/Open
    53007207.pdf707KbAdobe PDF22279View/Open
    53007208.pdf364KbAdobe PDF21521View/Open
    53007209.pdf181KbAdobe PDF2961View/Open
    53007210.pdf375KbAdobe PDF21413View/Open
    53007211.pdf216KbAdobe PDF2134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