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873/144892 (79%)
Visitors : 51945158      Online Users : 564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592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92


    Title: 毛澤東與韓戰:介入背景、決策過程和動機
    Authors: 徐相文
    Contributors: 李明
    唐啟華

    徐相文
    Keywords: 韓戰
    毛澤東
    金日成
    史達林
    中共軍派兵
    韓半島
    Date: 2006
    Issue Date: 2009-09-17 17:09:06 (UTC+8)
    Abstract: 本文的構成如下。從第一、二章探討戰爭爆發的原因,第三、四章討論中國國內準備軍事介入階段,第五、六章討論中國實際介入戰爭的開始階段。
    第一章的主要內容如下。從東北亞地緣政治關係的改變與持續的觀點,闡明中國人對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認識,闡述中國人的認識是怎樣隨著歷史條件與周邊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並持續的。大體上可以以鴉片戰爭為契機分為兩個階段。鴉片戰爭以前,根據傳統的「冊封朝貢」關係形成華夷秩序,使韓半島維持了幾個世紀的和平。其後面臨西力東漸,中國的世界秩序開始動搖,雖然中國對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認識加強了,但中國因自身衰退成為西方侵略的對象,結果使韓半島受到日本的殖民統治,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隨後闡述了雅爾達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容的公開,與從歐洲開始的美蘇冷戰向東北亞擴散的過程,最後簡述東北亞勢力的重整與中國內戰導致東北亞國際關係勢力重整等問題。
    第二章探尋金日成、史達林、毛澤東三角軸形成的過程。具體考察了金日成兩次訪問史達林,要求其承認南侵戰爭,到以獲得毛澤東同意為條件並得到承認的過程,並探究史達林承認南侵後毛澤東同意的背景。
    第三章與第四章是毛澤東決定介入韓戰的過程。第三章解析了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對時局的判斷。考察北韓奇襲南侵與韓國政府的對應、共產圈將發動戰爭合理化、美國的軍事介入與「臺灣地位未定論」的擡頭、對「解放」臺灣失敗可能性的危機意識,與毛澤東對美「包圍中國論」的認識,並探尋毛澤東延緩「解放」臺灣的背景與原因等。第四章把焦點放在毛澤東的初期對應上。主要內容有毛澤東將初期韓戰與中國承認問題聯繫起來的過程、為防止防禦與介入出現意外而採取雙重軍事預備措施的過程與內容,還有為進行戰爭建立的各種後方支援體系與防空體制,戰爭爆發後蘇聯與北韓的互相幫助、準備戰時軍事動員等內容。
    第五章分析了毛澤東從觀望到介入的背景與動機。探尋1950年9月中旬聯合國軍成功登陸仁川,戰況發生逆轉後,毛澤東對韓半島的戰術指導與決定派兵的時機。然後以金日成因10月初聯合國軍與韓國軍北進陷入危機,向蘇聯與中國申請救援為中心,考察了之前中國對美國的警告、毛澤東將派兵介入提交給中國領導層並最終使其成為黨論的過程、毛澤東與史達林於派兵條件討價還價的內容。
    第六章著重說明毛澤東介入韓戰的動機、介入後與美軍戰鬥的勝算與如何對策等問題。在毛澤東介入的動機方面,本文從幾個觀點闡明。首先,考察了毛澤東對韓半島的戰略認識,結果確認「唇亡齒寒」是中國一貫對待韓半島的地緣政治觀點。第二,毛澤東事先判斷美國會攻擊中國東北,為了有效防禦中國東北地區,提出了與其在本土防禦不如直接進入北韓來防禦的論點。在此動機下,採取了派兵進入北韓先發制人的戰術。第三,毛澤東在軍事介入時主要考慮了三件事:為達成群眾運動與社會統一的國內政治目的,而將戰爭轉移到國外;與蘇聯維持關係;中國對北韓政權的報恩觀念。中共的報恩觀念,指對在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加入共軍協助中共建立政權的韓人的中華主義感恩意識。此外,毛澤東不屈不撓的性格與主戰意志,也是派兵介入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Reference: Ⅰ. 中文
    一、全集、文集、資料集、文獻集
    中共中央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硏部編,『中國共産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北京:學習出版社,1996年),第3冊。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卷、第2卷、第4卷。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彭德懷傳記編寫組編,『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1冊、第2冊。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周恩來軍事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卷。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卷。
    ˍˍˍˍˍˍˍˍˍ編,『毛澤東文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5卷。
    ˍˍˍˍˍˍˍˍˍ編,『朱德傳』(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ˍˍˍˍˍˍˍˍˍ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上卷。
    ˍˍˍˍˍˍˍˍˍ編,『周恩來政論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下冊。
    ˍˍˍˍˍˍˍˍˍ編,『周恩來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上冊。
    ˍˍˍˍˍˍˍˍˍ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年),第1冊。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經驗總結編寫委員會,『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總結:一戰爭簡史』(北京:編者內部文件,1956年)。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編,『偉大的抗美援朝運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硏究年譜組編,『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周恩來軍事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卷。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編,『蔣中正先生在臺軍事言論集』(臺北:編者出版,1994年),第1冊。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ˍ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第4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檔案館、人民畵報社編輯,『解密外交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檔案交』(北京:中國畵報出版社,2006年)。
    『內部參考』,第78號(1950年1月4日)、第172號(1950年7月4日)、第176號(1950年7月11日)、第178號(1950年7月13日)、第179號(1950年7月15日)、第215號(1950年9月5日)、第221號(1950年9月12日)、第222號(1950年9月14日)、第234號(1950年9月28日)、第288號(1950年12月8日)。
    毛澤東文獻資料硏究會編集,『毛澤東集』(東京:蒼蒼社,1983年第2版),第9卷。
    「毛澤東與蘇聯駐華大使尤金的談話」(1958年7月22日),『黨的文獻』,1994年第1期。
    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印行,2001年)。
    外交部、中央文獻硏究室編,『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外國文出版社編,『金日成著作集』(平壤:編者出版,1981年),第4卷、第5卷、第6卷、第7卷。沈志華編,『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2003年),上    冊、中冊。
    ˍˍˍ編,『蘇聯歷史檔案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20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編,『毛澤東軍事文集』(北京:編者出版,1993年),第6卷。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硏究部著,『抗美援朝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卷。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    99年)。
    張麟主編,『徐向前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斯大林與毛澤東會談紀錄」(1949年12月16日),沈志華著,『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中蘇最高機密檔案』(香港:天地圖書,1998年),‘附錄’。
    “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編輯部,『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
    樓繼偉,『新中國50年財政統計』(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二、日記、回憶錄、年譜、大事記、報紙、辭典
    『人民日報』,1949年10月13日、1950年6月27日、6月28日、8月16日、11月4日、11月5日、11月6日、11月5日。
    『工商日報』,1951年12月16日、12月23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鑒”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鑒』(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空軍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事交通部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史1927~1987』(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中國年鑑』(1948~1955)。
    內政部調査局,『共匪對外貿易槪況』(臺北:編者出版,1951年6月)。
    反共義士專輯編輯委員會編,『反共義士專輯』(臺北:市民雜誌社,1971年)。
    ˍˍˍˍˍˍˍˍˍˍˍ編,『反共義士奮鬪史』(臺灣 軍方出版,出版時間爲民國44年之前)。
    「毛澤東談中國關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1970年10月10日),『黨的文獻』,2003年第5期。
    王力著,『王力遺稿:王力反思錄』(香港:北星出版社,2001年),上冊。
    王東原,『從韓戰看國軍』(臺北: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館,1952年)。
    王柄南,『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
    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杜平,『在志願軍總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肖勁光,『肖勁光回憶錄(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林克,『毛澤東的人間相:林克答客問』(香港:利文出版社,1997年第3版)。
    林蘊暉、范守信、張弓著,『20世紀的中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邵毓麟,『使韓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
    『長江日報』,1950年11月30日。
    柯遠芬,『暴風雨―大陸撤守與胡璉兵團轉戰紀實』(臺北:著者自印,1983年)。
    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第2版)。
    胡宗南上將年譜編纂委員會,『胡宗南上將年譜』(臺北:編者印行,1972年)。
    『胡宗南日記』(影印本)。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香港時報』,1950年1月21日。
    埃德加.斯諾,『斯諾文集』(重慶:新華出版社,1984年),第3冊,第4冊。
    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師哲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 第2版修訂本)。
    徐澤榮,「有關朝鮮戰爭的面幾訪點紀錄」『傳記文學』,第77卷第4期(2000年10月號)。
    『時事手冊』,第2期(1950年11月5日)。
    柴成文、趙勇田著,『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ˍˍˍ、ˍˍˍ著,『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第2版)。
    『益世報』,1947年8月。
    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硏究中心編,『21世紀初臺海安全與衝突豫防』,(臺北:編者出版,2003年)。
    張世英主訪,『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國史館印行,2002年)。
    張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前夕“突然”暫停的經過」『黨史硏究資料』,1993年第1期。
    張朋園等訪問,『王微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6年)。
    張馭濤主編,『新中國軍事大事紀要』(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盛斌、馮侖,『中國國內形勢的報告』(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仁和編著,『大陳島―英雄之島』(臺北縣:編者印行,1987年)。
    「彭德懷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1955年2月8日),王亞志,「毛澤東決心出兵朝鮮前後的一些情況」『黨的文獻』,1995年第6期。
    “彭德懷自述”編輯組,『彭德懷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斯諾著,汪衡譯,『毛澤東自傳』(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新華社電文』,(1950年8月3日),(1950年8月14日)。
    楊迪,『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里―鮮爲人知的眞情實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
    楊得志,『楊得志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楊尙昆,『楊尙昆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群衆』,總第88期(1948年9月30日),總第90期(1948年10月14日),總第134期(1949年8月18日)。
    葉子龍,『葉子龍回憶錄』(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解放日報』,1945年2月10日。
    雷英夫,「抗美援朝戰爭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黨的文獻』,1993年 第6期。
    ˍˍˍ,「音容宛在 恩誨猶蒙」,程華編,『周恩來和他的秘書們』(北京:中國廣播電視獻出版社,1992年)。
    ˍˍˍ,『在最高統帥部當參謀―雷英夫將軍回憶錄』(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年)。
    ˍˍˍ,「抗美援朝戰爭的幾個重大決策的回憶」『黨的文獻』,1993年第6期。
    熊華源,「抗美援朝戰爭前夕周恩來秘密訪蘇」『黨的文獻』,1994年第3期。
    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編輯小組編,『臺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臺北縣新店:國史館印行,2002年)。
    趙廷鑑,「論臺灣在中國地理之重要性」『文化先鋒』,第4卷第11期(1944年11月)。
    劉杰誠,『毛澤東與斯大林會晤紀實』(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
    蔣中正著,『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經歷紀要』(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92年再版)。
    鄭文翰主編,『軍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鄧力群主編,『當代中國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訂本),上冊。
    魏源,「康熙戡定臺灣記」『聖武記』,卷八。
    顧貝克(Anthony Kubek)著,新中國出版社譯,『遠東是怎樣失去的』(臺北:譯者出版,1970年)。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硏究所譯,『顧維鈞回顧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8冊、第9冊。
    三、專著及研究論文
    I. F. 斯通、南佐民等譯,『朝鮮戰爭內幕』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于溶春,「‘中國’一詞的由來、演變及其與民族的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1986-2。
    中共中央文獻硏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上。
    ˍˍˍˍˍˍˍˍˍ編,『朱德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下冊。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第四野戰軍戰史”編輯室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戰史』(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寫組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空軍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硏究部著,『抗美援朝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卷。
    丹童,「中蘇條約談判紀事」『百年潮』,1997年第4期。
    孔凡軍,「首任駐朝鮮大使倪志亮」外交部外交史硏究室,『當代中國使節外交生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1輯。
    孔寒氷,『中蘇關係: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
    [日]陸戰史硏究普及會編,高培等譯校,『韓國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0年),上部。
    王力雄,『天葬:西藏的命運』(香港:明鏡出版社,1999年第4版)。
    王大任,「中韓關係與東北」『東北硏究論集』,1,1957年。
    王永祥,『雅爾達密約與中蘇日蘇關係』(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年)。
    王生榮主編,『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1年)。
    王定烈主編,『當代中國的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史成之,「簡論解放軍的過去和中共的未來」『明報月刊』,1970年第1期。
    外交部外交史硏究室,『當代中國使節外交生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年第),第1輯。
    尼姆韋爾斯、金山,『在中國革命隊伍里』(香港:南越出版社,1977年)。
    田應奎、林乾編,『黨和國家重大決策的歷程』(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年)。
    伍修權,「伍修權同志回憶錄(之三)―外交部八年」『中共黨史資料』,1982年第4輯。
    朴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硏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朱世良,『彭德懷在朝鮮戰長』(遼寧人民出版社,1996年)。
    牟安世,「從歷史上來看,朝鮮受到侵略中國不能之不理」『長江日報』,1950年11月30日。
    君度,「中國歷史上之朝鮮半島」『燕大月刊』,7-1、2,1930年。
    李海文,「中共中央究竟何時決定志願軍出國作戰?」『黨的文獻』,1993年第5期。
    李雲漢,『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沈志華,『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硏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ˍˍˍ,『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州:廣東省人民出版社,2003年)。
    ˍˍˍ,『毛澤東、斯大林與韓戰―中蘇最高機密檔案』(香港:天地圖書,1998年)。
    ˍˍˍ,『蘇聯傳家在朝中國(1948~1960)』(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年)。
    沈偉烈、陸俊元主編,『中國國家安全地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1年)。
    汪敏之,『美國侵華小史』(北京:三聯書局,1950年)。
    肖勁光,『肖勁光回憶錄(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邢廣程,『蘇聯高層決策70年―從列寧到戈爾巴喬夫』(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第2分    冊。
    孟憲章編,『中蘇貿易史資料』(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1年)。
    房維中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大事記1949~1980)』(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林博文,『歷史的暗流―近代中美關係秘辛』(臺北:元尊文化,1999年)。
    林照眞,『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臺灣秘史』(臺北:時報出版社,1996年)。
    金文、古石主編,『大韓民國-中國的新視野』(中國物資出版社,1993年)。
    金牛,「劉少奇秘訪克里姆林宮-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百年潮』,1997年第5期。
    金東吉,「三國同謀論分析:朝鮮戰爭的起源的再思考」,2006年第1回中國近現代史學會定例發表會 提出論文。
    金毓黻,「論東北四省爲中國之重心」『東北集刊』,7,1944年。
    金蓮花,「自由與共産國家報紙在韓戰報導上的比較之硏究」(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青石(楊奎松),「金日成阻止了毛澤東進攻臺灣的計劃」『明報月刊』,1994年7月號。
    青石,「一九五○年解放臺灣計畫擱淺的幕後」『百年潮』,創刊號(1997年1月)
    胡春惠,『韓國獨立運動在地中國』(臺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1976年)。
    胡繩主編,『中國共産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孫寶升,「毛澤東曾豫言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軍事史林』,1990年第5期。
    徐中約著,計秋楓、鄭會欣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上冊、下冊。
    徐勇,「20世紀中國地緣戰略與抗美援朝戰爭關係―從“鴨綠江”出手到“平壤、元山線”的戰爭指導」,『동북아의 국가와 민족관계(東北亞的國家與民族關係)』(首爾:陸軍士官學校 주최 제13회 화랑대 국제 심포지움 논문집(陸軍士官學校主催第13回花郎臺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6년 5월)。
    徐相文,「金日成、斯大林、毛澤東在發動韓戰問題上三角互動的探討」『亞洲硏究』,第31期(香港:1999年6月)。
    ˍˍˍ,「關於“毛澤東預言美軍仁川登陸”的時間考」『中共黨史資料』,第73輯(北京:2000年 3月)。
    徐焰,『毛澤東與中抗美援朝戰爭―正確而輝煌的運籌帷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ˍˍ,『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紀實』(香港:天地圖書,1993年)。
    徐學初、周永章編著,『毛澤東眼中的美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
    徐澤榮,「“中國介入朝鮮戰爭之始末與目標”分章摘要」『傳記文學』,第77卷第4期(2000年10月號)。
    徐澤榮,「有關朝鮮戰爭的面幾訪點紀錄」『傳記文學』,第77卷第4期(2000年10月號)。
    時殷弘,『敵對與衝突的由來―美國對新中國的政策與中美關係(1949~1950)』(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翁台,『CIA在海臺活動秘辛』(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
    袁偉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部隊發展史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逢先知、李捷著,『毛澤東與抗美援朝』(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1991年第12版)。
    張國興,『竹幕八月記』(臺北:自由中國出版社,1950年),66頁。
    張淑雅,「近二十五年來的韓戰硏究槪況」『近代中國』,第137期。
    ˍˍˍ,「韓戰期間美國對臺軍援政策初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2冊(臺北 :1991年12月)。
    張敬文編,『共匪政治問題論集』(臺北:國際關係硏究中心,1975年)。
    張麟主編,『徐向前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
    梁敬錞,「韓戰與臺灣―1950年中美關係之一」,『傳記文學』,第37期第4號(1980年)。
    梁啓超,「朝鮮對於我國關係之變遷」『飮氷室全集』,21,1911年。
    梁鎮三,「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內國家關係研究案例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3版)
    陳永發,『中國共産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修訂版),上冊。
    ˍˍˍ,『延安的陰影』(臺北: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90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
    陳賡,『陳賡日記(續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
    華慶昭,『從雅爾塔到板門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
    閔石麟,『中韓外交史話』(重慶:東方出版社,1942年)。
    黃文歡,『滄海一粟―黃文歡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楊汝舟,『中共群衆路線硏究』(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6年)。
    ˍˍˍ,『中共群衆路線硏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楊鳳安、王天成著,『駕馭朝鮮戰爭的人』(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
    楊蘇、楊美淸,『周保中將軍』(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當代中國的計劃工作”辦公室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大事輯要1949~1985)』(北京:紅旗出版社,1987年)。
    解力夫,『朝鮮戰爭實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上冊、下冊。
    ˍˍˍ,『毛澤東面對美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
    趙廷鑒,「論東北在中國地理重要性」『文化先鋒』,5~8,1945年。
    趙建國、馬愛,『朝鮮大空戰』(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6年)。
    趙牖文著,『反共論集』(臺北:中國生命線雜誌社,1956年)。
    齊德學,「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幾個問題―兼談如何看待和運用俄羅斯已解密的朝鮮戰爭檔案問題」『中共黨史硏究』,1998年第1期。
    ˍˍˍ,『巨人的較量:抗美援朝高層決策和指導』(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
    ˍˍˍ,『朝鮮戰爭決策內幕』(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劉大年,『美國侵華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1年)。
    劉金質、楊准生主編,『中國對朝鮮和韓國政策文件匯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第1冊(1949~52)。
    劉傳暘,「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爭議」,陳鵬仁編著,『中日問題論文集』,第2冊(2003年6月)。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臺北:驚聲文物出版社,1970年)。
    蔡慶新編著,『任弼時』(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
    鄧禮峰,『建國後軍事行動全錄』(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黎永泰著,『毛澤東與美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
    戴晴著,『毛澤東黨天下野百合花』(臺北:新風出版社,1991年)。
    戴維.霍羅威茨,『美國冷戰時期的外交政策―從雅爾塔到越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韓懷智等編,『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上卷。
    竇暈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槪述』(上海:外語敎育出版社,1989年)。
    饒勝文,「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中國科學硏究院,『軍事歷史』,2002年第1期。
    Ⅱ. 俄文
    “Посетителе кремлевского кабинета И. В. Сталина”,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Архив, 1998 No. 4.
    Шифрованная Телеграмма.
    Правда, 1950, 6. 25~9. 30.
    Война В Корее 1959~1953гг:Взгляд Через 50 лет(Москва:2001)
    Ⅲ. 韓文
    一、資料集、報紙
    高麗書林편,『美國國立公文書館所藏 北韓解放直後極秘資料(1945年 8月~1951年 6月)』(서
        울: 편자출판, 1980년), 제3책、제5책。
    국방부 군사편찬연구소편,『소련 군사고문단장 라주바예프의 6.25전쟁보고서』(서울: 편자
        출판, 2001년), 제2권。
    국방부 군사편찬연구소편,『북한군 6.25전쟁 전투명령』(서울: 편자출판, 2001년)。
    「김일성이 모택동에게 보낸 서한」(1950년 10월 1일)。
    대한민국외무부편역,『韓國戰爭 關聯 蘇聯極秘外交文書』(서울:편역자 소장, 1994년)。
    大韓民國國防部政訓局戰史編纂會編,『韓國戰爭一年誌』(서울∶편자출판, 1952년)。
    蘇聯科學研究院 東洋學研究所,國土統一院譯,『소련과 북한과의 관계(蘇聯與北韓的關係),
    1945~1980』(首爾:譯者出版,1988年)。
    북한 사회과학원 력사연구소,『조선전사』(평양:과학, 백과사전출판사, 1981년), 25(현대편,
        조국해방전쟁사1)。
    예프게니 바자노프, 나딸리아 바자노프著, 金光麟譯,『蘇聯의 資料로 본 韓國戰爭의 전말』
        (서울:도서출판 열림, 1998年)。
    조선중앙통신사,『조선중앙년감1951~1952』(평양:편자출판, 1952년)。
    中央日報特別取材班,『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秘錄』(서울:중앙일보사, 1992년), 상권。
    『경향신문』, 1992년 6월 26일。
    『동아일보』, 1945년 12월 19일、1989년 7월 11일、12일、1992년 8월 29일。
    『서울신문』, 1993년 6월 24일、6월 25일、1995년 5월 15일、5월 22일、5월 24일、5월
         27일、5월 28일、5월 29일、5월 31일、1995년 6월 2일、1995년 6월 14일。
    『세계일보』, 1991년 6월 4일、1992년 8월 30일。
    『조선일보』, 1990년 6월 20일、1992년 6월 24일、6월 3일、1994년 7월 21일、7월 26
        일。
    『중앙일보』, 1990년 6월 25일、1991년 10월 7일、1992년 8월 3일。
    『한국일보』, 1989년 6월 1일、6월 18일、1990년 11월 7일、1992년 8월 30일。
    二、日記、回憶錄、年譜、大事記、報紙、辭典
    國防部 戰史編纂委員會,『韓國戰爭史』(서울:편자출판, 1970년), 제3권。
    꼬르뜨꼬프 著, 어건주 역,『스탈린과 김일성』(서울:동아일보사, 1992년), 상권、하권。
    大韓民國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韓國戰爭史』(서울:著者出版, 1967年), 第1卷。
    朱榮福,『내가 겪은 조선전쟁』(서울:고려원, 1991년), 제1권。
    三、專著及研究論文
    S. P. 튜린著, 강철훈譯,『러시아노동운동사』(서울:도서출판 녹두, 1986년)。
    權錫奉,『淸末對朝鮮政策史硏究』(서울:一潮閣, 1986年)。
    國防軍史硏究所,『韓國戰爭』(서울:國防軍史硏究所, 1995년), (上)。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6.25전쟁사』(서울:저자출판, 2004년), 제1권。
    ˍˍˍˍˍˍˍˍˍˍ,『6.25전쟁사』(서울:편자출판, 2005년), 제2권。
    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韓國戰爭史』(서울:편자출판, 1970년), 제3권。
    ˍˍˍˍˍˍˍˍˍˍ,『韓國戰爭史』(서울:편자출판, 1971년), 제4권。
    金南植,『南勞黨研究』(서울:돌베게, 1984년)。
    벤둘카 쿠발코바, 알버트 크뤽샹크 공저, 김성주 역,『마르크스주의와 國際關係論 』(서울:
    한길사, 1990년)。
    金映浩,『한국전쟁의 기원과 전개과정』(서울:두레, 1998년)。
    金中生著,『조선의용군의 밀입북과 6.25전쟁』(서울:명지출판사, 2000년)。
    金河龍,『中國政治論』(서울:博英社, 1984년)。
    김학준,『한국문제와 국제정치』(서울:博英社, 1990년)。
    김한규,『韓中關係史』, (서울:아르케, 1999年), 제1권, 제2권。
    金幸福,『韓國戰爭의 戰爭指導-韓國軍 및 UN軍 編』(서울:國防軍史硏究所, 1999년)。
    윌리엄 스툭, 김형인 외 3인 공역,『한국전쟁의 국제사』(서울:푸른 역사, 2001년)。
    남정옥,『韓美軍事關係史1871~2002』(서울:국방부 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2년)。
    민족문제연구소편,『한국전쟁사―현대사의 재발굴』(서울:한국평론사, 1967년)。
    O. 안 바일러著, 박경옥譯,『노동자농민병사소비에트』(서울:止揚社, 1986년)。
    朴吉龍、金局厚著,『金日成 外交秘史』(서울:中央日報社, 1994年)。
    박명림,『한국전쟁의 발발과 기원』(서울:나남출판사, 1996년), 제1권。
    ˍˍˍ,『한국전쟁의 발발과 기원』(서울:나남출판사, 1996년), 제2권。
    서상문,『프로메테우스의 불:혁명러시아와 중국공산당의 흥기(1917~1923)』(서울:백산
    서당, 2003년)。
    A. 말로제모프著, 석화정 역,『러시아의 동아시아 정책』(서울:지식산업사, 2002년)。
    John R. Merrill著, 신성환 譯,『침략인가 해방전쟁인가』(서울:과학과 사상, 1988년)。
    심헌용,『러시아의 한반도 군사관계사』(서울:국방부 군사편찬연구소, 2002년)。
    安龍鉉,『韓國戰爭秘史』(서울:景仁文化社, 1992년), 제1책。
    陸軍本部,『航空戰史―韓國戰爭』(서울:空軍本部 作戰參謀部, 1989年)。
    이기봉편著,『전 북한인민군 부총참모장 이상조―“증언”』(서울:원일정보, 1989년)。
    李鍾奭,『북한-중국관계 1945~2000』(서울:중심, 2000년)。
    任德淳,『地政學―理論과 實際』(서울:法文社, 1999년)。
    林隱著,『北韓金日成王朝秘史―金日成正傳』(서울:도서출판 韓國洋書, 1982년)。
    張浚翼,『北韓人民軍隊史』(서울:瑞文堂, 1991년)。
    全海宗,『韓中關係史硏究』(서울:一潮閣, 1981년)。
    정병준,『한국전쟁:38선 충돌과 전쟁의 형성(韓戰:38線衝突與戰爭的形成)』(首爾:돌베개, 2006년)。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硏究部, 韓國戰略問題硏究所譯,『中共軍의 韓國戰爭史』
    (서울:世經社, 1991년)。
    蔡漢國 외 2인 공著,『韓國戰爭』(서울:國防軍史硏究所, 1995년), 上。
    총련 중앙상임위원회,『조선력사』(동경:학우서방, 1967년)。
    최성,『북한정치사-김정일과 북한의 권력엘리트』(서울:풀빛, 1997년)。
    Dmitri Volkogonov著, 韓國戰略問題硏究所譯,『스탈린』(서울:세경사, 1993년)。
    小此木政夫著, 現代史硏究室譯,『韓國戰爭―美國의 介入過程』(서울:청계연구소, 1987년)。
    葛原和三,「6.25전쟁과 일본의 경찰예비대―미 극동군이 미친 영향에 관하여―」『軍史』,
    第55號(2005년 6월)。
    具良根,「中國의 傳統的 對韓觀念에 關한 考察」, 한양대학교중국연구소,『中國硏究』, 제4
    권, 제2호(1979년 10월)。
    金鈺晙,「中國의 韓國戰 參戰과 國內政治:參戰의 對內的 要因과 影響을 중심으로」,『國際
    政治論叢』, 제42집 1호(2002년)。
    남정옥,「6.25전쟁시 미군의 한반도 전개양상과 특징」, 국방부 군사편찬연구소편,『6.25전
    쟁과 동북아 군사관계의 변화』(서울:편자출판, 2005년 6월)。
    박두복,「중국의 한국전쟁 개입원인―개입결정의 피동적, 능동적 측면―」, 박두복 편저,『한
    국전쟁과 중국』(서울:백산서당, 2001년)。
    서상문,「중국 國․共내전시기 金門전투와 그 역사적 의의」『中國近現代史硏究』, 제22집
    (2004년 6월)。
    ˍˍˍ,「6.25전쟁과 臺灣‘안전’의 상관관계 論析」『軍史』, 第54號(2005년 4월)。
    ˍˍˍ,「毛澤東과 6.25전쟁:중국학계의 몇 가지 평가에 대한 반론」『2005年第2回中國近
    現代史學會定期發表會』。
    안승환,「주 북한 소련군사고문단의 북한군 지원활동(1946~1953)」, 국방부군사편찬연구소
    편,『한국전쟁사의 새로운 연구』(서울:편자출판, 2002년), 제2권。
    염인호,「해방 후 중국동북지방 조선인 부대의 귀국활동과 북한입국」, 국방부전사편찬연구
    소편,『한국전쟁사의 새로운 연구』(서울:편자출판, 2002년)。
    유철종,「소련, 중국 및 공산국가의 역할」『국제정치논총』, 1990년。
    이명환,「한국전쟁 기간 중 항공작전 연구」, 국방부 군사편찬연구소편,『軍事史 硏究叢書』
    (서울:편자출판, 2001년), 제1집。
    이용권,「한국전쟁기 소련의 역할」, 서대숙 편,『한국과 러시아관계:평가와 전망』(서울:
    경남대학교 극동문제연구소, 2001년)。
    李愚振,「韓國戰爭과 美國議會」,『韓國戰爭의 政治外交史的考察』(서울:평민사, 1989年)。
    張學根,「倭軍嚮導論에 대한 明, 日의 壓力과 朝鮮의 對應」, 海軍軍史硏究室編,『壬亂水軍
    活動硏究論叢』, (서울:編者出版, 1993년)。
    조나단 폴락,「중국, 중소동맹, 한국전쟁」, 김철범, 제임스 매트레이 엮음,『한국과 냉전―분
    단과 파괴와 군축―』(서울:평민사, 1991년)。
    최광녕,「한국전쟁의 원인」, 하영선편,『한국전쟁의 새로운 접근』(서울:나남출판사, 1990
    년)。
    Ⅳ. 英文
    一、資料集、外交文書匯集
    NSC-68〔U.S.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for National Security(April 14, 1950),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Washington D. C.: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1944Vol. Ⅵ, 1949Vol. Ⅸ, 1950Vol. Ⅶ.
    “Stalin`s Conversations with Chinese Leaders", Kathryn Weathersby ed.,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Vol., 6~7, Winter 1995/1996.
    Heizig, Dieter, “Stalin, Mao, Kim and Korean War Origins, 1950:A Russian Documentary Discrepancy", Kathryn Weathersby ed.,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n, Vol., 8~9.
    二、回憶錄
    Acheson, Dea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69)
    Appleman, Roy 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Department of the Army, Washington, D.C.: GPO, 1961)
    Bush, Richard, Religion in Communist China(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70)
    Chiu, Hungdah,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aiwan, Documents and Analysi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Inc., 1973)
    Cho, Soon-Sung, Korea in World Politics, 1940~195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67)
    Chow, Ching-Wen, The Years of Storm:The True Story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in Chin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ai Ming(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0)
    MacArthur, Douglas, Reminiscence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 1964)
    Spainer, John W., The Truman-MacArthur Controversy and the Korean War(New York: W. W. Norton, 1965)
    三、專著
    Chu, Godwin C., Radical Change through Communication in Mao`s China(Honolulu: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Clemens, Diane Shaver, Yalt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Crane, Conrad C., American Airpower Strategy In Korea, 1950~1953(Lawrence, Kansas: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0)
    Cumings, Bruce,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Vol,Ⅱ.
    Dallin, David J., The Rise of Russia in Asia(Hamden:Archon Books, 1971)
    Djilas, Milovan, Conversations with Stalin(New York:Harvest Book, 1962)
    George, Alexander L.,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in Action:the Korea War and Its Aftermath(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Gittings, John,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Arm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Goncharov, Sergei N., Lewis, John and Xue Litai,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Griffith, Samuel B.,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New York:McGraw- Hill Company, 1967)
    Gromiko, Andrei, Memoirs(New York: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1989), Translated by Harold Shukman.
    Harrison, James P., The Long March to Power(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72)
    Heinl, Robert Debs, Victory at High Tide:the Inchen-Seoul Campaign(New York: J.B. Lippincott Company, not dated)
    Jian, Che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Chapel Hill,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Jian, Chen, 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Kalicki, J. H., The Pattern of Sino-American Crisis Political-Military interaction in the 1950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Karig, Walter, Cagle, Malcom W., and Manson, Frank A., Battle Report:War in Korea(New York:Rinehart and Company, Inc., 1952)
    Khrushchev, Nikita S., Khrushchev Remembers, Strobe Talbott Translated and Edited(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0)
    Khrushchev, Nikita S., Khrushchev Remembers-The Clasnost Tapes, Terrold L. Schecter(Tran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0)
    Kim Chum-Kon, The Korean War 1950-53(Seoul:Kwangmyong Publishing Co., 1980)
    Lifton, Robert J., Through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A Study of "Brainwashing"in China(New York:W. W.-Norton, 1961)
    Liu, Alan P. L.,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MacArthur, Douglas, Reminiscence(New York:McGraw-Hill, 1964)
    Morgenthau, Hans J., A New Foreign Policy for the United States(London:Pall Mall Press, 1969)
    Ness, Peter van, Revolution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Peking`s Support for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Nie Rongzhen, Inside the Red Star―The Memoirs of Marshal Nie Rong zhen (Beijing : New World Press, 1988)
    Panikkar, K. M., In two Chinas:Memoirs of Diplomat(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55)
    Qiang Zhai, China &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Chapel Hill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Ree, Erik Van, Socialism in One Zone―Stalin`s Policy in Korea, 1945~1947(Oxford:BERG, 1989)
    Republic of China, Central New Agency, China Hand Book, Taipei, 1950.
    Ridgway, Matthew B., The Korean War(Garden City, New York:Doubleday, 1967)
    Snell, John L., ed., The Meaning of Yalta(Baton Rouge:Louis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56)
    Snow, Edgar, Red Star Over China(New York:Random House, 1938)
    Spence, Jonathan, Mao Zedong(New York:Viking Penguin, 1999)
    Tang Tsou,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195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1963)
    Truman, Harry S., Memoirs:Years of Trial and Hope(Garden City, New York∶ Double day & Co., Inc., 1956), Vol.Ⅰ, Vol.Ⅱ.
    Tsui, C. W. David, Chinese Military Intervention in the Korean War,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St. Antony`s College, 1998
    Ulam, Adam B., Expansion and Coexistence-The History of soviet Foreign Policy 1917~67(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68)
    Whiting, Allen S., China Crosses the Yalu: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Zagladin, V. V. ed., The World Communist Movement:Outline of Strategy and Tactics(Moscow:Progress Publishers, 1973)
    Zelman, Walter, Chinese Intervention in the Korea War Security Studies Paper 11(Los Angeles UCLA, 1967)
    Zhang, Shu Guang, Mao`s Military Romanticism:China and the Korean War, 1950~1953(Lawrence:university Of Kansas, 1995)
    Waldemar Erfurth, Surprise(Harrisburg, Pennsylvania:Military Service Publishing Company, 1943), Translated by Stefan T. Possony and Daniel Vilfroy.
    Wesson, Robert G., The Russian Dilemma:A Political and Geopolitical View (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74)
    四、研究論文
    Holiday, Jon, “Air Operations in Korea∶The Soviet Side of the Story”, William J. Williams, ed., A Revolutionary War(Chicago∶Imprint Publications, 1993)
    Schwartz, Benjamin. I., “Modernization and Maoist Vision Som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Communist Goals”, China Quarterly, No.21(Jan~Mar. 1965)
    Zhang Xiaoming, “China`s Perception of and Response to the Korean War”, 국방부 군사 편찬연구소편,『6.25전쟁과 동북아 군사관계의 변화』(서울:편자출판, 2005년 6월)
    Ⅴ. 日文
    岡部達味編,『中國外交―政策決定の構造』(東京:日本國際問題硏究所,1983年)。
    黑羽茂,『日本外交の系譜―太平洋戰爭への抗爭史的展開』(東京:協同出版株式會社,1979年改訂4版)。
    A. V. トルクノフ著,下斗米伸夫,金成浩譯,『朝鮮戰爭の謎と眞實』(東京:草思社,2001年)。
    徐大肅著,古田博司譯,『金日成と金正日』(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
    朱建榮,『毛澤東の朝鮮戰爭―中國が鴨綠江を渡るまで』(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 第2版)。
    ˍˍˍ,『毛澤東の朝鮮戰爭―中國が鴨綠江を渡るまで』(東京:岩波書店,1991年)。
    戴天昭,『臺灣國際政治史硏究』(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1971年)。
    中村祐悅,『白團―臺灣軍をつくった日本軍將校』(東京:芙蓉書房,1995年)。
    萩原遼著,『朝鮮戰爭』(東京: 文藝春秋,1993年)。
    平松茂雄,『中國と朝鮮戰爭』(東京:勁草書房,1989年)。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朝鮮戰爭史-現代史の再發掘』(東京:コリア評論社,1967年)。
    和田春樹,『朝鮮戰爭』(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
    ジョンダワー,「吉田茂の史的位置」,袖井林二朗編『世界史のなかの日本占領』(東京:法政大學現代法硏究所,1985年)。
    山轉統,「天下という觀念と國家の形成」,共同硏究,『古代國家』(東京:1949年)。
    『文藝春秋』1990年4月號。
    Description: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5153506
    95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51535062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53506201.pdf83KbAdobe PDF22135View/Open
    53506202.pdf271KbAdobe PDF23349View/Open
    53506203.pdf498KbAdobe PDF22469View/Open
    53506204.pdf595KbAdobe PDF22556View/Open
    53506205.pdf851KbAdobe PDF22031View/Open
    53506206.pdf652KbAdobe PDF23276View/Open
    53506207.pdf627KbAdobe PDF22120View/Open
    53506208.pdf851KbAdobe PDF22475View/Open
    53506209.pdf237KbAdobe PDF21131View/Open
    53506210.pdf538KbAdobe PDF23933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