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機構典藏-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NCCUR):Item 140.119/3358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3451/144438 (79%)
Visitors : 51288846      Online Users : 858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82


    Title: 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
    Authors: 許淑雯
    Contributors: 王遠義
    許淑雯
    Keywords: 康有為
    《大同書》
    民主思想
    不忍
    平等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7:07:32 (UTC+8)
    Abstract: 過去對於《大同書》的解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將《大同書》視為近代中國經典的「烏托邦」文集,視為是康有為脫離現實、充滿幻想的文集,並不具有實踐性。二是將《大同書》視為是康有為欺騙大眾,阻礙革命的退縮表現,是一本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書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門戶洞開,快速地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國雖然經歷了辛亥革命,快速地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邁入西方民主之途,反而形成了共產中國。民主發展在中國一直受到阻礙,中國人至今也仍為真正了解民主意義;到底中國社會缺乏了民主發展的哪些條件,導致中國人無法遽行民主。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地寫出他所目見的社會問題,他突破國界的侷限性,以世界化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對照康有為在實際的政改後,筆者發現他的民主理念與《大同書》所採的宗旨、步驟有其一致性。因此,筆者以為《大同書》並非是康有為空想之作;相反地,是康有為最深層的改革藍圖。《大同書》的意義在於,他表現出康有為對於後世發展的真知灼見,也表現出康有為融合中西思想的獨特性。
    從《大同書》中可以發現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侷限性以及問題所在,康有為不單只是指出問題,他更以實際且具實現性的方法,指出該如何解決。《大同書》是一本極為理想化的書籍,卻也是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籍。多位學者均指出《大同書》影響毛澤東很深,也影響了日後毛澤東對於人民公社的理念和設計。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籍,當然不能只將它視為是空想之書,要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大同書》是不可忽略的。《大同書》可引領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也可更進一步了解康有為對於民主的解釋,以及他的政治理念。
    Reference: 一手資料: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36。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遊記》,上海:廣智,1942。
    康有為,《大同書》,台北:世界書局出版,1958。
    康有為,《不忍雜誌彙編》,台北:中國圖書出版社,1968。
    康有為,《中庸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康有為,《偽經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4。
    康有為《中國官制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尚書•多方》,《十三經注疏》,台北:中華書局,1980。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
    康有為,《戊戌變法前後》,上海,人民出版:新華發行,1986。
    徐高阮輯註,《康有為物質理財救國論》,台北:天下圖書公司,1970。
    李贄,《焚書》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75。
    《尚書》,《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0。
    《孟王•梁惠王》(下),《四書章句集法》,北京:中華書局,1983。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編,康有為遺稿--《戊戌變法前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崔國因,《出使美日密日記》,合肥市:黃山書社出版,1988。
    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2。
    錢鍾書,《萬國公報文選》,香港:三聯書店,1998。
    故宮博物院藏:《杰士上書匯錄》卷一
    二手參考資料: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王樹槐,《外人與戊戌變法》,台北:台灣上物印書管,1965。
    《康有為傳記資料》(一~十),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1985。
    湯志鈞,《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北京:中華書局,1984。
    黃福慶、林明德合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
    劉鶚撰,田素蘭校訂,謬天華校閱,《老殘遊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
    盧梭著,何兆武譯,《社會契約》,台北:唐山出版社,1987。
    蕭公權,《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吳廷嘉,《戊戌思潮縱橫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初祥伸,《康有為傳》,台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熊月之,《向專制主義告別》,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
    巴爾頓•摩爾著,結構群編譯,《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李淑珍譯,Moses I. Finley著,《古典民主原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1。
    柯文(Paul A. Cohen)著,林同奇譯,《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湯志鈞,《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康有為與章太炎》,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1。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張錫勤,《中國近代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李時岳、方志欽主編,《戊戌維新運動研究論文集》,廣東:廣東康梁研究會,?。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份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劉青峰編,《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白瑞吉,《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年代1911-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陳慧道,《康有為大同書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吳研人著,張巨才校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95。
    霍布斯著,黎思復、黎廷弼譯,《利維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美﹞蕭公權著,汪榮祖譯,《近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為變法與大同思想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湯志鈞,《康有為傳》,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
    臧世俊,《康有為大同思想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洛克著,瞿菊農譯,《政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汪榮祖,《康有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汪榮祖,《康章合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董強,《康有為傳》,北京:團結出版社:新華發行,1998。
    吳善中,《流血的維新—戊戌變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蕭紅,《呼蘭河傳》,台北:九儀出版社,1998。
    馬洪林,《康有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彭明、程歗,《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董士偉編,〈實理公法全書(選)〉,《康有為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999。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康有為與梁啟超》,台北:編者,2000。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Frank Manuel著,蔡淑雯譯,《馬克思安魂曲:思想巨人的光和影》,台北:究竟,2000。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宋德華,《嶺南維新思想述論: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2。
    王繼平,《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北京:新華書店,2003。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以】J.F塔爾蒙著,孫傳釗譯,《極權主義民主的起源》,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論文資料:
    王文賢,《康有為之大同思想》,台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04。
    柳秀香,《康有為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8.06。
    林正珍:《近代中國社會思想中的人性論:以康有為及福澤諭吉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趙聖俊,《康有為的政治思想》,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潘台雄,《康有為與梁啟超的君主立憲思想》,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期刊資料:
    李愛峰,〈論康有為大同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北方論叢》1993.03期。
    陳勇勤,〈康有為與清議的動機〉,《北方論叢》,1994.02期。
    〈「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廣東社會科學院》,1994.01期。
    〈「戊戌后康有為梁啟超與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史研究》,1994.01期。
    李永倫,〈簡論康有為的「大同世界」〉,《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4.01期。
    孟祥才,〈一個熱誠愛國者的悲劇──評戊戍政變後的康有為〉,《煙台大學學報》,1994.03期。
    寶成關,〈論「西學」在康有為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維新派理論本源探析〉,《長白學刊》,1994.05期。
    林有能,〈重評康梁維新派──戊戌後 康有為梁啟超与維新派國際學術研討會側記〉,《學術研究》,1994.01期。
    馮祖貽,〈從《不忍》雜誌看康有為民初的政治主張〉,《近代史研究》,1994.03期。
    吳乃華,〈甲午戰爭與康有為近代化觀的演變〉,《山東社會科學》,1994.06期。
    楊義銀,〈試論康有為的君主立憲思想及實施策略〉,《江西社會科學》1994.08期。
    梁修琴,〈從康有為、孫中山的民權思想看進化論在中國的發展〉,《史學月刊》1994.04期。
    吳義雄,〈重論康有為与「孔子改制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1期。
    吳乃華,〈甲午戰爭與康有為人格觀的演變〉,《江西社會科學》,1995.08期。
    何金彝,〈康有為的功利主義倫理文化觀〉,《社會科學》,1995.07期。
    胡維革,張昭君,〈納儒入教──康有為對傳統儒學的改造與重構〉,《長白學刊》,1995.02期。
    劉學軍,〈論康有為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求是學刊》,1995.03期。
    董方奎,〈君主立憲制与現代化──為康有為「保皇」一辯〉,《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5.02期。
    廖慧貞,〈康有為《大同書》初探〉,《上海海運學會學報》,1996.03期。
    任軍,〈康有為思考未來的思維軌跡──「公─平─一」〉,《人文雜誌》,1996.04期。
    陳秀湄,〈康有為的國外游歷与《大同書》〉,《史學月刊》,1996.01期。
    蔡樂蘇,〈康有為早期思想中的人道觀念片議〉,《東方論壇》,1996.04期。
    宋德華,〈論維新時期康有為的西方富強觀〉,《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04期。
    馬洪林,〈康有為与中國近代化學術研討會綜述〉,《文史哲》,1996.06期。
    任軍,〈論康有為大同思想的形成〉,《史學月刊》,1996.01期。
    趙明,〈康有為與中國法文化的近代化 〉,《現代法學》,1996.05期。
    王鈞林,〈康有為的大同理想與孔學〉,《文史哲》,1997.01期。
    郭燦,〈嚴复、康有為與近代兩大進化史觀的離合——近代中國進化史觀述論〉,《史學理論研究》,1997.04期。
    劉敬東,〈論康有為的哲學思想及悲劇性格〉,《哲學研究》,1997.11期。
    湯奇學,〈康有為的「托古改制」論與「西學中源」說的關系及命運〉,《學術界》,1998.06期。
    陳鵬鳴,〈康有為的社會改革思想研究〉,《孔孟月刊》36卷8期,1998.04。
    汪榮祖,〈打開洪水的閘門—康有為戊戌變法的學術基礎及其影響〉,《二十一世紀》45期,1998.02。
    汪榮祖,〈康有為保皇的意義〉,《暨大學報》,2卷1期,1998.03期。
    陳可畏,〈康有為忠君思想探析〉,《社會科學輯刊》,1999.04期。
    倪學新,〈論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的議會思想〉,《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9.01期。
    許文驪,〈康有為大同說對毛澤東的影響〉,《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1期。
    季榮臣,〈關於維新時期康有為民主思想結构的淺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4期。
    陳鵬鳴,〈試論康有為的大同理想 〉,《安徽史學》,2000.04期。
    鄧莉,〈康有為《大同書》思想實質論析〉,《郴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05期。
    張守軍,〈康有為的大同思想〉,《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1.01期。
    趙艷玲,魏滄波,〈康有為游歷時期君憲思想初探〉,《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04期。
    江峰,汪全模,〈康有為與袁世凱的帝制復辟新論〉,《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01期。
    外文參考資料:
    Negley, Glenn; and Patrick J. Max. The Quest for Utopia. An Anthology of Imaginary Societies. New York: Henry Schuman, Inc,1952.
    Dai, Shen-yu, Mao Tse-tung and Confucianism.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53.
    De Schweinitz, Jarl, Jr. :Industrialization and Democracy: Economic Necessity and Political Possibilities.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1964.
    Bennett, Arthur, John Fry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endies: K’ang Yu-wei: a biography and a symposium. Tucson: Published for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by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90153005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015300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 These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300501.pdf42KbAdobe PDF2856View/Open
    15300502.pdf51KbAdobe PDF2789View/Open
    15300503.pdf98KbAdobe PDF22265View/Open
    15300504.pdf215KbAdobe PDF21279View/Open
    15300505.pdf301KbAdobe PDF22135View/Open
    15300506.pdf403KbAdobe PDF22203View/Open
    15300507.pdf428KbAdobe PDF26605View/Open
    15300508.pdf333KbAdobe PDF21595View/Open
    15300509.pdf182KbAdobe PDF2929View/Open
    15300510.pdf182KbAdobe PDF21369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