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Post-Print筆數 : 27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14105/145137 (79%)
Visitors : 52167906      Online Users : 93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政大機構典藏 > 文學院 > 歷史學系 > 學位論文 >  Item 140.119/33579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579


    Title: 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制成立的歷史考察
    Authors: 王安泰
    Contributors: 王德權
    王安泰
    Keywords: 西晉
    五等爵
    封爵
    食邑
    皇權
    士人
    Date: 2003
    Issue Date: 2009-09-17 17:07:06 (UTC+8)
    Abstract: 爵制是中國官僚系統中的一大環節,在官僚制度中常以「官爵」並稱,歷代君臣將相都相當的重視,所謂「富均公侯」、「強富比於公侯」等,皆以王侯之爵作為富貴的代稱。先秦諸子已相當重視爵的地位,儒家經典與漢代著作亦然,說明「爵」在中國古代可說是區分身份的方式之一,也是君臣之間建立關係的另一種管道。
    而所謂的五等爵,即公侯伯子男的稱號,同樣已出現在《春秋》、《孟子》、《周禮》等書中,歷來多以為是西周已行之制,但因五等制度與《詩》、《書》、金文所記多有矛
    盾,自北宋以後亦有許多懷疑的聲浪。但在漢唐之間,仍相信五等爵為西周制度,因此稱歷來對五等爵的理解仍以「復古」為中心並不為過。
    本文所討論之爵,是具有食邑、在名義上擁有封國的異姓高爵,在漢魏時期以有封地的列侯為主,另將有食邑而無封地的關內侯併入討論;至咸熙元年開建五等後,五等爵成為當時異姓的最高爵,與列侯、關內侯等爵共同構成西晉的封爵體系。
    中國爵制的起源與發展是相當長久的。殷商以前似已有類似爵制的存在,至西周時期已有五等爵的產生。不過西周以前的爵制,更像是天王與諸侯的羈糜關係,而非上下統領關係;且西周的五等爵制是以同姓為主,另外輔以部分異姓,強調的重點是血緣與身份,即使國君被弒或無子,也會尋找同血緣者來取代,而不至國絕。至戰國時期,在各國變法圖強的情形下,過去的諸侯與卿大夫階層大多淪落,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士與庶人。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各國逐漸發展出新的封爵體系,以加強國君與官僚之間的關係,楚爵與秦爵即為其例。尤其是秦國的二十等爵,是明確的軍功爵體系,日後亦為漢代吸收,成為秦漢時期主要的封爵制度。因此西周至秦漢封爵體系的轉變,象徵著國家從身份制向「一君萬民」的變化。
    到了西漢,在天下逐漸統一之後,在公士至公乘(即所謂民爵)的部分,原本秦代所強調的軍功逐漸失去其必要性,逐漸轉為皇帝即位或國家重大慶典時的普遍賜爵;即使漢武帝時一度推行新的軍功爵制,仍無法阻止民爵的日趨衰微。在公大夫至大庶長(即所謂吏爵)部分,由於漢代「以吏治天下」,故中層的吏爵似亦與軍功無涉,即只要是「庶人在官」者,皆有機會受封吏爵。但在列侯與關內侯(即官爵或貴族爵)部分,漢代仍維持「無功不侯」的原則,除了與皇帝關係密切的恩澤侯外,只有軍功一途方能成為列侯與關內侯。
    上述原則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逐漸受到儒生與士大夫的挑戰。儒生與士大夫不斷的藉由對儒家經典的討論,一方面反映出有德者應有封爵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投射出他們希望恢復五等爵的想法。在士大夫與儒生逐漸轉化為士族之時,隨著士族勢力的擴大,這種呼聲也更加強烈。雖然在王莽時期曾一度施行五等爵而失敗,到了魏晉之際,再次建立了一套模仿西周的五等爵制;此後直至清末,雖在歷代多少有所調整,五等爵制的本質並未改變。也就是說,這套五等爵制自魏末晉初施行以後,在往後的一千六百多年間,成為帝國官僚體系的要角之一。而西晉作為這套施行千餘年制度的開端,自然有其重要性。然而,由於下述的情形,使得歷來對魏末晉初的五等爵制的研究,尚有不足之處。因此,本文試圖以爵制為中心,一方面探討五等爵產生的原因與過程,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試圖觀察魏晉時期士族與皇權兩者對爵制的態度,藉以更加瞭解漢晉之際政治與制度方面的演進。本文擬從幾個不同層次的討論,試圖觀察漢晉之間爵制的發展歷程。
    第一章首先提出研究此一問題的原因,對過去學界的研究成果作簡單的回顧,並說明各章節的安排架構。
    第二章是對於漢晉爵制演變的歷史背景與過程進行探討。從漢代以軍功為封爵重心的列侯、關內侯,到西晉以士族為封爵主體的五等爵,除了爵級名稱與內容的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封爵的原則有所變化。此外,漢晉間爵制變化的背景,及其所呈現的型態為何,也是本章探討的焦點。
    第三章則是從地理、開國與食邑三個層面,試圖分析西晉爵制的實質運作。首先是從受封者本籍與封地間關係的變化,來觀察西晉封國的地理問題;其次從茅土、置軍、國官等角度,探討西晉五等爵的開國制度;此外便是簡單計算西晉食邑總額與國家租調總數,試圖探討西晉諸侯食邑與國家財政的關係。
    第四章則是以政治秩序、禮制與律令規範為中心,藉以觀察爵制在身份與等級上的安排。西晉爵制表現在政治秩序與禮、法的共同處之一,就在於明確的區分身份,使儒家「彝倫攸敘」的理想,得以實踐在各項制度之中。
    第五章是從爵制本身、士族與皇權三個層面,探討漢晉間爵制變化的意義。士族與皇權各自對爵制的期待為何,以及五等爵與當時政治環境的關係,都是本章所要探討的課題,並將於第六章作扼要的結論。
    Reference: 一、史料與清代以前著作(依著者時代先後排序)
    1.(春秋)管仲撰,高時顯、吳汝霖輯校,《管子》,台灣:中華書局,1988。
    2.(戰國)荀況撰,(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3.(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
    4.(漢)劉安編,劉文典集解,《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5.(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6.(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7.(漢)鄭玄注,《禮記》,收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8.(漢)鄭玄注,《周禮》,收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9.(漢)鄭玄注,《儀禮》,收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10.(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台三版。
    11.(漢)王隆等撰,(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六種》,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5台四版。
    12.(漢)蔡邕,《蔡中郎集》,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台一版。
    13.(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74。
    14.(晉)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收於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漢魏古注十三經》,北京:中華書局,1998。
    15.(晉)袁宏撰,張烈點校,《後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
    16.(晉)常璩,《華陽國志》,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台一版。
    .408. 開建五等——西晉五等爵制成立的歷史考察
    17.(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18.(劉宋)劉義慶編,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84。
    19.(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20.(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21.(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22.(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23.(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24.(唐)虞世南等撰,《北堂書鈔》,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25.(唐)徐堅等撰,《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
    26.(唐)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27.(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
    28.(唐)李隆基撰,(唐)李林甫注,《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29.(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30.(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31.(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32.(宋)洪邁,《隸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
    33.(宋)洪邁,《隸續》,北京:中華書局,1986。
    34.(宋)高承,《事物紀原集類》,台北:新興書局,1969。
    35.(元)朱禮,《漢唐事箋》,台北:廣文書局,1976。
    36.(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37.(清)趙翼著,欒保群、呂宗力校點,《陔餘叢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38.(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39.(清)楊晨,《三國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6。
    40.(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6。
    41.(清)王述菴,《金石萃編》,台北:國風出版社,1964。
    42.(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43.(清)魏僖著,胡守仁、姚品文、王能憲校點,《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44.(清)楊守敬,《晦明軒稿》,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台一版。
    45.(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潔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6.(清)錢大昕著,陳文和、孫顯軍校點,《十駕齋養新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47.(清)李慈銘,《越縵堂讀史札記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48.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49.張鵬一編著,徐清廉校補,《晉令輯存》,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
    50..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55。
    51.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 王恢,《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
    3. 王葆玹,《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1987。
    4. 王仲犖,《金泥玉屑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
    5.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6.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7.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8. 矢野主稅,《門閥社會成立史》,東京:國書刊行會,1976。
    9. 吉田虎雄,《魏晉南北朝租稅 研究》,東京:大安,1966二版。
    10. 西島定生著,武尚清譯,《二十等爵制》,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2。
    11. 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2. 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3. 汪征魯,《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14.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 何茲全,《中國古代及中世紀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
    16.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2),頁92-100。
    17.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18.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二版。
    19. 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20. 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 姜濤,《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2.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著,《中國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3. 高敏,《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4.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政治•社會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56。
    25. 宮崎市定,《科舉前史——九品官人法 研究》,京都:同朋舍,1974二版。
    26. 栗原朋信,《秦漢史 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0。
    27. 韋慶遠、柏樺,《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28. 孫翊剛,《中國財政問題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29.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二版。
    30.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31. 徐復觀,《周官成立之年代及其思想性格》,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
    32.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一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33. 陳寅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
    34.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5.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秦漢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二版。
    36.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魏晉南北朝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二版。
    37.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38.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9. 陶希聖,《中國政治思想史(三)》,台北:食貨出版社,1982再版。
    40. 陶希聖,《中國政治制度史(第三冊魏晉南北朝)》,台北:啟業書局,1973。
    41.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律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42.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43. 渡邊信一郎,《天空 玉座—中國古代帝國 朝政 儀禮》,東京:柏書房,1996。
    44. 黃惠賢、陳鋒主編,《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45. 程幸超,《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46. 賀昌群,《漢唐間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收入氏著《賀昌群史學論集(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7. 越智重明,《魏晉南朝 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
    48.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9. 楊濤,《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50. 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51.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52. 楊鶴皋,《魏晉隋唐法律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53.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54.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55. 鈴木俊,《均田、租庸調制度 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80。
    56.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57.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58.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9. 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60. 劉澤華,《中國的王權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1. 劉澤華,《先秦士人與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62. 劉澤華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63. 劉澤華主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4. 劉振東,《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65. 劉道元,《中國中古時期的田賦制度》,台北:食貨出版社,1978台灣再版。
    66.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67. 衛廣來,《漢魏晉皇權嬗代》,太原:書海出版社,2002。
    68.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收入氏著《瞿同祖法學論著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69. 韓國磐,《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0. 藤川正數,《魏晉時代  れ  喪服禮 研究》,東京:敬文社,1960。
    7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三、四冊,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72.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73.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B),1997四版。
    三、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序)
    1. 丁愛博著,張琳譯,牟發松校改,〈《中國中世紀早期的國家與社會》導言〉,載《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4,1996。
    2. 小林聰,〈西晉  れ  禮制秩序 構築   變質〉,載《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30,2002,頁27-60。。
    3. 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46-1,1974;後收入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頁137。
    4.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歷史研究》1983-3。
    5. 方詩銘,〈何晏在曹魏高平陵政變前後〉,載《史林》1998-3,頁10-19。
    6. 本田濟,〈魏晉  れ  封建論〉,載《人文研究》6-6,1955,頁43-48。
    7. 守屋美都雄,〈曹魏爵制 關エ 二三 考察〉,載《東洋史研究》20-4,1962;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 家族 國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8),頁214-249。
    8. 西島定生,〈魏的屯田制—圍繞其廢除問題〉,載《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0,1956;後收入氏著,馮佐哲、邱茂、黎潮合譯,《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頁211-273。
    9. 朱大渭,〈兩晉南北朝的官俸〉,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4;後收入氏著《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246-269。
    10. 朱紹侯,〈軍功爵制在漢代的變化〉,《河南師範大學學報》1983-1。
    11. 朱紹侯,〈簡論關內侯在漢代爵制中的地位〉,《史學月刊》1987-1。
    12.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0,1941;後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香出版社,2003再版),頁1-141。
    13. 伊藤敏雄,〈西晉諸侯 秩奉     一試論〉,載《岡本敬二先生退官記念論集》(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頁77-88。
    14. 伊藤敏雄,〈正始 政變     —曹爽政權 人的構成 中心 〉,載野口鐵郎編《中國史  れ  亂 構圖》(東京:雄山閣,1986),頁241-269。
    15. 谷霽光,〈論漢唐間賦稅制度的變化〉,載《江西大學學報》2,1964;後收入氏著《谷霽光文集(第二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頁163-198。
    16.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頁329-372。
    17.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收入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頁205-327。
    18. 余嘉錫,〈晉辟雍碑考證〉,載《輔仁學志》1932年3卷1期;後收入《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736-757。
    19. 杜紹順,〈漢代封君「衣食租稅」辨〉,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89-3。
    20. 周國林,〈西晉諸侯四分食一制考略〉,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1-4;後與他文合併,名為〈《初學記•寶器部》所引《晉故事》新
    解〉,收入氏著《戰國迄唐田租制度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頁77-97。
    21. 周國林,〈曹魏畝收租四升辨誤〉,《江漢論壇》1982-1。
    22. 周國林,〈曹魏西晉租調制度的考實與評價〉,《華中師院學報》1982增刊號。
    23. 周偉洲等,〈新出土的四方韋氏墓志考釋〉,載《文博》2000-2,頁65-72。
    24. 邱信義,〈五等爵說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25.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二隊,〈洛陽晉墓的發掘〉,載《考古學報》1957-1;後收入《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321-337。
    26. 柳春藩,〈關於西晉田賦制度問題〉,載《史學集刊》1993-1;後收入《秦漢魏晉經濟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頁269-287。
    27. 柳春藩,〈試論占田制下的生產關係〉,載《史學集刊》1957-1;後收入《秦漢魏晉經濟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頁253-268。
    28. 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南充師範學院學報》1984-2。
    29. 柳春藩,〈曹魏西晉的封國食邑制〉,載《史學集刊》1956-2;後收入《秦漢魏晉經濟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頁287-297。
    30. 侯外廬,〈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構成〉,收入氏著《中國封建社會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頁123-146。
    31. 苑士興,〈曹魏屯田制與西晉占田制〉,載《教學研究集刊》1955-1。
    32. 胡大貴,〈關內侯食邑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6-1。
    33. 俞偉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考〉,《北京大學學報》1978-3。
    34. 唐長孺,〈西晉戶調式的意義〉,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頁437-454。
    35. 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23-140。
    36. 唐長孺,〈魏晉南朝的君父先後論〉,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233-248。
    37. 唐長孺,〈東漢末期的大姓名士〉,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25-52。
    38.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53-63。
    39. 唐長孺,〈士人蔭族特權和士族隊伍的擴大〉,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64-78。
    40. 徐復觀,〈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收入氏著《兩漢思想史(第一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頁96-119。
    41. 高敏,〈論兩漢賜爵制度的歷史演變〉,收入氏著《秦漢史論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頁35-60。
    42. 高志辛,〈西晉課田考釋〉,載《魏晉隋唐史論集(第一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頁125-138。
    43. 祝總斌,〈略論晉律的「寬簡」和「周備」〉,載《北京大學學報》1983-2,頁52-64。
    44. 祝總斌,〈略論晉律之“儒家化"〉,載《中國史研究》1985-2,頁109-124。
    45. 宮崎市定,〈晉武帝 戶調式 就 〉,《東亞經濟研究》19-4,1935;後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09-133。
    46. 神矢法子,〈晉時代  れ  王法 家禮〉,載《東洋學報》60-1•2,1978,頁19-53。
    47. 馬志冰,〈從魏晉之際官僚貴族世襲特權的法律化制度化看士族門閥制度的確立與發展〉,載《中國文化研究》2000-1(春之卷),2000年,頁58-65。
    48. 陳寅恪,〈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撰四本論始畢條後〉,載《中山大學學報》1953-3;後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篇》(北京:三聯書店,2001),頁47-54。
    49. 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載《嶺南學報》11-1,1950;後收入氏著《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頁144。
    50. 陳恩林,〈先秦兩漢文獻中所見周代諸侯五等爵〉,歷史研究1994-6,頁59-72。
    51. 陳直,〈晉徐美人墓石考釋〉,載《河南文博通訊》1980-1;後收入《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767-770。
    52. 陳明光,〈孫吳封爵制度商探〉,原載《中國史研究》1995-3;後收入氏著《漢唐財政史稿》(長沙:岳麓書社,2003),頁43-51。
    53.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的問題〉,載《新亞學報》,1977;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318-348。
    54. 陳啟雲,〈魏晉南北朝知識份子的特色〉,載《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1;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頁297-317。
    55. 陳長琦,〈魏晉南朝世族對國家權力中心的作用方式〉,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1-3;後收入氏著《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頁279-293。
    56. 陳長琦,〈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載《歷史研究》1995-6;後收入氏著《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頁243-264。。
    57. 陳長琦,〈魏晉南朝的資品與官品〉,載《歷史研究》1990-6,頁39-50;後收入氏著《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頁221-242。
    58. 陳連慶,〈占田制的形成及存續問題〉,載《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史研究(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頁516-539。
    59. 陶元珍,〈魏咸熙中開建五等考〉,載《禹貢》6-1,1936,頁23-26。
    60. 張傳璽,〈從「授民授疆土」到「衣食租稅」〉,收入氏著《秦漢問題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頁101-108。
    61. 張學鋒,〈西晉諸侯分食制度考實〉,載《中國史研究》2001-1,頁27-42。
    62. 張興成,〈西晉王國職官制度考述〉,載《中國史研究》2001-4,頁53-64。
    63. 張榮明、王文濤,〈《晉書》中的「私」概念〉,收入劉澤華、張榮明等著,《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頁106-132。
    64. 堀敏一,〈晉泰始律令 成立〉,載《東洋文化》60,1980。
    65. 黃明蘭,〈曹魏東武侯王基墓碑考釋〉,載《中原文物》1981特刊;後收入《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758-761。
    66. 黃明蘭,〈西晉散騎常侍韓壽墓表跋〉,載《文物》1982-1;後收入《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762-766。
    67. 黃明蘭,〈西晉裴祇和北魏元暐兩墓拾零〉,載《文物》1982-1;後收入《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頁663-668。
    68. 傅斯年,〈論所謂五等爵〉,原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份,1930;後收入氏著《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頁91-115。
    69. 馮輝,〈漢代封國食邑制度的本質〉,《求是學刊》1983-6。
    70. 富谷至,〈晉泰始律令  道—第二部魏晉 律 令〉,載《東方學報》(京都)73,2001年,頁49-84。
    71. 渡邊信一郎,〈荀子 國家論〉,載《史林》66-1,1983。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國家 思想構造—專制國家    口 一》(東京:校倉書房,1994),頁26-63。
    72. 渡邊信一郎撰,徐世虹譯,〈漢代的財政運作和國家物流〉,載《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73-405。
    73. 越智重明,〈西晉 封王 制〉,《東洋學報》42-1,1959,頁41-75。
    74. 越智重明,〈六朝 免官、除爵、削名〉,載《東洋學報》74-3、5,1993;後收入氏著《中國古代 政治 社會》(福岡:中國書店,2000),頁620。
    75. 越智重明,〈晉爵 宋爵〉,載《史淵》85,1961。後與他文合併,名為〈五等爵制〉,載氏著《魏晉南朝 政治 社會》(東京:吉川弘文館,1963),頁249-353。
    76. 楊寬,〈論秦漢的分封制〉,載《中華文史論叢》1980-1,後收入氏著《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頁130-145。
    77. 楊聯陞,〈晉代經濟史釋論〉,收入氏著《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頁291-330。
    78. 楊光輝,〈西晉五等爵制的租秩〉,《文史》31,1988,頁315-320。
    79. 楊光輝,〈官品、封爵與門閥制度〉,載《杭州大學學報》1990-4,頁90-97。
    80. 廖伯源,〈漢代爵位制度試釋〉,載《新亞學報》10-1(下),1973,頁93-184。。
    81. 廖伯源,〈試論西漢時期列侯與政治之關係〉,載《新亞學報》14,1984,頁123-162。
    82. 熊德基,〈曹操政權的階級性質及其入魏後之變質與滅亡〉,收入氏著《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77-113。
    83. 劉敏,〈西漢爵之類別〉,載《秦漢史論叢(第三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
    84. 黎虎,〈西晉占田制的歷史淵源〉,載《中國史研究》1985-3;後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頁221-254。
    85. 潘武肅,〈西晉泰始頒律的歷史意義〉,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2,1991,頁1-17。
    86. 錢穆,〈略述劉邵人物志〉,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四版),頁53-60。
    87. 錢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四版),頁134-199。
    88. 韓格理,〈天高皇帝遠:中國的國家結構及其合法性〉,收入氏著《中國社會與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頁103-134。
    89. 鄺士元,〈試論魏晉士風不競之成因〉,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1-27。
    90. 鄺士元,〈魏晉門第勢力轉移與治亂關係〉,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29-79。
    91. 鄺士元,〈曹魏屯田考〉,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頁81-120。
    92. 龐駿,〈西晉士族掌軍權初探〉,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1,頁109-115。
    93. 藤田高夫,〈漢代 軍功與爵制〉,載《東洋史研究》53-2,1994,頁33-54。
    94. 藤家禮之助,〈西晉 田制 稅制〉,載《史觀》73,1966;後收入氏著《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田制 稅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9),頁163-190。
    95. 藤家禮之助,〈西晉諸侯 秩奉—「初學記」所引「晉故事」 解釋
        —〉,載《東洋史研究》27-2,1968,後收入氏著《漢三國兩
    晉南朝 田制 稅制》(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1989),頁191-210。
    96. 顧廷龍,〈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跋〉,載《燕京學報》1931-1;後收入《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頁725-735。
    Description: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研究所
    89153015
    92
    Source URI: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9153015
    Data Type: thesis
    Appears in Collections:[歷史學系] 學位論文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15301501.pdf44KbAdobe PDF21123View/Open
    15301502.pdf139KbAdobe PDF27451View/Open
    15301503.pdf199KbAdobe PDF2940View/Open
    15301504.pdf305KbAdobe PDF24840View/Open
    15301505.pdf867KbAdobe PDF22996View/Open
    15301506.pdf1237KbAdobe PDF21975View/Open
    15301507.pdf1290KbAdobe PDF210304View/Open
    15301508.pdf596KbAdobe PDF22666View/Open
    15301509.pdf209KbAdobe PDF22959View/Open
    15301510.pdf1932KbAdobe PDF23890View/Open
    15301511.pdf251KbAdobe PDF23214View/Open
    15301512.pdf103045KbAdobe PDF26405View/Open


    All items in 政大典藏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社群 sharing

    著作權政策宣告 Copyright Announcement
    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
    The digital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part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provides free access to academic research and public education for non-commercial use. Please utilize it in a proper and reasonable manner and respect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owners. For commercial use, please obtain authorizat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in advance.

    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nccur@nccu.edu.tw),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NCC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s made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pyright owners. If you believe that any material on the website infringes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our staff(nccur@nccu.edu.tw). We will remove the work from the repository and investigate your claim.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